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源性线虫病的传播控制与阻断

土源性线虫病的传播控制与阻断
土源性线虫病的传播控制与阻断

土源性线虫病的传播控制与阻断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土源性线虫病的传播控制与传播阻断相关工作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县(市、区)防治土源性线虫病各阶段目标的考核。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WS/T570肠道蠕虫检测改良加藤厚涂片法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土源性线虫soil-transmitted nematode

发育过程中不需要中间宿主,虫卵或幼虫直接在外界(主要指土壤)发育至感染期后感染人体的线虫。

注:在本标准中指蛔虫、钩虫和鞭虫。

3.2

土源性线虫感染soil-transmitted nematode infection

土源性线虫侵入人体,寄生于人体肠道,且不引起明显临床表现的现象。

3.3

土源性线虫病soil-transmitted nematodiasis

由土源性线虫[主要为似蚓蛔线虫(Ascaris lumbricoides)、十二指肠钩口线虫(Ancylostoma duodenale)、美洲板口线虫(Necator americanus)和毛首鞭形虫(Trichuris trichiura)]的成虫寄生于人体肠道引起的寄生虫病。临床表现因虫种和寄生部位不同而异。

3.4

土源性线虫感染率infection rate of soil-transmitted nematode

一年内土源性线虫感染人数(蛔虫、钩虫、鞭虫混合感染者按1人计算)占检查人数的百分比。

4要求

4.1传播控制

以县(市、区)为单位,同时符合下列各项可判定达到传播控制标准:

a)近3年每年土源性线虫病调查人数大于1000人,连续3年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均在1%以下;

b)至少有1名熟练掌握土源性线虫显微镜检查技术的人员;

c)有完整的土源性线虫病防治工作档案资料。

4.2传播阻断

以县(市、区)为单位,达到传播控制标准后,同时符合下列各项可判定达到传播阻断标准:

a)近3年每年土源性线虫病调查人数大于1000人,连续3年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均在0.1%以下;

b)至少有1名熟练掌握土源性线虫显微镜检查技术的人员;

c)有完整的土源性线虫病监测和防治档案资料。

5考核

考核方法见附录A。

安徽省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

安徽省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根据《安徽省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04-2015年)》的有关要求,为及时掌握我省土源性线虫病分布情况、流行动态和流行规律,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特制定本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 (一)了解土源性线虫病流行动态及影响因素,掌握流行规律,预测流行趋势。 (二)为制订防治策略和评价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二、监测病例定义 本方案的监测病例是指在人群中开展土源性线虫病原学检查时,发现钩虫、蛔虫、鞭虫和蛲虫等虫卵或虫体者即为土源性线虫病病例。 三、监测内容 (一)监测点监测 1.确定原则 (1)根据全省经济、人口、地理、气候等因素特点分类布点; (2)监测点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应相当于所在市人群的平均感染水平; (3)监测点所在县(市、区)具有一定的工作基础,能够主动配合并承担一定的监测任务。 2.监测点分布 全省共设10个监测点分别为:灵壁县、霍山县、阜南

县、长丰县、蒙城县、繁昌县、潜山县、贵池区、绩溪县、休宁县。监测点一经确定,原则上5年内不变动。 3.监测方法 在监测点所在县(市、区),按地理方位划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片区,每年在一个片区随机抽取一个乡镇的一个行政村。总人口数一般不少于1500人,每次受检人数不少于1000人。或在监测点所在县(市、区)选择1个乡(镇),在该乡(镇)按地理方位划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片区,每年在一个片区随机抽取一个行政村。总人口数一般不少于1500人,每次受检人数不少于1000人。 4.监测内容与检验方法 (1)人群感染情况监测 ①内容:钩虫、蛔虫、鞭虫及蛲虫,检查到其它虫种一并登记。 ②对象:年龄在3周岁以上的常住居民。 ③方法:每年9~11月份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一粪三检)。 ④指标:钩虫、蛔虫、鞭虫分别计算感染率和感染度,蛲虫计算感染率。 (2)土壤中钩蚴污染情况监测 根据2006-2010年全国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结果,安徽省监测点开展本项工作。 ①土壤采样点:每个监测点随机抽取15户,每户采集蔬菜、水果或其它作物种植地的土样。 ②采样量:每户1份,每份100克。 ③检查方法:用45℃-50℃的自来水进行钩蚴的分离,

土源性线虫病的流行特征及分布

土源性线虫病的防治措施 土源性线虫指不需要中间宿主、其虫卵或幼虫在外界(主要指土壤)发育到感染期后直接感染人的线虫,如等。蛲虫卵不需在土壤中发育,但其生活史和蛔虫、鞭虫、钩虫一样是直接型的,传播途径、诊断方法和治疗药物相同或相近,故一般把蛲虫也归为土源性线虫。 一、流行特征及分布 (一)蛔虫病 蛔虫病的流行与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人类的行为有关。蛔虫具有高度的宿主特异性,人是蛔虫的唯一宿主,人体感染是因经口食入感染期蛔虫卵所致。受精蛔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后,在外界环境中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氧分压和阳光中的紫外线才能发育。蛔虫感染从土壤到人的传播水平主要取决于人类的行为。如使用新鲜粪便施肥或儿童随地大便,使大量蛔虫卵污染土壤、环境、蔬菜、瓜果;不良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不洗手等。 (二)鞭虫病 鞭虫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估计目前全世界鞭虫感染人数有8.7亿。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台湾省和香港、澳门两地区都有鞭虫感染者存在。鞭虫感染者是鞭虫病的唯一传染源。人因经口吞入感染期鞭虫卵而感染,鞭虫感染常与蛔虫感染并存,鞭虫病的流行因素和蛔虫病一样,与自然因素和人类的行为有关。(三)钩虫病

在我国除黑龙江、青海两省外,其他30个省、市、自治区以及香港和澳门地区都查到过钩虫感染者。钩虫病患者及带虫者是唯一的传染源。钩虫卵随粪便排出人体后,在外界发育需要适合的环境,因此温度、湿度及土壤条件对钩虫病流行有很大影响,钩虫感染与人类有生产方式和卫生习惯等行为有密切有关。我国农村长期以来均以人粪尿为肥料,而且多以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粪便施肥,这是污染土壤的主要形式,男女老幼都是易感者。钩虫感染人体的途径虽可能有多种,但在我国农村,主要是由于农民习惯于徒手赤足下地劳动,接触污染土壤的机会多而受到感染。 (四)蛲虫病 蛲虫感染率有非常显著的家庭聚焦性。蛲虫感染者是唯一的传染源。蛲虫传播有4种方式: 1、自身感染。雌蛲虫一般在夜间移行至肛门外产卵,因局部刺激而用手搔痒时虫卵即粘附在手指及甲垢中,当患者以污染的手指拿食物或患儿吮吸手指时,可造成自身反复感染。 2、接触感染。被虫卵污染的手还可污染玩具、文化用品和日常用品,这不仅使自身反复感染,而且还使他人因接触而感染。 3、吸入感染。散落在被褥、衣裤及床铺上的虫卵,可借用风力或扫地而随着尘土飞扬于空气之中,随着人的呼吸进入口腔。 4、逆行感染。蛲虫卵在肛门周围孵化出幼虫,再钻入肛门,逆行入肠内发育为成虫并产卵。 二、致病与危害

土源性线虫监测

土源性线虫监测 分析苍溪县土源性线虫病流行动态及影响因素,为制订防治对策和评价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1个行政村,整群抽取3周岁以上居民500人,不足500人的村全部检查,受检率不低于90%。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法),1粪3检,检查土源性线虫卵,3~12周岁儿童加做透明胶纸法检测蛲虫卵,计算总感染率、分虫种感染率和感染度;另随机抽取该村10户居民,采集其菜园、厕所周边、厨房、庭园4类地点的土壤样各1份,采用改良饱和硝酸钠漂浮法进行人蛔虫卵污染情况监测。结果调查点共检查508人,共发现4种土源性线虫,人群总感染率 5.71%(29/508),其中:蛔虫3.15%(16/508)、钩虫2.56%(13/508)、鞭虫0.2%(1/508)、蛲虫5.56%(2/36),各虫种之间感染率存在统计学差异(X2=9.82,P<0.05);男、女性感染率分别为5.18%(13/251)和6.23%(16/257),其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6,P>0.05);各年龄组和文化程度方面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无统计学意义(X2=2.13,P>0.05)和(X2=2.49,P>0.05);以农民为职业的感染率最高达6.09%。检测土壤样本40份,均未检出蛔虫卵。结论苍溪县岳东镇土源性线虫的分布和虫种感染情况存在差异,感染率不存在性别、年龄等差异,为今后在诊断、治疗和制定防治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土源性线虫病是我国农村居民患病率较高的寄生虫病,其流行、分布与我国各地区的地形特征和经济发展,卫生状况和居民生活习惯有密切关系[1]。为及时了解苍溪县土源性线虫病流行动态,掌握流行规律及其影响因素[2],为制定防治策略和措施、考核防治效果和评价卫生城镇创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3]以及更好地落实卫生部《2006-2015年全国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4],根据《四川省土源性线虫病监测实施方案(试行)》要求,于2011-11在苍溪县岳东镇守垭村进行了土源性线虫的监测,其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整群抽取3周岁以上常住居民进行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监测;在监测点随机抽取10户,每户采集菜地、厕所周边、庭院、厨房4类地点的土样进行土壤中人蛔虫卵污染情况监测[5]。 1.2调查方法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法),检查土源性线虫卵,1粪3检,以3张粪膜均未查到虫卵为阴性;3张粪膜中1张查到虫卵为阳性,以查出虫卵的涂片平均计数每克粪便虫卵数(EGP);3~12周岁儿童加做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测蛲虫卵;土壤采用改良饱和硝酸钠漂浮法计数蛔虫卵。 1.3统计学分析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 2结果 2.1基本情况调查共检查508人,查出线虫感染者29人,总感染率为5.71%.其中,蛔虫感染16例,感染率为 3.15%;钩虫感染13例,感染率为2.56%,鞭虫感染1例,感染率为0.2%,检查3~12岁儿童36人,蛲虫感染2人,感染率为5.56%。各虫种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82,P<0.05),感染1种寄生虫26人,占89.66%,同时感染2种寄生虫者3人,占10.34%;检测土壤样40份,均未检出蛔虫卵,见表1。 2.2性别分布调查508人,其中男性251人,总感染率为5.18% ;女性257人,总感染率为6.23%,2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6,P>0.05),见表2。

医用寄生虫线虫部分总结,个人亲手总结

土源性线虫:似蚓蛔线虫钩虫蠕形住肠线虫(蛲虫)毛首鞭形线虫(鞭虫)发育不需要中间宿主,其虫卵和幼虫直接在外界发育成感染阶段 生物源性线虫:丝虫旋毛形线虫必须在中间宿主内发育才能感染宿主 成虫的特征 虫卵的特征

致病

幼虫

旋毛虫卵胎生

蛔虫的生活史 蛔虫卵在外界潮湿,荫蔽,氧气充足的土壤中,受精卵中的卵细胞发育成幼虫,经过第一次蜕皮,发育成第二期幼虫这种虫卵就做感染期卵 人吃感染期卵,虫卵先到达胃和小肠,在小肠诶幼虫释放出孵化液,幼虫孵出,侵入肠粘膜及粘膜下层,进入静脉或者淋巴管,气管,进入肺,穿过肺泡毛细血管,进入肺泡,开始第二次第三次蜕皮,幼虫沿着气管支气管逆行到达咽喉部,随着吞咽下行到胃和小肠,在小肠内进行第四次脱皮,称为童虫,经过数周发育,形成成虫 毛首鞭形线虫生活史 成虫常寄生于盲肠,但是感染严重时,也可以在结肠,直肠,甚至回肠下端寄居,以宿主的组织液和血液卫视 虫卵排出后在土壤中发育成感染期卵,经口食入,幼虫在小肠内孵出,自肠腺隐窝侵入肠粘膜,摄取营养,之后返回长枪,移行至盲肠发育成成虫。 钩虫生活史 两钩虫的生活史基本相同,需要充足的氧气和其他适宜条件,温度在25-30 经第一次蜕皮可变为第二期杆状第二次蜕皮可以变成丝状幼 进入感染阶段钻入宿主皮肤,进入血液护着淋巴管,随着血液进入肺部,穿过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此后,它的穿刺能力逐渐消失,沿着湿润的肺泡壁,向阻力最弱的方向前行,借助支气管,器官上皮细胞的纤毛向上运动移动至咽,随着吞咽,经食管,胃,到达小肠,到达小肠的幼虫,第三次蜕皮,形成口囊第四次蜕皮发育成虫 蠕形住肠线虫生活史 成虫寄居与人体的盲肠和阑尾以及结肠直肠回肠下段,也可出现在小肠上段甚至胃及食管处,以其头端附着于肠粘膜或者呈游离状态

全国土源性线虫病防治技术方案

附件 全国土源性线虫病防治技术方案 (征求意见稿) 土源性线虫病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寄生虫病。为贯彻落实《2006 - 2015年全国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指导各地科学、规范地开展土源性线虫病防冶工作/特制走本方案。 一、流行区分类及确定 (-)流行区分类。 以县(区)为单位,根据居民土源性线虫(蛔虫、鞭虫、钩虫)感染率的高低,将土源性线虫病流行区分为3类: 1. 一类地区:土源性线虫感染率'20% ; 2.二类地区:土源性线虫感染率N3%且<20% ; 3?三类地区:土源性线虫感染率<3%。 (—)流行区确定。 1.抽样调查:以县(区)为单位,按地理方位划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片区,每片区以自然村为单位随机整群抽取3周岁以上居民500人,共2500人开展调查。原则上每3年进行1次调查,以确定或调整流行区类别。 2?调查方法: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法)

检查土源性线虫卵,计算各线虫感染率、感染度;采用试管 滤纸培养法以区分美洲钩虫和十二指肠钩虫。 防治策略和措施 以健康教育为先导,采取控制传染源、改水、改厕和改善环境卫生的综合防冶措施。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结合九亿农民健康教育等活动,针对不同对象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高人群的自我防病意识和能力,改变不良的卫生行为,以减少感染,提高查病、服药驱虫的依从性。 (二)药物驱虫方案。 1.碍、频次和要求。 (1 )一类地区:对3周岁以上居民每年春季或秋季服药1-2次”连续3年”每次人群驱虫覆盖率>90%。 (2 )二类地区:对重点人群每年服药1-2次,连续3 年,每次人群驱虫覆盖率>90%。各地可根据当地的抽样调查结果,将感染率较高的年龄组或职业人群确走为重点人群。 (3 )三类地区:通过健康教育,引导居民自愿查病, 对查出的感染者给予药物驱虫;有条件的地区可根据需要,每年有计划地安排查治工作。 2?常用驱虫药品和用法。 (1 )阿苯达哩:成人400mg z 1次顿服。12岁以下儿

4 线虫概论种类和生活史

线虫概论和种类 General Information about Nematodes

一、线虫特点 (一)线形或圆柱形,体表光滑不分节,外被角皮层 (二)♀♂异体 (三)大小1cm—1m+,因种而异 (四)有原体腔(假体腔) (五)消化道完全口→咽管→肠→直肠→肛门 (六)生殖系统为管状

二、常见种类:属于线形动物门 自由生活大多数(8000+) 寄生生活少数寄生人体:已报道30多种 常见的:蛔虫Ascaris lumbricoides 钩虫Ancylostoma duodenale Necator americanus(hookworm) 蛲虫Enterobius vermicularis(pinworm) 丝虫Wuchereria bancrofti Brugi malayi(Filaria) 鞭虫Trichuris trichiura(whipworm) 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 粪类圆线虫Strogyloides stercoralis

Nematodes: relative size

线虫体表与内部结构 侧索 角皮层cuticle 皮下层hypodermis 消化道 肌层usculature 生殖器官

The arrangement of the somatic muscles is of value in the systematic grouping of nematodes Polymyarian 多肌型 Holomyarian 细肌型Meromyarian 少肌型 Ascaride Hookworm Whipworm

全国土源性线虫监测方案(试行)

全国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 (试行) 一、背景 土源性线虫(钩虫、蛔虫、鞭虫和蛲虫等)在我国分布广泛,感染人数众多,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2005年卫生部公布的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19.56%,推算感染人数达1.29亿,表明我国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仍处于较高水平,这与我国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为及时掌握我国土源性线虫病的流行动态和流行规律,为制定土源性线虫病防治策略与措施、评价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连续、系统地开展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根据《2006-2015年全国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特制订《全国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 二、监测目的 (一)了解土源性线虫病流行动态及影响因素,掌握流行规律,预测流行趋势。 (二)为制订防治对策和评价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三)为国家和地方卫生城市(城镇)创建工作提供相关评价依据。 三、监测病例定义 本方案的监测病例是指在人群中开展土源性线虫病原学检查时,发现钩虫、蛔虫、鞭虫和蛲虫等虫卵或虫体者即为土源性线虫病病例。 四、监测内容 (一)监测点监测 1.确定原则 (1)根据全国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分类布点; (2)监测点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应相当于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群的平均感染水平; (3)监测点所在县(市、区)具有一定的工作基础,能够主动配合并承担一定的监测任务。 2.监测点分布 按照分类布点的原则全国共设22个监测点: (1)感染率大于20%的地区共10个点:海南、贵州、四川、广西、湖南、重庆、福建、湖北、江西、云南; (2)感染率5%~20%的地区共7个点:安徽、广东、山东、甘肃、青海、河南、江苏; (3)感染率小于5%的地区共5个点:黑龙江、上海、河北、山西、北京。 3.监测点的确定程序 (1)监测点应固定在一个行政村或若干自然村,总人口数一般不少于1500人,每次受检人数不少于1000人。 (2)监测点由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寄生虫病防治所选择确定,并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备案。 (3)监测点一经确定,原则上5年内不变动。 4.监测内容与方法 (1)人群感染情况监测 ①内容:钩虫、蛔虫、鞭虫及蛲虫,检查到其它虫种一并登记。 ②对象:年龄在3周岁以上的常住居民。 ③方法:每年9~11月份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三检),3~12周岁儿童加做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测蛲虫卵。 ④指标:钩虫、蛔虫、鞭虫分别计算感染率和感染度,蛲虫计算感染率。 (2)土壤中人蛔虫卵污染情况监测 ①土壤采样点:每个监测点随机抽取10户,每户采集菜园、厕所周边、庭院、厨房四类地点的土样。 ②采样量:每户每类地点1份,每份30克。 ③检查方法:镜检受精或未受精蛔虫卵,土壤培养法区别死活受精蛔虫卵。

2013年都匀市土壤土源性线虫病监测分析

2013年都匀市土壤土源性线虫病监测分析 目的:通过现场环境调查、采样进行蛔虫卵检测计数,了解都匀市农村土壤中土源性线虫病流行动态及影响因素,掌握流行规律预测流行形式,为地方制定防治对策与评价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2011年修订版)》要求,选择都匀市王司镇新平村作为监测点,随机采集10户居民环境中土样检测计数蛔虫卵。结果:检测40份土壤样本,土源性线虫病感染率为40%(16/40),户均感染率为60%(6/10)。结论:该地区土壤中土源性线虫病感染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应加强环境卫生治理,改进改善水源净化集中供应和人畜混居状态,加强儿童和中老年人线虫病防治,是控制该病的有效措施。 标签:土壤;土源性线虫病;监测分析 新平村位于东经107°34′~107°44′,北纬26°03′~26°11′范围内,地处都匀市王司镇东部狭长的河谷地带,属于喀斯特地貌。人口约5000人,主要居住有布依族、苗族、水族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以上。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最冷的1月日平均气温5.6 ℃;夏无酷暑,最热的7月日平均气温24.8 ℃。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431.1 mm。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16.1 ℃,无霜期300 d左右。农作物主要为水稻和玉米。经济发展主要以中药材和经果林为主。近3年来都匀市实施农村改水改厕,该村1263个厕所中约有402沼气池和62个经无害化处理的化粪池,环境卫生有了一定改变。然而居民文化多是初中以下,文盲半文盲占有一定比例,不卫生的生活习俗在留守儿童和中老年人中根深蒂固,一时难以改变。根据2001-2004年全国第二次人体寄生虫病调查显示,贵州土源性线虫病平均感染率46.73%,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56%)居全国第二,尤其是土壤蛔虫感染率居全国第一(42.4%)[1]。在2005年,都匀市开展土源性线虫病调查,人群蛔虫感染率为57.67%,鞭虫感染率1.88%,平均感染率仍处于较高水平。2006年贵州设立4个省级监测点,试图以点带面开展寄生虫病防治工作,也因缺乏经费、人员和技术等多方面原因而搁置未开展工作。2013年8月份贵州省重新启动设置省级监测点,开展寄生虫病防治培训储备人才和基线调查,都匀市被选作为省级监测点,参与全省土源性线虫病调查,以期了解该病在该地区流行态势及影响因素,为参与全省制定防治对策和评价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按照《监测方案》将都匀市划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片区,每年在1个片区随机抽取1个乡镇的1个行政村作为监测点的原则,随机抽取都匀市东片区王司镇新平村作为监测点。每个监测点随机抽取10户居民户土壤,每户采集菜园、厕所周边、庭院、厨房四类地点的土样作为监测对象[2]。 1.2 监测方法

土源性线虫病的传播控制与阻断

土源性线虫病的传播控制与阻断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土源性线虫病的传播控制与传播阻断相关工作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县(市、区)防治土源性线虫病各阶段目标的考核。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WS/T570肠道蠕虫检测改良加藤厚涂片法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土源性线虫soil-transmitted nematode 发育过程中不需要中间宿主,虫卵或幼虫直接在外界(主要指土壤)发育至感染期后感染人体的线虫。 注:在本标准中指蛔虫、钩虫和鞭虫。 3.2 土源性线虫感染soil-transmitted nematode infection 土源性线虫侵入人体,寄生于人体肠道,且不引起明显临床表现的现象。 3.3 土源性线虫病soil-transmitted nematodiasis 由土源性线虫[主要为似蚓蛔线虫(Ascaris lumbricoides)、十二指肠钩口线虫(Ancylostoma duodenale)、美洲板口线虫(Necator americanus)和毛首鞭形虫(Trichuris trichiura)]的成虫寄生于人体肠道引起的寄生虫病。临床表现因虫种和寄生部位不同而异。 3.4 土源性线虫感染率infection rate of soil-transmitted nematode

一年内土源性线虫感染人数(蛔虫、钩虫、鞭虫混合感染者按1人计算)占检查人数的百分比。 4要求 4.1传播控制 以县(市、区)为单位,同时符合下列各项可判定达到传播控制标准: a)近3年每年土源性线虫病调查人数大于1000人,连续3年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均在1%以下; b)至少有1名熟练掌握土源性线虫显微镜检查技术的人员; c)有完整的土源性线虫病防治工作档案资料。 4.2传播阻断 以县(市、区)为单位,达到传播控制标准后,同时符合下列各项可判定达到传播阻断标准: a)近3年每年土源性线虫病调查人数大于1000人,连续3年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均在0.1%以下; b)至少有1名熟练掌握土源性线虫显微镜检查技术的人员; c)有完整的土源性线虫病监测和防治档案资料。 5考核 考核方法见附录A。

土源性线虫防治技术方案

土源性线虫病防治技术方案 (2010年版) 为贯彻落实《2006-2015年全国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指导各地科学、规范地开展土源性线虫病防治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流行区分类及确定 (一)分类标准。 以县(市、区)为单位,根据人群土源性线虫(蛔虫、鞭虫和钩虫)感染率的高低,将土源性线虫病流行区分为3类: Ⅰ类地区:土源性线虫感染率≥20%; Ⅱ类地区:土源性线虫感染率≥5%且<20%; Ⅲ类地区:土源性线虫感染率<5%。 (二)类别确定。 抽样方法:以县(市、区)为单位,按地理方位划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片区,每片区随机抽取1个行政村,以自然村(村民小组)为单位,整群抽取3周岁以上居民200人,不足200人的村全部检查,受检率不低于90%。 调查方法: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法),1粪3检,检查土源性线虫卵,计算总感染率、分虫种感染率和感染度。随机抽取钩虫阳性者粪样50份,不足50份的

取全部钩虫阳性者粪样,用试管滤纸培养法分离美洲钩虫和十二指肠钩虫。 二、防治策略和措施 采取以健康教育为先导,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策略。主要防治措施包括: (一)健康教育。对不同地区的重点人群,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方式,广泛宣传寄生虫病的危害和核心知识,提高群众自我防病意识,增强群众参与查病、驱虫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学校对中小学生开展以“饭前便后要洗手”为重点的健康教育,在农村提倡“下地耕作要穿鞋、不用新鲜粪便施肥”,针对家庭主妇开展“注意饮食卫生,生食瓜果要洗净”的宣传,促进家庭文明卫生习惯的养成。 (二)传染源控制。各地根据土源性线虫病流行程度和流行的主要虫种,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确定药物驱虫的对象、频次和方法。驱虫药物的选择和推荐的用药剂量见《土源性线虫病驱虫用药方案》(见附件)。 Ⅰ类地区:对3周岁以上居民每年服药1次(人群感染率在50%以上的地区,第1年服药2次),连续3年,每次驱虫覆盖率不低于60%。 Ⅱ类地区:对重点人群每年服药1次,连续3年,每次驱虫覆盖率不低于80%。以钩虫感染为主的地区,重点人群为职业暴露人群;其他地区重点人群为3—14周岁儿童。

土源性寄生虫病

蛲虫病 蛲虫病是由蛲虫(蠕形住肠线虫)感染引起的疾病。雌虫的产卵活动可引起肛门及会阴部皮肤瘙痒及继发感染,若有异位寄生时,则可引起严重后果。 一、蛲虫生活史 雌雄虫交配后,雄虫多即死亡。妊娠雌虫子宫内充满虫卵,一条雌虫的子宫内含虫卵约5000~17000个。雌虫脱离宿主肠壁,并向肠腔下段移行。但在肠内的温度和低氧压的环境中,一般不排卵或仅少量排卵。当宿主熟睡时,肛门括约肌较松弛,部分雌虫可自肛门爬出,因受温度及湿度改变和空气的刺激,便开始大量排卵,雌虫排卵后大多死亡,但有少数雌虫可再进入肛门或阴道、尿道等处,引起异位损害。成虫通常寄生于人体的盲肠、结肠及回肠下段,重度感染时,也可到达胃和食管等处。 黏附在肛门附近皮肤的虫卵,因温度、湿度适宜,氧充足,发育很快,约经6小时,卵壳内的幼虫发育成熟,并蜕一次皮,成为感染期虫卵。感染期虫卵通过污染手指、食物、文具和衣服以及随空气尘埃而进入人体。被吞食的虫卵在十二指肠内孵化,幼虫沿小肠下行,途中蜕皮两次,至结肠再蜕皮1次后发育为成虫。自吞入感染期卵至虫体发育成熟,约需2~6周。雌虫寿命为2~4周,一般不超过两个月。但由于反复感染,可持续多年。 二、流行概况 (一)分布 蛲虫感染呈世界性分布,国内感染也很普遍。儿童显著高于成人。蛲虫感染还具有儿童集体机构聚集性和家庭聚集性的分布特点。 (二)传染源 人是唯一传染源。因为其生活史简单,成虫寿命较短,儿童多集体生活,卫生习惯尚未养成,故重复感染十分普遍,但其对多数驱虫药物敏感,所以本病的特点是易治难防。 (三)传播途径 主要的传播方式有以下3种。 1.自身感染由于蛲虫的生活史不需要中间宿主,虫体不需经过人体之外的环境发育,感染期虫卵对外界抵抗力强,蛲虫卵在患者指甲内或皮肤上可活10天,在室内可存活21天,因此,吸吮手指或用不洁的手取食物,均可将蛲虫卵带入口中,造成患者反复感染。 2.接触感染患者通过被虫卵污染的手,再污染玩具和日常用品,或者通过散落在衣裤、被褥、玩具、室内家具和地面上的蛲虫卵,使其他人因接触虫卵而感染,因此,接触传染是集体机构和家庭传播本病的重要方式。 3.吸入感染散布在外界的蛲虫卵因比重小,可被动飞散到空气中,或附着在飞扬的尘土中,随着人的呼吸将虫卵吸进体内,使人感染。 另外,蛲虫卵在肛门周围,因温度、湿度适宜而孵化,逸出的幼虫可能再钻入肛门到达肠内发育为成虫,引起逆行感染。 三、临床表现

土源性寄生虫病

蛲虫病 蛲虫病是由蛲虫(蠕形住肠线虫)感染引起的疾病。雌虫的产卵活动可引起肛门及会阴部皮肤瘙痒及继发感染,若有异位寄生时,则可引起严重后果。 一、蛲虫生活史 雌雄虫交配后,雄虫多即死亡。妊娠雌虫子宫内充满虫卵,一条雌虫的子宫内含虫卵约5000~17000个。雌虫脱离宿主肠壁,并向肠腔下段移行。但在肠内的温度和低氧压的环境中,一般不排卵或仅少量排卵。当宿主熟睡时,肛门括约肌较松弛,部分雌虫可自肛门爬出,因受温度及湿度改变和空气的刺激,便开始大量排卵,雌虫排卵后大多死亡,但有少数雌虫可再进入肛门或阴道、尿道等处,引起异位损害。成虫通常寄生于人体的盲肠、结肠及回肠下段,重度感染时,也可到达胃和食管等处。 黏附在肛门附近皮肤的虫卵,因温度、湿度适宜,氧充足,发育很快,约经6小时,卵壳内的幼虫发育成熟,并蜕一次皮,成为感染期虫卵。感染期虫卵通过污染手指、食物、文具和衣服以及随空气尘埃而进入人体。被吞食的虫卵在十二指肠内孵化,幼虫沿小肠下行,途中蜕皮两次,至结肠再蜕皮1次后发育为成虫。自吞入感染期卵至虫体发育成熟,约需2~6周。雌虫寿命为2~4周,一般不超过两个月。但由于反复感染,可持续多年。 二、流行概况 (一)分布 蛲虫感染呈世界性分布,国内感染也很普遍。儿童显著高于成人。蛲虫感染还具有儿童集体机构聚集性和家庭聚集性的分布特点。 (二)传染源 人是唯一传染源。因为其生活史简单,成虫寿命较短,儿童多集体生活,卫生习惯尚未养成,故重复感染十分普遍,但其对多数驱虫药物敏感,所以本病的特点是易治难防。 (三)传播途径 主要的传播方式有以下3种。 1.自身感染由于蛲虫的生活史不需要中间宿主,虫体不需经过人体之外的环境发育,感染期虫卵对外界抵抗力强,蛲虫卵在患者指甲内或皮肤上可活10天,在室内可存活21天,因此,吸吮手指或用不洁的手取食物,均可将蛲虫卵带入口中,造成患者反复感染。 2.接触感染患者通过被虫卵污染的手,再污染玩具和日常用品,或者通过散落在衣裤、被褥、玩具、室内家具和地面上的蛲虫卵,使其他人因接触虫卵而感染,因此,接触传染是集体机构和家庭传播本病的重要方式。 3.吸入感染散布在外界的蛲虫卵因比重小,可被动飞散到空气中,或附着在飞扬的尘土中,随着人的呼吸将虫卵吸进体内,使人感染。 另外,蛲虫卵在肛门周围,因温度、湿度适宜而孵化,逸出的幼虫可能再钻入肛门到达肠内发育为成虫,引起逆行感染。 三、临床表现

常山县年度土源性线虫调查工作总结

常山县2009年土源性线虫调查工作总结 根据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计划任务书的要求,常山县2009年列为省级土源性线虫调查点,按照省疾控中心地方病防治所年度调查工作计划,于2009年5月18日,我们随机选取球川镇西村村和曹宅村以及球川村等开展了土源性线虫调查工作,并相继开展了其后续工作。现将其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球川镇直距县城西北5.7公里,属县重点产粮区之一,种植水稻、油菜、大豆、蕃薯、西瓜等。球川村是原来镇政府所在地,2008年末共有242户848人,其中男性438人,女性410人。西村村和曹宅村距离球川村南面1.5公里,2008年末共有232户778人,其中男性438人,女性340人。两个村的经济来源以农副产品收入和外出打工为主,主要的蔬菜有青菜、萝卜、西红柿、辣椒、黄瓜等。三个村均有三格式化粪池,有半数农户无三格式化粪池。三个村均无露天厕所。但是农民常用新鲜大便作肥料浇灌田地,耕作自我防护意识不强,有赤脚下地劳作的习惯。 二、监测目的 通过开展土源性寄生虫病的防制与监测,可以了解和分析我市人体重要寄生虫病流行现状和态势,掌握流行规律,预测流行趋势。为制定防治计划提供科学依据,使寄生虫病防治工作更好地为保障人民健康和经济建设服务。 三、调查结果 本次共发放采集大便标本的空药盒1600只,回收有效大便标本1002人份。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对其进行了粪检,共查出46人感染土源性线虫,总感染率为4.59%。

1、虫种分类 共查出蛔虫、钩虫和鞭虫三种虫种,其中感染钩虫1种虫卵37人,感染鞭虫1种虫卵2人,同时感染两种虫种1人。钩虫感染率为3.69%(37/1002),鞭虫感染率为0.30%(3/1002),蛔虫感染率为0.70%(7/1002)。 2、年龄分布 感染钩虫最小年龄17岁,最大年龄81岁;鞭虫感染者年龄分别为49岁、59岁和62岁。从表1可知,0-14岁检查了26人无土源性线虫感染者,其他各年龄组人群均有土源性线虫感染者,随年龄的增长,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总体上呈逐渐上升的趋势。0-24岁组感染率最低,65岁及以上组感染率最高。见表1 3、性别分布 男性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4.89%,女性感染率为4.31%。男性无感染鞭虫,女性3例。 表2 常山县2009年居民土源性线虫感染分性别统计

线虫

线虫习题 一、选择题: 1.蛔虫对人体引起的最严重危害是( ) A.夺取营养 B.影响肠道的吸收 C.引起并发症 D.出现变态反应 E.肺蛔虫症 2.鞭虫与蛔虫在生活史中相似之处是( ) A.感染阶段均为幼虫 B.均寄生于人体小虫 C.均经皮肤感染 D.均需中间宿主 E.都属于土源性蠕虫 3.下列有钻孔习性的肠道蠕虫是( ) A.蛔虫 B.鞭虫巴微小膜壳绦虫 D.钩虫 E.牛带绦虫 4.线虫卵卵壳由外向内依次为( ) A.受精膜、蛔甙层、壳质层 B.蛔甙层、壳质层、蛋白质层 C.受精膜、壳质层、蛔甙层 D.壳质层、蛔甙层、受精膜 E. 蛋白质层、受精膜、蛔甙层 5.肉眼鉴别美洲钩虫和十二指肠钩虫的主要依据是() A. 虫体大小 B. 口囊中的钩齿或板齿 C. 虫体形态 D. 口囊和交合伞 E. 阴门位置 6.在外界孵化并发育成感染期幼虫的线虫有() A.蛔虫 B.钩虫 C.蛲虫 D.鞭虫 E.丝虫 7.寄生于人小肠的寄生虫是() A. Enterobius vermicularis B. hook worm C. Brugia malayi D. Wuchereria bancrofti E. Clonorchis sinensis 8.以宿主血液为食的土源性线虫是() A. Enterobius vermicularis B. hook worm C. Filaria D. Ascaris lumbricoides E. Clonorchis sinensis 9.钩虫病的临床症状主要是() A. 腹痛 B. 贫血 C. 消瘦 D. 脾功亢进 E.肛周瘙痒 10.钩虫与蛔虫生活史共同点是() A.感染阶段是虫卵 B.经口食入 C.寄生于小肠 D.成虫寿命1年 E.以上都不是 11.经皮感染的线虫是() A.蛔虫 B钩虫 C鞭虫 D旋毛虫 E.蛲虫 12.幼虫在体内移行可引起肺部炎症的线虫有() A.蛲虫、鞭虫 B.钩虫、蛲虫 C.蛔虫、鞭虫 D.蛔虫、钩虫 E.丝虫、蛲虫 13.钩虫的成虫寄生在() A.肌肉组织 B.大肠 C.十二指肠 D.淋巴管 E.血管 14.最适合用饱和盐水浮聚法查虫卵的线虫是() A.蛔虫 B蛲虫 C鞭虫 D旋毛虫 E. 钩虫 15.下列主要通过“肛门—手—口”方式引起自身重复感染的是() A.蛔虫 B.微小膜壳绦虫 C.钩虫 D.蛲虫 E.丝虫16.蛲虫病的主要症状为() A.消化功能紊乱 B.贫血 C.肠梗阻 D.肛周及会阴部皮肤瘙痒 E.吸血 17.肛门拭子法可用来检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