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生成鉴析_韩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生成鉴析
◎韩凝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意象是诗歌艺术美的重要构成元素,中国古典诗词中意象的选择与组合极富特色。
诗词意象的选择角度与组合方式具有共同的文化审美背景与特点,同时表现了民族思维方式和心理机制。
关键词:诗词;意象选择;意象组合
芒种论衡
中国古典诗词中意象的构成包含意象的选择与意象的组合。
意象的选择与意象的组合结构是诗歌审美功能的重要体现。
诗词的审美直接着眼于意象构成的选择取向和组合方式。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象构成是主体创作与客体审美的交汇点,是诗词创作与审美双向的共同作用体。
中国古典诗词意象构成在选择和组合上有其表现与特征,同时这种表现既蕴含了共同的中国文化审美旨趣又表现出创作主体的个性风格。
一、意象选择的取向特征
诗词中所运用的意象是诗词的基本元素,具有结构和功能意义。
中国古典诗词讲究“寄意于象,以象尽意”。
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当它被诗人取用构思时,则会具有主观性。
象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提炼和思想情感的化合,就成为融入了主观情感之象,从象到意象的转变是情感化的艺术创造过程。
象是诗人传情达意的工具,是诗歌审美的载体,同时成为诗词的形象元素和表达符号。
诗词意象生成的过程就是作者将生活图景和要表现的主观思想感情融合在一起的形象化的过程。
面对丰富的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群体,无论划分的角度如何,都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古典诗词在象的选取来源和取向上表现出规律性和稳定性特征。
(一)类型化特征
中国古典诗词对于象的归类虽有多种不同阐述和见解,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以下类别:
1.自然之物象
中国古典诗词往往借助自然之景寄托诗人的人生情趣,变幻多样、丰富瑰丽的自然现象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的标志性表意符号,彰显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气质和审美情趣。
所涉及的自然之物象包括动物、植物、节令、物候、自然景观等,以及客观存在的天文、地理的自然之象。
孟浩然以泊舟、烟渚、暮日、野天、江月等物象勾画了一幅日暮泊舟图,营造了《宿建德江》的乡愁。
王维以辋川山水的空山、春涧、明月、白云、秋雨、静夜、青苔、檀栾、幽篁、返影、夕岚、山泉、落花、飞鸟、跳波、涟漪为辋川组诗的可视、可闻、可感的物象,承载了诗人丰富的内心情感。
2.社会之事象
古典诗词立足于人类社会生活,以社会生活事象为观察对象,取象内容为社会生活方式、礼俗与社会事件,涉及与人类生活有关的社会景观,以社会生活为诗词之象,在诗词中常体现为人物活动或有人物活动的场景。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中写人物活动:独坐、弹琴、长啸。
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耗费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但就意境而言,这一月夜幽林之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
人物此时的活动和行为仿佛一个智者、仙者、隐者,遗世独立,静观万事万物之象,参透万事万物之机,营造了一个清幽绝俗、空寂灵动的诗境,传达出诗人空静淡定的心境。
3.主观之想象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极富想象,将神话传说和实境奇幻地交织在一起。
天姥山的熊咆、龙吟、烟水、青云、日月辉映、群仙盛会壮丽缤纷,而梦游奇境,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缥缈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
通过对梦境神仙世界的向往寄寓诗人的内心世界。
这种借梦抒怀的意象生成之法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审美符号,丰富了中国古典诗词的表现元素和意象符号。
(二)情感化特征
象是诗歌审美的载体,是诗词的形象元素和表达符号。
从象到意象的转变是一个情感化的艺术创造过程。
诗人将自己的情感依附于事象、物象之实象或主观想象之虚象上,因象动情,借象抒情,寓情于象,以象托情。
诗词意象的生成就是情感附着于象,去营造其深刻的内涵,以展现和刻画诗人的思想情感,也就是象与情的交融过程。
苏轼词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境界宏大;而柳永词清幽凄冷,悲伤愁苦,相看无语,风情舒卷。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大江、故垒、周郎、乱石、惊涛、羽扇、纶巾、谈笑、灰飞烟灭等波澜壮阔的历史意象和自然意象抒发昂扬向上、奔放澎湃的豪情,而华发、如梦、酹江月则转入低沉,两者构成对比,展现了作者对英雄事业的热烈向往和自己失意早衰的怅恨和感伤,是其豪放词风的典型代表。
二、意象组合的方法特征
意象是一个具有主客观内涵的情感生命体,诗人对其进行并置与选择,使其在诗歌结构中的功能
065
总第期
460M angZhong
Literature
得以发挥。
意象组合遵循诗歌的审美特质,表现出一
些组合规律和组合原则。
(一)意象并列组合为了烘托气氛,创造出神入化的境界,诗人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性质相似的意象叠加,使之相互映照,相互加强。
意象并列组合的主要特点是诗人从抒情的需要出发,把具有相同或相近的色调、气氛、情趣、倾向的意象缀合接连。
陶渊明《归园田居》十句诗就是一个长长的意象叠加,描写了朴素、宁静、闲淡的田园风光,体现诗人守拙归田园的愉悦自得的心情。
在反复铺陈的意象中烘托出浓烈的田园氛围和情感。
(二)意象承接组合
以事件或人物行为顺序为线索,意象之间存在着时间或事件的先后关系。
李白《宿清溪主人》前两句以清溪、碧岩意象展现在山中游到天黑,方才找到投宿之处的所见所闻;中间两句写躺在床上,欣赏满天星斗及清风溪水琴鸣般的协奏;后两句月落鸟啼时,李白方才欲睡未睡,因为有“啾啾”的猿啼。
意象以主人公的行为为线索构成,既是行为过程,又是心路历程,脉络清晰,易于读者感知和理解。
(三)意象对比组合
相互连接的意象在内涵、色调上存在着尖锐的对立。
由于对立的意象形成巨大的映照与对比,强烈的反差,使意象鲜明突出,往往能使读者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震撼力。
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具有鲜明的画面反差,使塞上景致的壮丽和使者内心的情怀得到渲染和强化。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用直接而又强烈的对比暴露了社会阶级矛盾的尖锐性和严重性,控诉了现实的腐败,表达了作者的忧患之心。
(四)意象论证组合在这种意象组合中,中心意象是诗篇的题旨,居于支配地位,其他意象则起到对中心意象具体渲染、强化、说明和映衬的作用。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对梅花的赞叹是中心意象,先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梅花的艰难处境,继以群芳之媚映衬梅花的自甘寂寞、坚贞不渝的品格,最后进一步以碾作尘土香如故强化梅花的高洁。
(五)意象虚实组合
这种意象组合方式表现为诗人遵循情感的旋律对意象进行自由连接,其意象与意象之间一般都存在着较大的时空跳跃。
意象在现实与想象、现在与未来之间转换。
李商隐《夜雨寄北》的前两句是对实际生活情境的抒写,用巴山、夜雨、秋池等意象构成了凄苦、寂寥的境界。
后两句写对将来回归、聚会的想象与期待,氛围安静、温馨。
虚实意象之间的转换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审美空间。
(六)意象错位组合
诗词中的意象通常具有约定俗称的认知。
当意象在非常规、非一般的时空场景下进行组合时,便会有新的意蕴和趣味生出。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原本有象征希望和美好的“春雨”,因与静谧的“夜”和幽邃的“深巷”组合,却抹上了一层淡淡的哀苦之情,凸显出诗人客居临安的哀愁落寞。
刘禹锡《乌衣巷》中的“旧时
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晋代世家望族堂前的燕子穿越渺远的时间飞到唐代,而乌衣巷早已物是人非,令人顿生沧海桑田之感。
燕子的意象经时间的错位,新意顿出。
三、意象生成的文化特征
(一)意象生成基于并可反观特定的文化背景和
民族心理
构成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象大都反映着几千年来厚重的人文积淀。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某些意象被因袭沿用,频繁地出现在诗词中,使意象成为一种带有文化积淀与历史印记的表意符号。
古典诗词中,凭栏、倚栏、登楼意象背后隐藏的文化密码是孤独、思念、寻觅知遇等精神内容。
在汉代至唐代的诗歌中,这一意象已多次出现,如曹植的“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温庭筠的“梳洗罢,独倚望江楼”,韦庄的“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夜月凭栏干”,李煜的“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欧阳修的“楼高莫近危栏倚”等。
对不同历史语境下意象的流变考察可以从中发掘民族文化与心理的深层动因。
(二)意象生成基于并可反观民族思维与表达方式诗人以意象入诗,就是利用“象”来象征和喻示“意”,将本来较为抽象或是难以理解的事物和概念具体化,从而更加具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这种通过意象隐喻来表达更高层次含义的表现手法,即寄情于物、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是中国古典诗词常用的写作手法。
它不仅是一种文学创作的修辞手法,而且是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反映出我们民族思维与表达的特点。
[参考文献][1]严云受.诗词意象的魅力[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
社,2002.[2]严亮.中国古典诗词意象内涵之再审思:兼论读者
的审美体验与情感共鸣[J].名作欣赏,2013(11).[3]韩凝.王维《辋川集》诗意蕴含的意象特征[J].作
家,2011(20).[4]李晓明.纳兰性德诗词意象组合方式及其所呈现
的美学风貌[J].理论月刊,2007(11).[5]刘锋杰,莫先武.援“诗”入“学”的创造:读严云受
先生《诗词意象的魅力》[J].学术界,2004(1).[6]孙春旻.论古典诗词意象的因袭[J].郑州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7]黄河,张义君.试论诗词意象的营造与解读[J].学
术探索,2003(9).[8]方守金.诗歌意象魅力的探寻:评严云受《诗词意
象的魅力》[J].中国文化研究,2004(2).[作者简介]韩凝(1968—),女,湖北武汉人,硕士,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学、语言学。
[责任编辑李佳怡]
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