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武德文化的德性视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传统武德文化的德性视野

我国传统武德文化的德性视野

我国传统武德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主要思想集中体现在历代兵家的兵书典籍中,亦散见于儒、道、墨等各家的相关章句。

不管是历代兵家还是其他各家的武德文化思想,贯穿于其中的主线

和核心都是德性。一般来说,德性指根源于人们内心道德需要而产

生的一种获得性品质,它是道德的核心,是人类一切美德的总和,

是道德真理在人身上的折射。德性犹如良好的道德基因,它在特定

情境中会导致军人某种特定的一贯性的行为倾向。研究我国传统武

德文化中的德性思想,寻找传统武德文化的德性灵根,是构建我国

先进武德文化的历史基础。我国古代兵书典籍浩如烟海,武德文化

思想丰富多彩,笔者选取其主要思想,从军事伦理、军人伦理和战

争伦理三方面分析概括其德性内核。

我国传统武德文化的德性视野一、古代德性伦理主流文化孕育

了军事伦理的"德胜"战略思想

我国古代文明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道德文明,我国传统文化具有显著的伦理特色,是一种伦理本位的文化。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儒家

文化,实质上是一种德性伦理文化,德性既是其人生的起点,也是

其人生的终点,是其人生的价值追求,具有本原意义。儒家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目的根本目

的就"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明明德"就是昭彰、显明、完美的德性;"亲民"指新民,即造就符合封建道德要求的"新民"。整句话意思是通过个体德性的修炼,达到提高个人和集体幸福的"至善"理想。作为"东方圣经"的《论语》,主要就是教人在具体

的境况中如何做出道德的行为,如何"成为一个人",如何在社会生

活中践行德性伦理。由孔子创立,孟子、荀子完善,董仲舒、王守仁、朱熹、王夫之等发扬光大的儒学,实质是一种如何培养人、造

就人、完善人的道德哲学,是一种如何成德之学。儒家主流伦理文

化的德性传统举世公认,受其影响,佛、道各家也很重视德性修炼,

佛家讲去恶从善,道家讲修道积德,都把德性实践作为第一要义。

可见,我国古代主流传统文化是一片肥沃的德性伦理土壤,它所孕

育的军事伦理思想必然具有浓厚的德性特色,这点集中体现在军事

伦理的"德胜"战略思想之中。

古代军事伦理的"德胜"战略思想,在兵家典籍和儒、释、道、法、墨等各家典籍中都可见到。这种"德胜"战略思想,内涵深刻,主要

包含三层意思:(1)以德固国。我国历来主张德治、德政,注重政府

道德形象。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又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在儒家主流文化倡导下,德治思想一直占主导地位,这

种思想滲透在军事伦理中,就表现为以德固国,即依靠政府、军队

和百姓的道德素养来巩固国防,增强国家凝聚力。我国商末周初最

早的兵书《军志》就有"有德不可敌"的思想,可惜此书已佚,我们

不能见到其详细内容,但这一思想对后世兵家产生了深刻影响。

《太白阴经》中同样强调国家和军队的兴衰成败在于仁德是否倡扬,作者指出"由此言之,天时不能祜无道之主;地利不能济乱亡之国。……存亡在于德,战守在于地,惟圣主、智将能守之,地奚有

险易哉",这说明对一个国家来说,仁德之状况比地势之险易更为重要。现今世界有些国家被美国称为"流氓国家"、"无赖国家",这虽

然是美国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表现,但也要承认这些国家政府的

道德形象确有缺陷,这些缺陷也确实构成国家安全的威胁,他们是"

有德不可敌"的反面教材,要好好领会我国古代"德胜"战略思想。(2)以德强军。我国历代兵家对道德在提高军队战斗力中作用有清醒的

认识,这种认识最透彻、最深刻的要数孙膑,他在《将文》篇中写道:"将者不可以不义,(不)义则不严,(不严)则不威,(不威)则卒

弗死。故义者,兵之首也。将者不可以不仁,不仁则军不克,军不

克则军无功。故仁者,兵之腹也。将者不可以无德,无德则无力,

无力则三军之力不得。故德者,兵之手也"。孙膑在这里明确提出"义"、"仁"、"德"等道德因素是军队战斗力的内在依据,是军人冒死

进攻、克敌制胜、勇力倍增的原因,因而加强军队道德建设是增强

军队战斗力的重要途径。(3)以德致胜。"德胜"战略的最高境界是依

靠强大的国力和军力,兵不血刃就取得战争的胜利。这一点被许多

兵家当作用兵的最高境界来追求。管仲讲"错国于不倾之地,授有德

也",主张"竟于德"而"不竟于兵";兵圣孙子讲"不战而屈人之兵";孟

子讲"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他们

的意思都是主张充分发挥道德的力量,不用流血牺牲或者少流血牺牲,就能取得战争的胜利。以德致胜、不战而胜,才是"善之善者"。

我国古代军事伦理的"德胜"战略思想,在战争实践中被广泛运用。据《韩非子·五蠹》记载:"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

乃服"。法家韩非,向来器重"法、术、势"的威力,轻视道德的作用,可他对舜征服有苗的历史事实称颂有加,说明"德胜"战略思想深得

人心。殷周时期的文王倾商、武王伐商,也是"德胜"战略思想成功

运用的战例。文王武德战略的重要特征是施行"德政",收揽人心,

史称他"阴谋修德以倾商政"。他一贯"笃人、敬老、慈少",关心鳏

寡孤独。有一次甚至下令厚葬施工中偶然发现的死人骸骨,人们告

诉他这是无主的,他坚持说"有天下者天下之王,由一国者一国之主,寡人故其主矣"。从此民间流传:"西伯泽及枯骨,况于人乎"。文王的"德政"对各地诸侯的影响极大,以至发展到"诸侯皆来决平"(请文

王裁决争端)。最典型的是历史上的两个属国虞和芮(均在今山西境内)因领土问题争执不下,不找其主商纣而找文王裁决,但入周境看

到周人互相礼让的道德风尚,感到惭愧,未见文王就"俱让而去",

矛盾解决了。从此,有的诸侯称文王为"受命之君"。武王继承文王的"德政"传统,广播仁义,积蓄力量,在商王朝动荡不安之时,乘

机兴兵,直捣殷都,在牧野(今河南淇县南)一战而亡商纣,建立周朝。还有商汤王伐桀,"十一征而天下无敌",这些都是"德胜"战略

思想成功运用的战例。

"德胜"战略思想当然不是崇尚空谈道德,如明朝士大夫似的"平

日拱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而是主张厚德以载物,以深厚的

道德修养智慧来"固国"、"强军"、"用战",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

的胜利。我想"德胜"战略思想的理论依据主要是道德真理的力量,

是正义战胜邪恶、进步战胜落后的客观规律决定的,这一客观规律

在当今世界依然起作用。现代战争还没有开始,作战双方在道德战

场的激烈交锋早已展开。现代战争中的各种心理战、舆论战、法律

战的核心就是道德战,而且这种道德战远远比军事行动持续的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