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阳明的生死哲学及其现代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可以窃父而 逃, 吾 亦 终 生 长 往 不 悔 矣。 ” ( 卷 "& 《年
Leabharlann Baidu
而 人 生 的 使 命 一 旦 完 成, 死 就 无 所 遗 憾 了。 谱二》 ) 这种态度在他的临终遗言中得到印证。 《 年谱》 载: 嘉靖七 年 十 月, 王 阳 明 病 归, 至南安 时, 门人周积侍见。王 阳 明 说: “ 吾 去 矣! ” 周积哭着 问: “ 何遗言? ” 王 阳 明 略 带 微 笑 对 周 积 说: “此心光 明, 亦复何 言? ” 说 完, 瞑 目 而 逝。 从 王 阳 明 的 临 终 状态不难看出, 他 已 能 坦 然、 安 详 地 接 受 死 亡, 获得 了对死释然的心 态。 在 历 经 千 死 百 难 后, 王阳明才 获得坦然面对生死 的 态 度, 这也正应验了他自己说 过的话: “ 人 于 生 死 念 头, 本 从 生 身 命 根 上 带 来, 故 不易去。若于此处见得破、 透得过, 此心全体方是行 无碍, 方是尽性至命之学。 ”
!!!!!!!!!!!!!!!!!!!!!!!!!!!!!!!!!!!!!!!!!!!!!
) ) 摘 ) 要: 王阳明的生死态度可用 “ 吾心光明, 亦复何言” 来体现, 它表明王阳明以人生使命的完成为 获 得 临 终 安 宁的根本途径, 体现了儒家生命 “ 三不朽” 中的 “ 立功” 层 面; 在 生 死 价 值 上, 王阳明认为人的生死只有付诸和践履 忠信礼义等道德信念才有价值, 体现了儒家生命 “ 三不朽” 中的 “ 立德” 层 面; 在 生 死 超 越 论 上, 王阳明以 “ 致良知” 为 “ 出生死” 之道, 体现了儒家生命 “ 三不朽” 中的 “ 立言” 层面。总之, 王阳明全面、 典 型 地 体 现 了 儒 家 的 生 死 哲 学。 挖掘和梳理王阳明的生死哲学既有助于对王阳明和儒学研究的深入, 更有助于当今生死哲学的建构。 ) ) 关键词: 王阳明; 致良知; 生死哲学; 生死态度; 生死价值; 生死超越 ) ) 中图分类号: +!,(- !) ) 文献标识码: .)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第 ) 期( ( ( ( ( (
徐春林: 论王阳明的生死哲学及其现代价值
・ &!・
逐之微乎?某之居此, ……日有三死焉; 然而居之泰 然, 未尝以动其中 者, 诚 知 生 死 之 有 命, 不以一朝之 患而忘其终身之忧也。 ” ( 卷 "! 又, 正德 《 答毛宪副》 ) 十四年, 王阳明 在 吉 安 起 兵 镇 压 宸 濠 叛 乱。 他 留 其 家属在吉安公署, 四 周 堆 聚 柴 薪, 告 诫 守 卫 者 说: 如 果的兵 败, 即 刻 纵 火, 毋 为 贼 人 俘 虏 羞 辱。 ( 卷 #$ 表现 了 其 舍 生 取 义、 士可杀不可辱的生 《 年谱附录》 ) 死价值观。 在王 阳 明 看 来, 人的生死不仅要服从于气节的 保全, 更要服从 于 自 己 的 使 命 和 责 任。 在 王 阳 明 看
二 ’ 生 死 价 值 论: “ 所 守 以 待 死 者, 忠信礼义而已”
’ ’ “ 价值” 是标志客体 满足 主体需 要的 范 畴。 “价 值” 所肯定的内容, 是 指 客 体 的 存 在、 作用以及它们 的变化对于一定主 体 需 要 及 其 发 展 的 某 种 适 合、 接 近或一致
[&]
轻易去死, 王阳明一直很珍惜生命。但是, 当死而不 去死, 势 必 违 害 天 理, 性 同 禽 兽。 在 生 死 问 题 上, 王 阳明强调要死得其所, 死得有价值。 王阳明不仅 是 这 么 说 的, 更 是 这 么 做 的。 王 阳 明谪居龙场期间, 当地官员想羞辱王阳明, 借故要他 下跪谢罪, 他 拒 绝, 并作 《 答毛宪副》 书 答 之。 信 中 充分阐述了自己的 死 亡 价 值 观: “ 废 逐 小 臣, 所守以 待死 者, 忠 信 礼 义 而 已, 又 弃 此 而 不 守, 祸 莫 大 焉! 凡祸福利害之说, 某亦尝讲之。君子以忠信为利, 礼 义为福。苟忠信礼义之不存, 虽禄之万钟, 爵以侯王 之贵, 君子犹谓之 祸 与 害; 如 其 忠 信 礼 义 之 所 在, 虽 剖心碎首, 君子利 而 行 之, 自 以 为 福 也; 况于流离鼠
!!!!!!!!!!!!!!!!!!!!!!!!!!!!!!!!!!!!!!!!!!!!! ) ) 明代大儒王阳明 ( &,*! $ &/!’ ) 堪称儒家人格 的典范, 封建时代的完人。他的一生, 兼内圣于外王 为一身, 立德、 立功、 立言三不朽俱全, 成为后世人格 追求的楷模。王阳明的生死哲学集中体现了他作为 一代大儒的人生 风 范。 作 为 儒 者, 王阳明以忠信礼 义为生死价值所在, 并以道德使命的完成与否来确 立自己的生死态度; 作为哲学家, 王阳明以学问的豁 然贯通为超越生 死 之 道。 王 阳 明 的 生 死 哲 学, 既体 现了一般儒者的生 死 观, 更体现了儒学大哲的生死 智慧, 至今仍给人以启迪。 ) ) 量, 这和道 家 的 理 解 是 相 同 的。 对 于 命 运 之 “ 命” , 儒道都认为 只 有 顺 从; 作为使命之 “ 命” , 是指上天 赋予人的责任和义务, 所谓 “ 安身之 命” 之 命, “ 天命 之谓性” 之 命, 都 是 从 这 个 意 义 上 来 说 的。 对 于 使 命之 “ 命” , 儒 家 认 为, 人 应 当 体 察 并 实 现 它。 只 要 体察并实现了上天 所 赋 予 自 己 的 使 命, 人才算完成 了人生的责任, 面 对 死 亡 时 才 能 心 安 理 得。 使 命 之 “ 命” 使儒 者 的 使 命 更 具 主 动 性、 创 造 性, 这和道家 消极顺应命运 的 安 排 是 大 异 其 趣 的。 从 内 容 上 看, 儒者的使命又是从道德立场赋予的, 因此, 儒家的使 命又体现为道德使命。对命运的服从和对道德使命 的完成是儒者任 命 的 二 层 内 涵。 但 是, 任命的安排 仍属无奈, 只 有 实 现 使 命 才 是 最 终 意 义 上 的 任 命。 这是儒者面对生死所持的根本态度。 王阳明在生死态度上继承并典型地体现了儒家 的这种生死态 度。 在 无 法 抗 拒 的 命 运 面 前, 王阳明 面对死亡时持 “ 俟命” 态 度。 王 阳 明 %* 岁 时, 因得 罪宦官刘瑾而谪居龙场。龙场在贵州西北万山丛棘 中, 蛇虺魍魉, 蛊毒瘴疠, 与居夷人鴃语难语, 可通语 者, 皆中土亡命。旧无居, 始教之范土架木以居。时 瑾憾未已, 仍 加 害 王 阳 明。 王 阳 明 此 时 “自计得失 荣辱皆能超脱, 惟生死一念尚觉未化, 乃为石墩自誓
[$]
王阳明一生, 命运多舛, 多次面临死亡威胁。面 对生死考验, 王阳明一直难以割舍对生命的眷恋, 直 至临终前, 才获得了面对生死的坦然态度。这表明, 儒者在命运的安排面前, 更多的是无奈, 只有在使命 的完成之后, 才能从容、 坦然地面对死亡。这就是王 阳明, 也是儒家的根本生死态度。 ’ ’
一 ) 生 死 态 度: “ 吾 心 光 明, 亦复 何言? ”
) ) 生死态度是指人们面对死亡时所持有的心理状 态、 精 神 面 貌, 以 及 立 足 其 上 的 外 在 行 为。 事 实 上, 人们面对死亡时, 又总是以反思自己的一生的生命 历程为基础的, 故虽是面对死亡, 但称生死态度。不 同的文化为人确立不同的生死态度。儒家的生死态 度从根本 上 来 说, 就是 “ 任命” , 即所谓的 “乐天知 命” 。但是, 和道家对 “ 命” 的理解不同, 儒家之 “ 命” 有两 层 含 义: 一 是 命 运, 一 是 使 命。 作 为 命 运 之 “ 命” , 是指冥冥之中人无法抗拒的支配自己的力
是死亡, 这正是 人 思 考 生 命 的 出 发 点。 在 以 死 亡 为 生命终点的必然性 面 前, 人不想一旦身死就万事皆 休, 一 无 所 有, 生 命 彻 底 完 结。于 是, 追求不朽和永 恒就构成了人的终极关怀。各种文化系统从根本意 义上说, 都 是 一 种 满 足 人 的 终 极 关 怀 的 设 计 方 案。 道家从回归自然追 求 不 朽, 佛家以进入涅槃境界为 终极关怀, 道教从肉体的长生久视中追求不朽, 而儒 家则是从现实人生中建立德业来追求不朽。 具体来说, 儒家的生死价值论, 是以现实生活为 基础, 以 “ 立德” 、 “ 立 功” 、 “ 立言” 为 途 径, 以追求成 圣成贤为目标的终极关怀学说。和其他文化主张不 同, 儒家的生死价值论具有鲜明的道德化倾向, 亦即 将人的生死统御在人生中道德价值的追求之下。孔 子说: “ 无 以 求 生 以 害 仁, 有杀生的成仁” ; 孟子倡 “ 舍生取义 ” : “ 生, 亦 我 所 欲 也, 义, 亦 我 所 欲 也, 二 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也。生亦我所欲, 所欲有甚 于生者, 故不为苟 得 也; 死 亦 我 所 恶, 所恶有甚于死 者, 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死者, 则 凡可以辟患而 有 不 为 也。 是 故 所 欲 有 甚 于 生 者, 所 恶有甚于死者, 非 独 贤 者 有 是 心 也, 人 皆 有 之, 贤者 能勿丧耳。 ” 二程提出 “ 饿 死 事 小, 失节事大” , 都是 从生死价值角度评判生死。 王 阳 明 继 承 了 儒 家 的 生 死 价 值 观, 并将其贯穿 于人生实 践 中。 在 生 命 与 人 的 精 神 追 求 发 生 矛 盾 时, 王阳明和孟子一样, 强调精神价值的重要性。有 人问 “ 志士仁人” 章, 王阳明 说: “ 只为 世上人 都 把 生 身命子看得来太重, 不问当死不当死, 定要宛转委曲 保 全, 以 此 把 于 理 却 丢 失 了。 忍 心 害 理, 何 者 不 为? 若违了天理, 便与禽兽无异。便偷生在世上百千年, 也不过做了个千百年的禽兽。学者要于此处看得明 白。比 干、 龙 逢 只 为 他 看 得 分 明, 所以能成就他的
收稿日期: !""# $ "% $ %& 万方数据 作者简介: 徐春林 ( &’#( $ ) , 男, 江西贵溪人, 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 苏州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从事儒家哲学、 生命哲学研究。
・ #%・
南昌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 年 ’
[!] 曰: “ 吾惟俟命而已! ” “ 俟命” 即任 ( 卷 "" 《 年谱一》 )
。而人的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人对作
为主体的人的需 要 的 满 足。 与 物 的 价 值 不 同, 人的 价值的特点在于人的自主创造。生死价值作为人的 价值的重要内容, 是指人的生死观念及其行为对人 的精神性需求的满足, 它既以一定的生死观为基础, 又构成人的生死 观 念 的 重 要 内 容。 从 共 性 上 说, 人 的生死价值都是在 终 极 关 怀 的 观 照 下 确 立 的, 而人 的终极关怀都是追 求 不 朽, 差异只在于走向不朽的 万 方数据 途径。因为, 任何正 常 的 人 都 知 道 自 己 的 必 然 归 宿
[!] 人。 ” 也 就 是 说, 不 当 死, 固然不应 (卷 " 《 传习录》 )
命, 任命运的摆布, 体现了儒家面对死亡时的一贯态 度。但是, 此时王阳明对于死心有不甘, 对死亡的接 受更多的是面对命运的无奈。王阳明之所以此时对 死心有不甘, 不是因为得失问题, 而是因为自己的人 生使命没有完成。这在他后来的行为中得到进一步 的体现。正德十五 年 ( !#$% ) , 王阳明在镇压朱宸濠 叛乱立功后, 却蒙受毁谤并危及生命。此时, 他想到 的还不是 自 己 个 人 的 安 危, 而 是 想: “ 以 一 身 蒙 谤, 死即死耳, 如老亲何? ” 并 对 门 人 说: “ 此时若有一孔
第 %* 卷第 , 期 ) ) ) !""# 年 * 月
) ) )
南昌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01234.5 16 4.478.49 24:;<3=:>?
;@AB %* 4@B , ) 0CAB !""#
论王阳明的生死哲学及其现代价值
徐 春 林
( 江西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 哲学与社会学系, 江西 南昌 )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