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居之徽州民居中天井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居课程论文
徽州民居
——天井的思考
姓名:李修然
班级:建筑0801
学号:1203080106
指导老师:解明镜
徽州民居中天井的思考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有人说建筑是固体的文化。
在徽州,建筑还可以有另外一种解释。
以黑白为基色的老建筑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就像是一幅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
“天人合一”,规划布局,“四水归堂”,天井居中,“五岳朝天”的马头墙。
黛瓦、粉壁、马头墙,徽州民居是点、线、面的巧妙组合。
学习建筑学两年多,我有幸于大三上学期来到徽州民居的聚集地,安徽黟县和江西婺源美术写生,并在那里感受了徽派建筑的魅力。
这学期学习了中国民居课程后,对中国大地上这一极富代表性的民居形式又有了新的认识。
尤其是他十分具有特色的天井院落。
徽州民居可以大致分为七个部分:庭院,大门,门厅,天井,厅堂厢房,格门格窗,屋顶火巷。
毫无疑问,天井无论在功能还是结构方面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对于民居的采光,通风,排水等等都有重要的作用。
这些正是与当地的气候,文脉等等相契合的表现,而如何巧妙地利用这些民间智慧的结晶到现代建筑中,充分利用其优势特色,创造出真正舒适,健康,与环境相适应的居住环境,并使其成为民居保护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呢?
徽州地区的气候
徽州地区地处中纬度地带,在太阳辐
射、大气环流和地理环境的综合影响下,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气候特点:
一、季风明显,四季分明
二、气候温和,雨量适中
三、春温多变,秋高气爽
四、梅雨显著,夏雨集中
建筑热工分区中属于冬冷夏热地区,设计
上要求必须充分满足夏季防热要求,一般可不
考虑冬季保温。
皖南地区的人文环境
作为徽商的发祥地,这片肥沃的土地曾经积聚了富可敌国的财富,而徽商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贾而好儒”,“贾儒结合”的特点,而民居的特点是意识思想的表现。
不少徽商建房时,按官家规定的等级建楼扩园,形成了等级制度明确的民居形式外部平淡无奇,却极其重视内部建设。
天井的实用作用
排水
从实际功能而言,水系设计是徽州民居的特色之一。
民居依山傍水而聚,顺应地势建造村落,天井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少不了水系的融合。
天井中排水道与巷道中的排水道相连,利用山势的坡度,造成水系的落差,溪水常年流动,建筑与水系一静一动。
人工水系网络既有利于生活、生产,也便于防火、调节小气候、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极具生态功能。
徽州古民居独具特色的天井也与水系密切相关,既利于污水排走,又能收集雨水。
遮阳
作为冬冷夏热地区,徽州民居从整体的规划,到单体的设计,遮阳都是很重要的环节。
在平面布局中,天井一般位于门堂之间,是建筑的中心,为了减少太阳辐射,采用东西横向
的平面。
天井的面积不是很大,而且四周房屋都挑檐,使得室内天井南北向的空间断面的宽高比约为2:5
采光
徽州地区地少人多,用地局促,规划中建筑间距狭小。
徽州商人常年在外经商,在家的多为妇女和老人,因而对私密性要求很高,再加上安全性的考虑,所见民居皆为高墙封闭的形式。
外墙上几乎不开窗或者开很小的窗。
所以徽州民居中特殊形式的天井担当起了采光的大任。
然而天井的面积不大,其长度相对于正房中央开间,而宽度只有厢房开间的大小。
再加上为了遮阳而四面挑出的屋檐,天井真正露天的部分只是很窄的一条缝了。
清朝时期的徽州民居,一层多为大堂和辅助空间,二层才是居住空间。
而二层采光的缺陷成为了徽州民居中的一个遗憾。
通风
自然通风最基本的动力是风压和热压,在具有良好的外部风环境的地区,风压可作为实现自然通风的主要手段。
但由于整体规划中紧凑式单体的密集排列方式,单体中以天井为中心的徽州民居平面布局,加上高大无窗的外墙,使得风压通风(也就是穿堂风)并没有那么明显。
根据一些实际测试证明,在徽州民居狭小的空间内,想要实现有效地热压通风也并非易事。
但天井毕竟增加了风压通风的一个途径。
加上居民对气候的适应性,已经掌握了开启门窗合适的时间的范围,在这种人为地适应性因素作用下,民居中的气温还是比较宜人的。
天井的心理作用
徽州民居中天井四周的瓦面向内倾斜,雨水沿瓦面流入水梘内,俗称“四水归堂”,自然联系到商人“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意识与山西民居类似,但又有不同。
晋商是纯粹的商人,少涉官场,少谈文化,在商言商,以商为荣。
徽商是复杂的商人,目的当官,重视文化,在商言师,以商为耻。
皖南地区作为徽商的发祥地,财富巨大不言而喻,但在中国传统封建社会中,士农工商的概念却让他们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于是,当他们营造居室的时候,有一种聚财,敛财,不露财的思想,而天井作为自家私密空间,打破了这种常规,为商人提供了一个别样的空间,使得被压抑的内心得到释放。
有堂皆设井,无宅不雕花。
可以说天井是徽州商人审美意识和狭隘的提防心理综合复杂的表现。
与自然交流
天井的设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号称“儒商”得徽商,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追求。
体现在建筑上,就是把儒家思想、把自己的文化积累和生活情趣,渗透到每一个建筑细节之中。
一方天井,通过对有效空间的巧妙经营,把自然风光移人室内,在居室内营造出一所玲珑剔透的园林式庭院,形成了徽州建筑独特的建筑空间,咫尺天地,得尽人间春色。
天井上方的建筑,精凿细刻着象征着徽州文化的图文;天井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住宅的房门,都向天井方向开,天井的阳光,让客厅显得高大、宽敞和明亮,在工作、休息、读书的同时,感受大自然的气息,满足了人们亲善自然的心愿,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交流空间
天井的设计,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私密而安全的生活空间。
天井,是室内空间的一部分,是由门到厅堂的过渡,很好地将建筑与自然相融合,达到利用自然空间、满足人类需求的目的。
天井更像是一个院落,是一个高墙环绕之中能够与自然直接接触、沟通和交流的过渡空间。
此空间既可遮蔽室内空间,又突破了室内空间的封闭感,是室内空间的外延,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和安全性,具有一定的防卫功能,反映了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适合独家居住。
可以说徽州古民居,成为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具备阳光、空气、绿化和水等要素的健康住宅。
而其中的天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象征着徽商含蓄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日本建筑思潮
研究所的专家评论,天井,“是一个带着一种难以动摇地把某种中国文化紧密封存的厚重的空间”。
徽州民居中天井与北方四合院的比较
共同点:
1、中轴对称相信凝聚的格局。
2、内部开敞的院落或天井
3、外部封闭的宅墙
不同点:
1、北京四合院形状规整多为方形。
天井周围加上小花园或庭院就不那么规整了。
2、北京四合院中建筑多为单层,互不连通。
天井式民居中多有二层,各个房屋都有连廊连接。
3、北京四合院尺度偏大。
天井较为狭小。
比较学习之后,从共同点中可见封建社会的普遍思想意识带给民居的诸多烙印。
而从不同点中又可以看出,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带给民居多样化的形式特点。
天井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
万科第五园
由公司内部人员设计,房地产大亨的万
科地产在深圳投资开发了中式特色的第五
园商业住宅楼。
虽是住宅小区,但其中也不
乏优秀的设计理念。
用开发商的话说就是骨
子里的中国,除去噱头成分,其中对古典中
式建筑语汇的提炼还是值得学习的。
用他们
的话说就是,尝试用一种语法的方式诠释中
式,提炼精神层面的东西,取出表象,直达
内里,并从分考虑当地的自然,传统原生态。
所谓“神似而非形似”。
简化的马头墙,素雅的色调,水体的引入,对山地坡度的利用,以及其中对景,借景,框景等古典中国造园手法手法的运用,能出现在一个商业气息浓厚的现代住宅之中,已经实属不易。
天井亦没有被遗漏,不知道出售楼盘的时候,这部分空间应该怎样被计算。
不过,天井的意义应该不至于几平米几十平米的一个空间。
我想,这也可以是民居一种再生的途径。
通过商业运作给那些即将被遗忘,被淘汰,被尘封的古典建筑语汇一个重新生长的土壤,使其重新焕发活力。
功能性没有荒废,符号化没有丢弃,给人们一个“唤醒人们深藏的场所记忆和文化认同感的空间”。
住吉的长屋
抛弃文化背景,仅就天井的功能意义而言,我不禁想到了一代大师安藤忠雄的成名作住吉的长屋之上。
在文化背景不尽相同的日本,其城市地少人多的状况与徽州地区颇有些相似。
在这样的城市空间里想要建造一所自家的宅院还是有相当难度的。
安藤领悟到在这种近乎极端的条件
限制性尺度。
建筑的庭院占据了三人之一的基地
面积,并布置在建筑的中央。
它提供了一种与自
然的接触,并揭示出自然的各个方面,是住宅生
活的中心,也是一个引换正在现代城市日趋消逝
的光、风、雨等自然物的一种装置。
安藤忠雄一
生坚持的对光的追求在庭院里更是被表达得淋
漓尽致。
光线从天空渗入院中,在墙上和院子里
投下深深的阴影。
自然通过光庭引入住宅内部,
新的生活形式也由此承担了严峻的一面。
“在这
种情况下,我认为与自然接触比生活便利更重
要。
”庭院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人们在进进出出之中,重新找回了对自然的体验。
在现今解构,高技,低碳铺天盖地的时代来看住吉的长屋也许会觉得有些落伍,但是看建筑不能脱离他的时代,这个小小的住宅设计时间是1975/01-1975/08。
在当时,这样的现代建筑的手法不可谓不具有时代意义。
徽州民居中的天井是融合在系统中出现的,以弥补采光为主要目的,同时形成热压通风。
而现代建筑设计中天井大多只是作为一种建筑空间形式,而没有与其他生态设计结合起来,相互辅助,生态效应不理想。
数百年前,天井的优良特性就被人们广为利用,而在绿色建筑的大潮之下,我们如何能在现代建筑中合理地运用这种手法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课题。
结束语
屏山之行将要结束之时,我们来到了名气最大徽州民居聚集地的西递与宏村。
在那里,我领略到了博物馆式的老房子,商业化的旅游景点。
失却了原本实用意义的民居变成了玻璃盒中的古董,不再会沾染人间岁月的尘土,如标本一般失去了延续生命的气血,只能成为第三产业创造GDP的项目。
他们像老照片一样供人们缅怀失去的岁月,像超市一样供人们购买廉价的回忆。
不否认这样的博物馆确实提供了一个还算真实的场所让人们认识民居,记录民居,但坚决反对大规模的商业化,博物馆有几个就够了,不会有人住在博物馆创造历史。
人们缅怀过去的时代,何不让屏山那样的小村子自由发展呢?这不也是一种时代的延续吗?过去终究会成为历史,而这本身就是在创造历史,民居的未来也未必就一定是毁灭。
具有民族特征的元素,凝聚智慧的生态设计,在民居发展过程中的精华才是是我们要采撷并发扬的。
对民居的传承,不在乎形式的刻意模仿,最重要的是其精神以及实质意义上的价值。
他身上所凝结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将不断滋养现代建筑,让现代建筑不仅仅再是国际化的方盒
子,而成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适宜使用的有血有肉的新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