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周作人的散文风格

浅谈周作人的散文风格
浅谈周作人的散文风格

/ 浅谈周作人的散文风格

中文摘要

周作人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家之一

他一生的创作,除了三十几首新诗和二百来首旧体诗外.全部都是散文。它的散文有杂感,文艺短评、随笔等类。其中,影响较大,艺术成就越高,风格也较成熟的,还是他那些美文小品,不仅显示了散文大家周作人精湛艺术造诣。同时,也形成了周作人独特而成熟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周作人、散文风格.

目录

第一章:引言

第二章:用作人散文最大特点是冲淡平易

2.1周作人散文多写周围日常生活

2.2周作人散文是有思想的

第三章:周作人散文其主要特点是充满涩味

第四章:周作人散文给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幽默

第五章:周作人散文众所公认特点是富有知识性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引言】=、1

作人(1885~1967)浙江绍兴人,出生在一个破落的士大夫家庭,原名櫆寿,字仲密,又字启明别名苦雨斋,苦茶翁1901年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在管轮班学习;1906年赴日本留学期间与日本姑娘羽太信子结婚;1911年回国,1917年至北京,先后任北京大学、燕京大学等学校文科教授

“五四”时期,他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骁将,文学研究会的发配人之一。“五四”时期是周作人一生中最辉煌,对中国新文学贡献最大的时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座高标。后半生沦为民族的罪人。舒芜曾说:“对周作人先前的历史功绩,我们要实事求是地给予肯定,没有人能超过他,没有人能替代他。

第二章.周作人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冲淡平易

平淡自然、和平冲淡、闲适……这些说法都是前人对周作人散文风格的概括。周作人自己也曾经说:“我近来作文极慕平淡自然的境地。”①“平淡自然”,这是周作人给自己散文风格所作出的定位。“觉得如在江村小屋里,靠玻璃窗,烘着白炭火钵,喝清茶,同友人谈闲话,那是颇愉快的事。”②他希望自己的文章能达到这样的一种境界。不仅如此,他给废名、俞平伯的作品写的序言中,也一再地强调、推崇冲淡平易的文学创作风格。由此可见,冲淡平易、不仅是周作人希望达到的境地。同时,在他的散文创作中,也形成了冲淡平易的艺术风格。

2.1周作人散文多写周围日常生活

他常写一些人人都能看得见,感受得到的事或物。即使是生活中的一些

重大事情,他也能以一个普通的见闻者、参与者的身份叙出。在他的作品中,

他不故作高深地议论,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就是一些精辟的警句也很少见得到。

他的散文,无论谈事、谈人、谈政治、谈文艺……,都象同友人拉家常,叙旧

情。叙事状物,写景,他都能做到朴素、自然。发表感想或看法,没有长篇大

论,而是舒徐不迫地絮絮而谈。比如他的《人的文学》这篇文章在他所有的散

文中,篇幅算比较长的了。但是,他并未摆出一副宏论的架势,而是采取随笔

那样的写法,把意思一层一层地、有条不紊地说清楚、说明白。关于“三一八”

惨案,周作人写了好几篇散文,大多是如实的记事,虽也有内心的感情,却少

激烈的议论。甚至有些记叙,让你感到惊人地客观和冷静。最激烈也不过是说

一些这样的话:“凡青年夭折无不是可惜的,不过这回特别的可惜,因为病死还

是天行,而现在的戕害则是人功。”③,“死了倒也罢了,若不想到两位老母倚

闾,亲朋盼信。活着又怎么着,无非多经几番的枪声惊耳,弹雨淋头。”④。周作人关于事件本身的态度也是鲜明的、感情也是真挚的。但是,周作人却能冷静沉着,通过平实的文字,表达出深邃的悲愤。这就是周作人散文的冲淡平易之处,他使人读他的散文,一点不觉得艰难,甚至觉得有些浅显。然而,正是这样,才会让你在不知不觉之中,在毫无戒备和疑问中,服服贴贴地接受他思想感情的影响。

(2.2)周作人散文是有思想的

我们说周作人的散文是冲淡而不是平淡,还在于周作人的散文是有思想的,它并不让人觉得苍白贫乏。周作人虽然说不上是卓越的思想家,但对于许多事情他都有自己的看法。无论是与非、曲与直、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他都能判断分明,做到不含糊其辞,模棱两可。对于有些问题的看法,其深刻性往往为一般人所不及。这也正是他的散文不显疲弱,比较耐读的主要原因。当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逝世之后,社会各阶层对他有种种评价。其中不乏恶意的攻讦和指责。周作人即明确指出:孙中山不是“神人”,“也有缺点”,却应“整个地去看出他的伟大来。”⑤。他还指出,孙中山缔造的“中华民国”,只实现了“中华”二字,而下二字“民国”尚未实现,因为人民还并未成为国家的主人,他们还“习于为奴”。对于有些人把孙中山这位革命的先行者视为“乱党”,施以攻讦。周作人能站出来说:“我的意见则此刻还因特别注重民族主义,拔去国民的奴气惰性,百事才能进步。”⑥这在当时,虽然并非最先进的思想,所论也不能说就十分辩证全面,却也不得不承认其表现得相当深刻。周作人散文的冲淡平易,并非象有些人所说的那样——周作人喜欢客观的叙述,所以他的散文都具

有主观色彩。周作人的散文喜欢从自我出发,在平凡事物上谈出动人的天理物趣。从审美主体上来说,周作人所提倡的言志小品是西方随笔的自我表现与我国明人小品独抒性灵的融合。

第三章:周作人散文其主要特点是充满涩味

周作人散文在冲淡平易之外,还有一个最主要的特点,那就是其中充满了涩味。这也是周作人最自负的一点,他认为文章必须有简单味和涩味,这才耐读。他的散文创作,也正体现了他这一主张。并且他怕世人不了解他文章的真味,还一再强调:“拙文貌似闲适,往往误人,唯一二旧友知其苦味;……今以药味为题,不自讳言其苦。”⑦

周作人所说的简单味和涩味,用我们的话来说,其实也就是明朗和含蓄。明朗和含蓄,似乎是对峙的艺术概念。然而,这种对峙并非绝对的、水火不容的。高明的艺术家往往在对峙中寻觅谐和,在相反中求得相成,周作人正是如此。所以,人们在欣赏他散文的明朗性时,往往不忘肯定其含蓄性。他散文的明朗,是和他所谓的“简单味”密切相关的。无论是说理、叙事或抒情,他都追求文艺的畅达自然,情调的单纯明净和语言的质朴简约。然而绝对的明白,说尽道绝,宛如白开水那样一览无余,淡而寡味,在艺术上未必可取。因此,他以明朗为前提,又追求着适度的含蓄,力求给人以余香和回味。

周作人说文章要有简单味和涩味才能耐读,就必须在文字上下功夫,而周作人自己正具备了极好的文字修养。他精通传统的小学即文字、声韵、训诂之学,又是汉学大师章太炎的及门弟子,并精通数种外国语,驱遣语言的能力非

常高。我们看他的白话文章,古语、欧化语、官话和方言运用自如。他的文章多用单音词汇,既有古文的虚词,又有活的方言口语。这样就能使文章显得简洁而有力,同时也含有苦涩味在里边。他在《苍蝇》这篇文章中,写到饭苍蝇时用了一个“定”字,这个“定”字,是绍兴的活方言,同时又是古字古义的,表示“集”的意思,也就是指饭碗里爬满了苍蝇。这样一来,加上他那种特有的描写和议论,便产生了很强的语言艺术效果,使读者在他简单味的文字表意下体味到了他的苦涩味。

第四章:周作人散文给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幽默

读周作人的散文,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幽默了。尽管历来有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那是有闲阶级的产物。但不可否认,周作人的散文创作确已形成了幽默的风格,并且从艺术角度看,也还是应该肯定它的价值的。

从美学的角度说,所谓幽默以及滑稽,其根本就在事物的内容和形式不协调以至矛盾,从而产生巨大的落差,周作人散文的幽默味,就是把一些相当深刻的认识通过简易凡俗的方式说出,一些严肃的问题往往是通过不经意的论述而给人以幽默。这样一来,就给人一种特殊的轻松愉悦感,一种淡淡的而又深远的趣味。譬如他写的《医院的阶陛》,说的是当年北京的协和医院,据说这医院是东洋设备第一完备的医院。但门口台阶太高,来看病的人,病重一点的就得被同来的人架着两臂,连拉带拖地扶上那金陛玉阶去。周作人由此想到东西文化的差异(当时协和医院为外国人所办)。于是,周作人说似乎西方人都不会生重病,或者生了重病也能走上这许多台阶去,而东方人并没有这样的本领,只好任其拖上拖下。本来,周作人的意思是批评协和医院设制的台阶太

高,不替病人着想,更深一层则是在讽刺东方文化的一些不合情理之处,因为协和医院的建筑是中国传统式的模式。文中所提出的问题是极严肃的,但经周作人一描绘——病人被架着两臂,连拉带拖,拖上拖下。就让人感到啼笑皆非了。

在短短的篇幅中,要叙述清楚一件事,只是平铺直叙、枯燥推理,是绝不能引起读者兴趣的。因此,幽默味就显得更加重要。周作人的幽默是一种欣赏的微笑和反语的讥笑。周作人的这一种幽默,真正地做到了含蓄而不露。在《乌篷船》中,他写到一叶扁舟的脚划小船,遇着风浪,或是坐得一不小心,就会船底朝天,发生危险。但是也颇有趣味,是水乡的一种特色。可见,周作人对水乡的这种特色是持肯定态度的,是一种欣赏的微笑,他能含蓄而不露地表达出来,让读者读过之后,感到有兴趣而不显枯燥。周作人的另一种幽默,是用反语造成幽默,即那种反语的讥笑所形成的幽默。在《前门遇马队记》中,周作人记述了军阀兵警马队的横冲直撞,却故意说,那兵警都待我很好,只是那队马煞是可怕,不知道什么是共和,什么是法律。褒人贬马,指桑骂槐,用的是反逻辑推理法。但此种方法所达到讽刺的效果,比正面抨击更为辛辣、深刻。

第五章:周作人散文众所公认特点是富有知识性

周作人散文还有一个众所公认的特点,那就是富于知识性。当然,文学并不以传播知识为自己的主要职能,人们阅读文学作品,似乎也并不一定有意识地从中去寻觅知识。但是通过社会生活的形象化描绘,文学作品往往可以给人以各种各样的知识,周作人的散文就是这样。在他的散文中,通过对自己的所

闻所见、所思所感的表现,上下古今,海阔天空,旁征博引,的确能给个人以天下国家、现实人生、风土人情、道德文明、文化艺术等方面极为广阔的知识。在《苍蝇》这篇文章中,周作人写了孩童时代怎样捉苍蝇,市场上竟还有苍蝇玩物出售。他引用希腊路吉诺思的《苍蝇颂》,说明两千年前的小孩已经捉苍蝇玩了。他转述希腊的传说,说苍蝇原是很美丽的处女,因为太喜欢说话,月神一怒之下便把她变成了苍蝇。他又从诃美洛思的史诗中曾比勇士为苍蝇,以说明苍蝇的固执与大胆。周作人还引用中国的《诗经》和日本的俳句,以说明古时对于苍蝇似乎没有什么反感。周作人以轻松的笔触,夹叙夹议的道来。使人在饶有趣味的同时,了解到饭苍蝇太小,麻苍蝇有蛆太脏,只有金苍蝇有用,以及苍蝇如何固执大胆,中外文人雅士对苍蝇反感与否这类知识。在茶余饭后,读读周作人这类散文,了解一些诸如此类的知识,会使你在愉悦中就轻轻松松地知道一些你所不知道的东西。

创作具有知识性的散文,并非轻而易举的事。知识贫乏的人自然望尘莫及,即使具有广博知识的人,也不一定能写出优美的篇章。因为散文是一种艺术,而非堆积知识的仓库。周作人既掌握了散文的艺术创作方法,同时又很博识,这才使他创作出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美文小品。创作这类散文时,他往往在理智的支配下,根据文章立意的需要,严格合理地调遣自己的知识,使其尽可能地发挥作用。在《乌篷船》中,周作人先详细介绍了绍兴乌篷船的种类、构造,然后续写了乘坐乌篷船的乐趣:在船上饮酒、喝茶、打牌、读书,白天可随意观赏岸上的景色,夜间可倾听水声、橹声,表现出一种懒散飘逸的情趣。读过之后,不仅让人神往,而且也使读者知道了乌篷船中有大的四明瓦、中的三明瓦、小的一叶扁舟的脚划船之类的知识。

周作人精通数门外语,古代和外国的书他都爱翻阅,可以说是博览群书了。每写文章,种种掌故出典,就在他的笔下滔滔而出。他又爱旁征博引,从什么书上摘来几句,更使他所谈的知识比较翔实、丰富。对于这些知识,他都能娓娓而谈,不同于教科书,而且许多知识是教科书上所没有的,读来趣味盎然。在《菱角》一文中,周作人从小孩买菱角吃说起,回忆故乡菱角时节的动人场景。同时引录了《湖雅》《味水轩日记》《越谚》等古书,对菱角的名称、形状、吃法、贮存等都作了详尽说明。这样的一些实际生活知识,一般教科书上都不会有,而周作人却能从生活中实际的事物出发,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写出生活中的趣味,让读者不仅得到审美的享受,同时也知道了菱角的一些知识和吃法。

我们常说大家与名家的区别在于,名家往往只有一种味道,而大家则是五味调和的。周作人作为我国新文学史上的散文大家,也同样并非一味的冲淡平易,而是在冲淡平易的主导风格下,调和着诸如苦涩味、幽默感、知识性等内容。多种风格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便构成了周作人散文的整体风貌。

参考文献

①周作人:《雨天的书·自序二》第4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②周作人:《雨天的书·自序一》第1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③周作人:《泽泻集·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第60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④周作人:《泽泻集·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第62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⑤周作人:《谈虎集·孙中山先生》第175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⑥周作人:《谈虎集·孙中山先生》第177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⑦周作人:《药味集·自序》第2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论周作人散文风格的形成

论周作人散文风格的形成 摘要本文运用历史的、比较的研究方法,对形成周氏散文风格有影响的诸多因素进行了考察、分析,认为影响周氏散文风格形成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叛徒”与“隐士”的思想性格的矛盾冲突;二是中庸调和的基本哲学思想;三是悲观乐生的趣味人生观和美学观及其对散文艺术的独特理解。核心是他的隐士性格,这是周氏散文风格形成的关键。 关键词散文叛徒隐士中庸趣味 周作人曾说:“戈尔特堡批评蔼里斯说,在他里面有一个叛徒与一个隐士。这句话说得最妙:并不是我想援蔼里斯以自重,我希望在我的趣味之文里也还有叛徒活着。”[①]其所言叛徒与隐士正是先生夫子自道,他把它们比作盘踞于心中的两个鬼——“流氓鬼”和“绅士鬼”,它们在那里指挥他的一切言行,有时流氓占了优势,便跟它们去彷徨,但是他将真正撒野,如流氓之“升天堂”的时候,绅士大抵就出来高叫“带位,若即带位![②]由此可见,叛徒与隐士,流氓鬼与绅士鬼杂糅交融正是他复杂人生的真实写照。他的叛徒性格使他的散文在早期能积极入世,从人道主义出发,反对封建礼教,深刻思考中国国民性问题,张扬思想启蒙的大旗,致使早期散文呈现出“浮躁凌历”的不平淡之气,而他的隐士性格又使他的“生活态度时时有变动,安能保持十三四年之久乎?”[③]1928年以后,随着他的生活态度的变化,他的“思想益销沉耳”,他的散文更加崇尚

平淡、朴实的闲适的风格。而二者的相互消长,直接影响到他的散文风格由“浮躁凌厉”向平淡朴实的闲适风格的变化,尤其是隐士性格的影响贯穿了他的整个散文创作,即使是早期的“浮躁凌厉”之作也只是“论之旨,折情就理,唯以和顺见长”,较之于鲁迅锋利泼辣的文风,要显得平淡朴实而舒缓,因此,隐士性格是直接形成其一以贯之的平淡朴实的闲适风格的关键。 一 周作人认为:“中国的隐逸都是社会或政治的,他有一肚子理想,却看得社会浑浊无可实施,便只安分去做农工,不再多管,见了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却是所谓惺惺惜惺惺,好汉惜好汉,想了方法留住他。”[④]我们从周作人这段话中可以明白,隐逸思想大多出现在胸怀社会或政治理想的人身上,而这种人在经历了一阵动荡之后,对社会产生了悲观绝望的情绪,而后才消极遁世,这就是中国式的隐士,与西方自救灵魂的隐逸有明显的不同,它在周作人的身上就具体表现为“叛徒”与“隐士”的思想性格矛盾。 这种胸怀社会或政治思想而不得志的被迫隐者,一旦遇到足以展其志的客观条件时,他可以振奋起来,起一定的进步作用。早期的周作人怀着探寻富国强民之路的社会理想,“逃异地,走异路”,到南京求学,而后又东渡日本留学,学习并掌握了大量西方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为了富国强民,他认为一个国家如果贸易盛,工业兴“而精神萎缩”,仍不免有“坐致摧残”的危险。因此,他十分重视国民性的改造问题,注目于思想启蒙运动,举着科学与民主的大旗反对封建伦

浅析周作人散文风格

浅析周作人散文风格 前言 以往提到周作人最先想到的便是其在政治上的偏离,直到上学期偶然借阅了钱理群所著《周作人》传,莫名的被这个追求平淡、孤独苦寞而又学识渊博的人所吸引。于是开始借阅其作品。觉得其散文也是别有味道。尤其喜欢他在“闭户读书”时期的作品。于是选择浅析其散文风格作为期末论文。一方面是出于对其散文的喜爱,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对一直将其散文风格形容为“平淡”稍有疑义。 文章概要 写这篇文章主要是为了研究周作人的散文风格。以往对周作人散文风格的评价往往都是“平淡冲和”,或者“平实冲淡”,但我本人对此并不是很赞同。打算先了解前人对其散文风格的看法,找到自己与前人观点的异同。通过分析周作人作品《雨天的书》、《故乡的野菜》、《苍蝇》等所包含的丰富的意味及周作人自身的性格特点来分析,希望能以此证明,用“平淡冲和”来形容周作人的散文是不准确的。 正文 前人对周作人散文风格的研究 1、以金燕《灰色天空下的温暖一评周作人散文的创作风格》,孙艳平《论局作人散文平和冲淡的艺术风格》和刘春香《周作人散文的冲淡美》为代表,新世纪以来学术界对周作人散文中“平淡”、“冲淡”等艺术特征都给予充分言述。 2、吴仁援的《论周作人散文的风格》则开篇便明确指出用“平淡”来总结归纳周作人散文的基本特质或者整体风格都是不准确的,认为“周作人散文中透溢弥漫出的是苦涩味、流氓态、人文性、平民化、浙东气,由此而形成的其散文的显著特征是平缓、平正、平实、平易、平质”。 3、阿英在《周作人小品序》中所提到的:“平淡冲和”这正是周作人小品文的最显著的特色,也就是田园诗人所必然采取而发展到高度的形式。就现代的小品文成果上看,在“新小品”还没有成长,而“杂感文”不能算主要的小品文的时候,周作人的小品文,在史的发展上,我们是不能不予以重大的估价的。

浅谈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1

浅谈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色 说起周作人,不得不先提一提他的兄弟鲁迅。从小学到高中的语文课本上鲁迅的文章不仅仅是重点篇目还是考试时候必出的考题。鲁迅在中国文坛上是以辛辣讽刺批判的风格著称的,而他的弟弟周作人恰恰与其相反。可以讲兄弟二人都是文学改革浪涛中的先驱,但两人的风格却截然不同。比起鲁迅的凶狠周作人显得温和了许多。我们暂且撇开其在政治上错误的选择,单单在散文创作这一领域,周作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他为中国散文开辟了一条光明大道,并且首次引入了美文这一概念。本文,笔者就想围绕他散文创作的艺术风格谈谈自己的看法。 大部分人谈起周作人散文的艺术风格,都会用上平和冲淡这四个字。对于散文创作而言,平淡的的确确是其最高的境界。可以说平和冲淡是周作人始终没有放弃追求的或者说是努力靠近的创作方向和心境。他的文章无论是随笔还是文理评论都有着心平气和说理的特点,确实很少有剑拔弩张的句子。他的平淡,不是不用技巧,相反倒是匠心独运,只是不露痕迹而已。这就是为何人们说周作人散文中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是“平和冲淡”了。周作人总是以平淡作为他孜孜追求的理想。这种平淡,在他的著作中是到处都找的到的。如〈喝茶〉中“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又抵十年的尘梦。”还有〈北京的茶食〉中的“我在西四牌楼以南走过,望着异馥斋的丈许高的独木招牌,不禁神往,因为这不但表示他是义和团以前的老店,那模糊阴暗的字迹,又引起我一种焚香静坐的安闲而丰腴的生活的幻想。” 然而周作人终究还是一个复杂的人。在其不少文章里面都寄托着正统的思想,而并不是一味的平淡无味,这些虚实,抒情性的散文不仅仅在描述真实的生活还临摹了真实生活的美与丑。还有不少正经之作,内容相当严肃与尖锐。因此单纯的用“平和冲淡”来概括他散文的艺术特色也不是最为确切。就连他自己也不太认同自己真正做到了平和冲淡,在他《我的文章》中周作人是如此来评价自己的作品的,他说“平淡,这是我所最缺少的,虽然也原是我的理想,而事实上绝没有能够做到一分毫,盖凡理想本来即其所最缺少而不能做到者也。”至于自己文风他只是觉得“在于未能平淡闲适处,即其文字多是道德的”。事实上,对现实的忧患,即使是建立在对人生悲观基础上的“乐生主义”,但是都不能使他做到真正的平和冲淡。对于《故乡的野菜》这样的纯散文来说,他在表面上的确是追求着一种清新淡雅的感觉,但实际上却表达了他的精神寄托以及内心深处最最深刻的伤悲。一开始,他并没有用很浓烈的语句去表达对故乡的怀念,反而说自己对故乡并没有太多的感情。但到了后面又流露了“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的失望与伤感。显然他也没有忽视自己的情绪,只是在表现情绪的时候不那么张扬而已。就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般,文字很清新很脱俗,是一篇美文,但是事实上却是作者对现实的逃避,是对自己情绪的一种代偿,有着极其忧伤的情调。

浅析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特色

浅析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特色 有人说周作人散文并没有什么出奇之处,只不过是在散文中古今中外引经据典显示学识;也有人说周作人的散文苦涩难懂、令人费解;还有人说周作人曾做过汉奸,他的文章是反动文学……带着文学史及人们对周作人的种种评价,我怀着一种疑惑而又好奇的心理开始走进周作人的世界。徜徉在周作人所创造的文学氛围中,我对作品里的风俗人情开始着迷;走近周作人,我发现了一个独特而又优美的散文艺术境界。 正是在这种理智和情感的驱使下,我开始了对周作人小品散文艺术风格的探寻……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之一。其小品散文的创作在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是对其小品散文的艺术特色进行了研究:首先是化腐朽为神奇、点铁成金的文抄体是周作人散文独具的特色。其文抄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运用周氏独到的评点,达到了文我合一、物我两化的艺术境界。其次在其闲适艺术风格中所表现出的平和冲淡的意境迂回曲折的笔墨情趣和渗透于文章的淡淡的苦味。再次是周作人用特殊的笔调把读者引入其境的意境美和作品中流露出的平淡而有韵致的故乡情绪美。另外,周作人散文语言平实质朴,却不乏精炼,平实冷静中包含着幽默,也是其文章的一大特色。 (一)、化腐朽为神奇、点铁成金式的“文抄公”的文体。 周作人自幼饱学诗书,长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加之他在留学日本时又广泛涉猎了外域文化。他能够对古今中外文化兼收并蓄,形成了丰厚的文化学养。周作人这种特殊的读书经历所形成的文学涵养,使其在文章中经常大段地抄引古书内容,使“文抄”成为其文章的一大特色。钱玄同在给周作人的信中写道:“研究院式的作品固觉无意思,但鄙意老兄数年来之作风颇觉可爱,即所谓…文抄?是也。”对于周作人这类文抄体,许多人似乎很难接受。他们甚至认为周作人这类文章脱离现实,躲入书中以书本知识济文章,文中没有自己,其文抄只不过是显示其学识,给人故作高深之态,让人产生“高山仰止”的感觉。面对此类批评,周作人很不以为然。对周作人而言,抄书并不比作文容易得多。 其一、“文抄”内容知识性与趣味性的融合。周作人在写作实践中确实做到了“知识与趣味的两重统制”。在文抄中把知识与趣味融为一体,让读者在了解某

浅谈周作人散文的苦涩之味

浅谈周作人散文的苦涩之味 中文三班倪娟娟 周作人是现代文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作家,他的创作尤以散文的成就最为突出。笔者浅陋的谈谈对其散文的苦涩之味的感想。 周作人的著述博杂,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早期开创者之一。周作人在《两个鬼》中说:“在我心头住着DuDaimon,可以说是两个鬼。”“这两个是什么呢?其一是绅士鬼,其二是流氓鬼。”“我对于两者都有些不舍,爱绅士的态度与流氓的精神。”周作人还说他自己是“叛徒”和“隐士”的合身。体现在创作中,就有了“浮躁凌厉”和“平和冲淡”两种风格不痛的散文。而笔者通过阅读这两类文章,觉得有一共通之处:大多数文章的笔墨间隐含着淡淡的苦涩。这里两种风格虽然都贯穿于整个20年代周作人的散文中,但“平和冲淡”更能作为体现周作人散文的突出特点。“平和冲淡”是指具有“绅士鬼”精神的文学味浓郁的一些文章,大多创作于五四时期,取材来源于生活而远于现实,讲求趣味。这与周作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有相同之处,更能反映他的气质和性格。这类文章中普遍隐含着苦涩之味。 周作人的散文提倡“为艺术”﹑“为人生”,反对一切文以载道的个人言志派,带有对旧文学的反抗和批判。五四运动以后,他的理想中的个人主义兼人道主义产生了动摇,对应于强大现实的不可触动,使他开始明白各种西方学说与思潮并不真正适合于当时的中国。他在《山中杂信一》中写道:“我近来的思想动摇与混乱,可谓以致奇其极了,托尔斯泰的无爱与尼采的超人,共产主义与善种学,耶佛孔老的教训与科学的例证,我都一样的喜欢尊重,却又不能调和统一起来,造成一条可以行的大路。”这是他的矛盾,他无法将原本的人道主义与佛家道义良好的融合,更无法与他自己一直很推崇的西方学说糅合成一体。从而构成了他独特的精神世界:平和冲淡,略微含有苦涩。在他的散文中,他贯用娓娓的语调絮谈,将知识﹑智慧﹑哲理﹑趣味﹑冷漠﹑敏感﹑苦涩都融入笔端呈现给我们。 周作人的散文深具苦涩之味。他的大部分散文都是貌似平淡,其内在思想情感却实是忧愤抑郁的。他曾经说过:“盖世间所有唯辱与苦。”在《药味集·序》中,他说:“拙文貌似闲适,往往误人,唯一二旧友知其苦味。”在这里他很明白地道出了自己文章内在的苦涩。周作人深受西方﹑日本文化的影响,有着启蒙思想的头脑冷静而理智,因此,当他无力地怀着悲哀的心看着中国五四运动以后的革命运动不断地遭遇挫折和失败,他的信仰开始蒙上阴暗苦涩的影子。他的信仰是和五四反帝反封建时代精神一致的,他的《山中杂信六》中写道:“我们昏乱的国民久伏在迷信的黑暗里,既然受不住智慧之光的照耀。”“极少数的人能够以科学艺术或社会的运动去替代他宗教的要求,但在大多数是不可能的。”“我的理想或者也只是空想;将来主宰国民的心的,仍旧还是那一班的鬼神妖怪吧!”对这些在中国仍然扎着根的“痼疾”,他亦是有心无力。 周作人深受尼采的世事轮回观的影响,“生存就其本来面目而言,并无意义和目的,但不可避免地轮回,无止境地化为虚无……这是虚无主义的最极端形式:虚无(‘无意义’)是永恒的!”有时他陷于极端黯黑的宿命,认为中国也好,人类也好,都在重复他们的愚蠢和罪恶,万劫不复。“凭了他的理知,批评万物,终于归到只有自己,但是对于这唯一的自己也不能深信。”“自知如能将此种怅惘除去,可以近道,但一面也无不珍惜之意,觉得有些怅惘,故对于人间世未能恝置,此虽是一种苦,目下却尚不忍即舍去也。”这种宿命观表达出了一种苦闷的孤寂感。《山中杂信二》中他说到:“但我心底里有一种矛盾,一面承认苍蝇是与我同具生命的众生之一,但一面又总当它是脚上带着许多有害的细菌,在头上面上爬的痒痒的,一种可恶的小虫,心想除灭他。这个情与知的冲突,实在是无法调和,因为我笃信‘赛老先生’的话,但也不想拿了他的解剖刀去破坏诗人的美的世界……”这是佛教思想中的博爱与现代革命思想的矛盾,一种难以调和的苦闷孤寂。

周作人散文风格概说

周作人散文风格概说 首先注明一个问题:标题的概说指的是大概的说一说,是看了名家点评之后的大概总结,以及自己在读过其散文后的一点见解,本人学识浅薄,总不敢以大家之口吻对其进行概说,只能是大概说说而已!此该说不同于文学理论教程的概说。 一、有关周作人 周作人,出生于1885年,1967年去世。在八十多年的人生岁月里,有过文学艺术上的辉煌,在现代散文创作的园圃中,其散文独树一帜,留下了一段永恒的烙印。 周作人是周树人(鲁迅)的二弟,故乡的老宅和三味书屋有他童年的身影和回忆,家庭和环境的熏陶,以及它丰富的人间阅历,给了他厚实的传统文化功底。其独树一帜的散文风格,在现代文学发展史的长河中形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散文流派,时至今日仍可见到其延续的影响。 二、周作人散文风格特点 周作人的散文创作,大体有“人事评论”和以抒情、记叙为主的“美文”这两两大类型。相应的,也就出现了“浮躁凌厉”和“冲淡平和”两种不同的文学艺术风格。每种风格各有自己的特点,显示了他“深湛”的艺术造诣。这两种风格,通过周作人的一句话可以看得出来:“我从前曾经说过,平常喜欢和淡的文章思想,但有时亦嗜极辛辣的,有掐臂见血的痛感,……唯索解人殊不易得,昔日鲁迅在时最能知此意,今不知尚有何人耳。” (一)、浮躁凌厉 浮躁凌厉这种风格特色在周作人“关于人事的评论”中显得很明显。这类散文注重了议论、批评的杂感,触及现实,针砭时政,战斗的锋芒包藏在“湛然和蔼”的平淡叙述中。这也恰是他与别人的不同之处。许多评论家,往往是以满腔的热情,激愤的言辞,写出慷慨淋漓的话语,控诉一切不合理的事物。而周作人却没有因为所要表达事物的不同而改变其一贯的习文风格,依旧是那样的温文尔雅,字里行间充满着评判和感慨。 周作人对封建传统思想的批判,写的酣畅淋漓又亦庄亦谐。在讽刺军阀暴政中,利用了“幽默与反讽”的写作方法,让被讽刺的人看了不舒服,却又挑不出刺儿来。是一种极其含蓄却又极为辛辣的讽刺方法。另外,他在针砭“病态社会”和愚昧国民性的时候,也在含蓄的“绅士”中又不缺尖酸泼辣的一面。总之“浮躁凌厉”可以恰如其分的概括这种风格特点。(二)、冲淡平和 “冲淡平和”这一大特点大多是体现在以抒情,记叙为主的“美文”之中。有许多的代表作,如《自己的园地》和《故乡的野菜》等许多散文和小品文。他的文笔不是像鲁迅那样的犀利,而是一种闲适怀抱的“平和”的写作方式。一种迥异的风格特色呈现给读者,单纯的艺术审美角度再来审视,这一类散文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了,甚至是以我个人见解是已经达到了中国现当代闲适散文的极致。 一种静心养性,平和冲淡的风格总是给人一种耳目清新,香甜酣畅的气息环绕周身,沁入心脾的感觉。不知该如何言语,只禁不住的拍手称奇。耐人寻味。 三、总结概说

朱自清写作的艺术特色

郁达夫曾经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里说到:“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了冰心女士之外,文章之美,就算他了。”朱自清的散文确实有着超乎寻常的美的感染力,他丰富的艺术经验需要我们予以认真地总结。大体说来,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 1、构思缜密,布局精巧。 散文的艺术魅力,集中地体现在艺术构思方面。朱自清的散文在构思上是十分讲究的。缜密而严谨,新奇而精巧,营构合理。“设眼有致”。 散文具有“文眼”,这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唯有“眼”题旨才会有隐显意境,才会有虚实,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会有疏密。 朱自清的散文是十分注重“眼”的安设的。并且充分地使之成为构思的“焦点”。也成为将作品的思想与艺术辩证统一起来的“凝光点”。 《荷塘月色》一开篇就“揭全文之旨”——“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接着,作品写小路的“静”,写月色朦胧的“静”,反衬自己的“心里颇不宁静”。再接着以荷塘四周蝉声和蛙鸣的“闹”突出荷塘月色的“静”,又以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旧俗。梁元帝的《采莲赋》和《西洲曲》关于采莲的热闹、嬉戏的情景,进一步反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最后画龙点睛:“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含蓄地揭示出“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 《背影》也是篇首点明题旨:“我和父亲不相见已有两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文章围绕“背影”对各种材料进行适当的剪裁布局。首先是由远及近,回叙父子奔丧时的相聚,细数父爱的种种表现,定下深情怀念的基调。接下来写父亲“终于不放心”,亲自“送我上车”的情景,初步揭示了父对子的挚爱之情。这些简炼的叙述,为即将推到面前的“背影”作了必要的铺垫和蓄势。再接着对父亲买桔子的“背影”集中描写渲染,一方面极写父亲行动的艰难,真切地表现父对子的深情关怀。另一方面突出“我”的动情,表现了父对子的感激思念。最后概述父亲老境的凄凉颓唐及始终惦念儿孙的厚爱。并通过读信时的心境描写,让“背影”第四次出现,首尾呼应,感情回荡。 2、浓郁的抒情色彩。 散文是长于抒情的文体,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尤应抒写“作者心灵的歌声”。朱自清的“文章之美”是与他的抒情艺术分不开的。他的作品有着浓郁的抒情色彩。 ①、融抒情于叙事之中,追求一种“真挚美”。 在散文的创作中,朱自清常用的是“写实主义”的方法,注意抒写自己的真切感受。在那些偏重于叙写“身边琐事”,儿女情长的散文中,如《给亡妇》、《儿女》等,都善于通过娓娓动人的叙事将自己所经历的事情“情意化”,质朴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以此获得另一番抒情的“声色”。 《背影》是朱自清誉满文坛的代表作,叙写的是一些朴实而生动的感情细节。在叙事中,融进了真挚的情感。在通常的情况下,要表现人物的感情,往往要写这个人的正面,写他的表情、眼神等,唯恐给人印象不直接。但在这篇作品里,作者却不写父亲正面的形象而写了父亲的背影,切合人物特定的关系和场合。孩子大了,尤其是男子,他虽然很爱自己的父亲,但这种爱比较含蓄,不那么外露。在离别的时候,明知父亲很哀伤,他不会特地从正面去细致观察父亲的表情,只会在父亲转过身去时,表面装着毫不经意,而实际上是很注意地从侧面或背后去看父亲,而且也只有这时才好意思看仔细。所以,作者以背影为中心来写,正是他抒情真实的地方。 在作品中,作者围绕“背影”铺陈其事,这个重心四次点题,虚实并用,疏密有致。作品开头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是第一次提到“背影”,只用一句用简笔就点破了“背影”题旨。接着作者文笔荡开,先不直接写背影,却转而从回家奔丧写起,祖母的亡故,家庭的亏空,光景的惨淡,父亲的赋闲,从北京、徐州、南京等地一路写来,有条不紊而又要言不烦。其中再三强调的是父亲自己忍住失母的悲痛,却劝慰儿子,初步展

论周作人散文的两种艺术特色

论周作人小品文的两种艺术特色 金秘琳290113100043 摘要:。小品文又名美文、艺术性散文,是作者叙事抒情的完美载体。?五 四?以后,周作人首倡小品文,并在古典散文和西方随笔的影响下,将小品文的艺术张力发挥到了极致。周作人的小品文呈现出平和冲淡、苦涩忧郁的两种艺术特色,而这两种特色都是周作人散文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正是由这些部分承载了周作人人生的向往和时事压迫下的无奈。 关键词:小品文;平和冲淡;苦涩忧郁 一引言 从接触周作人起,几乎所有考试中关于周作人散文特色的选项我们都会毫不犹豫地选上平和冲淡。可能是忽略了,可能是不受重视周作人散文里漾起的层层碧波和他蔷薇的梦虚幻掉的苦涩。他有他的平淡冲和,也有他的苦涩忧郁,这样的两种特色一直贯穿在他的人生创作的始终,相互融合交织,酝酿着风雨。在我看来这两种特色没有孰轻孰重,它们都是周作人散文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是两者之间相互碰撞产生的艺术张力,才使他的散文拥有高于他人之上的地位和境界。 本文就周作人散文?平和冲淡?和?苦涩忧郁?两种艺术特色展开细致的阐述,以此来更全面地了解周作人散文的深刻性,从而更流畅地享受周作人散文的艺术飨宴。 二周作人小品文的平和冲淡的体现 (一)恬淡从容、真率亲切 周作人的散文恬淡从容,真率亲切,庄重静穆,典雅厚重。他追求平淡,认为?平淡?是散文的一种极境。所以他的写法会很随性,不娇柔,不造作,没有感情和笔墨的夸张。就连人生中最让人流恋的初恋,他也要质朴平和地娓娓道来?每逢她抱着猫来看我写字,我便不自觉得的振作起来,用了平常所无的努力去映写,感着一种无所希求的迷蒙的喜乐。并不问她是否喜欢我,或者也不知道自己是爱着她,总之对于她的存在感到亲近喜悦,并且愿为她有所尽力,这是当时实在的心情,也是她所给我的此物了。在她是怎样不能知道,自己的情绪大约只是淡淡的一种恋慕,始终没有想到男女夫妇的问题。?(《初恋》)三姑娘来看他练字,他却连抬头看她的勇气都没有,只是更加努力地去练字,感受到的是朦胧的喜悦、淡淡的恋慕。这种双方都未知,都不曾读懂的恋爱在周作人的心里烙下了深深的痕迹。这是初恋,是暗恋,是单相思都未可知。但是我们能感受到这种情感的平淡真实。?作者的心情是清淡闲散的,所以文字也十分简洁。?(朱光潜),窗明几净,那时的作者哪会有什么别的心思,更不会有什么夫妇之念,只是很简单的但又弥足珍贵的初恋的小情绪。相比之下,郁达夫的初恋就显得大胆露骨的多了。?我在月光里看到了她那张大理石似的嫰脸,和黑水晶似的眼睛,觉得怎么也熬忍不住了,顺势就伸出了两只手去,捏住了她的手臂。?(《水样的春愁》)伴着冲动的初恋也不失浪漫,但总觉得少了一些什么,也许是含蓄之美。周作人的平淡之美当然不只体现在他的《初恋》之中,给人流下更深刻的平淡的印象的

周作人平和冲淡的风格

周作人平和冲淡的风格 1924年,周作人经历了五四落潮的彷徨期后,把散文创作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和理想家园,自觉地选择“美文”作为抒写情感的喷发口,认为写作其实是“自己的园地”,纯粹是为了自我情致的表达。写文章最好就是与“想象的友人”“闲谈”,这样的一种写作姿态决定了他散文的体式基本是“闲话体”,并由此而形成“冲淡平和”的独特风格。周作人的“闲话体”散文,都是他在生活中的见闻感想,取材平凡锁碎,诸如茶食、野菜、野花、菱角、自己的初恋、爱女的生病等,借以抒发自己的某种情绪,给读者某些生活的启迪或感悟。其最为动人之处,是在平淡的叙述中有人生的况味,有内心的情趣。如《北京的茶食》中写道:“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心要的……”这里写的都是平常的事物,但跟人生不无关系,颇有生活情趣。同时,这些散文往往以知识为思想感情的“载体”,旁征博引,将诗情和理性渗入其中,抒写真切具体,给人以知识的熏陶。如《喝茶》一文,所谈及的是中外许多喝茶和吃点心的知识,而最终要告诉人们的是,喝茶应以绿茶为正宗,“赏鉴其色与香味”,而且“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周作人的“闲话体”散文大都写得悠闲、恬淡,笔调从容舒徐,但并非纯是悠哉游哉、无病呻吟之作,而是将人生的酸甜苦辣潜藏于字里行间,表现出冷静机智,和谐自然,朴素有味。教材把这种文风特点归纳为:闲谈体、涩味、简单味、趣味和节奏。周作人的散文简单、散漫,可内涵丰富,在读作品时要细细地体味,尊重自己的阅读感觉。 闻一多在1926年5月的《晨报副刊?诗镌》上发表《诗的格律》一文,主张:自然的不都是美的,美不是现成的。……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我来了体现的三美 音乐美:押韵(泪、对,我、火,喜、你,风、胸,息、你、里)、句内标点的跳跃性; 绘画美:血泪、火、青天、赤胸(色彩的鲜明和强烈的对比);建筑美:全诗12行,每行11个字。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家的杰出成就 《家》也属于前期创作。除了上述有关“青春型”创作的共同特色之外,《家》杰出成就还在:

浅析周作人后期散文的风格

浅析周作人后期散文的风格 [摘要]:周作人的散文风格多变,前期浮躁凌厉,后期冲淡平和。本文抓住周作人后期散文冲淡平和的特点,具体赏析其四篇散文,旨在体会周作人苦中作乐的审美情趣,物我无间、回归自然的精神追求以及闲适隐逸、淡泊恬适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周作人,现代文学,散文,赏析 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的《导言》中说过:“现代中国散文成绩,以鲁迅、周作人的为最丰富伟大。”尽管鲁迅和周作人在文学方面成就相当,但是,相比于鲁迅,周作人是一个富有争议性的人物。周作人博学多识、文学成就颇高,同时,他也是一名文化汉奸,受人匪议。激愤—消沉—堕落,正因为他的复杂人生,他的作品就更吸引我去推敲品读。 周作人的作品有批判死鬼精神的,有抨击国民性弱点的,还有宣扬隐逸的士大夫情趣的……我最爱读周作人的散文,尤其喜欢读他后期的散文——冲淡平和之中有着醇厚的意味,亦不乏“炎炎之火仍在冷灰底下燃烧”,给人以深深的思考。 一、《金鱼》——寄情于物,见人生 周作人许多散文的取材都是极其平常之物,有些甚至根本不登大雅之堂,如《苋菜梗》、《故乡的野菜》等,他却都能写入文中,化俗为雅,显示出了他深厚的学识和才情。周作人的散文别有一番趣味,《看云集》中就有诸多描写大自然草木虫鱼的散文,使我们领悟到了大千世界的现实美、自然美与和谐美,同时,也极大地满足了他苦中

作乐的审美情趣。我特别喜欢其中的《金鱼》——平淡中不乏生动。 金鱼乃是平常之物,周作人却突破了一般的状物文,向我们展示了《金鱼》原来还可以这样写,从中可以感受到他那艺术化、精致化了的生活雅趣。他的文人雅趣绝不是庸俗的,反而具有针砭时事,讽刺现实的效果。《金鱼》中“我每见金鱼一团肥红的身体,突出两只眼睛,转动不灵地在水中游泳,总会联想到中国的新嫁娘,身穿红布袄裤,扎着裤腿,拐着一对小脚伶俜地走路”便冷嘲热讽地把“金鱼的残疾”和中国封建恶俗联系在了一起,抨击了旧社会的野蛮与无知,显示了当时女性社会地位的低微,可怜而又可悲,将国民性的弱点赤裸裸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周作人认为叭儿狗,金鱼,鹦鹉以及裹小脚的女性都是不自然的,是他所不喜欢的。在描述他平常不大喜欢的耸鼻子人的表情时,字里行间流露出诙谐、风趣、幽默的风致,简单而又真实。 从周作人对金鱼、鲫鱼和鲤鱼率真的叙述中,我能明显地感受到他崇尚自然、朴实而又通达的审美趣味,这正是我欣赏他的地方。二、《苦雨》——苦中带涩,显人生 《苦雨》是周作人的一篇别具一格的书信体小品文。还未读此文时,我首先就为其文题所吸引。“苦”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更是周作人刻意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雨”则是一种客观景象,是周作人作品中常出现的一种意象。周作人写《苦雨》时已经步入中年,可以说,《苦雨》传达了他的中年心态的心绪之涩:落寞、颓废,伴着些淡淡的惆怅。

周作人后期散文的艺术特色

摘要:1928年,周作人正式闭户读经,至此他的思想情绪明显内转,这可视之为其散文创作前后期的分界线。他后期散文因为其个性的原因和文学观念的转变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苦寂闲适的情感基调,平和冲淡的叙述风格,知性趣味的艺术格调,雅俗兼有的语言特色。本文试从这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从而透视他苦涩复杂的人生历程。 关键词:周作人;后期散文;艺术特色 Talk About Zhou Zuoren’s Proses of His Late Perio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 Abstract: In 1928, Zhou Zuoren’s thought mood rotated obviously inside, this regards it as the line of demarcation of one before and after its prose is created. His later prose has formed unique artistic character- istics because of his personality and the change of literary concept: sad feelings, the gentle style of aesthetics, intellectual and interesting art style and the simple and implicit linguistic style. This text try to make a concrete analysis of from those four respect, we can perspective his bitter and complicated life. Key words: Zhou Zuoren; Prose of late perio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

周作人散文赏析

周作人散文赏析 周作人在散文创作初期(1920年),于香山养病,这一时期的散文则体现了其散文思想的转折期。先前一直奉行和平方式的社会主义,在经历五四运动失败后思想不免动摇,加之养病期间,阅读了几十种佛经,将思想中原本所有的人道主义思想与佛经的普爱众生、忍辱、施舍等教义结合起来,揉合了希腊古典文学的和谐、均衡、宁静之美,从而构筑了周作人独特的精神世界。而正是这种精神构筑形成了周作人散文的独特三味:清淡、苦涩、辛辣。 1、清淡之美 周作人的散文,向来都是追求平和冲淡之美的,比较平缓宁和,与世无争,大千世界的一草一木,在其笔下都饱含深情。正如作者本人所言“作文极慕平淡自然的景地”,他的作品《喝茶》便是“闲适”散文的代表作。他在文中写到“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他不但讲究喝茶环境,更注重喝怎样的茶,用怎样的器具,配怎样的茶食。其间,韵味也是必不可少的。通篇阅读下来,我们会发现此文给我们以一个清雅独特的艺术世界,而最为重要的是抒发了喝茶人的那份返璞归真的风雅情趣。又如如他在《乌篷船》中写到“你坐在船上,应该是游山的态度,看看四周物色,随处可见的山……困倦的时候睡在舱中拿出随笔来看,或者冲一碗清茶喝喝”、“夜间睡在舱中,听水声橹声,来往船只的招呼声,以及乡间的犬吠鸡鸣,也都很有意思”。这些文字,与作者本人所追求的那份悠游闲适完美契合。可见,他的作品,善于以洒脱的名士风度,在平淡的叙述中咀嚼欣赏生活的趣味。 2、苦涩之情 1924年前后,中国的思想界处于一种十分沉闷的时期。他感到了信仰坍塌的孤寂和虚无。随之,便有了作品《苦雨》,该文通篇笼罩在淡淡的哀愁里。他在写作时,先是描绘了或悠然或壮阔的诗一般境界。但之后却一语点破,“但这只是我的空想,如诗人的理想一样地靠不住”,他的心境如连日阴雨一样压抑沉闷,文中还写到“我住在北京,遇见这几天的雨,却叫我十分难过”。另外,他的作品也多以“苦”一字命名,有《苦茶随笔》、《苦竹杂记》等等,此类散文足见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无奈苦涩之意。 3、辛辣之味 虽然周作人极度希望自己的作品走向平和冲淡的一端,也尽力隐藏心中的愤懑与不满,但也曾写过辛辣的文字,如在《谈虎集》中写到“中国女子的缠足,中国人之吸鸦片,买卖人口,都是真正的国耻”,此外为悼念被害大学生他也曾写一副对联“什么世界,还讲爱国?如此死法,抵得成仙”。由此可见,在他的文字间、脑海里,并不只有平和闲适,他对现实的不满、对社会的批判,也着实存在。 周作人的作品不仅在内容上富有多重特色,在语言上也颇有艺术,即:白话之韵。 周作人的作品中,语言理论着眼于古文,如《喝茶》中“一到即罄,次碗继至,不逞应酬……茶意都消了”;口语,如《乌篷船》中“舱宽可以放下一顶方桌,四个人坐着打马将---这个恐怕你也已学会了罢”;方言,如《苦雨》中“所以我于火车的雨不能感到什么兴味”。由日常语言转化为文学语言,亲切自然,充满文雅的书卷气,阐述了现代散文语言的审美要求和美学构造。

浅谈周作人的散文风格

/ 浅谈周作人的散文风格 中文摘要 周作人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家之一 他一生的创作,除了三十几首新诗和二百来首旧体诗外.全部都是散文。它的散文有杂感,文艺短评、随笔等类。其中,影响较大,艺术成就越高,风格也较成熟的,还是他那些美文小品,不仅显示了散文大家周作人精湛艺术造诣。同时,也形成了周作人独特而成熟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周作人、散文风格.

目录 第一章:引言 第二章:用作人散文最大特点是冲淡平易 2.1周作人散文多写周围日常生活 2.2周作人散文是有思想的 第三章:周作人散文其主要特点是充满涩味 第四章:周作人散文给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幽默第五章:周作人散文众所公认特点是富有知识性参考文献

第一章. 引言】=、1 作人(1885~1967)浙江绍兴人,出生在一个破落的士大夫家庭,原名櫆寿,字仲密,又字启明别名苦雨斋,苦茶翁1901年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在管轮班学习;1906年赴日本留学期间与日本姑娘羽太信子结婚;1911年回国,1917年至北京,先后任北京大学、燕京大学等学校文科教授 “五四”时期,他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骁将,文学研究会的发配人之一。“五四”时期是周作人一生中最辉煌,对中国新文学贡献最大的时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座高标。后半生沦为民族的罪人。舒芜曾说:“对周作人先前的历史功绩,我们要实事求是地给予肯定,没有人能超过他,没有人能替代他。

第二章.周作人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冲淡平易 平淡自然、和平冲淡、闲适……这些说法都是前人对周作人散文风格的概括。周作人自己也曾经说:“我近来作文极慕平淡自然的境地。”①“平淡自然”,这是周作人给自己散文风格所作出的定位。“觉得如在江村小屋里,靠玻璃窗,烘着白炭火钵,喝清茶,同友人谈闲话,那是颇愉快的事。”②他希望自己的文章能达到这样的一种境界。不仅如此,他给废名、俞平伯的作品写的序言中,也一再地强调、推崇冲淡平易的文学创作风格。由此可见,冲淡平易、不仅是周作人希望达到的境地。同时,在他的散文创作中,也形成了冲淡平易的艺术风格。 2.1周作人散文多写周围日常生活 他常写一些人人都能看得见,感受得到的事或物。即使是生活中的一些重大事情,他也能以一个普通的见闻者、参与者的身份叙出。在他的作品中,他不故作高深地议论,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就是一些精辟的警句也很少见得到。他的散文,无论谈事、谈人、谈政治、谈文艺……,都象同友人拉家常,叙旧情。叙事状物,写景,他都能做到朴素、自然。发表感想或看法,没有长篇大论,而是舒徐不迫地絮絮而谈。比如他的《人的文学》这篇文章在他所有的散文中,篇幅算比较长的了。但是,他并未摆出一副宏论的架势,而是采取随笔那样的写法,把意思一层一层地、有条不紊地说清楚、说明白。关于“三一八”惨案,周作人写了好几篇散文,大多是如实的记事,虽也有内心的感情,却少激烈的议论。甚至有些记叙,让你感到惊人地客观和冷静。最激烈也不过是说一些这样的话:“凡青年夭折无不是可惜的,不过这回特别的可惜,因为病死还是天行,而现在的戕害则是人功。”③,“死了倒也罢了,若不想到两位老母倚闾,亲朋盼信。活着又怎么着,无非多经几番的枪声惊耳,弹雨淋头。”④。周作人关于事件本身的态度也是鲜明的、感情也是真挚的。但是,周作人却能冷静沉着,通过平实的文字,表达出深邃的悲愤。这就是周作人散文的冲淡平易之处,他使人读他的散文,一点不觉得艰难,甚至觉得有些浅显。然而,正是这样,才会让你在不知不觉之中,在毫无戒备和疑问中,服服贴贴地接受他思想感情的影响。 (2.2)周作人散文是有思想的 我们说周作人的散文是冲淡而不是平淡,还在于周作人的散文是有思想的,它并不让人觉得苍白贫乏。周作人虽然说不上是卓越的思想家,但对于许多事情他都有自己的看法。无论是与非、曲与直、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他都能判断分明,做到不含糊其辞,模棱两可。对于有些问题的看法,其深刻性往往为一般人所不及。这也正是他的散文不显疲弱,比较耐读的主要原因。当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逝世之后,社会各阶层对他有种种评价。其中不乏恶意的攻讦和指责。周作人即明确指出:孙中山不是“神人”,“也有缺点”,却应“整个地去看出他的伟大来。”⑤。他还指出,孙中山缔造的“中华民国”,只实现了“中华”二字,而下二字“民国”尚未实现,因为人民还并未成为国家的主人,他们还“习于为奴”。对于有些人把孙中山这位革命的先行者视为“乱党”,施以攻讦。周作人能站出来说:“我的意见则此刻还因特别注重民族主义,拔去国民的奴气惰性,百事才能进步。”⑥这在当时,虽然并非最先进的思想,所论也不能说就十分辩证全面,却也不得不承认其表现得相当深刻。周作人散文的冲淡平易,并非象有些人所说的那样——周作人喜欢客观的叙述,所以他的散文都具有主观色彩。周作人的散文喜欢从自我出发,在平凡事物上谈出动人的天理物趣。从审美主体上来说,周作人所提倡的言志小品是西方随笔的自我表现与我国明人小品独抒性灵的融合。 第三章:周作人散文其主要特点是充满涩味 周作人散文在冲淡平易之外,还有一个最主要的特点,那就是其中充满了涩味。这也是周作人最自负的一点,他认为文章必须有简单味和涩味,这才耐读。他的散文创作,也正体现了他这一主张。并且他怕世人不了解他文章的真味,还一再强调:“拙文貌似闲适,往往误人,

浅谈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色

浅谈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色 周作人,在“五四”时期曾经是中国新青年心目中一个辉煌的名字。即使后来的逐渐暗淡也并没有淹没他在现代散文创建上的巨大功绩。通过他与鲁迅在“杂文小品”上的大胆尝试与辛勤实践,使这种古已有之的文体焕发出青春的活力;而对美文的倡导与创作,又给新文学开辟出了一块新土地。他的文笔朴素流畅、舒徐自如中略带幽默和轻松,读后给人一种亲切而自然的感觉。 很多学者都曾以科学的态度评价过周作人,谈他的人生态度、文学造诣与历史功绩。谁都不能否认他在新文化运动中作出的多方面贡献,而更值得人称赞的便是他在散文创作上的突出成就。他的小品文创作近千篇,这在我国现代散文作家中,堪称稀有。这使得人们提起他的名字,便和“小品文”联系在一起,深植于读者心中。 一 周作人的散文创作,大体有“人事的评论”和以抒情、记叙为主的“美文”这两类。相应地,也就出现了“浮躁凌厉”和“平和冲淡”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每种风格又各有自身的特点,显示了他深湛的艺术造诣。 (一)浮躁凌厉

所谓浮躁凌厉的风格特色在周作人“关于人事的评论”中显得很明显。这类注重了议论、批评的杂感,触及现实,针砭时政,战斗的锋芒包藏在“湛然和蔼”的平淡叙述中。这又是他与别人的不同之处。在当时的文艺界中,很多人以满腔热情、激愤之词,写出了慷慨激昂的话语,用尖锐之词控诉一切不合理的事物。而周作人却没有因为所要表达事物的不同而改变其一贯的习文风格。依旧是那样的温文尔雅,但却在字里行间、行文之处来评时政,发感慨。我们且看他是如何展现的: 第一:对于封建传统思想的批判,写的淋漓酣畅又亦庄亦谐。在《祖先崇拜》这篇一千来字的短文里,周作人以进化论为思想武器,对于“在自然律上,明明是倒行逆施的封建伦理观念”进行了理直气壮的批判。但他的批判、反抗又自与别人不同,于挑战、评判的态度中又见中庸与平和。对于封建礼教宣扬的那一套虚伪的所谓“风纪教化”,周作人也毫不客气地加以嘲讽。如当时上海的湘沪警察厅明令禁止携带十岁上下的女孩进浴堂,理由是“有关风纪”。周作人在《风纪之柔脆》一文中写到: 与此段文字,周作人把道学家的这种荒谬与虚伪,看作是特别可笑、可恶的。而且中国人长期在这种假惺惺礼教束缚下,产生了一种更加虚伪、变态的心理,礼教之弊害及非人道也就可见一斑了。 第二:在讽刺军阀暴政的文章中,他所借鉴的是日本现代散文家户川秋骨的“幽默与讽刺”的写法,让被讽刺的人看了不舒服,却又

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色

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色 周作人在五四时期名气很大,确实名不虚传。他在理论上对文学有三点贡献是别人无法取代的。一是他最早准确地意识到新文学的本质,那就是“人的文学”,将新文学的“人性”与旧文学的“非人性”区别开来。二是他最自觉地意识到文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他的《美文》实际上表达了这个意思。因为大多数议论性的文章并不属于文学,只有那种具有艺术性质的议论性文章即美文才能算是文学,将文学与非文学作了区分。三是他自觉地意识到文学的个体性质,他在《个性的文学》指出了文学的个性特征,将千文一面的文学和独一无二的文学作了区别。三篇文章,层层递进,可以看出周作人对文学确有精密周严的考虑,这在五四时代是罕见的。 而周作人之所以能够对文学有如此精湛的认识,与他拥有广博的学识是分不开的。他博览群书,是多种学科的最早探路人,对民俗学、人类学、儿童文学、心理学、女性学都有涉猎。 周作人的散文名气极大,但能说出其妙处的人实在不多。张中行本身是文章家,确实说出了一些真感觉。刘绪源真正沉入了周作人的散文中,对其个中三味确有一些真知灼见。本人不妨做一回文抄公转录他们的高见。 张中行是周作人的学生,与周作人有不少交往,写有两篇有关周作人的文章。一篇《苦雨斋一二》见《负暄琐话》(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9月第一版),另一篇《再谈苦雨斋》见《负暄续话》(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7月第一版)。写得不错。 对周作人,张中行有一个基本评价:大事糊涂,小事不糊涂。反用“吕端大事不糊涂”的典故。“大事糊涂”指的是周作人落水做了汉奸,失了国家、民族的大义。“小事不糊涂”指的是他的文化成就。 在张中行笔下,可以看到周作人一个最大的特点:博览群书。张中行说:“在我熟识的一些前辈里,读书的数量之多,内容之杂,他恐怕要排在第一位。” “他喜欢涉览笔记中国的,他几乎都看过。如他的文集所提到,绝大多数是偏僻罕为人知的。”“他之熟悉日文典籍,似乎不下于中文典籍。”(《再谈苦雨斋》)“到他家串门的朋友和学生都知道,他永远是坐在靠窗的桌子旁,桌子上放着一本书。”(《苦雨斋一二》) 周作人散文的内容,即题材与思想。题材千差万别,思想一以贯之。张中行在两篇文章中都过,周作人自己表示不懂道。道即人生观。张中行认为道有三个层次:一是“道生一”的道,是上道,也可以说是哲学之道,是本体论的问题;二是“朝闻道,夕死可矣”的道,是中道,是怎样活的问题;三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是下道。张中行认为周作人对中道大谈特谈。表现为题材,“他注意底层,注意多样,兴趣伸向村野、民俗、儿童以及草木虫鱼等等。”“反对以各种力以扶强欺弱,如喜欢谈妇女问题”。(《再谈苦雨斋》) 周作人散文的表达,张中行认为概括地说就是“用平实自然的话把合于物理人情的意思原样写出来”。认为周作人的文章“话很平常,好像既无声(腔调),又无色(清词丽句),可是意思却既不一般,又不晦涩。话语中间,于坚持中有谦逊,于严肃中有幽默。处处显示了自己的所思和所信,却又像是出于无意,所以没有费力。”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张中行提到几点:一是丰富的知识,二是洞察的见识,三是思路的既条理又灵活,四是前人的表达方法的积累,五是熟能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