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语言学
摘要:
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语言学的重点,认知语言学能很好地解释一些其他语言学理论无法解释的语言现象。
认知语言学反映了人类认知过程。
英语倒装句作为复杂的语言学现象引起很多语言学家的关注。
各种不同的语法学派,语言学家和学者在不同的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但是由于这一复杂的句法特征,很多研究不能系统地解释倒装句。
本文以象似性理论为认知原理,对英语倒装句中全部倒装,部分倒装及修辞性倒装进行解释,认为象似性尤其是接近象似性原则和顺序原则是形成倒装的主要原因。
关键字:象似性;倒装句;象似性原则
1 引言
倒装句作为一种语法形式,是当今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传统理论对倒装的研究忽视了语言外部的因素,未重视认知对语序的制约作用,研究不够全面。
本文以认知理论为基础,对英语倒装句进行分析研究,以象似性原理为理论为依据,对英语中的不同倒装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解释。
在对句首倒装成分做出解释的基础上,本文对倒装句中动词全部活部
分出现于主语之前的情况进行了解释,认为邻近象似性是英语倒装句中动词或全部或部分地随着突显成分提到主语之前的原因。
2 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做出了很多贡献,如王寅著的《认知语言学》,赵艳芳的《认知语言学概论》,Lackoff. G& M. Johnson’s Metaphors We Live by等等。
所以,以期刊、论文方式讨论倒装句的研究出了许多成果。
传统研究主要是从修辞、句法、语用和语篇的角度进行的。
徐盛桓,以语料统计为依据,研究英语倒装句,认为倒装是为实现句中各种成分的信息状态合理分布的调节装置,通过调节,使语句的成分有恰当的错位,达到全息的语用目的。
余笑,从Verschuern提出的语用综观说出发,探讨英语和汉语中倒装语序的语用功能。
发现英汉倒装语序均具有焦点分离突出和情景设定的功能。
而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英语倒装句日益增多。
杨壮春,用射体(trajectory)-界标(landmark)理论从认知的角度对倒装句的焦点突显功能作出解释,认为倒装句是该理论在语言学中的现实化,它把“射体-界标”转化为“界标-射体”结构形成句
末焦点,以使人们注意的焦点落在新信息上,从而达到英语倒装句的凸显效果。
更多的是以图形与背景理论为视角,对英语倒装句的焦点凸显功能进行重新阐释,认为英语倒装句符合图形-背景理论中的凸显原则,如王冰营,吕娜;刘先清;王海欧等。
用传统的修辞、句法、语用和语篇的角度进行的分析有其自身的缺陷,仅仅将倒装句认为是一种表示强调手段的句子。
而用图形与背景理论分析可以解决为什么句子应该倒装即英语倒装句起始部分的问题,但是却解决不了为什么动词或者功能词应该放在主语前面这样的问题。
象似性作为认知语言学中重要的概念,可以进一步研究英语倒装句中的问题。
3 倒装句
英语句子的正常语序是主语位于谓语之前,然后是宾语或表语或其他句子成分。
如果将全部谓语或谓语的一部分,或将宾语、表语、宾语补足语提到主语之前,就称为倒装语序(Inverted Order)。
3.1 倒装句的分类
从作用和目的来讲,倒装可以分为两大类:语法倒装和修辞倒装。
语法倒装是指由于语法上的要求
而引起的倒装,它常常是强制性的,如疑问句、there be句型、省略if的非真实条件句、省略whether 的让步状语从句、以be开始的由动词命令引导的让步状语从句,由as, that, no matter what/ whatever等引导的让步状语从句、表示祝愿的句子和how/ what引导的感叹句,the… the句型等,都是由于语法上的要求而必须用倒装语序,否则句子的结构就是错误的,句子表示的语言功能就完全不同或不能表达出它应该表示的意义。
修辞倒装或用来强调倒装部分,或为了使句子平衡,或使上下文衔接紧密而用倒装语序。
按其形式,倒装分全部倒装和部分倒装。
全部倒装是将整个谓动词置于主语之前;部分倒装是将谓语动词的一部分置于主语之前。
有时句子的主谓顺序没变,但是句子的某一成分提前了,如将表语、宾语补足语或状语提到句首。
这种情况称为前置。
部分倒装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主语和功能词(助动词或情态动词)的倒装,二是主语和动词倒装,主动词置于主语之前,情态动词置于其后。
3.2 传统语法教材对倒装句的认定
英语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一种相对固定的词序,其特征是语法在前,谓语在后,即“主语+谓语”
结构,这是英语的正常词序,又叫自然词序(张振邦1992)。
这种表示词序的相对固定性转而又使某种打破常规改变词序的做法成为一种表示强调的手段。
例如把宾语和补语放于句首,便会使他们位置突出,受到强调。
同样,如果把一个句首成分移至句尾,也会产生类似的修辞效果。
把在正常词序下通常较晚出现的成分移至句首,实质处于突出地位,从而受到特殊强调,有时改变词序,有时不必,有时则引起倒装。
依照《新编英语语法教程》,倒装句主要分一下几种情况:(1)主语补语前置时;(2)前置宾语为not a+名词/not a single+名词时;(3)状语前置时;(4)以关联词so开头的句子;(5)当方式状语,频度状语至句首时有时也引起部分倒装;(6)虚拟语气中,省略if时要部分倒装。
总之,传统语法书表明,倒装是一种修辞方法。
3.3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倒装句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结果是非自主的,人类基本的认知能力和来源与经验的认知模型在语言中有广泛的体现;句法不是自主的规则系统,而是语义结构的常规象征,其实质是一个约定俗称的象征系统;意义是语言的中心,句法只是语义内容的重
组和象征化。
认知语法以描述语言的心理真实性为目标,人的认知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对已掌握的语言单位以一定的方式的利用,这就是语言的创造力。
一种是规则制约的,即运用语法规则创造新的表达方式;另一种创造力就是“修辞语言”的创造力,即将已有的语言单位按照认知规律用于新的情景,是对语法规则的有意违反。
倒装句相对于正常的主谓宾结构,是人类在具体认知经验中在已经固化的语言规则的基础上,组成新的语言的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也是人类不断认知、探索的结果。
这种现象通过认知语言学中重要的理论模式同样可以得到符合累累认知和推理规律的合理解释,那就是象似性理论。
4 象似性
4.1 象似性的定义
“迄今为止,以前的语言理论关于符号的任意性问题都来自索绪尔对语言特性的论述。
根据索绪尔的论述,语言符号的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的关系是任意的(除了个别拟声词外),因为不同的语言给同一事物赋予了不同的符号。
”(赵艳芳2001:156)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哲学家C.S. Peirce在提到了图象(icon)这一符号,他认为图象这
种符号反映形式与意义之间一定的象似性。
至于语言,Peirce指出“每种语言的句法,借助约定俗称的规则,都具有合乎逻辑的象似性.。
”(转引自沈家煊,1993)对象似性有两种解释:(1)狭义理解,临摹现实世界中的客体,仅相当于Peirce所说的映象符(image icon);(2)广义理解,基本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理据性(motivation)。
一般倾向于这种广义的理解,如Givon(1990: 967)主张把意义与形式之间有对应关系都视为象似。
在国内,自1988年许国璋先生将iconicity首次译为象似性之后,引起了国内语言学家的关注,王寅在《象似性与语言世界观》一文中对象似性下了定义,即语言符号在音、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现象。
而且为区别于索绪尔所用术语“所指”,还对其作了特别解释,包含两层含义:(1)客观世界中的某参照物;(2)世界结构、概念结构、经验结构。
本定义从三个方面对当前语言学家在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象似性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总结:(1)在语音方面,发音与其所指之间存在许多自然的相似关系。
如:世界各语言中的拟声词;(2)在词性方面,书写形式与意义之间有象似性现象;(3)在结构上,语言结构有些
方面会反映人们所经验的世界结构,直接映照着人们的概念结构。
根据Peirce的讨论,图象(icon)是一种象似符号,这种符号和描述对象之间具有一定的象似性。
图象又可分为三类:映象符(image),如山水画,人物画;拟象符(diagram),通过一个事物的各个部分进行类比,描写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地图;隐喻符(metaphor)。
认知语言学将象似性分为两大类,一是拟象象似性,二是隐喻象似性。
4.2 象似性原则
象似性原则是语言,特别是语言产生初期的特征之一,是语言约定俗成的心理和认知的原因之一。
象似性原则一般分为顺序象似性,接近象似性和数量象似性。
而王寅(2007)提出了标记象似性这一原则。
顺序象似性(sequencing iconicity),即“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以及概念时间顺序与语言描述的线性顺序相对应”(赵艳芳2001:160)。
英语的基本语序是以“主-谓-宾”为主要结构的,这实际上也反映了一个思维上的顺序,从施事者开始,发出动作,再到动作所及对象。
英民族文化重视“自我精神”,并由此反映出“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的思
维方法,这在语序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从小到大,从轻到重,从已知信息到新信息”的正三角结构规律,先从自己说起,先近后远,逐步展开。
在表达多个空间单位时,由近及远,从小到大。
时间概念的表达往往是空间概念表达的比喻。
英语在时间表达顺询上也是由近及远,从小到大,逐步延伸出去。
(王寅1999:6)英语中这种“由近及远,从小到大”的观念不仅决定了在空间和时间上先小后大的语序排列顺序,而且还渗透到语言从小到的排列顺序。
一般来说,英语中较大的,较重要的,较复杂的单位多排在句后,即先小后大,先轻后重,先简单后复杂。
接近象似性或距离象似性(proximity iconicity),即“认知上相近的概念在语言形式的时间和空间上也接近”(赵艳芳2001:160)。
这样从信息处理的角度看,相邻近的概念就容易快速被激活,从而缩短处理时间。
如英语中的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限定性定语从句与先行词靠得近,是因为它们在概念意义上相近的原因。
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与先行词之间用逗号隔开,距离上相对来说远了一点,这实际上就是因为在语义上两者不很紧密所致。
(王寅1999:4)
数量象似性(quantitative iconicity),即“在概念上信息量大,更重要、更难预测的信息,其语言表达就更长、更复杂”(赵艳芳2001:160)。
概念量越大,越复杂,所用语言的单位数量也就越多;信息的可测度越低,所用语言单位也就越多。
越是复杂的概念,在思维时处理起来就需要更长的时间,语言表达时所用的单位数量也就相应的多。
5 从象似性原则看倒装句
语言是思维与认知的结果,是心理的表征。
语言构成成分之间不是无序的、杂乱的,而是有着内在的规律性。
构成语句的成分之间的线性排列词序反映出人类思维与认知的轨迹,即语序映照人的思维与认知顺序。
这是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理论在语序上的体现。
本章拟用象似性原则分析按形式分类的全部倒装和部分倒装,以及修辞性倒装。
5.1 接近象似性与完全倒装句
Langendonck (1995)提出的“内容邻近性”可分为两个次原则:简单接近原则和相对接近原则。
这种邻近或者距离与语义关系相关:内容的邻近就放映在语序的邻近上。
也就是说,当说话者选择倒装句结构时,属于同一语义群中的词应放置在一起。
这是因为在表达中,它们的距离越近,它们所表示的概念距离越近。
例如:
(1)Next door to us lived a doctor.
在例句中,“next to us”是介词短语作状语,用来修饰动词“lived”,指出医生所住的方位。
当说话者想要强调医生所住的位置时,他将这一部分放置于句首。
这时,动词“lived”必须随着“next to us”从原来的位置移动到原主语“a doctor”之前,这便形成了倒装语序。
又如:
(2)Across the river lies a newly built bridge.
句中“lies across the river”是一个固定的动词短语,“across the river”表示了新建桥的状态,它的意义印象了“lies”:新建的桥不是建在小溪上的,而是建在河上的,它们是互相依存的关系,因此“lies across the river”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当说话者将“across the river”作为句首成分加以强调时,“lies”也必须随之放置于原主语“a newly built bridge”之前,这样便形成倒装句。
Haiman (1985)提出了三条语用原则,也可以作为重要的语序原则:(1)语句中,旧信息置前,新信息置后;(2)紧密连在一起的思想往往被放在一起;(3)在说话者心中此刻最重要的信息往往最先
表达。
可以看出,第一条原则是象似性的,信息介入话语的时间顺序正如所指出的:重要的信息要放置于不重要信息之后,旧思想要位于新思想之前。
原则(1)解释了在基本句序中主语出现在宾语之前。
第二条原则属于距离象似性,它说明语言成分之间的认知距离是不相同的,认知距离越大说明其概念距离也越大。
例如:
(3)Her face was stony and even stonier was the tone of her voice.
突显的部分stonier与系动词be在语义上最接近,因为系动词不能单独作谓语动词,它必须与表语一起连用。
根据距离原则和Haiman的第二条原则,语义上紧密联系的概念要放置在一起。
因此,当stonier这一概念必须首先进入说话者的认知系统并被置于句首位置时,系动词也必须随之移动。
Hudson (1984: 98)提出的邻近原则和距离原则都认为修饰词应该尽可能与中心词放置在一起,因为语义内容越接近的概念在语言形式的线性安排上也越接近。
这里,内容是概念世界的认知化身。
在语法上,宾语和动词相互依存,动词和副词也相互依存,形容词和它的限定词用来修饰名词等等,这些都是这一原则下的子原则。
在英语倒装句中,
当副词由于突显的目的而被放置于句首时,实义动词必须与之一起移动。
例如:
(4)Down came the hammer and out flew the sparks.
副词down和out用于情景生动描写的方位词与动词came以及flew在语义上联系紧密,相互依存,其语义内容越接近的概念在语言形式的线性安排上也越接近。
副词down和out由于突显被放置于句首,动词came和flew必须与之一起移动。
5.2 接近象似性与部分倒装句
概念上的距离相近,同属一个义群或语义场,或欲述一致性较高的信息,在思维时就容易将它们放在一起思考,共现的可能性就较大,在语言表达时符号间的距离也往往靠得近。
但是,部分倒装句中字词的联系性不如完全倒装句那么紧密。
例如:(5)a. So loudly did he speak that everyone could hear him clearly.
b. He spoke so loudly that everyone could hear him clearly.
显然,在例句b中,即a句的正常语序中,可以看到he与so loudly之间有另一个词spoke。
从语义学的角度看,在he与so loudly之间有一定距离,
所以当so loudly得到突显并被置于句首时,根据句法结构的要求,说话者不能将动词speak与so loudly一起移动,这时便需要在两者之间加入助动词。
5.3 顺序相似性与修辞性倒装句
Givon认为,从语用角度分析组词成句的顺序,需考虑信息的重要性和易及性程度。
他论述了顺序象似性的语用原则:(1)越重要的,越紧急的信息越倾向于置于语符列的开头;(2)易及性越差,越不易预测的信息越倾向于置于语符列的开头。
从认知的角度来讲,这主要是因为:重要的,不易预测的信息发生频率低,具有标记性,并且是需要注意的图形。
例如:
(6)So angry was he that he couldn’t speak. 他气的说不出话来。
(7)Seldom did I see Mary so upset. 我很少见玛丽如此不安。
(8)up springs from yonder tangled thorn, a
stag more white than a mountain snow. 从那
边杂乱的荆棘中跳起一只比山的雪更白的
鹿。
上述两个修辞性倒装句,都可以用顺序象似性来
进行分析。
例(6)中,so angry这一词组置于句首,说明这时说话者此刻最重要的信息,表明他是因为生气而不是因为惊讶而说不出话的。
同时也可以看到其预测性和易及性也较差。
心理语言学认为:句首位置易引起读者或听者的注意,置于句首的信息往往最先进入人的识记域。
因此,在认知上不易预测的信息往往是读者或听者急于探究的,应置于句首引起注意。
例句(5)将seldom提前,说话者表达了很少见到玛丽如此不安的状况,seldom放于句首以突显其重要。
重要信息是置于句首还是置于句末,这取决于不同的象似性原则。
在英语中重要信息前置与突显原则有关,重要信息后置则与英民族的文化有关。
上文提到的王寅(1999)英民族重视自我精神,在语言中反映出“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的思维方法,在语序上则体现为“由小到大,从轻到重,从已知信息到新信息”的正三角结构规律。
例句(8)中,yonder tangled thorn是已知信息,突然跳起来的白鹿是新信息,也是这一句的重点部分,置于句末更显重要。
6 结语
象似性对英语倒装句的语序起着制约的作用。
它
论证了一个句子不是随意的,胡乱编排的,它符合人类的认知顺序和规律。
文章认为,邻近象似性是英语倒装句中动词全部或部分地随着突显成分提前到主语之前的原因。
这样的研究一方面可以证明语言学基本理论的解释力,另一方面可以直接为英语句型的理解和使用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赵艳芳. 2001.《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王寅. 2007.《认知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Givón, T. 1990. Syntax: A Functional-Typological Introduction (Vol.2).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Langendonck, W. Van. 1995. Categories of Word Order Iconicity. Inlandsberg,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