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产业布局问题分析的文献综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近代区位论
• 近代区位论在考虑成本和运费的同时,还注意 市场区划分和市场网合理结构。区位论由立足于 单一的企业或工厂转变为立足于城市或地区,由 着眼于成本、运费最省发展为追求市场的扩大。 近代区位论主要以费特的贸易区边界区位理论、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和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为代表。
• 现代区位论
六、我国产业新格局与产业 发展政策的方向
• 蒋昭侠(2008)通过分析1979~2001年我国 三大地带对全国GDP的贡献率以及居民可支配收 入,得出了我国三大地带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扩 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加剧的结论。此外,他还认 为高新技术的空间集聚形成了推动国民经济发展 的创新空间。[6]
• 对于目前中国改革特定阶段政府的作用,中国( 海南)改革发展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迟福林( 2005)将其概括为“三大主体”和“三个转变”:1.政 府要成为经济性公共服务的主体。为此,应当实 现由经济建设性主体向经济性公共服务主体的转 变。2.政府要成为社会性公共服务的主体。为此 ,应当实现由单纯注重经济增长向同时关注社会 和谐发展的转变,在协调社会利益、化解社会矛 盾中,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实际进程。3.政府要 成为制度性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 为此,应当实 现由以GDP为中心向以提供制度性公共产品为中 心的转变。[7]
二、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 戴伯勋,沈宏达(2007)归纳指出产业布局 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四大类,即自然因素、经济因 素、社会因素和技术因素。
• 自然因素
• 自然因素又分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两方面并 不截然分开,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对自然 环境的改造,可不断地便自然环境为可利用的资 源。因而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自然因素 对产业布局的影响程度也不断发生变化。再者,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各种要素对各个产业的影 响和作用也是大不相同的,必须在实践中充分考 虑。
关系。
• 在研究对象上,从市场机制研究转向政府干预和 计划调节机制研究,从单个经济单位的区位研究 走向区域总体研究,将现代区位于区域开发研究 结合起来。
• 在研究方法上,也有静态空间区位选择转入区域 各发展阶段空间经济分布和结构变化以及过程的 动态研究,从纯理论假定的理论推导走向对实际 区域分析和应用模型的研究。[1]
• (二)产业布局理论回顾
• 史忠良(2007)归纳了区位理论古典、近代、现 代三个阶段的演变。
• 古典区位论
• 古典区位论以德国经济学家杜能1826年创立 的农业区位论、韦伯1909年创立的工业区位论为 代表。古典区位论的特点是立足于单一的企业或 中心,着眼于成本、运费最省,而不考虑市场消 费因素和产品销售问题。
• 经济因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 1.经济发展水平。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产业分布发 生量的扩展的和质的飞跃的原动力。
• 2.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产品的市场需求容量是 产业分布的空间引力。市场竞争可以促进生产专 业化和产业的合理聚集。此外,市场竞争可使产 业分布指向更有利于商品流通的合理区位。
• 3.资本的供给。发展经济学认为,对一个国家或 地区来讲,如有持续地资本供给,该国家或地区 对产业就会有更大的吸引力。
• 他们认为,产业布局要服从全局性和长远性原 则、分工协作原则、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原则、经 济效益原则、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原则和可持续原 则。
• 全局性和长远性原则要求协调局部和全局的关 系,在局部和全局存在矛盾时要做到局部利益服 从全局利益;协调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相互 关系,在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发生矛盾时,要做 到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
• [2]戴伯勋,沈宏达,现代产业经济学[M].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1)
• [3]臧旭恒,徐向艺,杨蕙馨,产业经济学[M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3)
• [4]刘家顺,杨洁,孙玉娟,产业经济学[M] .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2)
• [5]范金,郑庆武,梅娟,应用产业经济学[M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3)
• 社会因素
• 1. 经济区位。是指一国、一地区或一城市在国 际国内地域分工中的位置。它是由社会、自然、 经济、技术、文化等因素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 中形成的。各国或各地区通过发展那些自身优势 最大的产业。不仅能够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 率,而且能促进区域性乃至全国性分工协作体系 和商品交换体系的形成,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益。
• 2.直接投资产业,即政府通过财政拨款、发放国 债、引进外资等方式筹集资金,根据产业布局的 要求,恰当选择投资地区,直接投资兴建基础设 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兴办必要的国有企业, 以改变地区资源配置状况,调整产业分布格局。
• 3.限制手段,政府通过法律制度、政策规定,采 用行政方法,直接限制某些产业的发展和某些地 区的布点,强行收缩某些地区过度膨胀的产业, 淘汰某些落后地区的过剩生产力,促进产业布局 合理化。
一个具有本地区特色、结构合理的地域生产综合
体。
•Fra Baidu bibliotek
以经济效益为原则,农业布局首先应该在摸
清区域农业资源的基础上,揭示农业发展的区域
差异;其次应根据区域的差异性,因地制宜地选
择农、林、牧、副、渔最适宜发展的地区,既要
突出区域资源基础,又要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
工业布局则应接近原料地、燃料地和消费地。然
而,在现实中,原料、燃料地与产品消费市场多
四、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 和基本原则
• 刘家顺,杨洁,孙玉娟(2006)总结了五项基本 规律:
• 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产业布局规律。 • 2.劳动区域分工影响产业分布规律。 • 3.产业布局分散—集中—适度分散的变化规律。 • 4.地区生产专门化与多样化并存的规律。 • 5.产业分布地区差异性规律(非均衡规律)。
实现产业的合理布局。[4]
五、产业布局政策

范金,郑庆武,梅娟(2005)通过产业布局
政策的目标不同将产业布局政策划分为区域专业
扶持政策、区域产业调整政策和区域产业保护政
策。并归纳了产业布局政策的手段主要有:
• 1.布局规则,即政府通过制定产业布局规划,确 定各地区产业发展的目标和重点,指导各地区产 业的选择、挑战、发展。
• [6]蒋昭侠,产业贸易理论教程[M].中国经 济出版社.2008(1)
• [7]迟福林,改革特定阶段政府作用的三个转变 [N].人民日报.2005(7)
• [8]胡建绩,产业发展学[M].上海财经大学 出版社.2008(1)
谢谢观看
• 2. 人口。首先,人作为生产要素来讲,一定区 域内的人口数量、密度以及技术文化素质的高低 影响产业分布。其次,人作为消费者来讲,一定 区域内人口多少表明区内社会需求和市场容量的 大小,这必然影响到该区内消费品生产部门的分 布和结构。于此相联系,必然影响相关产业如生 产资料生产、交通运输等产业部门的分布和发展 规模。
关于产业布局问题分析的 文献综述
国贸0801 3080801024 吴松
一、产业布局与产业布局理论回顾
• (一)产业布局
• 产业布局是指产业在一国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组 合。他主要研究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一定 的社会条件下,怎样在空间布局生产力诸要素, 使产业活动取得预期的经济效果。它是一项多层 次、多目标、多部门布局、多要素影响、多方案 比较的具有全局性质和长远性质的国民经济建设 战略部署。在当代社会大生产条件下,合理的产 业布局不仅有利于发挥各地区的优势,合理利用 资源,而且有利于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 效益。
• 现代区位论主要有成本—市场学派、行为学派 和社会学派。
• 在研究内容上,现代区位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改 变了过去孤立地研究区位生产、价格和贸易的局 面,将整个区位的生产、交换、价格、贸易融为 一体进行研究,而且从以往的区域类型、区域划 分的理论研究,转向以分析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各 种现实问题为主要方向,从注重区位的经济产出 到以人的生存发展为目标,强调协调人与自然地
• 2.产业布局的市场机制。
• 其特点如下:
• 第一,产业布局的主体是企业。
• 第二,产业布局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 第三,产业布局的手段是经济利益导向。

产业布局的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各有长短,
单纯依靠某一种机制都难以实现产业的和合理布
局。因此。世界各国先后认识到发展市场机制基
础作用的同时,必须有效利用有国家干预或宏观 调控的计划机制。[3]
• 4.诱导手段,政府采用税收、金融、采购、工 资、就业等经济手段,通过影响各地区和企业的 利益得失,间接地引导产业的扩张和收缩以及在 某些地区的进和退,从而调整产业布局,实现产 业布局政策的目标。
• 5.信息手段,政府通过及时收集、整理、发布 有关各地区产业分布、发展现状、前景预测、国 家规划、优惠或限制政策等各方面的信息,尽可 能克服由于信息不充分、不对称带来的盲目性, 提高地区和企业在产业选择上的自觉性,引导产 业在各地区的合理分布和发展。[5]
• 技术因素
• 技术因素主要指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加工 技术和运输技术。[2]
三、产业布局的机制
• 臧旭恒,徐向艺,杨慧馨(2007)结合世界各 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及其产业布局的基本特征,将 产业布局机制分为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两大类型
• 1.产业布局的计划机制。 • 其特点如下: • 第一,产业布局的主体是中央政府。 • 第二,产业布局的目标是国家整体利益。 • 第三,产业布局的手段是行政命令。

分工协作原则要求立足于区域资源禀赋及差
异,充分发挥各地区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节约
劳动,促进商品的流通与交换,加速各地区经济
一体化的进程,形成合力的地域经济综合体;各
地区的产业布局不仅应该在充分发挥各地区资源
优势的基础上,重点布局专业户生产部门,而且
应该围绕专业化生产部门因地制宜的布局一些多
样化部门,以保证本地区各产业协调增长,形成
• 3. 社会历史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基础、经济体 制、政治条件、法律和文化等。历史上形成的产 业基础始终是分布新的产业的出发点之一。政府 通过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对区位指向进 行干预和宏观调控,也是产业区位的重大影响因 素。决策者、生产者和消费者在产业分布的过程 中的行为偏好,文化习俗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作用 于产业区位。
• 胡建绩(2008)认为对于改革转轨浪潮中的中国 来说,需要遵循三点:
• 第一,坚持产业发展政策的产业发展导向性。
• 第二,坚持绿色产业发展政策,实现国民经济的 可持续发展。
• 第三,坚持高新技术才用的发展方向,促进产业 结构的升级和产业技术的进步。[8]
参考文献
• [1]史忠良,新编产业经济学[M].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2007(3)
数情况是三者分离。这就要求产业布局应根据具
体产业的技术特点,确定产业布局的趋向。

地区比较优势使产业发展一般体现为由点到
线、在由线到面的一个非均衡的发展过程,这就
要求产业布局应遵循产业自身协调发展的规律,
促使少数优势地区优先发展。

产业布局只有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才能达
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真正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