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表演法的内涵、特征及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剧表演法的内涵、特征及功能
摘要:戏剧表演法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它能充分激活课堂教学,促使语文课堂由传统的教师“满堂灌”到学生疯狂的参与其中;由晦气沉沉的课堂到兴高采烈的现场;由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猎取知识。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表演法改变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和结构,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涵。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表演法通过一种艺术的、浪漫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形式再现真实的教育生活,将师生都融入教育的情景中,实现了对真实教育生活的回归。
关键词:戏剧表演法;语文课堂;特点;功能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3-0318-02
一、戏剧表演法内涵的解读
国内外学术界对戏剧表演法尚无一个统一的界定,甚至对表演法是否属于一种教学方法也存在争议。从国内的研究看,一些作者在撰写有关表演法的文章时很少对它进行概念界定。
笔者认为,表演法是运用戏剧表演的形式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即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以戏剧表演的形式将课文中的内容、情感和思想呈现出来,完成对课文的二度创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的兴趣,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创造创新的能力、理解分析的能力和增强信念感的能力,让学生做课堂的
主人,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纵观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戏剧与教育有着必然的、内在的联系。表演法通过创造舞台角色形象,充分体现教学的多彩艺术。它尊重学生个体的发展,重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信念感、注意力集中以及细致观察生活的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发展。表演法的运用能激活语文课堂的传统模式。由传统的教师“满堂灌”到学生疯狂的参与其中;由晦气沉沉的课堂到兴高采烈的现场;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到主动的猎取知识;由学习的负担变一种创作的享受。教育心理学认为,带有情境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减轻、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例如表演元素练习“寻找枪手”中,笔者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介绍完训练规则后,在神秘的音乐的渲染下,教师示意学生:调整状态,自由开始。此过程中学生能快速的进入情境,排除杂念,投入角色,情绪随剧情的变化而更加丰富。
二、戏剧表演法的特点探析
通过对表演法实践的分析,笔者认为它具有以下基本特点:(一)情感性。增加了课堂上情感目标的分量。情感是表演的灵魂,没有情感,表演便不存在。现在的教育很薄情,冰冷的文字、僵化的思想、客观的数字,将情感悬置一边。传统的授课安排和过于科学的结构设计,还有机械古板的流程,似乎是为课堂教学量身定做的,但这里恰恰忽视了“人”的存在。而人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表演法就是通过这些来表达人得真情实感,体会人的不同侧面,感受不同人的内心世界。以此激发出人最可爱最真实的情感,从而
使教育回归真正的本质。
(二)情境性。表演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完成的。表演中任何角色的表现,都收到规定情境的约束,符合规定情境的心理和行动才是合情合理的。长期以来,受科学主义教育理论的影响,教学过程被提前预设,使得教学变成一种程序性的过程、机械化的流程,所谓教学“五步法”、“六阶段”莫不如此。实际上,教育总是境遇性的,是充满变化的,单纯靠预设是不行的。表演的情境性与教育的境遇性具有高度的精神契合,虽然它也有预设,但不拘泥预设,学生在表演中可以根据情境的变化自由发挥,从而使教育的境遇性得到体现。
(三)创造性。表演意味着教育的再创造、再加工,这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上的再创造,也体现在教育过程各要素的变革。如师生的角色的改变,教师由原来的讲授者变为教育者、组织者、欣赏者、协调者、指导者;再如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表演法的创造性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为塑造性,就是通过某种方法和手段来描写人物形象。有学者认为,塑造性在戏剧教育法的应用尤为关键。“塑造”是其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是让学生通过“塑造”来体验和感受人物与主题。“塑造”不是单一的将文字转换成人物形象,它是一个不断积累与诠释的过程。
(四)复杂性。表演是一种复杂的艺术,其复杂性体现在角色本身行为与心灵的联动、角色与情境的交融、角色与角色的互动,即使一台最简单的表演,也可以反映复杂的生活。教育是对人的培养,
而人是最复杂的。复杂的教育,或许不能简单通过语言来展示,但通过艺术的表演可以得到呈现。
(五)模仿性。模仿是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的行为的过程,是人社会化的重要形式之一。表演法是通过模仿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节等,创设一种仿真的教育情景,从而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人情人景,在艺术的氛围中得到熏陶和教育。模仿是非控制性、自觉性、连续性的。模仿的关键是抓住事物的特点并适当放大。榜样会成为模仿的条件,但模仿是自愿产生并自愿进行的,有时可能是无意识的。简单模仿是一种本能倾向,复杂的模仿则是一种意识活动。初中学生喜欢模仿与他们意志行动的独立性尚未完善,易受暗示有关,也与他们的思维独立性品质较弱,容易接受生动、形象化教育的年龄特征有关。
(六)教育性。表演法不是为表演而表演,而是为教育而表演,表演的第一目的是教育,而不是艺术。通过表演,让学生亲身感受人物与主题,让他们在扮演的过程中体味人性的真善美,成为一种无形的榜样力量。从而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完成教学的各种目标。
三、戏剧表演法功能的阐释
(一)教学论的视角
从当前教育界对表演法的应用情况,一些教师往往只是把表演作为课堂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没有真正把它当成一种“教学方法”,这是对表演法的误读,也是对表演法意义的低估。从现代教学论的
角度看,表演法不仅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代表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因此,深入理解表演法的教学论意义是非常必要的。
作为教学方法,表演法具备教学方法的一般内涵和特点,即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学方法包括教师的教授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两个方面,是二者的统一。教学方法要依据学习方法,否则会因缺乏针对性而不能有效的达到预期目的。同样,表演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运用表演的形式来进行的一种方法,体现了师生共同参与,互动交流的特点。表演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对教师教和学生学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作为教学形式,表演法改变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和结构,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涵。由于班级授课制的固有弊端,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沉闷,师生交流流于形式。表演法的引入,不仅是一种方法的变革,更是一种教学形式的创新,课堂变得充满生机活力,形式多样。师生交流更加活跃和有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交流,更多是情感和心灵的交融,体现主体间的有机融合,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提高。
作为教学理念,表演法使通常所谓“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理念被解构。表演法通过一种艺术的、浪漫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形式再现真实的教育生活,将师生都融入教育的情景中。在表演的情景下,教育不再区分主导、主体、客体,而是超越了主客体,实现了对真实教育生活的回归。换言之,真正意义的表演法已经不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