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132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前所知最早的实例见于北朝石窟,开始形 式简单,仅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的束腰组 成,没有什么装饰。
踏道
为用以解决具有高度差的交通设施。形式大 致可分为阶梯形与斜坡式两种。
(一)阶梯形踏道 至少在新石器时期的半穴居建筑中即已使用,多由
原生土中直接挖掘而成。后来用了夯土。 踏步的布置,可位于室内或室外,也可以用单阶、
古建筑屋顶除功能性外,还是等级的象征。其等级大小 依次为: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檐攒尖顶>单檐庑 殿顶>单檐歇山顶>单檐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盝顶。 此外,除上述几种屋顶外,还有扇面顶、万字顶、盔顶、 勾连搭顶、十字顶、穹窿顶、圆劵顶、平顶、单坡顶、灰 背顶等特殊的形式。
1)庑殿顶: 四面斜坡,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屋面稍有弧度,又称四
少数也使用戗兽的; ⑤栏板用整石凿成,以榫嵌插在望柱和地内;
⑥栏板装饰极少用人物或写生花,大多素平 或仅刻简单的海棠纹。
南北朝受佛教影响,出现了高莲瓣柱础、束 莲柱,以及印度、波斯、希腊式柱头。
宋代以圆柱为最多,另有八角形和爪楞断面 的。
元代以后重要建筑大多用直柱。
明代南方某些建筑又复用
(一)普通台基
早期台基全部由夯土筑成,后来在其外表面 才包砌砖石。
东汉的台基,除外包砖石,而且还具有压阑 石、角柱和间柱,形制和后代的已基本一致。
南北朝至唐代的台基常在侧面错砌不同颜色 的条砖,或贴表面有各种纹样的饰面砖或作 成连续的壶门。
(二)须弥座
须弥座是由佛座演变来的,形体与装饰比较 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阿顶。 五脊四坡式,又叫五脊顶。前后两坡相交处是正脊,左右 两坡有四条垂脊,分别交于正脊的一端。庑殿顶分为单檐和重檐两 种,重檐庑殿顶,是在庑殿顶之下,又有短檐,四角各有一条短垂 脊,共九脊。重檐庑殿顶庄重雄伟,是古建筑屋顶的最高等级,多 用于皇宫或寺观的主殿,如太和殿和曲阜孔庙大成殿等。重檐庑殿 顶是所有殿顶中最高等级,只有皇帝和孔子的殿堂可以使用。单檐 庑殿顶多用于礼仪盛典及宗教建筑的偏殿或门堂等处,以示庄严肃 穆,如北京天坛中的祈年门、皇乾殿及斋宫、华严寺大熊宝殿等。
至于台基层数,一般房屋用单层,隆重的殿 堂用2层或3层。但某些华丽殿阁,也有建1层 高大台基上的。
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一般 用于高级建筑。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 较高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且对称布置。后来 逐渐出现了莲瓣,卷纹饰,力神。角柱,间柱等, 造型日益复杂。
2.阶级踏步:在踏跺的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 3.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 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形式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 而上逐层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规则形状。 4.礓蹉(慢道):是在斜道上用砖石露棱堆砌, 可以防滑,一般用作室外。 5.斜道(辇道或御路):是倾度平缓用以行车 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祥部演变
中国建筑历史长久,所覆盖之范围又极为辽阔,其 历代兴造之建筑不但类型众多,而且累计数量尤为 宏巨。
由于遭受种种长期的自然与人为破坏,使得一度在 历史上堪称伟绩的许多建筑都已化为乌有,加上古 代统治者对技术工艺及建筑匠师的一贯轻视,使得 长期薪火相传的宝贵设计构思与具体手法大都已失 传。
目前还保存下来若干建筑遗构和建筑文献,本章仅 对我国古代建筑若干习见的局部形制与构造。
台基、踏道、栏杆
台基
建筑下施台基,最早是为了御潮防水,后来 则处于外观及等级制度的需要。
使用夯土台基的实例,至少在新石器晚期即 已出现。
周代出现的高台建筑,就是它发展的顶峰。
南北朝起,依照使用功能和外形,大体可分 为普通台基和须弥座二类。
斗栱
斗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主 要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栱以及 斜置昂组成。
斗拱一般使用在高级的官式建筑中,大体可 分为外檐斗栱和内檐斗栱两类。
斗栱最早形象见于周代明器。 斗栱发展到宋代可认为是已经成熟。
(一)斗、升 位于一组头最下的构件是坐斗,有时也可单独使用。 位于挑出的翘头上的叫十八斗。 位于里跳与外跳横栱二端上的叫三才升。 位于坐斗正上方横栱二端上的叫槽升子。 坐斗正面的槽口叫斗口,斗口两侧凸起 部分叫斗耳,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
屋顶的形式
最初的功能是为了快速排 泄屋顶的积水,后来逐步发展 成等级的象征。
中国古建筑屋顶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庑殿顶、歇山顶、 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盝顶等。其中庑殿顶、歇山顶、 攒尖顶又分为单檐(一个屋檐)和重檐(两个或两个以上屋 檐)两种,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可衍生出卷棚顶。
双阶或多阶等形式。 踏跺的高宽比例一般是1:2,特殊情况下1:1。 它侧面称为象眼的三角部分,在宋元时砌成逐层内
凹的形状。明代以后则用平砌。 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称为如意踏步,一般
见于住宅或园林建筑。它的形式比较自由。
(二)坡道
慢道是以砖石露棱侧砌的斜坡道,可以防滑, 一般用于室外。
寻杖止于转角望柱而不伸出的称寻杖合角造。 支托寻杖的雕刻短柱,依其外形可分为斗子蜀柱、
撮项或加云栱三类。 望柱的断面有方、圆、八角、多瓣形;柱头样式有
莲、狮、卷云、盘龙等。 用于石栏结束处的抱鼓石,最早见于金代卢沟桥。
清式石栏杆的特点
①二望柱间只用一块栏板; ②栏板都采用单勾阑形式; ③望柱头的变化很多,柱身相对缩短; ④栏杆结束处大多用抱鼓石,该石比例较前代为长,
斗口下平直部分叫斗腰,下面倾斜部分叫斗底。没 有斗耳的叫平盘斗,常用于角科上。 汉代栌斗体形较大,平面均为方形或矩形。
(二)栱
栱是置于坐斗口内或跳上的短横木,现存遗 物以汉代最早,已有矩形、曲线形、折线形 以及曲线与折线混合形,大概到了唐代才统 一式样。
(三源自文库昂
昂是斗栱中斜置构件,起杠杆作用。又有上 昂与下昂之分。其中以下昂使用为多,上昂 仅用于室内、平坐斗栱或斗栱里跳之上。
辇道则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 跺组合在一起。
栏杆
7000余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就已发现 有木构的直棂栏杆。
周代铜器出现卧棂栏的表示。 到了南北朝,石刻中又出现了勾片造阑版。 宋代一般用一层阑版,称为单勾阑。
宋以前木勾阑的寻杖多为通长,仅转角或结束处才 立望柱。
若木寻杖在转角望柱上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者,称为 寻杖绞角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