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造性人才与组织管理的发展关系

浅谈创造性人才与组织管理的发展关系
浅谈创造性人才与组织管理的发展关系

浅谈创造性人才与组织管理的发展关系

摘要

一个组织就是一个团队,一个组织中所有的正式群体又是组织内的团队。组织中的人通过管理与组织密切联系。一个高效的团队必然具有明确的目标、和谐的人际关系,拥有合格的领导者以及完善的规章制度。从组织管理的内涵、管理的知识体系、管理的目标、管理理论的发展阶段、组织文化及道德作用等几个方面阐述了组织管理与组织个人全面发展的关系, 表明二者是相辅相成, 共存共荣的关系。

关键词:组织中人;组织管理;全面发展

目录一 (1)

(一)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意义 (1)

(二)培养创造性人才注重个性发展 (1)

(三)培养积极的意志品质 (2)

二 (3)

三 (7)

(一)认识团队 (7)

(二)高效团队的特征 (7)

(三)高效团队的组建 (8)

(四)团队的沟通和团队冲突的解决 (9)

参考文献 (13)

创造性人才,是指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中,具有发明创造能力的人们。能力人人皆有,但在征服自然和改造社会过程中,各人能力发挥作用的大小、水平的高低却是有差别的。只有那些具有思维的敏锐和创新性,能在自然和社会发展中的难题和新问题面前,充分发挥其才能,以新颖独特的创造,去解决问题的人,才称得上创造性人才。创造性人才首先具有思维的创新。大学生应该培养创新精神,养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的意识;应该学会创造思维,打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应该具有宽广而扎实的基础知识,开阔的视野以及善于综合、开拓新领域的能力;应该具有健全的体格,具备献身科学、献身人类事业的坚强意志和科学精神。

(一)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意义

创造性思维是人的智力核心的部分,是在感知基础上人类认识进一步发展的高级阶段。由于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专业设置过窄,实践环节脱节等因素,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从诺贝尔奖的授奖看,拥有5000 文明的大国,自己直接培养的学生竟没有一人获此殊荣,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国家的悲哀。尽管有众多的理由可以解说,但缺乏创造性思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为应试教育只讲共性,忽视个性,选一部分尖子,扼杀了一大批也许在某一领域有所创造的学生。素质教育则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为主要依据,找到每个学生个性才能的独特领域,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从而造就大批全方位有丰富个性的建设者,实现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目的。随着我国加入WTO的深入,综合国力的竞争将日益激烈,谁要想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谁就得加快培养人才的创造性思维,这一点,已被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所证实。缺乏创造性思维,曾使人类在科学研究中徘徊不前。我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特别是加入WTO后,中国要走向世界,世界经济发展离不开中国,没有中国的参与世界的发展是不完整的。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我国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对国家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培养创造性人才注重个性发展

2014年各行业工程师考试备考资料及真题集锦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需要发现学生的兴趣,兴趣是起点,它反映着个体的某种需要,这种心理需要将成为动力源,即所

谓的“因材施教”。一个人对所感兴趣的事物非常投入,兴趣就会升华。根据科学家对人才性格观察分析,创造性人才的性格有以下特点:

第一,主动性: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积极进取。

第二,独创性:有独出心裁的见解,与众不同的方法,勇于弃旧图新,推陈出新,别开生面。

第三,严密性:灵感的火花闪过,能深思熟虑,精细推敲,以达到完美结果。

第四,疑问性:不盲从,敢于大胆发问,冲破旧的传统观念。

第五,变通性:思想流畅,善于举一反三;能想出许多点子,提出异想天开的发问,取得异常的成就。

第六,洞察力:富于直觉,对环境有敏锐的感受力,可以觉察别人未注意的情况和细节。

第七,想象力:思想中新的观点、形象,来自合理的联想、幻想。想象力丰富的人有利于创造发明。

第八,坚持力:有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毅力和意志。

第九,自信心:深知自己所做事情的价值,即使受到阻挠和谤,也不改变信念,直到实现预期的目的。

第十,勇气和幽默感: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须具有面对常人无法忍受困境的勇气;幽默的性格使他们不因别人的讥讽和轻视而影响自己的情绪和创造。个人的性格、气质特点得到健康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得到良好的发展;个人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个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有效发展。

(三)培养积极的意志品质

人的一切活动都渗透着意志的因素。积极的意志品质是保证时间活动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在创造的过程中,可能由于经验的不足,环境的不理想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给创造活动带来种种困难和障碍,势必会产生种种不愉快的心理体验和感受,这就需要通过意志的力量,消除妨碍自己行动的障碍。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程度, 虽然受诸多因素的制约, 但他的精神、意志力是调动其创造力、激发创造欲望的催化剂。一个有理想、有信念、有毅力的人; 能够自觉地激发自己的自由探索精神, 不断地促使自己积极主动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取得最佳的实践效果。因此,注重对学生精神风貌和意志品质的建设,努力培养其极的情感,磨砺和锻炼其坚强的意志,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培养自己的良好个性, 需要发现自己的兴趣, 兴趣是起点,它反映着个体的某种需要,这种心理需要将成为动力源。一个人对所感兴趣的事物非常投入,兴趣就会升华。创造能力体现为一种高级的智力活动, 这种智力活动不仅是以本学科的智力发展为基础, 同时也以相关学科的智力发展为基础。许多成功者的经验证明,只有具备了稳定的、良好的个性品质,才能更好地运用其所学的知识。

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说:“经济学研究的不是物, 而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管理作为一种经济行为, 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行为, 可以说是与人类群体俱生的。个人作为社会主体的生存手段应该与其他社会主体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 以达到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关系的含义是指许多个人的合作”。为此, 人们不得不放弃各自为政的行为方式, 通过协同行动来达到这一目的。而在群体中协同每一个人的行为就需要管理。管理一般是在按照一定的宗旨和系统建立起来的集体中得以实施的,因而管理更多的是组织内的管理。作为任何一个组织都要有既定的目标, 这也是组织管理存在的必要前提。而从管理学的角度, 我们可以将组织目标简化和概括为三个层次: 环境层次( 组织的社会目标) 、组织层次( 作为一个利益共同体或一个系统的整体目标) 、个人层次( 组织成员的目标) 。从这三个层次来看, 个人层次与组织个人的物质、精神满足有密切关系, 有利于个人的生存发展、完善提高;组织层次目标的达到有助于个人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更高的发展平台, 如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素质的提升对个人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的发展提高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环境层次是最高的组织目标, 人是社会中的人, 组织是社会中的组织, 社会的稳定, 持续健康的发展也必将推动组织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并为个人的完善提高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总之, 组织目标涵盖环境层次、组织层次和个人层次三个层面, 将社会发展、组织赢利和个人完善有机的结合起来。而不能忽视的是, 在任何一个组织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过程中, 管理都在其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一)管理是一种知识, 而以管理为研究对象的管理学则是一门科学。从学科研究对象、作用分类来看, 管理学属于应用学科, 是较低层次的, 但却能使人类直接收益。因而, 通过在组织中应用管理学知识是可以使组织中的个人获得物质及精神方面的受益的, 并以此作为其存在、发展、完善自身的前提基础。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或局限于

这个较低层次知识的学习上,人的发展不仅工作技能要熟练、管理知识要掌握, 还要学会正确运用合理的思维方法、管理技巧, 权衡事情利弊得失的大局观, 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及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为人处事观等, 这就要求人们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除了学习管理学方面的知识外, 还要运用较高层次的思维工具学科及一些基础学科等。管理是由人来管理的, 人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也需要管理来发挥作用。组织管理中与人有关的知识有:生理学、心理学、社会、文化、教育等。结合这些相关知识认为人们在考虑高层次的需求之前, 那些低层次的需求必须先得到满足。作为低层次的个人的生理需求着重于个人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活资料的满足, 如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水和福利, 以便员工可以舒适得供养自己和家人。而高层次需求的人类的安全需要也是处于保全个体的本能反应, 这时组织应给予其个人心理上的安全感、归属感以使个人不受外界更多干扰、安心地工作。人生活在组织和社会中, 就会与外人打交道, 合作, 取长补短, 共同发展。这对个人的环境适应性和应变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另外, 个人的文化素质是否与企业文化的内涵相符合, 也会影响到个人在组织中的发展空间大与否。此外, 每个人还都有着实现社会价值的需求。这不仅要求组织给个人在工作中的自治与权利, 解除对其个性束缚, 还要为其发展创造空间, 注重对个人培训、教育, 以便使得个人在知识、技能积累的基础上为组织的发展壮大做出更大的贡献, 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从而实现“双赢”的局面。

(二)从组织的角度来看, 通常把管理定义为运作组织的资源以便更好地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在这里无论是决策者、实施者还是参与者都是处于一定组织、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正是在作为实践活动的管理的过程中, 才能充分挖掘、发挥自身潜能, 使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在人自身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实现着人的价值及自由。管理的主体是组织中的人, 而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主体性前提来看, 则是人的本质和价值的体现。人是一种社会的实践存在。在实践中, 人把活动的对象变成自己的客体,同时也使自己成为主体的存在。人的生存意义在于不断的追求并实现自由本质的主体价值, 它具体化为人格价值与人生价值的统一, 其最终目的归结为人类自由本质的发展与能力结构的扩延。与此相适应, 管理这一实践活动, 其目标的制定, 过程的组织、分工、协作、控制, 外在环境影响及其最终绩效的评估都是相对于活动主体人而言的客体对象, 两者在管理这一实践基础上形成统一, 而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主体客体化( 将主体的意图和目的灌输到组织管理的全过程中去) 和客体主体化( 通过组织管理目标的实现来

使主体的需要得到满足, 同时主体自身也得到改进和提高) 。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创造更多的价值。而创造更多价值的实践活动正是人的价值的重要体现。人的价值是实现了的人的本质, 是人对人自身的意义, 在于人能够创造价值以满足人自身的需要。结合管理过程来说, 就是人要依靠管理手段、方法, 组织协调控制等来达到自身目的, 满足自身物质的、精神的需要。而其中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 在个人价值和组织价值实现的基础上,体现了人的工具性与目的性的统一: 每个人都要发挥自身能力去参与管理活动来满足自身需要, 从而在社会价值增加、社会发展的前提下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三)自从人类社会出现以来, 人们就开始进行着管理实践。随着历史的发展, 人们对管理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管理理论和思想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创新。从“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到“自我实现的人”等人性假设的演变过程反映了组织中的人追求民主、平等, 信任与关爱, 自身价值逐步实现的过程。管理理论的发展也昭示了管理实践活动的发展, 人参与了实践活动并创造了不断改进的管理理论, 在此过程中,

人的发展过程也与管理进程有些不谋而合。在最初的历史阶段, 个人没有独立性, 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只限于共同体内部,只是在孤立的地点和狭窄的范围内发生的地方性联系。在这种原始的社会关系下,“无论个人还是社会, 都不能想象会有自由而充分的发展, 因为这样的发展是同‘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原始关系相矛盾的。”随后的历史阶段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 类似于管理中单纯强调“经济人”的阶段, 但它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马尔库塞在他的《单面人》中就认为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生产力的极大提高, 人们在物质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 可与此同时, 却丧失了否定和批

判思维的能力。他说:“异化了的主体为它异化了的存在所吞没。”马克思更进一步指出:“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 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在马克思的设想中, 人们将在自觉、丰富、全面的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 成为具有自由个性的人。这时个人不仅是社会人, 更是自我实现、自由发展的人。由此可见,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人与管理发展进程中的人最终目标是一致的。

(四)就人这一生物个体而言, 其生存与发展的广度、深度、高度一方面与个体自身的生理心理条件有关, 另一方面也有外在客观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在本文中, 将侧重于对后者的讨论, 尤其是作为个人所处的、与之生存发展密切关联的组织的管理文化对

个体影响和作用的讨论。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 组织文化所解决的是组织内部深层次的问题。组织通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共同努力, 培植一种组织精神, 以此为组织共同奋斗的目标。由此可见组织文化是组织通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共同培植而形成的组织精神、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 用以推动组织及其个人发展的管理机制。组织文化从形式上看, 其内容可分为显形和隐形两大类。显形文化如组织标志、工作环境、规章制度; 隐形文化有组织哲学、价值观念、组织精神等。从中不难发现, 在文化建设上, 工作环境的改善、规章制度的遵守、价值观念的培养都与人之本身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有关系。因而加强组织文化建设重中之中是加强组织个人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建设。同时, 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在个人的发展平台上同样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文化素质不仅包括个人的学历、专业技能、知识工作经验的积累, 还包括对组织文化的认同并积极参与组织文化的建设。而个体的道德修养过程实际上就是个体运用伦理道德准则对自身的管理过程。道德修养侧重于组织中的人们在道德品质、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习惯等方面进行自觉的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锻炼和自我培养功夫, 同时它也是组织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组织精神在长期工作过程中对员工潜移默化地内化而成。谈到这里, 就不得不提及道德在管理过程和人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二者的联系。现代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 如日常经济生活、健康状况、教育状况、居住条件、交往、家庭生活等) 受到各种组织( 如家庭、社区、企业、机构、团体等) 的影响, 人们的日常道德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管理的调节。管理对伦理生活的调节, 主要是以一定的组织为中介得以实现的。组织对伦理生活的调节又主要表现为调节道德关系、安排道德行为、分配道德利益等方面。由此可以看出, 道德与管理的密切关系。道德的含义有多种, 与组织管理关系相近的是作为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在人类社会长期的发展中, 人的活动、人与人的交往和联系都是在一定组织、团体中进行, 并在其中逐渐形成一定的秩序和节奏, 而在维持、发展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组织的关系中, 就会相应地产生一定的要求, 这就需要道德来调节。在现代社会, 组织规模、类型各不相同, 为了顺利实现组织预定目标, 组织管理的方法、模式也越来越丰富; 而随着对人本管理、能本管理的重视, 以调节、规范人与人关系为重的道德也逐渐成为管理方式的新模式, 出现了道德管理。已故伦理学家许启贤在《论道德管理》一文中指出:“道德管理就是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和道德思想, 对组织活动的目标、手段进行道德论证和指导, 协调管理过程中的人与人的关系, 使其符合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原则与规

范的一种管理。”进一步从道德的功能来看。道德功能包括调节、教育、认识、评价、命令、指导、激励、沟通、预测等等。比较来看, 这些功能与组织管理目标的决策制定, 对过程的预测指导, 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交流沟通激励, 对目标的反馈评估等等

多有类似。因此将道德与管理结合起来, 能更好地促使组织内的协调发展, 采用更具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和措施, 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使个人的道德素质符合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 从而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组织的不断完善。三

(一)认识团队

当前,国内外学者关于“团队”的认识尚缺乏统一性。现仅就国外学者的观点而言,颇具代表性的有美国斯蒂芬?罗宾斯、美国卡曾巴赫与史密斯、英国海伊斯等学者们的三种关于团队的不同的表述。斯蒂芬?罗宾斯是美国的行为学家。他认为,团队是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明确的成员所组成的正式群体。群体的共同努力能够产生积极的协同作用,使团队的绩效水平远远大于个体成员绩效的总和。卡曾巴赫和史密斯是美国的管理学者。他俩认为,团队是由少数技能互补、为了共同目标,采用共同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人们所组成的群体。海伊斯是英国的社会心理学家。他认为,团队是以任务为中心、互相合作、从事工作的一群人。

从以上所引述的观点看出,学者们关于“团队”的理解和认识是有差异的,但却又有一致的认识,这就是:团队是一正式群体;群体内成员间通过相互合作,以提高团队绩效,实现共同的目标。从学者们这一一致性出发,笔者认为:团队是由为提高绩效、实现组织目标而相互合作的人们所组成的正式群体。

(二)高效团队的特征

团队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团队管理的目的在于建设一支高效的团队。通常,高效团队总是会具有明确的目标、合格的领导者、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完善的管理制度。

1、明确的目标:团队目标能够为团队成员指引方向、提供推动力,能够激励团队成员把个人的目标升华到群体目标中去,提高团队的绩效水平。因此,团队的目标应该清晰而明确。团队成员只有理解和认知团队目标,才能统一团队成员的意志,才能确保团队成员把全部精力投放在预期目标的实现上。

2、合格的领导者:作为一个正式群体,每一团队均有其正式的合法合规的领导者。领导者是团队最具权威的管理者。无疑,领导者对团队目标的实现及工作的开展承担着第一责任。经验证明,一个团队有无合格的领导者,乃是团队工作能否实现高效的首要因素。合格的领导者能知人善任,能及时地对被领导者、被管理者,即对群体成员提供指导与帮助、支持与激励,强有力地带领他们去实现组织和团队的目标和任务。

3、和谐的人际关系:为要实现组织和团队的目标,团队成员间需要相互协作,营造出团队内部和谐的人际关系,即团队成员间要存在着共同的承诺、相互的信任、良好的沟通。

共同的承诺是构成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没有共同的承诺,就没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行为方向和共同的约束,就没有构成和谐人际关系的牢固基础。有了共同的承诺,群体的成员便会将共同的理念,共同的目标转化为共同的行为,使团队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亲和力。

团队成员间的相互信任,是构成和谐人际关系的又一重要因素。团队成员具有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宽厚态度,信任自己又信任他人,才能拥有彼此和谐共处、同“舟”共事的条件;才能让信息畅通,不出现人为梗阻,确保团队工作顺畅进行。

良好的沟通既是高效团队的外在表现,又是营造团队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充分的沟通交流,乃是团队成员协调一致的基础。团队成员只有在沟通后才能准确地了解彼此的想法,才能确保团队成员行为与团队步调相一致。通过沟通,团队成员分享信息、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最终达成共识,和谐相处,团队才具有战斗力。

4、完善的规章制度:“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完善的规章制度能使团队工作有章可循,有章可依,能使团队全体成员的行为保持一致;无疑,实现法治取代人治,实行制度化的管理是管理的飞跃。实践证明,这一飞跃能有效地解决组织内、组织间不必要的内耗和外耗,从而带来组织的蓬勃向上、高效运转。

(三)高效团队的组建

要打造一个高效的团队,团队的组建必须具有明确的任务与目标,做到人员的结构规模合理,注重人员选择,而且团队的运作应有章可循。

1、团队的任务与目标明确:任务与目标是组建团队的根据和出发点。当组织的任务与目标需要要细分时,组织内团队或组织间团队的组建需要也就必然产生。如一个生产型企业,当它的产品需要直销时,即需要组建销售团队;当它要开发新产品、或进行技术

改造时,就需要组建新部门,甚至跨企业的临时团队,负责履行其新的职责,以实现并完成企业的新目标与任务。因此,团队组建的第一步是,确定团队的任务与目标,组建的目的是什么?明确为什么组建。

2、确定团队人员结构和规模合理:团队的任务和目标确定了,就需要确定团队人员结构的最佳规模。人员结构是指团队所需的各种人员类型;最佳规模是指各种类型的人员数量。团队的人员结构和最佳规模是由团队所要完成的任务,及其所要实现的目标来确定的。以企业型组织的团队为例,销售任务大与销售任务小,销售地域广与销售地域窄,目标市场多样与目标市场单一,其销售目标与销售任务均会自然不同,各自所需销售人员的类型与结构就会不同,销售团队各自所需的各种类型的人员数量也就会不同。

3、团队人员的选择:在确定团队人员结构和规模的基础后,选择和确定参与团队的人员,既是团队组建的关键,又是所组建的团队能否产生成效的关键。

人员的选择确定,首先要与团队所需的人员类型相匹配,要能履行其所承担的团队角色的责任;其次,要考虑人员的气质、性格与背景,务必使组成团队的人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同质性,能够和谐相处,为此,在选择和确定中,一般应遵循“双向选择”的原则,避免“拉郎配”。

4、制定团队的规章制度:“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团队要规范化、制度化,就需要有相应的制度安排,比如薪酬制度、绩效考评制度及工作制度等的安排,以保证团队工作的正常、健康而有序地运行,保证工作有章可循、有章可依。

因此,制定规章制度即成为团队组建过程中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通常,着手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是在团队的目标和任务确定后及时展开的。

(四)团队的沟通和团队冲突的解决

1、团队沟通:注意团队的沟通,正确对待和解决冲突是打造高效团队必须着重做好的两项工作。团队沟通是指,团队成员彼此间通过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肢体语言(行为)等方式而获取信息、解释信息、共享信息的活动。团队沟通是团队高效工作的重要保障。要进行有效的沟通,除了选择合适的沟通形式,重要的是沟通双方要有科学的沟通态度。倾听是沟通应持有的科学态度,亦是沟通能得以进行的条件。倾听在于理解,而理解源于倾听。

倾听是理解的基础。只有准确而无遗漏地知道别人所要表述的信息,才能对其信息作出判断,才能理解其传递的信息及传递意图,才能有效地掌握团队诸方面的工作信息,

进而才能有助于团队各方面工作的开展。论文论文参考网

2、团队冲突:团队冲突是一种常态。处理好团队冲突,乃是打造高效团队所必须全力解决的重要课题。

(1)团队冲突的诱因:一般地说,无论是外部冲突(团队与团队之间的冲突),还是内部冲突(团队与其成员的冲突、团队成员之间的冲突),其所产生的条件,或者说诱因,主要有责权利模糊、信息渠道不畅等四类。

组织内的团队的责权利,或团队内的责权利不清晰,不明确,必然导致不同团队之间或团队不同成员之间,在履行职责、承担义务、享受利益等方面的相互扯皮、埋怨,甚至相互指责,即相互冲突。

一个团队中的成员,若没有适当的责任,或没有适宜的岗位,或有了适当的岗位和适当责任,又没有适宜的权利和利益,均是分配不当的表现。这种不当的“反弹”,也就会表现为团队与团队、团队与成员、以及团队成员之间的冲突。

信息渠道不畅,信息便不能对称,上情便不能下达,下情便不能上达,致使工作成本加大,工作效率降低。团队与团队,团队与上级,成员与团队,成员与成员之间的埋怨和推诿,就会自然产生,冲突的出现也就在所难免。

绩效考核对团队而言,直接关系到团队的存在和团队的利益;绩效考核对个人而言,则直接关系到个人的岗位变动,职务的升降,薪酬收入的高低以及个人价值实现的程度。经验证明,因考核标准不当而使考核评价不当,由此所诱发的冲突在实践中屡见不鲜。

(2)对待团队冲突的态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区内,冲突是事物发展前进的一个节点,对待团队冲突的科学态度,只能是唯物辩证的。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认识、不同的解决办法的冲突,可以促使人们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解决问题的办法更完善;不同利益诉求的冲突,可以使利益分配得更合理。

冲突如处理不当,将会制约和阻碍事物的正常运行和发展,甚至走向倒退。比如,当组织中不同的认识、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的利益诉求的冲突因为处理不当而进一步发展时,或经处理达到暂时的平衡,而形成冲突的原因并没有消除时,冲突就会影响团队的工作而成为坏事。所以,客观而科学地对待冲突,实事求是地处理冲突,乃是团队建设所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3)对待冲突的策略:对团队而言,一般地说,处理与解决冲突,常见的有回避、妥协、控制与引导等策略。

回避全称为回避冲突。回避冲突是指,组织或团队不要或暂时不要介入到冲突中去。回避的策略一般适用于三种状态:一是引起冲突的问题微不足道,对团队的工作不会造成什么影响,冲突双方冷静下来,自然会处理好问题;二是冲突的问题虽会对团队工作带来影响,但其影响短期内不会出现,不需要立即解决冲突;三是由于组织或团队对所引发冲突问题的认识尚不准确深刻,掌握的有关信息尚不充分,因而暂时还不能以组织或团队的名义去解决、去化解。

妥协又称让步策略。它是立足于使冲突双方既维持自身利益,又照顾对方利益的一种解决冲突的办法。通俗地说,就是“各退五十步”的办法。妥协适用于两种状态:

a.冲突的双方均有责任,也均有其合理性;

b.引起冲突的问题,关系着冲突双方的重大利益,而一时问题又无法澄清,又无法找到合理的解决途径和办法。

控制是指强制性地中止冲突,使冲突不再进行下去。作为对待冲突的策略之一,控制一般适用于两种状态:

a.冲突正直接给团队工作正常进行造成影响;

b.冲突不立即解决,就会快速升级而成为恶性冲突,影响团队的正常工作。

与控制相反,引导是指团队不是阻止冲突,而是鼓励冲突,将其引向团队预期的目标上。引导一般适用于成功地解决团队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具体地说,它一般适用于围绕团队目标、团队生存和发展问题的讨论,以及团队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的解决上。这是因为,团队目标、团队生存和发展问题的讨论,以及新问题的解决,皆需要群策群力。在讨论和解决中,自然需要引导不同观点与不同意见进行交锋,鼓励不同观点与不同意见进行争论,只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多了,方案多了,最佳的办法,最佳的方案才会出现。

综上所述,在现代社会和现代企业中创造性人才已经成为发展最重要的元素。而在生活中, 人们不仅关心人的物质生活状态, 而且关心人的精神生活状态; 不仅关心人

的现实状态, 而且关心人的潜在状态、发展状态。根据这种理论, 人的生存状态全面合理化就意味着人的发展, 也意味着社会的进步。因而人的发展与组织管理紧密相关。因此在组织管理实践中要有效、合理地管理和使用组织中所拥有的最宝贵的资源——人,把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贯穿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 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而作为社

会中的个人, 也唯有积极参与组织管理, 达到双赢的效果, 获得物质精神双丰收, 才能在组织发展壮大的基础上, 不断充实、完善并向着全面发展的目标前进。

参考文献

[1] 论高等教育中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中国民航学院学报

[2] 培养大学生创造能力的思考,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

[3]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1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5] 现代汉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1546

[6] 管理与伦理的互动价值解读[J].道德与文明, 2004

[7]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5

[8]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当代人的生活取向[J].复旦学报

[9] 人力资源战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0] 管理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论艺术教育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论艺术教育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本文阐述了艺术教育的概念与内涵,分析了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性,论证了艺术教育对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积极作用。指出艺术教育能为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提供知识基础;艺术教育有利于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人的创造意识;培 养人的创造性实践能力。因而,艺术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标签:艺术教育;素质教育;创造性人才;培养 艺术教育作为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要重点发挥其特殊的教育功能。它在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健全的人格心理、活跃的创新思维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突出作用。当前科技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对创造性人才的需要也越来越紧迫,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当前素质教育中的重要课题,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艺术教育对人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实践能力、创造性意识的形成都有积极 影响,可见,艺术教育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有重要促进作用。 一、什么是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和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创造力,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的重任。艺术教育在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素质教育对受教育对象的发展要求是全面的、综合性的,艺术教育通過艺术学科基本理论与技能教学和文化艺术活动促进大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目前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对大学生实 施艺术教育,积极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性 创造力是人的基本素质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部分,提高人的创造力,是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对人全面发展的要求必然要重视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是人的根本特性,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随着信息社会到来,科技发展水平越来越高,信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人才的素质备受重视,人的素质有基础知识层次、技能发展层次、思维和能力层次、还有创造性层次。从社会发展的变化和需要来看,对人的素质要求在能力和创造力方面更为重要。 可见,培养创造性人才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科技领军人物畅谈科学研究与人才发展

科技领军人物畅谈科学研究与人才发展 新华网北京6月3日电(姚予疆刘丫)6月2日,“全国杰出科技人才”奖和“中国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在京颁奖。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中国兵器首席专家毛明等10人获“全国杰出科技人才”奖,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张远波等10人获“中国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 中国科技协会于2015年经中央批准,在“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奖中增设“全国杰出科技人才”子奖项,在“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增设“中国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子奖项。“全国杰出科技人才”奖主要是表彰奖励在承担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工程以及前沿、重点学科领域取得原创性、标志性重大成果,在科技界享有崇高声誉、科技创新中起到和新领军作用的一线人才;“中国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旨在表彰那些具有较强科研领军才能和协同创新能力,在国际同行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特别是具有“大家”潜力、能够承担重任的拔尖青年科技人才。 日前,获奖者代表在中国科技会堂接受了记者采访,就各自的研究领域结合科技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人才托举”助力培养未来科学家 在被问到科协对于科技人才培养与激励的举措时,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副部长王挺表示,中国科协是中国科技工作者的组织,发现、培养、举荐并奖励人才是中国科协的重要职责。中国科协努力从人才成长的规律上着眼,对人才进行发掘培养。

他介绍,在人才鼓励方面,中国科协于2015年10月启动了“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每年选拔200名32岁以下的优秀青年科技人员进行资助,连续三年给予每年约15万元的稳定支持,资助这些年轻人开展原创性研究。 同时,发挥资深院士和各领域前辈科学家的“伯乐”作用,利用他们的“慧眼”发现一些年轻的、崭露头角的科技人才,通过同行领域培养未来的“千里马”。 2015年,科协成立了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这是由生命科学领域的十余个全国学会组成的联合体,并在组织内联合开展科技人才的选拔、推荐,除对入选人才予以资助,还为每位优秀人才设置三名导师,进行跨学科指导。 “全国杰出科技人才”代表:科研工作要满怀热忱与执着坚守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何满潮谈到,作为一名从事基础学科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应具备强烈的爱国情怀,并了解基层工人的艰苦和一线农民们的实际情况。何满潮说,自己长期在一线从事研究工作,就其个人而言,这种朴素的感情让他对科研工作更充满使命感。 另外,他还指出做科研要具备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和为国家、人民服务的情怀,能吃苦耐劳,在科研工作中也要能耐得住枯燥和寂寞。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廖宏补充到,作为创新型人才首先要热爱科学,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也需要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这是一个科学家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中国兵器首席专家、研究员毛明以其研究领域为例也进行了说明。他谈到,科技工作者要具备崇高的理想,也要运用正确的方法。“我认为工程技术中最重要的两类

创造性人才 创造性教育 创造性学习_语文论文

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教育创造性学习摘要创造性人才 = 创造性思维 + 创造性人格。创造性教育是在创造型的管理和学校环境中由创造型教师通过创造型教育方法培养出创造型学生的过程。创造性学习是创造性教育的一种形式。它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倡导学会学习,重视学习策略。创造性学习者擅长新奇、灵活而高效的学习方法,具有创造性活动的学习动机,追求创造性学习目标。关键词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教育创造性学习一、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人类智力能力的最集中的表现。什么是创造性,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我们把创造性定义为: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意义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这里既指思维过程,又指思维产品,也是思维的个性特征。这里的“产品”,即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它既可以是一个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也可以是一种新技术、新工艺、新作品。不管是强调思维过程,或者是强调思维产品,还是强调思维品质,共同的一点是突出“创造”的特征。产生这种特征的原因在于主体对知识经验或思维材料的高度概括后集中而系统的迁移,进行新颖的组合分析,找出新异的层次和交给点。概括性越高,知识系统越强,_减缩性越大,迁移性越灵活,注意力越集中,则创造性越突出。过去,,对于创造性的研究,大体上经历了 4 个阶段,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索的。第一阶段(约 1869 - 1907 年): 1869 年,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 F . Gallon )出版了《遗传与天才》一书,公布了他所研究的 977 名天才人物的思维特征,是国际上研究创造性的第一部文献。在这一阶段,出版或发表的文献,大都是从理论上进行探讨,并对“创造性”的“先天”与“后天”关系问题展开了辩论,但这阶段没有实验研究。第二阶段(约 1908 - 1930 年):心理学家把创造性心理学划入“人格心理学”中,对创造性进行个性心理的分析。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传记、哲学思辨的方法研究文艺创作中的创造性,并将这种创造性作为人格或个性的表现。第三阶段(约1931 - 1950 年):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开始研究创造性的认识结构和思维方法。第四阶段(约 1950 - 1970 年):此阶段以吉尔福特( G . GUilfo 川 1950 年在美国心理学会年会的一次题为《创造性》的讲演为起点。他指出了以前对创造力研究太少,号召必须加强创造力的研究。 1957 年苏联人造卫星的上天,成为刺激美国加强创造性研究的一个动力。 70 年代之后, 20 余年来,创造性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国心理学界和教育界的重视,研究方法也越来越多,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也提到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议程上来了。对于创造性的探索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探索富有创造力的人究竟是什么特点。例如,梅肯诺( Mackin -。刘在 1960 年曾分析富有创造力的建筑师和创造力较差的建筑师在个性心理特征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在灵活程度、自信心、专心创新程度、勤奋等方面。有些研究者指出,它有创造力的人所以能超过缺乏创造力的人,在于他的对待自己和世界的动力、兴趣和态度等人格特征。另一个方面是探索有创造力的人的智力过程,一般地研究儿童、青少年的发散思维过程。有不少研究表明创造力或创造性与智力、特别是智力的天赋因素有关系,但不呈现高相关。从以上不同的 4 个阶段和围绕着两个主要方面对创造性探索的结果来看,创造性思维确实是有一个过程的,并且也有产品,但更重要的是与个性人格特征相联系。,表现出创造力的个性差异,亦即创造性或独创性的智力品质。根据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创造性人才 = 创造性思维 + 创造性人格。创造性思维(属于智力因素),它有 5 个特点及其表现:( l )创造性活动表现出新颖、独特,且有意义。( 2 )思维和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两个重要成分。( 3 )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新形象和新假设的产生带有突然性,常常称为灵感。这里要指出,中小学生还没有灵感,最多是灵感的萌芽。灵感属于“顿悟”,在一定意义上说,它是有意注意的产物。( 4 )在思维的意识的清晰性上,创造性是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的统一。( 5 )在创造性思维的形式上,它是发散思维与辐会思维的统一。我们用以上 5 个方面特点来作为创造性思维的研究指标。而创造性人格,则属于非智力因素。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 (D . Wechsler )曾收集了众多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青少年时代的智商资料,结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艺术人才培养的关键 [ 发表时间:2006-3-31 12:53:00 来源:中国艺术吧作者: ] 内容摘要:艺术人才是极富于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因此,艺术设计人才教育的关键是对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思维是智能发展的高级形式,培养富有创造力的艺术设计人才必须从创造思维培养入手,运用联想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逆向思维等方法,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艺术人才培养联想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逆向思维 众所周知,艺术设计人才是极富于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所谓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是智力活动的重要部分。它是一种摆脱了习惯定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它鼓励在发散性思维的基础上进行聚合思维,创造性解决问题。”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同时,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也须以创造性思维作为基础。创造思维是智能发展的高级形式,培养富有创造力的艺术设计人才须从创造思维培养入手,运用恰当的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一、联想思维法──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联想思维法是根据事物之间都是具有接近、相似或相对的特点,进行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的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它是通过对两种以上事物之间存在的关联性与可比性,去扩展人脑中固有的思维,使其由旧见新,由已知推未知,从而获得更多的设想、预见和推测。 联想思维是建立在逻辑思维之上的正确想象的必然结果。联想思维要遵守三条法则: 1.有接近才能联想 即联想的事物之间必须有某些方面的接近与联系,能在时间或空间上使人脑与外界刺激联系起来; 2.有相似才能联想 即联想事物对大脑产生刺激后,大脑能很快做出反映,回想起与同一刺激或环境相似之经验; 3.有对比才能联想 即大脑能想起与这一刺激完全相反的经验。 著名美学家王朝闻说:“联想和想象当然与印象或记忆有关,没有印象和记忆,联想或想象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很明显,联想和想象,都不是印象或记忆的如实复现。”在艺术的创作的过程中,联想与想象是记忆的提炼、

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汇报材料

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汇 报材料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 近年来,我院认真贯彻落实总公司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不断完善人才队伍管理,以“重培养、强引进、调结构、抓激励”为主要思路,紧紧抓住吸引、引进和使用人才三个环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力度,推动实行战略性人力资源发展,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通过各种方式加快科研技术人才成长。 下面,我就院人力资源及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向各位领导做一简要汇报,请领导批评指正: 一、人力资源概况 (一)院整体人力资源情况 院现有职工X余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占职工总人数的70%,博士生X名,研究生X 名,硕士以上学历占总人数的X%。年龄结构上,35岁以下职工近100人,占全体职工人数X左右。院行业专业人才齐全,拥有教授级高工、高级工程师、建筑师X余人,工程师、建筑师X余人,中级以上职称人数比列超过X%。省管专家1人;国家级注册监理工程师、国家一、二级注册建筑师、国家一、二级结构工程师、造价工程师、咨询工程师、会计师、翻译等50余人,注册技术人员比列达到总人数的25%。 (二)科研人员情况 我院从事科研人员近X人,主要集中在从事建筑结构、地基、建材、建筑节能等方面研究的五大检测研究所。科研人员中硕士以上学历20余人,博士学历3人,其余大部分为本科学历。职称方面教授级高工4人,高级工程师、建筑师40余人。 二、薪酬制度

(一)基本薪酬: 主要由基本薪、学历薪、职称薪、职务薪和院龄薪构成。在薪酬结构上既从基本薪和院龄薪上来保持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公平,又在学历薪、职称薪方面体现个人价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二)注册奖励: 为鼓励技术人员积极参与国家注册执业职格考试,院对员工考取获得各级注册证书分别实行一次性奖励和长期津贴。(三)绩效奖励: 科研人员绩效采取与项目、课题挂钩的机制,实行按贡献提成的方式对科研人员进行奖励。对于科研人员的业绩考核上一是从科研本身取得的实际成绩、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等量化角度去评价。二是从科研成果的各方面效益、价值等宏观方面去评估,从客观上准确评估单个科研成果在整个科研领域和企业发展领域中的积极和影响作用,注重深度挖掘科研的影响力和长远价值。通过绩效的奖励,使人力资源能满足组织发展的需要,促进组织绩效和个人绩效的提升,逐渐建立更加完善适合科研不断发展的激励机制。 三、科研人才培养 对于科研技术人员的培养,我们主要注重“四个能力”、采用“五种方式”。 “四个能力”——一是科技研究开展能力,包括开展有关专业的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对科研方向的确定、计划、研究和完成能力,以及熟悉科研工作行业发展趋势和判断的能力;二是科研攻关能力,包括申报重大科研项目,完成重大项目能力;三是领导带头能力,包括对项目的管理、策划、控制能力,以及管理、领导科研人才的能力;四是科研成果转化、推广、包装、宣传的能力。

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建设研究

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建设研究 甘肃省科技厅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我国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两件大事都离不开人才。正如胡锦涛总书记讲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事业,离不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劳动和创造性实践"。由此可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高层次人才都是稀缺的资源,在人才群体中,高层次人才起着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高层次人才是一个地区人才队伍的核心,对整个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们甘肃省是经济欠发达省份,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范围来看比较落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尤其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同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尚有很大差距。因此,落实人才资源开发支撑战略,加快全省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一、甘肃科技人才队伍现状 截止2007年底,全省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总量已达到483580人(含非公有制单位专业技术人员70762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职称结构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9727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6.15%;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57301人,占32.53%;初级专业技术人员249452人,占51.58%;未聘专业技术职务人员47100人,占9.74%。学历结构是:研究生6619人,占1.37%;大学本科13.5 万人,占27.86%;大学专科20.22万人,占41.81%;中专及以下13.87万人,占28.68%。从总体上看,我省高层次人才总量严重不足,一些经济结构调整中急需的高精尖专业技术和复合型人才更是严重匮乏,同时已有的高层次人才在年龄、知识结构上呈老化趋势,且在产业和地区分布上非常不平衡。近5年,全省专业技术人员总量增加约5万人,增加约13%。增量中,主要是教学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数基本持平。新材料、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领域人才、高层次科技研发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短缺。高层次科技

组织发展岗位职责

金和软件组织发展主管: 工作职责: 1、参与公司组织机构的设计与完善,参与制定公司的人力资源规划; 2、负责公司岗位体系建设、完善及评估管理,岗位胜任力模型的开发和完善工作; 3、负责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持续改进和优化工作; 4、配合总监完成其他人力资源项目的实施推进。 任职要求: 1、本科以上学历,硕士优先; 2、人力资源工作5年以上经验,从事组织发展或领导力开发模块1年以上工作经验,有咨询公司人力资源项目经验者优先; 3、具备优秀的沟通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中搜组织发展主管 1、负责制定集团整体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并按阶段实施; 2、负责建立各层级岗位人才素质模型,建立各层级人才评估系统,建立完善的岗位任职资格体系; 3、负责公司建立核心员工个人发展计划,推动员工职业生涯管理; 4、梳理并建立公司职位管理体系;建立中高层干部和核心岗位人才管理体系,对中高层干部和核心岗位 人才的选拔、任免、考核等进行日常管理; 1、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 2、具有组织发展管理、绩效管理与培训经验三年以上; 3、具备课件开发及授课能力,优秀的PPT使用技巧; 4、具有素质模型建立、人才评价、梯队建设等工作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5、具备较强的战略理解能力及执行推动力 组织与人才发展经理 职责: ?组织与人才发展项目的整体规划,流程、工具和方法的开发 ?企业文化沟通项目的实施推进 ?对组织和人才组织定期盘点和评估 ?关键人才培养和发展计划的组织以及实施 ?全国培训项目的总体规划、计划以及实施 ?支持业务部门实施定制的人才发展项目 ?兼一个业务群组的business partner,整合资源为业务发展提供全面人力资源解决方案 要求: ?10年以上大中型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经验,其中不少于5年的专业人才开发经验,3年以上的business partner经验 ?熟练使用组织诊断与人才评价、培养发展的工具方法,系统的方法论 ?项目管理经验丰富,有企业并购前后阶段人力资源经验者优先 组织规划与发展主管 岗位职责: 主要负责组织优化、职责体系建设、人才测评和管理,保证组织持续改进。 1、核心人才测评管理,通过人才盘点、评价中心等手段,建立并维护公司核心人才库; 2、核心人才发展管理,设计核心人才的培养方案;制定核心人才短期及长期激励方案;

作为未来的科技人才应具备哪些素质

作为未来的科技人才应具备哪些素质 美术学院14级美术学王家伟 摘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为科技和信息的载体,知识的生产、分配、传播与使用的主体——科技人才,其素质状况如何将决定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也决定着后发的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成效与速度。正是因为科技人才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所以笔者对未来科技人才应当具备的素质做出探讨。 关键词:科技人才、素质 21世纪的人类社会是一个完全有别于20世纪工业经济时代的新时代。在这个时代,经济社会的繁荣和发展不是直接取决于物质性的资源、资本和硬件的数量与质量,而是主要依赖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生产、积累、扩散利用和能量的释放。也就是说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观点已经被当代经济的发展实践所证明,生产力经济学告诉我们,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系统最活跃的非独立要素,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要通过科学技术的人化、物化和生产组织的合理化才能够实现。这其中人化是至关紧要的一环,因此充分发挥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的科技人才的作用是具有重大意义的。面对日新月异的当代科技和复杂多变的国际社会环境,也对未来科技人才所应当具备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要具有探索未知的热情和敏锐的观察力 一般情况下,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熟视无睹,他们被动地接受周围发生的事物和出现的现象。如苹果成熟后从树上掉落在地上,这是年年都发生的极普通的事,成千上万的人都习以为常,唯独牛顿以好奇心经过细致观察和思考后,发现了地心引力学说,这一伟大发现为人类做出重大贡献和产生了深远影响。另一类人对外界的影响反映强烈,具有敏锐的好奇心,进取精神甚至冒险精神和灵活多变的头脑,这是作为未来科技人才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和特点。 要想在科学上有所发现,就必须经常留心平日“视而不见”的诸多现象,努力地去探索这些现象的本质,才能有所发现。天花病的消灭就是英国医生琴纳发明了征服天花的有效武器。他通过观察发现挤牛奶和送牛奶的人一个都没有得天花病,就联系到天花病一定与牛有关,就在动物身上作了无数次的接种试验,来探索天花病的奥秘。由于琴纳发明了牛痘疫苗和进行人工接种,使人体获得了免疫力,制服了天花病,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打开了免疫学的大门,为免疫学奠定了基础。

培养创造性人才:教育的“应然”与“必然”

培养创造性人才:教育的“应然”与“必然”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教育界曾经开展过一次关于创新教育的讨论,世纪之交,创新教育再次成为教育界关注和探讨的焦点与热点,其影响之深远却远非上次讨论所能比拟。创新教育已经成为当代教育的最强音。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必须致力于培养创造性人才,开发人的创造性,这既是教育的题中之义,也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复归人的创造性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属性在于,人是社会实践的唯一主体,实践是人特有的生存方式。人通过实践活动能动地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从而超越于动物界,创造出一切属于人的本质特性。人既创造了人类自己,同时也创造了所有的社会关系。一切动物都有特定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条件,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生理构造和活动方式。某一物种的活动器官的特定功能就是这一物种的本能,它决定了动物的特殊本质,即它们的活动是以本能和对外部环境的被动适应为特征的。而人的实践活动的最大特点是,它是一种有目的地运用人工工具改造外部环境以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人通过一定的工具使用(工具的制造也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凝聚在客体中,既使自己的技能、意图物化到对象中,又改造了对象。这种在实践之中改造和占有对象的活动,明显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的特征。人在实践过程中,总是处在能动、主导的地位,是自己活动的发起者和承担者,人自己主宰操纵自己的活动,是自己活动的主人。人类正是通过这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突破了自然规定的限制,突破了人体器官的生物本能的束缚,从而使人具有了超生物学意义的本质。可见,人的本质内在的是能动的、创造性的。它不是简单地存在于现实、被动地反映现实,它总是不安分的,力图超出原有的存在,人类活动的这种能动性、创造性,正是人的本质之所在。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离开了人的能动性、创造性行为,社会就会成为僵化不变的存在物。心理学研究以及各国资优儿童青少年培养的实践证明,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人的素质中最主要、最富活力和最有价值的一部分,它是人类遗传的一部分,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东西。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指出,创造性是“任何儿童都具有而大多数人长大后又会失去的。”大多数人长大后之所以会失去这种创造性,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人类后天所接受的“不良学校教育”难逃其咎。所谓“不良学校教育”,即日益远离教育本真意义的形式化教育,它包括妨碍受教育者创造性发展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制度等诸多方面。正是它们不仅创造了受教育者认知结构上的缺陷,更为严重的是,抑制了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阻碍了独立个性的形成。这种学校教育培养的人只能是满足现状,唯唯诺诺,不敢创新,不思创新,不会创新。教育的这种偏失,可以也应该通过教育变革来恢复教育的本真状态——培养真正的人,具有创造性的人。通过创新来复归人的创造性,培养创造性人才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培养创造性人才既是教育的本质与功能决定的,也是教育的生命力之所在

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开发的激励政策研究

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开发的激励政策研究 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引领者、高新技术的领军人、新兴产业的开拓者,对一个国家的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开发既取决于自身因素,又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尤其需要建立健全与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的激励政策,让他们在创新创造中有财富、有荣誉、有地位,激发和调动他们科学创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中更好地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以人力资本理论和激励理论为依据,在仔细梳理和剖析目前我国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激励政策基本现状的基础上,立足于宏观视角概括总结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激励政策的一般性特征;从中观的角度对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代表性省份激励政策进行了比较分析,找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激励政策的规律性、趋势性的具体特征和指向性;微观层面则以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和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人才特区建设为案例,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激励政策进行了案例剖解与实证分析。通过对比分析部分发达国家近年来采取的人才激励政策,以及我国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开发激励政策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对我国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激励政策创新以及落实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度挖掘,提出了进一步完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开发激励政策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保障机制。 尤其是在政策措施的创新方面,本文指出应重点从物质分配、精神激励、晋升通道、经费投入、产权保护、创业扶持、服务管理、海外人才引进措施、创新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政策创新思考,对于保障机制,本文建议应从公平评价、优化配置、合力推进、法制保障、目标考核等五个方面考虑。

2021年用好科技人才 推进经济发展

在市人才中心的正确指导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观念,强化服务,在人才的引进、培养上做了一些工作,有效地推进了全镇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我镇目前拥有各类科技人员*多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名(含乡土),中级职称***名,他们主要分布在全镇轻纺、电子、机械、化工、建材、冶金、服装等八个主要行业中。在实践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经济,人才是关键因素。因此,一年来始终坚持“科技兴镇”的发展战略,采取向外引进和自我培养相结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用活用好人才,充分发挥科技人员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实施科技强镇。全镇完成科技新项目近百个,开发了一大批新产品,有不少产品的技术含量、档次名列行业前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使企业长盛不衰。 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重视科技队伍建设。 首先,在镇上有以党委副书记为组长,政府、总公司各一名副职任副组长的镇科技人才领导小组;设立了以组织委员、人事助理、科技助理为主的领导小组办公室;有专职办事人员,有专门的办公场所(对外称科技人才管理办公室);以善用人为基础,在科技人员较多的单位保

持了由副总经理担任组长的科技人员管理小组。从而,在全镇有一个科技人员管理网络。 二是放到重要位置。针对技改和技术开发项目规划及人员配备、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科技干部使用和调配,科技人员待遇和住房等重要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制订规划,分解指标,交有关条线实施。碰到问题,党委主要领导亲自出面协调,解决问题。 三是形成浓厚气氛。营造浓厚的“双尊”氛围,积极发展科技人员入党,在发展的新党员中,科技人员的比例达**%以上,有七十名科技骨干列为建党对象和充实进后备干部队伍;召开专家、工程师座谈会,倾听他们对*经济发展规划的意见和建议,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和参政议政的能力;在科技人员使用上,我们坚持做到不论资历深浅,不分本地外地,唯真才是举,并且大胆给他们压担子,放手让他们干实事、干大事。目前为止,在镇村各企业中,**%以上的中上层干部都有科技人员担任。 二、建好机制,为科技人员提供用武之地。 在农村,到处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三难”,即“高层次人才难引进、成熟人才难留住、人才作用难发挥”。解决好“三难”,关键是能让每个科技人员学以致用,事业有成。而造成“三难”的根本因素在于科

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12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根本上是人才的竞争。为了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教育必须通过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创新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榆林一中北京 所谓创新即是通过创造性的劳动产生新的、有价值的东西。对于学校培养的创新人才,我们可以把其创新能力构成要素简要概括为知识、能力、素质这三大要素,那么,如何培养现代教育中,学校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呢?我以为,创新型人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以培养。 首先,学识广博。从创新的概念我们可以发现,创新是在前人或他人已有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进行的,也就是说,知识是创新的重要基础,学校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培养掌握丰富知识的人,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而且是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好,但学校在有限的时间内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所以这就有一个优化知识结构的问题,尤其是要突出教会学生具备学习能力、树立终身学习意识的问题。 其次,能力卓然。能力的范畴是很广泛的,对于创新人才,首先是掌握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并且会运用知识是创新的基础条件,当然,这还不够,还要具备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能力,有创造性思维才能创造新思想,有创造性的脑力或体力劳动才会出现创造性的成果,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创新能力的核心环节,这就要求学校培养的创新人才要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创造性工作能力的培养,一句话,要培养有能力的人。 第三,素质全面。创新需要创造性工作,创造性的工作需要一个人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需要具备艰苦顽强的工作作风、有时还要富有灵感和灵活性、要有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通过实践我们也发现,在构成创新人才的要素中,还有比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东西存在,它对于人才接受和获取知识、提高和发挥能力有决定性影响,这就是“素质”,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诸多方面,有丰富知识和较强能力的人,不一定就是具备较高素质的人,而这样的人才也是不健全的。而素质不高的人必然影响其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影响其能力的正常发挥,所以,学校培养创新人才必须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作者:王丽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0266 更新时间:2007-8-6 创新是时代的精神,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和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 力。掌握知识、有创新能力的人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其实质是遵循人的创新活动规律及创新素质培养规律,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发展个性是教育长期追求的目标。培养人的丰富多彩的个性,促进个性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是当代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一再强调自我教育、自我决定、主动参与、教育内容必须个性化,并指出“教师将来的任务是培养一个人的个性并为他进入现实世界开辟道路”。 有人认为我国的小学教育是“听话教育”,中学教育是“应试教育”,大学教育是“知识教育”,而唯独没有能力培养、素质教育,更谈不上发

浅谈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途径

浅谈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途径 [摘要]人才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保证,人才就是生产力。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作为培养创新人才主阵地的高等学校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把培养和造就高层次创造性人才作为学校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抓紧制订和调整人才培养计划,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与开发,构筑人才高地。 [关键词]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途径 当今时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高层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如何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相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我国人才资源不足,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比较缺乏。高等学校作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摇篮,应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重视人才培养,把加快培养高层次人才队伍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知识贡献和人才支持。 一、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含义 高层次创造性人才是社会上具有较高水平的创造性人才,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多少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整体创造能力和创造水平的高低。那么,到底什么人才称得上是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呢?笔者以为,所谓高层次创造性人才,是指既具有扎实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又拥有最新前沿知识的人;是指既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够不断地在科学研究和技术革命中创新,又能够首创前所未有的知识、事物的人;是指既熟悉中国国情,又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参与全球性竞争与合作,受到社会尊重的人;是指既胸怀大志、充满朝气,又脚踏实地,成熟稳健,能够主动适应、积极推进引导一系列社会变革的人。 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特点 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特点,大体可以概括为如下:

如何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调研报告 如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情报室成果办 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促进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深入实施人才战略,全面推进新世纪人才工程,是为实现我州经济腾飞提供人才保证的必要措施。相对于全省人才队伍建设,我州人才队伍更为明显地存在着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素质不高等问题,特别是产业发展的急需人才、创业创新的高层次人才普遍匮乏,严重制约着海西经济提升后劲和竞争力。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理念,始终坚持把将人才作为新的增长点,努力以引进高层次人才为依托,以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带动点,集中力量,大力创新,在某些领域取得突破,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强力推进我州具有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事业的发展。 一、我州人才队伍的现状 (一)学历结构 全州机关单位中硕士研究生8人,研究生139人,占机关人员总数的3.94%;大学本科1644人,占机关人员总数的44.04%;大学专科1502人,占机关人员总数的40.24%;中专270人,占机关人员总数的7.23%;高中及以下的170人,占机关人员总数的4.55%。

全州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中研究生6人,占参照事业单位人员总数的1.28%;大学本科145人,占参照事业单位人员总数的30.98%;大学专科255人,占参照事业单位人员总数的54.49%;中专43人,占参照事业单位人员总数的9.19%;高中及以下19人,占参照事业单位人员总数的4.06%。 全州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群团单位中研究生5人,占群团参照单位人员总数的8.77%;大学本科27人,占群团参照单位人员总数的47.37%;大学专科21人,占群团参照单位人员总数的36.84%;中专、高中及以下4人,占群团参照单位人员总数的7.02%。 (二)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结构 全州事业单位中,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739人(其中在管理岗位工作的138人,具有职业资格的2519人)。按专业技术职务分:高级职务856人(正高级职务17人),中级职务3717人,初级职务2754人,未聘任专业技术职务66人;按专业类别分:工程技术人才599人,其中高级51人,中级280人,初级261人;农业技术人才652人,其中高级34人(正高1人),中级325人,初级285人;卫生技术人才1644人,其中高级155人(正高13人),中级663人,初级823人;教学人才3739人,其中高级565人,中级2072人,初级1085人;其它专业技术人才859人,其中高级51

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汇报材料

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汇报尊敬的各位领导: 近年来,我院认真贯彻落实总公司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不断完善人才队伍管理,以“重培养、强引进、调结构、抓激励”为主要思路,紧紧抓住吸引、引进和使用人才三个环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力度,推动实行战略性人力资源发展,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通过各种方式加快科研技术人才成长。 下面,我就院人力资源及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向各位领导做一简要汇报,请领导批评指正: 一、人力资源概况(一)院整体人力资源情况院现有职工X余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占职工总人数的70%,博士生X名,研究生X名,硕士以上学历占总人数的X%。 年龄结构上,35岁以下职工近100人,占全体职工人数X左右。 院行业专业人才齐全,拥有教授级高工、高级工程师、建筑师X余人,工程师、建筑师X余人,中级以上职称人数比列超过X%。 省管专家1人;国家级注册监理工程师、国家 一、二级注册建筑师、国家 一、二级结构工程师、造价工程师、咨询工程师、会计师、翻译等50余人,注册技术人员比列达到总人数的25%。 (二)科研人员情况我院从事科研人员近X人,主要集中在从事建筑结构、地基、建材、建筑节能等方面研究的五大检测研究所。 科研人员中硕士1以上学历20余人,博士学历3人,其余大部分为本科学历。 职称方面教授级高工4人,高级工程师、建筑师40余人。 二、薪酬制度(一)基本薪酬:

主要由基本薪、学历薪、职称薪、职务薪和院龄薪构成。 在薪酬结构上既从基本薪和院龄薪上来保持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公平,又在学历薪、职称薪方面体现个人价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二)注册奖励: 为鼓励技术人员积极参与国家注册执业职格考试,院对员工考取获得各级注册证书分别实行一次性奖励和长期津贴。 (三)绩效奖励: 科研人员绩效采取与项目、课题挂钩的机制,实行按贡献提成的方式对科研人员进行奖励。 对于科研人员的业绩考核上一是从科研本身取得的实际成绩、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等量化角度去评价。 二是从科研成果的各方面效益、价值等宏观方面去评估,从客观上准确评估单个科研成果在整个科研领域和企业发展领域中的积极和影响作用,注重深度挖掘科研的影响力和长远价值。 通过绩效的奖励,使人力资源能满足组织发展的需要,促进组织绩效和个人绩效的提升,逐渐建立更加完善适合科研不断发展的激励机制。 三、科研人才培养对于科研技术人员的培养,我们主要注重“四个能力”、采用2“五种方式”。 “四个能力”——一是科技研究开展能力,包括开展有关专业的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对科研方向的确定、计划、研究和完成能力,以及熟悉科研工作行业发展趋势和判断的能力;二是科研攻关能力,包括申报重大科研项目,完成重大项目能力;三是领导带头能力,包括对项目的管理、策划、控制能力,以及管理、领导科研人才的能力;四是科研成果转化、推广、包装、宣传的能力。 “五种方式”(一)师带徒模式——建立“师带徒”等企业内部人才培养机制,做好“传、帮、带”等制度建设,利用内部讲课、演示、试验等各种方式在日常工作中增加对青年人才的培育。

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创新性人才培养工作设想

为加强我委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创新性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工作设想: 1、以开展《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工作,检查规划实施情况,总结存在问题,特别是对推进高层次人才成长规划及对策进行调研,明确提出解决措施。 2、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考虑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高层次技术人才培养意见》,对人才引进、评价、选拔、培养、激励、管理、考核、成长环境等方面进行规定。 3、逐步建立人才评估制度,建立高层次人才库进行人才发展跟踪。建立人才梯队,动态跟踪管理我委高层次人才成长培养情况。开发人才信息管理系统,动态跟踪人才发展各类信息。 4、强化人才培养考核力度,引导和督促各二级单位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将人才培养成果作为单位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 5、建议筹集一定量的人才培养基金(每年100-200万),加强对高层次人才、创新团队的支持力度,支持和引导科研团队加强流域基础研究、热点难点研究。 6、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建立健全创新团队工作机制,与委规计、水政、国科等部门协商在委科技创新项目安排、在项目申报上优先考虑创新团队。 7、加强高层次人才评选申报工作,要改变等的思想,事前要提前部署,明确目标,组织委属各单位精心准备申报材料,做好人才等评选跟踪。 8、加强对高层次人才培训,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强化产学研道理。计划每年举办一期高层次技术人才培训班,积极开展科研学术交流活动。建立领导干部上讲台制度,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要坚持到干部教育培训机构授课。 9、发挥重大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机构的平台作用,推进首席专家、学科带头人建设。 10、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提倡各级领导和老一辈专家做好“人梯”的奉献精神,完善收入分配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技术人员落实待遇。 11、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力度,重点吸引高层次创新人才和紧缺人才,树立“不求所有、但为所用”的大人才观

创造性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

创造性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 知识经济的竞争是创造性人才的竞争、创造力的竞争。那么,什么样的人才具有竞争力呢?从创造力的概念与知识经济的要求出发,笔者认为创造性人才应具备如下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 1.自觉的哲学思想 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意识。列宁曾说:“你或者用先进的哲学指导你的行动,或者为落后的哲学所束缚。”任何人的行为做事,都是在一定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影响下进行的,只不过有的人是自觉地运用而有的人是不自觉地被支配而已。 哲学之于创造的作用在于告诉我们要站得高、看得远、瞅得清。所谓的“坐井观天”、“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以及古希腊的“大圈与小圈”等,都无一不说明只有“会当凌绝顶”,才能“一览众山小”。创造性活动必须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又必须要跳出原有知识经验的圈子,以俯视、审视的态度来看待已有的知识经验,就会发现他们之间的似断实连的内在联系,从而产生独特新颖的新产品。试看所有对历史的发展起过推动作用的大科学家、大发明家,几乎都将学问做到了哲学层次上,这不是偶然。 哲学思想对于创造力的另一作用在于帮助形成、激活借鉴意识。俗话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或者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为什么呢?因为它具有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可能视角、维度都不一样。对相关、甚至不相关的行为方法等加以借鉴,应用于自身领域则又可能“山穷水尽”变为“柳暗花明”。这种借鉴意识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对于看来已经相当完善的知识、领域的创新,交叉、复合、边缘学科或领域的建立、开辟。表面上看,借鉴是一种模仿,本质上确实是对高效知识的浓缩、提炼而形成的简单抽象模型在其他领域的创造性运用,其结果就是有自己特色的新产品。比如现今逐渐走红的“灰学系统理论”是受辩证法的启发、开创电影艺术新境界的蒙太奇手法借鉴了意识流小说的手法(源于荣格哲学)。 禾者认为,无论是什么哲学流派的思想(私下里以为:选择适合自己的哲学思想作为指导有助于创造力的发展),只要深得其精华(强调其实质)并自觉地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工作、活动中,我们就可以避免画地为牢的困境,取得独创性的成果。 2.合理的知识结构 在创造力与知识的关系问题上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知识束缚创造力(这与中国的国情有点像,学历与创造力有负相关趋势)、二是认为知识与创造力成正相关、第三种是认为二者具有矛盾关系。笔者赞同最后一种观点而倾向于第二种,因为这其实就是一个如何看待知识的质,即知识结构的合理化程度的问题。 现代心理学认为,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同化原有知识、概念而形成新观点、新概念。合理知识结构具有如下特点:①具有高度准确、着眼于联系的概念。创造离不开概念组合,概念越明确,相互联系越紧密,新观念越容易形成,创造性思维越容易展开。②具有双重知识结构。包括按照逻辑关系建立的微观结构和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主题为中心的从一般到特殊的宏观结构,因联系加强而便于再创造。③具有大容量的知识功能单位。知识功能单位指一组在内容上有必然逻辑联系的信息。知识功能单位容量越大,思维的跨度越大,跳跃性越强,创造的可能性也就越大。④具有大量程序性而不是陈述性知识。可见,知识结构越合理,知识的质量越高,创新越容易,创造力也就越高。 那么,如何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呢? ①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笔者特别强调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形式逻辑(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理由充足律);辩证逻辑(泛指自然科学中各学科独特的思维逻辑,包括物理、化学、天文学、地理、生物、信息科学、生命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空间科学等);情感逻辑(或叫情绪智力,尤其对于卢象影响很大);数学逻辑。这些基础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