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透视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西方,对透视的研究始发于 希腊和罗马,公元前5世纪,雅典 画家阿哥沙克斯运用透视原理绘制 了具有透视关系的舞台布景画,但 此时并没有形成系统的透视理论, 仍处在一个非常感性的认识阶段。 14世纪下半期开始的意大利文艺复 兴运动,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 明的飞跃,是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 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开端。在这个时 期意大利许多画家都开始热心对透 视学的研究,画家乔托用透视和明 暗来表现对象,如图3-2所示,乔 托的壁画《逃亡埃及》,运用了透 视和明暗来表现人物和景物,使之 产生层次距离感和体积感,层次分 明,真实感加强。 1485年意大利画家弗朗西斯卡 写的《绘画透视学》,系统地阐明
15.基线(GL)——画面与地平面(桌面、台面)的交线。 16.余点——与画面成任意角度(除90度、 45度以外的任何角度)的水平线段的 灭点。在视平线上可以有很多个余点,余点的位置因水平线与画面所成的角 度而定。与画面所成角度小于60度的水平线段灭点在视圈以外。 17.天点(UP)——近低远高(如向上的阶梯、房盖的前面)向上倾斜,与画面 不平行的线段的延长线,在水平线上方的消失点。 18.地点(DP)——近高远低(如向下的阶梯、房盖的后面)向下倾斜与画面不 平行的线段的延长线,在水平线下方的消失点。 19.原线(SL)——凡与画面平行的直线,在视圈内永不消失;相互平行的原线 在画面上仍保持平行,没有灭点。(如图3-5所示) 20.变线(LC)——凡是与画面不平行的直线均称变线,这种线段一定消失;相 互平行的变线消失于同一灭点。(如图3-5所示)
图3-2 逃亡埃及 [意] 乔托
了空间表达的规律,即 用平面来做透视图的方 法。16世纪达芬奇《画 论》一书,把解剖、透 视、明暗和构图等零碎 的知识归纳成系统的理 论。并将透视分为三种: 线透视(形体)、空气 透视( 色彩)、隐没 透视(阴影)。 , 如图 3-3 所示,达芬奇 1495 年开始绘制的壁画《最
在1715年出版的 《论线透视》 一书,较完整地确立了透视绘图法 及其依据的原理。 在中国,透视学发展的历史也 源远流长,战国时《荀子解蔽》篇 中说“从山上望牛者若羊,而求羊 者不下牵也,远蔽其大也;从山下 望木者,千仞之木若箸,而求著者 不上拆也,高蔽其长也”,已经认 识到了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 南朝· 宋画家宗炳的《画山水序》 图3-4 画家画曼陀林 [德] 丢勒 中写道:“且夫昆仑之大,瞳子之 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回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去之稍阔,则其 见弥小。今张绡素以远映,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画三寸,当千 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遥。”概括论述了近大远小透视规律和在绘画 中的运用半透明的薄绸做透视画面的方法。
素
描
第三章
透视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在不同的距离、不同方位观察同一物体时,会发现同 一物体在不同的距离上观察会出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个现象就是透视现象, 并且会因观察者的角度、高度、等发生大的形体变化。所以学习绘画课程有 必要了解和掌握透视的基本原理,它可以帮助我们把三维物体的结构、阴影、 造型直观地表现在二维的纸面上。透视原理也为后续的室内效果、包装设计、 pop等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一节 透视的基本常识 透视是人的眼睛观察物象时产生的一种视觉现象,由于透视形体所产生的 透视变化,是人的视觉器官观察物体时所产生的一种视觉反应。我们观察外 部世界时,都会遵循透视的原理去观察和表现。国内外大师的作品,无一例 外地运用了透视原理这一因素。学习和理解透视原理对我们学习素描造型是 非常有益的,首先透视原理指导着造型的手法、观察方法以及空间的表现, 另外透视原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和掌握形体的透视变化,把错综复杂的物象 通过透视分类来加以理解。
百度文库
1)天点和地点在过余点 的垂直线上,天点在余 点以上,地点在余点以 下。 2)和画面成同一角度又 和基面成同一角度的倾 斜变线不管有多少条都 消失到同一组天点或地 点。 3)和画面成不同角度的 倾斜变线消失到不同的 天点或地点。
图3-8 倾斜透视
(四)散点透视也称动点透视法,它在画面构图上不受透视学的约束,从多角 度表现事物的特征,或从多个侧面表现人物形象。散点透视是我国传统绘画技
北宋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写道:“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高远 之色清明,山势突兀;自山前窥山后谓之深远,深远之色重晦,山势重叠; 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平远之色有明有晦,山势冲融而缥缥渺渺。”, 将山水画构图和透视归纳为高远、深远和平远。“三远”实际上就是仰视、 俯视和平视的透视规律在山水画构图中的运用。 由于中国画家历来以“文人”为主流,缺少科学研究的精神。所以中国画的透 视学没有雨真正意义上的西方透视学接轨,所以也就形成了中国方绘画中透 视观念的不同。我国真正学习西方透视学的理论是清代的年希尧和意大利画 家郎世宁合编的《视学》。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透视学和艺 术一样也进入了多元发展阶段。现代绘画领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形成 了由古典派发展而来的印象派、立体派、抽象派、超现实主义、视幻艺术、 装置艺术等。 第二节 透视的基本概念 一、 透视图的常用术语(如图3-5所示) 1.视点(EP)——观察者眼睛所在的地点与位置。 2.站点(SP)——观察者在地面上的位置。
中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不受视域的限制,可根据作者构思需要,将若干 个视域中的景物综合归纳统一在一个画面中来,它是传统中国画经常采用的一 种特殊形式,也是中国绘画区别于西方绘画的一大特点。 散点透视还有一个特点是它不同于西方的焦点透视,焦点透视只有一个焦 点,而散点透视可以有多个点,如《清明上河图》,在有限的篇幅中表现了许 多主题,就像一幅长轴画一个场景一个故事。 第三节 透视图的画法 通过前一段时间的练习,我们基本了解了透视图的概念和种类,为绘画创作 奠定了一定的认识基础。在现实生活中,视点位置要设计者自定,而且远近对 构图影响较大,绘画的结果还不一定很理想,因此本节主要介绍几种透视图的 画法。 一、 平行透视的基本作图法 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倾斜透视,我们在研究这三种透视时都是通过直线 来描绘的,因而我们又把这三种透视统称为直线形体透视。在平行透视中,我 们要对立方体的三组边线进行分析,其中一组边线水平,则另一组边线走向心 点。 在这里我们主要利用站点和主点作立方体的平行透视图。首先,我们把立 方体的俯视图放在上面,视平线hh和画面pp重合。作图步骤如下:
作图方法称为成角透视,也叫二点 透视。如图3-7所示. 1. 成角透视的特点: (1)成角透视的变线有两个消失点。 (2)立方体没有一个平面与画面平行。 (3)有一条边近离或贴切画面。 (三)倾斜透视:在透视中,组成物 体的平面和基面不平行也不垂直而 是形成一定的角度,它们相互平行 的的边线成为变线,消失到天点或 地点上,这些平面所产生的透视现 图3-7 成角透视 象就是倾斜透视。如屋顶、桥面的 上下引桥、斜坡等。如图3-8所示。 1.倾斜透视的特点: 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平行倾斜透视、另一种是成角倾斜透视。
3.视平线(HL)——与画面平行的一条水平线。水平线与目点等高,并且是视平 面(目点、目线高度所在的水平面)与画面垂直相交的线。 4.视角(Va)——视锥的角顶。即两条视锥对称边线形成的夹角。有效范围为60 度,即在此范围之内的景物我们才能看得最清楚。 5.视锥(VC)——由视点放射到视域(视圈)的线段所形成的圆锥体。 6.视线(LS)—— 由视点放射到物体的线段。 7.心点(CV)——:又称主点。是视中线与画面的垂直交点。它是平行透视的 消失点。 8.视高(H)——平视时视点到物体底基面之间的距离。 9.视距(Sd)——视点到心点的垂直距离。 10.灭点——画面上不平行的直线无限延伸,在画面上最终消失一点。与画面不 平行而相互之间平行的直线。向同一个点汇聚并消失;与视平面平行而与画 面不平行的直线均称灭点。灭点在视平线上有心点、距点、余点;倾斜于视 平面而与画面不平行的直线;灭点在视平线的上、下,有升点和降点。 11.主垂线——通过心点且与视平线垂直的直线叫主垂线。 12.距点(dP)——视平线两端与视圈相交的两个对称点,离心点的距离等于视 点到心点的距离。是成角透视中与画面成的水平线的消失点。 13.画面(PP)——视点与被画物之间假设的一透明平面。 14.基面(GP)——通常是指物体放置的平面,户外多指观察者所站立的地平面。
图3-3 最后的晚餐 [意] 达芬奇
后的晚餐》,就是巧妙运用透视学中平行透视原理,将消失线都集中到耶稣的头 部,而形成画面中心的,内容与形式达到完美的结合。1525年德国画家丢勒的 著作《圆规和直尺测量法》以平行透视正方形网格作精确的余角透视图,把几何 学运用到造型艺术中去,用版画的形式介绍艺术家运用透视画几种不同对象的观 察方法,使透视学得到了理论上的发展。如图3-4所示。英国数学家泰勒
一、 何谓透视 “透视”一词来自拉丁文“persdicere”,意为“透而视之”。在画者和景物 之间竖立一块透明玻璃的平面上,即可得到物体的透视图形,使二维空间纸 上呈现出三维立体空间。由此可得出透视的含义:通过透明平面观察,确定 透视图形的发生原理、变化规律和图形画法。 如图3-1所示德国画家丢勒木版画作品《画家画卧妇》,所展现的就是运用透视 绘画对象时的观察方法。
图3-1 画家画卧妇 [德] 丢勒
二、 透视的基本规律 1. 近大远小 相同大小、长短、高低的物体,距离观察者近的大、长、高;距离观察者远的 小、短、低。确定物体近大远小是以物体离开画面的距离为标准的。 2. 近者清晰远者模糊 我们在写生中经常发现距离我们近的物体比较清晰,离我们远的物体就要模糊 一些,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就是近距离的物体进入视网膜的图像大,受刺激 的细胞多,所以眼睛看到的物体就会清晰,反之,远处的则会模糊。同时近 者清晰远者模糊受到大气,风、雪、雾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这些因素结合起 来,就会产生近者清晰远者模糊的现象。 3. 垂直大平行小 在素描中,同大的平面或等长的直线,若与视线接近垂直,看起来就较大;若 与视线接近平行,看起来就较小。 三、 透视学的发展 透视学的产生和发展与绘画、雕塑、建筑和各种设计艺术的发展密不可分。
(三)倾斜透视:在透视中,组成物体的平面和基面不平行也不垂直而是形成一 定的角度,它们相互平行的的边线成为变线,消失到天点或地点上,这些平 面所产生的透视现象就是倾斜透视。如屋顶、桥面的上下引桥、斜坡等。如 图3-8所示。 1.倾斜透视的特点: 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平行倾斜透视、另一种是成角倾斜透视。 (1)平行倾斜透视的特点: 1)天点在心点以上,地点在心点以下。 2)方形物体的透视斜面,上斜其消失点是天点,下斜其消失点是地点。 3)正中线以左的变线向右消失,正中线以右的变线相左消失;前低后高的线向 上消失,消失到天点,前高后低的线向下消失,消失到地点。 4)和画面成同一角度的倾斜变线不管有多少条都消失到一个灭点。 5)天点地点离开斜边底迹线的天点的远近由斜边斜度的大小决定,斜度大就远, 反之,斜度小就近。 (2)成角倾斜透视的特点:
图3-5 透视常用术语
图3-6 原线变线
二、 透视的种类 (一) 平行透视 在一个立方体的六面当中,只要有一个面与画面平行,那么它的变线 (共四条)在画面中消失于灭点(心点)的作图方法叫做平行透视,又称一 点透视。如图3-6所示,平行透视的立方体,无论位置高低、远近,在正常的 视圈以内,正面都是正方形,只有大小上的变化,没有透视变化。 1.平行透视的特点: (1)平行透视的三组边线只有一个消失点,这个消失点就是视平线上的心点。 (2)立方体的边棱在画面上呈三种状态,水平边、垂直边、直角边,其中直角 边是变线,其它两种是原线,不发生透视消失。 (3)立方体只有一个平面与画面平行。 (4)水平面离视平线越近透视变化后就越窄,离得越远透视变化后就越宽。 (二)成角透视 立方体与画面成一定的角度,而且立方体没有一个面与画面平行,但有 一条棱与水平面垂直,它的变线(共8条)描绘在画面中,分别消失于灭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