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与文化软实力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与文化软实力的关系
在视觉文化背景下,电影与其他媒介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和功能:电影本身即具有教育、认知、娱乐和宣泄等功能,加之电影传播范围的广泛性和受众接受的直接性,使电影成为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工具,成为当代传播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
一、视觉文化背景下的电影艺术
影像在当代文化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电影、电视、广告、摄影、网络、动漫、游戏等电子媒介交汇激荡,创造出层出不穷的影像或图像,充斥着我们的日常生活空间。随着数码技术、媒介技术、网络技术的革新与发展,新的视觉方式和产品正在不断被炮制出来,让我们的眼睛应接不暇。与此同时,我们的日常经验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视觉化和具象化了,我们的生存也越来越依赖于我们的视觉行为。比如:我们通过电视、网络、手机新闻来感知世界;通过图像、图标和图例来讲解知识;通过电影、电视剧来了解古典名著;甚至通过照片、可视电话、电子图像来进行人际交往。从横向来看,由照片到影视再到广告,图像艺术编织了一张无形的大网,覆盖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纵向来看,由图腾到图像再到拟像,图像艺术演绎出一个越来越逼真眩惑地影像世界,直逼现实人生。一言以蔽之,“我们正处于一个视像通货膨胀的‘非常时期’,一个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图像富裕过剩的时期。”
匈牙利著名的电影理论家巴拉兹在其《电影美学》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视觉文化”的概念。他指出:“目前,一种新发现,或者说一种新机器,正在努力使人们恢复对视觉文化的注意,并且设法给予人们新的面部表情方法。这种机器就是电影摄影机。”并进而预言,随着电影的出现,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将取代印刷文化。20世纪30年代,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我们正在进入“世界图像时代”,“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构想和把握为图像了。”1936年,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本雅明发表了重要论文《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指出现代工业社会是一个“机械复制时代”,尤其是摄影、电影的出现将带来传统艺术的大崩溃。(更多最新电影新剧尽在 ) 加拿大传媒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也认为,“如果说17世纪从一种视觉和造型的文化退入一种抽象的文字文化的话,今天我们就可以说,我们似乎正在从一种抽象的书籍文化进入一种高度感性、造型和画像似的文化”,即视觉文化。
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确立以来,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社会生活水准逐渐提高,世俗的、消费主义的文化日益兴起。在这种文化中,大众媒介的广泛渗透与消费主义的结盟构成了中国当代独特的文化景观。视觉文化从这个景观中凸显出来,成为一个显著的文化主因。毫无疑问,视觉文化为我们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变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视角。
当代美国德裔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通过大量科学实验证明:视觉并非是一种纯感性的经验形式,它也有选择、抽象、概括的过程,也是一种思维活动。他提出了“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的重要思想。具体来说,“知觉活动在感觉水平上,也能取得理性思维领域中称为‘理解’的东西。任何一个人的眼力,都能以一种朴素的方式展示出艺术家所具有的那种令人羡慕的能力,这就是那种通过组织的方式创造出能够有效地揭示经验的图式能力。因此,眼力也就是悟解能力。”关于这一点,西方众多理论家都曾有过类似的论述,只是没有以“视觉思维”名之。电影理论家伊芙特·皮洛说:“我们并不知道我们看到了什么,恰恰相反,我们知道什么才会看到什么”,“任何感知都会受到我们已有的知识的修正。视觉域生成在我们的视网膜上,它来自不断变化的光影结构,而从这些光影结构出发,我们创造自己的视觉世界。”因此,他认为视觉形象的生成过程是“理性引导和渗入感性知觉;知觉中的思维因素和思维中的知觉因素是互补性成分。”
电影艺术具有多重属性和功能,作为当今文化软实力的载体和提升文化的重要途径,电影以更加开放创新的姿态和文化娱乐方式展开对外宣传,承载文化、传播文化,让受众在审
美过程中感受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所特有的气质和精神,接受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进而提升文化软实力。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在传播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民族精神及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
二、关于文化软实力的阐释
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院长、美国国防部前部长助理约瑟夫·奈1990年3月在《衰落的误导性隐喻》的论文里,首次提出了“软实力”(soft power)这一概念。他说:“我们需要在‘软实力’上增加投入,而不是在‘硬实力’上,即昂贵的新武器系统上增加投资。”之后在《软实力:世界政坛成功之道》的前言中,约瑟夫·奈把“软实力”明确定义为“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目的的能力。它源自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和政策的吸引力”。“这种左右他人意愿的能力与文化、意识形态以及社会制度等无形力量紧密相连。”他把国家的软实力归于三种主要资源:其一是能对他国产生吸引力的文化;其二是能真正实践的政治价值观;其三是能被视为具有合法性和道德威信的外交政策。
我们常说的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实力来说的,与硬实力相比较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抽象性,软实力无法像硬实力诸如经济水平、军事水平那样可以通过具体的数字和指标来量化考察,而是通过一种抽象思维方式来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二,长期性,软实力的提升和发挥功效,无法取得像硬实力那样立竿见影的效果,只能水滴石穿地慢慢渗透,因此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周期时间;第三,潜移默化性,软实力无法如硬实力那样通过国家、政府与机构的强制手段来传达到民众理念之中,形成一种事实认同,而是通过吸引、感召、同化受众,从而获得受众的认同感、亲近感、归属感,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受众自觉自愿地服从这种文化价值理念。
当今社会,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标志,是民族认同和民族凝聚的基础,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和发展程度。文化软实力是诸多软实力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其核心要素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蓬勃的文化创作相互结合。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能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是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有人说美国文化是通过“三片”来传播的,这“三片”就是薯片(快餐文化)、大片(以美国价值观为基础的美国电影)、芯片(高科技)。由此可见,在视觉文化时代背景下,电影艺术的文化影响力越来越被重视,已经成为传播价值观念及文化理念的重要工具,成为体现美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三、电影与文化软实力的关系
文化软实力首先表现为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以及影响力,它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具有极强的渗透力。电影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作品所呈现的文化,能否满足受众与社会需求,能否凸显地域文化并为世界文化提供更具生命力的价值选择,是电影艺术面对的重要课题。
“电影艺术的诞生不仅创造了新的艺术作品,而且使人类获得了一种新的能力,用以感受和理解这种新的艺术。”“我们不仅亲眼看到了一种新艺术的发展,而且看到了一种新的感受能力、一种新的理解能力和一种新的文化在群众中的发展。”
约瑟夫·奈教授在《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这本书中阐述到:“美国软实力就是以美国价值观为基础并为美国价值观服务的,具体表现为美国电影、流行音乐、电视、快餐、时装、主题公园等。而所有这些都是以美国雄霸全球的文化产业为基础,并通过大众传媒的有效传播来实现的。好莱坞的“高概念”电影、三大电视网的娱乐节目、时代华纳的流行音乐每年创造着几千亿美元的产值”。并认定“好莱坞电影无与伦比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都有效地提升了美国人所标榜的‘美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显示了美国独一无二的文化软实力。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对世界产生吸引力,以至于每年成千上万人愿意背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