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公平理论的创立
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公平理论的创立是通过批判地继承并发展威廉.佩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萨伊等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理论,创立了全新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学说,科学地揭示了各种收入的真正来源是劳动,有力地批判了资本、土地、劳动都是价值源泉的谬论即“生产三要素论”,并揭开了资本家发财致富的真实内幕,是建立在对工人劳动的残酷剥削的基础上,揭露了“资本家勤俭节约轮”的虚伪性,并预言资本的无限扩大和劳动人民的日益贫困,必然导致资本主义世界的两极分化和灭亡。同时吸收并借鉴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的收入分配思想中的合理成分,提出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不同阶段将分别实行“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的分配方式,从而构建出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公平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公平理论的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对收入分配公平问题的阐述比较零散的分布于其论著中,通过系统的梳理,现将其收入分配公平理论的主要内容简述如下:
1.收入分配公平不同于收入分配平等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收入分配平等主要指参与收入分配的主体在最终收入分配结果的平等。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由于人们在凛赋和能力等方面的差距决定了在“按劳分配”结果上多多少少还会存在一些事实上的不平等。只有到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
高级阶段,人们之间收入分配结果上的事实平等才得以最终实现。
在资本主义社会,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按照等价交换原则实现了对工人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分配。从形式上看,这貌似公平合理,但是由于生产决定了分配,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从根本上决定了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只能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被动地位,资本主义按资本分配方式下的所谓公平分配,永远只是形式上的平等,掩盖不了事实上的结果不平等、不公平。
2.收入分配公平是相对性的,不存在绝对公平的收入分配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利益集团对收入分配公平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因此收入分配公平难免具有一定的历史性、阶级性和相对性。“公平则始终只是现存经济关系的或者反映其保守方面,或者反映其革命方面的观念化的神圣化的表现。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公平认为奴隶制度是公平的;1789年资产者的公平要求废除封建制度,因为据说它不公平。……关于永恒公平的观念不仅因时因地而变,甚至也因人而异,这种东西正如米尔伯格正确说过的那样,“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理解。”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在批判拉萨尔所谓的“公平分配劳动所得”的观点时候指出:“什么是‘公平的’分配呢?难道资产者不是断定今天的分配是‘公平的’吗?难道它事实上不是在现今的生产方式基础上唯一‘公平的’分配吗?难道经济关系是由法权概念来调节,而不是相反地由经济关系产生出法权关系吗?难道各种社会主义宗派分之关于‘公平的’分配不是有各种极为不同的观念吗?”由此可见,世上不存在能让世人都一致赞同的
收入分配公平观,收入分配公平只是相对的,不存在适用于一切社会发展阶段的公平观。
3.收入分配制度的公平性因时而异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主义社会的初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正处于上升的时期,尽管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分配方式还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历史局限性,但它在这个时期主要还是合理和正义的,具有相对的公平性。但这种公平性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资本家对工人们的无情残酷地剥削导致资本积累的急速加剧而渐渐丧失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必将成为生产力走向高端的一种障碍,最终被更为先进的共产主义分配制度取代。资本主义社会是按照生产要素归谁所有这个标准来分配,工人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在不同要素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一部分归属于出卖劳动力的工人,一部分归属于资本的所有者,还有一部分属于占有土地所有权的占有者。
4.收入分配公平的尺度因时而异
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以劳动为标准区分收入分配制度是否公平合理;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则以需要为分配公平与否的尺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个人消费品分配是在做了一系列必要的扣除之后,按照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的多少,通过发放劳动券来对消费品进行分配,多劳多得。但由于个人劳动能力的差别以及家庭人口的不等,可能仍会出现事实上的一些不平等。但是这种以
劳动作为个人消费品分配尺度的分配方式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是公平的收入分配方式。
在生产力极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实行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阶段,由于产品的极大丰富,消除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人们之间在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的事实上的不平等,所以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三、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公平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按劳分配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产品所设想的一种分配模式,它与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生产力紧密联系。随着社会制度的建立,许多客观条件与马克思所设想的有较大出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三代领导人,在各自所领导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在继承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收入公平理论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收入公平理论,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上留下一笔璀璨的理论财富。
三、近代中国收入分配思想
邓小平收入分配公平思想
1.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公平的目标
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在认真总结并吸取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成败经验的基础上,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考量,解放思想,直爽大胆地说了一些通俗易懂的真话,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收入公平分配思想的理论宝库,逐步形成了以“共同富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本质论。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改革实践充分结合,始终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来弄清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没有贫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同时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只让少数人富裕而大多人受穷,如果那样就偏离了社会主义的轨道,违背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就是实现共同富裕。”从上述的一系列论述来看,邓小平同志把共同富裕目标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范畴,认为社会主义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必须破除平均主义,坚持共同富裕,才能消灭贫穷,改变落后面貌,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先富带动后富是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手段
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邓小平为调动广大劳动人民的劳动积极性而提出的思想政策,有很大的远见性。他说:“在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