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秧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秧歌简介
扭秧歌(又称秧歌)是汉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
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
但因流传地区不同,又有陕北秧歌、晋北秧歌、东北秧歌、河北秧歌、山东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
这种秧歌各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一般是舞者扮成各种人物,手持扇子、手帕或彩绸等起舞。
在表演形式上,开始和结束为大场.秧歌是中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种之一,既有表演性的,也有自娱性的,自娱娱人,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各地均出现过一些有代表性的民间秧歌艺人,很多民间艺人对新中国舞蹈事业的建设发挥过重要作用。
二、流传地区折叠
流传于晋北地区朔县、平鲁、神池、宁武等县一带的群众性民间舞蹈--踢鼓秧歌,由于在表演时男角动作以踢为主,伴奏以鼓为主而得名。
它主要在街头、广场表演,故亦有"土滩秧歌"之称。
"踢鼓秧歌"的主要特点是表演具有戏曲中的行当分工,在动作上具有浓厚的武术色彩。
男角动作粗犷有力,女角动作优美利落。
表演形式分小场子、大场子、过街场子三种。
小场子的表演人数最少一人,最多五人左右,一般是女角(称"拉花")围绕男角(称"踢鼓")表演,大多有较简单的故事情节。
基本动作男角有"戴宗三亮式"、"腾空旋风"等;女角有"跋陷泥"、"兔儿旋窝"、"猛失惊"(闪腰失惊)、"跌籽儿"等。
大场子的表演人数一般在十六至六十人之间,主要表现队形不同的变化,常用队形有"满天星"、"八卦阵"、"单双圆场"等近七十余种。
如在夜间各执彩灯表演,则可组成各种美丽的图案。
过街场子的活动人数比较多,
表演不分日夜,多在街巷类的场地进行。
"踢鼓秧歌"的表演,主要在春节期间,每年正月初三至二月初二是"踢鼓秧歌"的活动期,先由各村闹"小秧歌"、"小场子"和"对秧歌"活动,大约在正月十五以后,便开始由几个村联合闹"大场子",逐渐形成春节活动的高潮。
1942年以后,陕甘宁边区出现了蓬勃的群众性的"新秧歌运动",创造出具有革命内容形式、朴实健康的新秧歌、被当时解放区群众称为"斗争秧歌"、"翻身秧歌"。
现在,新秧歌是群众在节日、集会时表演的主要民间舞蹈之一。
有的地区将高跷、旱船、竹马、花鼓等歌舞形式也统称为“秧歌”。
秧歌是中国(主要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的类称,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
在民间,对秧歌的称谓分为两种:踩跷表演的称为“高跷秧歌”,不踩跷表演的称为“地秧歌”。
近代所称的“秧歌”大多指“地秧歌”。
扭秧歌在陕北地区称作“闹秧歌”,各村的秧歌队在一名持伞的"伞头"带领下,和着锣鼓声的节拍起舞,跑"大场" (群舞)、演"小场"(双人、三人舞),并且到各家表演,以此贺新春,祈丰年。
领舞的伞头要善于领唱传统的歌词以及因地制宜即兴编唱新词,以适应不同场合的需要。
一般是先唱后舞,演唱时,众队员重复他所唱的最后一句,形式简便,生动热闹。
灯节期间,当地还要设置名为“九曲黄河灯”(俗称“转九曲”)的灯阵,群众随着秧歌队进入其内,观赏各种秧歌表演,此活动具有消灾驱邪的含义。
三、概述折叠
秧歌是中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种之一,既有表演性的,也有自娱性的,自娱娱人,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各地均出现过一些有代表性的民间秧歌艺人,很多民间艺人对新中国舞蹈事业的建设发挥过重要作用。
河北称“秧歌”为“地秧歌”,是汉族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形式。
它在各地各民族花会中广为流行。
因流传地域和民族不同,各有不同风格和特点。
北京的秧歌会常见的有两种形式:一为高跷秧歌;一为地秧歌。
高跷秧歌是演员脚底下绑上三四尺高的木棍,谓之“踩高跷”。
地秧歌是不上跷的纯秧歌会,与高跷秧歌大体一致。
地秧歌有它一套独特的角色结构和表演形式。
角色共计十余人,除文扇、武扇、渔翁、樵夫外,其余均为双上(头陀、小二哥均为二人,锣鼓均为四人)。
整个演出分“堆山子”、“走场”、“别篱笆”、“逗场”和“演唱”五部分。
扭秧歌是秦皇岛、唐山一带农村广为流传的一种群众性很强的民间舞蹈。
其历史比较集中的说法是兴于元代。
晚清昌黎县人王作云首创“秧歌演戏”之后,以聂国和、宋阴村等为代表的第二代秧歌艺人创造了“出子秧歌”;民国年间以周国宝、周国珍、鲁凤春、张廉等为代表的第三代秧歌艺人又把地秧歌推向一个高峰。
在当地人民心目中,“闹秧歌”是欢乐吉祥的象征。
大杆唢呐是地秧歌主要伴奏乐器。
虽然乐器比较单一,但它的能量很大,唢呐一响,花扇一扭,乐中有舞、舞中有乐,深受群众欢迎。
秧歌历史悠久,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介绍的民间舞队中就有“村田乐”的记载,清代吴锡麟的《新年杂咏抄》中明文记载了现存秧歌与宋代“村田乐”的源流关系。
现各地的秧歌一般以秧歌舞队为主要形态,舞队人数少则十数人,多时达上百人,既有集体舞,也有双人舞、三人舞等多种表演形式,根据角色的需要手持相应的手绢、伞、棒、鼓、钱鞭等道具,在锣鼓、唢呐等吹打乐器的伴奏下尽情舞蹈。
各地秧歌的舞法、动作和风格各不相同,有的威武雄浑,有的柔美俏丽,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扭秧歌
民的审美、爱好和习俗特点,对原地秧歌加以改革,形成潇洒、大方、动作粗犷而又轻盈的艺术风格。
秧歌在丰宁满族自治县满族聚居的地方,还有“徒步”和“高跷”之分。
孟村和大厂回族自治县流行大秧歌,孟村还有花灯秧歌。
它与满族先世的民间舞蹈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
据史书记载,唐代已有名为“踏锤”的舞蹈,明代有被称为“莽式”的歌舞,它们对抚顺地秧歌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扭秧歌
自明末努尔哈赤在抚顺境内崛起,到“满洲”族形成,满族人继承了由其先人女真人时期流传下来的民间舞蹈“莽式舞”。
康熙初年间汉人杨宾在东北生活过一段时间,著有《柳边纪略》。
《柳边纪略》(卷三·十五)中记载了当时“柳条边”(含抚顺地区)流传的“莽式舞”的舞蹈动作和表演形式;满洲有大宴会,主家男女必更迭起舞,大率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曰莽势。
清王朝统一全国后,东北地区较为安定,满族民间在原有民间舞蹈基础上,不断吸收其他民族民间舞蹈,逐渐形成了从表演形式到角色、装扮、舞蹈动作都独具特色的满族秧歌。
一些史料,如:《柳边纪略》、《奉天通志》等多有对满族秧歌的具体描述。
1936年铅印本《兴京县志》(兴京县现为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记载:正月十五,家家供献元宵,通悬灯结彩,乡人作剧曰”太平歌“,谓可驱逐邪疫。
《兴京县志》所称的“太平歌”既是抚顺满族地秧歌,是近代地方史中对抚顺满族地秧歌最直接的记录。
上
世纪八十年代,抚顺满族民间舞蹈集成调查时更是发现,抚顺满族地秧歌传承悠久。
生于1926年的新宾满族自治县满族秧歌老艺人周荣甲(已故),14岁时即拜师学习满族秧歌。
他和老艺人杨传芳(已故)曾回忆说:“我们所知老鞑秧歌约有二百多年历史,主要是老罕王努尔哈赤在新宾赫图阿拉登基称汗,创建了八旗,兵民一体,打了胜仗或逢年过节,就要喝米酒,唱歌跳舞,渐渐就变成了地秧歌。
鼓乐一响,由鞑子官率领,就扭起来唱起来,这也是一种与民同乐的方式,所以说:鞑子秧歌'就是满族秧歌。
”
1986年,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抚顺市资料本审稿会议上,辽宁省的秧歌专家们对这种民间舞蹈进行了科学分析、鉴定,认为抚顺地区的秧歌服饰上佩戴八旗旗标,表演中施“打千儿礼”、“抱腰礼”,是鲜明的满族特征;动作中特有的动律-扬、蹲、跺、盘、摆、颤,具有浓郁的满族人民渔猎生活和社会活动方式之特色,可以做为抚顺地区满族人民的代表性民间舞蹈。
鉴于尊重少数民族的政策,不称其为“鞑子秧歌”,正式定名为“满族秧歌”。
从以上史料可以看出,抚顺满族地秧歌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都很悠久。
五、特征本义折叠
扭秧歌的特征:通常在元宵灯节前后演出于北方农村的一种具有戏剧因素的化装表演;一般呈舞队的形式,且行且歌且舞;多数舞队要挨门演出,保留着从沿门逐疫向沿门卖艺、乞讨发展的痕迹;舞队中角色的名称和人数多少不尽相同,但总有官员、武生、老人、和尚、妇女等(大体相当于戏曲中的生旦净丑),总演出青年男女互相调笑的
内容,男青年称“沙公子”或“傻公子”;一般有童子化妆、女扮男装的情况;舞队中有领队、殿后之分,领队者往往反穿皮褂,手持伞灯,是北方少数民族的装扮,有时称他为“卖膏药者”;有时官员(参军)也为少数民族装束。
有的舞者手持两根短木棒;演出时锣鼓齐鸣,而以鼓较为重要。
长江流域甚至华南地区,也有类似的表演,不过多数不叫秧歌,而称秧歌灯、花鼓灯,或打花鼓、花灯、采茶等。
秧歌舞表演起来,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多姿多彩,红火热闹,规模宏大,气氛热烈。
每逢重大节日,例如新年等,城乡都组织队,拜年问好,互相祝福、娱乐。
另外,不同的村邻之间还会扭起秧歌互相访拜,比歌赛舞,扭秧歌对古代农民来说是很重要的。
扭秧歌成为大型群众性娱乐,欢庆,宣传的主要形式。
因为秧歌内容包含量大,多姿多彩,形式多样又富于变化;再加上扭秧歌舞蹈动态丰富,使看秧歌的人也心花怒放,豪情倍增,因而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是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这也给林区人民、广大民众带来了快活和欢乐,舒缓身心疲卷的好方法。
本义
清黄濬<红山碎叶>称:“红山灯市有秧歌,秧歌之…秧‟或作…姎‟,谓女子之歌。
按古书姎字乃渠帅之称,似有未协。
” 说秧歌是“女子之歌”的说法,非常值得注意。
民国刘文海<西行见闻记>:“新疆缠民妇女,确实娇艳妩媚,遇者魂销。
有某好事者,曾作央哥词。
央哥,即缠民妇女之谓。
”又记新疆民谣:“吐鲁番葡萄哈密瓜,库车央哥子(缠回称妇女之谓)一枝花。
”清祁韵士辑<西陲要略>卷四记新疆方言:“呼妇人为鸯哥。
” 据此,可以肯定地说:姎哥、央哥、羊高、鸯哥均为一声之转,系维语对女性的称谓。
而且,这女性,主要当指少女,至少是少妇。
难以想象,中年以上还会被称为“一枝花”。
所以,扭秧歌的本义是“少女之歌”。
各地的秧歌都有青年男女相互调笑的内容,便是最有力的证据,“饰童男女相对唱跳”是秧歌的本质特征之一。
无论秧歌,还是花灯、采茶,都把少女作为主要角色;这少女,多是男童装扮的。
六、起源
秧歌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它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歌的一种形式)、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成为民间歌舞,至清代,“秧歌”已在中国各地广泛流传。
为示区别,人们常把某地区或形式特征冠于前面。
如“鼓子秧歌”(山东)、“陕北秧歌”、“地秧歌”(河北、北京、辽宁)、“满族秧歌”、“高跷秧歌”等;而南方的“花鼓”、“花灯”、“采茶”以及广东与香港流行的“英歌”,其名称虽异,但都属于“秧歌”这一类型,是从“秧歌”中派生出来的形式。
昌黎
(图)扭秧歌
昌黎扭秧歌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种之一,分布在河北省昌黎、卢龙、抚宁、乐亭、滦县等地。
它最早产生于元代,一直流传至今。
昌黎秧歌从形式到内容都有鲜明的个性。
它形式上分为排街秧歌和场子秧歌两种,内容上除“平秧歌”无固定情节外,大多是“秧歌出子”。
昌黎秧歌的行当分为“妞”、“丑”、“公子”几种,表演各具特色。
昌黎秧歌产生之初,各行当均由男性扮演。
在角色、结构、服饰上受蒙古族文化影响,现在地秧歌中“丑”角所戴的“缨子帽”就是从蒙古族服饰发展而来的。
昌黎地秧歌与当地的民间歌舞、小戏有密切联系,表现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呈现出角色化、行当化的艺术特征,能深刻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丰富细腻地表达动作意图,这在民间舞蹈中显得十分突出。
昌黎地秧歌中著名的秧歌小戏有《扑蝴蝶》、《锯缸》、《王二小赶脚》、《傻柱子接媳妇》、《跑驴》等。
昌黎地秧歌的舞蹈强调身体各部位的相互配合,肩、胯、膝、腕扭动灵活,表现诙谐有趣。
以著名民间艺人周国宝为代表的周派、张谦为代表的张派、卢凤春为代表的卢派等几种地秧歌的风格流派各具魅力,家喻户晓。
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昌黎地秧歌节目《跑驴》参加了世界青年联欢节,获得银奖。
1996年,昌黎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昌黎地秧歌是一种体现农民生活情趣、舞蹈风格鲜明独特的秧歌形式,它反映了农业社会、农村生活的部分特征和农民乐观诙谐的精神风貌。
但由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艺人高龄化等原因,昌黎地秧歌的传承面临着严峻形势,亟待抢救和保护。
七、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文化部公布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昌黎扭秧歌榜上有名。
昌黎地秧歌流传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多反映当地的风土人情、生活风貌,取材广泛,叙事性强,其道具多为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品,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
昌黎地秧歌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全县从事地秧歌表演的民间文艺团体近百个,表演艺人近千人。
昌黎地秧歌几次在吴桥杂技节上表演,多次参加全国比赛,曾获沈阳国际秧歌节金玫瑰奖、中国群星奖广场舞铜奖。
扭秧歌
鼓子扭秧歌分布在今山东鲁北平原的商河地区,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
鼓子秧歌源于北宋,成于明,盛于清。
据当地著名老艺人说,北宋年间,商河一带连年受灾,包公从河南到此放粮,赈济灾民,并由他的属下把鼓子秧歌传授给当地百姓。
后来每逢新春佳节人们就跑起秧歌,以示对包公的感激之情,流传至今,相沿成俗。
鼓子秧歌在商河民间上至老者下至少儿都爱学会跳。
全县21个乡镇,八百多个村都能组织秧歌队。
秧歌队伍中有伞头、鼓子、棒槌、腊花、丑角五种角色,表演风格迥异,韵味独特。
现存鼓子秧歌主要分为“行程”和“跑场”两部分,“行程”是舞队在行进或进入场地前的舞蹈;“跑场”是表演的主体,又分不同角色表演的“文场”和“武场”。
鼓子秧歌表演所跑的场子队形极为丰富,有“牛鼻钳”、“勾心梅”、“一街二门”、“六六大顺”、“里四外八”、“八条街”、“四门斗”等百余种。
“伞头”动作圆润,“鼓子”动作粗犷豪放,“棒槌”动作轻巧敏捷,“腊花”动作泼辣大方,而颠颤、划圆、蹲扑、跳窜等动作为各角色所共有。
鼓子秧歌舞者众多,组织严密,形式完整,舞技健美,气势磅礴,蕴藏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富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新中国成立后,鼓子秧歌多次参加全国民间艺术大赛,屡获大奖。
1996年,商河县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鼓子秧歌的继承与发展,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
胶州折叠
扭秧歌
胶州秧歌萌生于乡土,活跃于民间,在发展中自行流变,是群众自发参与、自由宣泄、自娱自乐的广场民间艺术,展现了胶东农村女性特有的健美体态和情性魅力,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
(图)扭秧歌
绞柱”、“三鱼争头”、“众星捧月”等。
海阳秧歌舞蹈动作的突出特点是跑扭结合,舞者在奔跑中扭动,女性扭腰挽扇、上步抖肩,活泼大方;男性颤步晃头、挥臂换肩,爽朗风趣。
海阳大秧歌是海阳人民集体智慧和创造精神的体现,在现实中,海阳秧歌鲜明地展现了海阳农村百姓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是一方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对于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海阳大秧歌现已被编列为汉民族舞蹈教材之一。
1996年,海阳市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扭秧歌
陕北秧歌是流传于
船、跑驴、高跷、狮子、踢场子等形式中的艺术元素,组成浩浩荡荡的秧歌队。
传统的老秧歌、神会秧歌中保存着“起场”、“谒庙”、“敬神”等祭祀礼俗,表演中还有拜门(又称沿门子)、搭彩门、踩大场、转九曲等活动。
一个秧歌队从数十人到上百人不等,表演中有“原地扭”、“走十字步”、“三步一跳”、“斜身步”、“抖肩步”等,陕北秧歌分为“大场”和“小场”两种,大场队形变化丰富,有“龙摆尾”、“卷白菜”、“十字梅花”、“二龙吐水”、“十二莲灯”等数百种排列法;小场表演包括“水船”、“跑驴”、“高跷”、“霸王鞭”等。
也可根据动作风格和内容划分为“文场子”、“武场子”、“踢场子”、“丑场子”等;其中“踢场子”为表现男女爱情生活的双人舞,有较高难度的舞蹈动作,需展示“软腰”、“二起脚”、“三脚不落地”、“龙爪穿云”、“金鸡独立”、“金钩倒挂”等高难技巧。
陕北秧歌在1942年的延安新秧歌运动中成为主角,被赋予了新的精神风貌和时代内容,并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而传遍中国。
陕北秧歌表现了陕北群众质朴、憨厚、乐观的性格,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
扭秧歌
北部的抚顺市。
抚顺市是满族的故乡,清王朝的发祥地。
1、历史溯源
抚顺满族地秧歌,即抚顺满族秧歌,是在抚顺所属各县区流传的一种满族民间舞蹈。
抚顺地秧歌形成于清初,一直流传至今。
它与满族先世的民间舞蹈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
据史书记载,唐代已有名为“踏锤”的舞蹈,明代有被称为“莽式”的歌舞,它们对抚顺地秧歌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2、艺术特点
抚顺满族秧歌曾有两个品种,一种是源于河北,由关内移民传入抚顺的地秧歌;一种是源于满族传统民间舞蹈,经演变、融合而形成的满族秧歌。
抚顺地秧歌指的就是“抚顺满族地秧歌”,又称“太平歌”,俗称“鞑子秧歌”。
抚顺地秧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旗装打扮的“鞑子官”和仅穿皮袄、斜挎串铃及各种生活和狩猎器具的“克里吐”(俗称“外鞑子”)。
其表演动作多源自跃马、射箭、战斗之类满族原始状态的生产生活,也有的系模仿鹰、虎、熊等动作,其中多有传统舞蹈的元素。
秧歌动作中的蹲、跺、盘、摆、颤等姿态丰富、刚劲豪放,具有鲜明的渔猎生活和八旗战斗生活的特色。
其伴奏音乐借用了满族萨满跳神的打击乐形式,有“老三点”、“七棒”、“快鼓点”等演奏方式,与汉族秧歌有较大区别。
抚顺满族地秧歌的主要人物及其装扮和道具是“
扭秧歌
的高潮部分,最后,由鞑子官率队致满族礼,对主持人(主人)和观赏群众表示感谢。
尔后,可以再“走阵”、“圈场”,反复多次,尽兴方休。
抚顺满族秧歌的鼓乐伴奏更富民族特色,锣鼓点为“老三点”,这源于满族民间祭祀跳神时所持抓鼓的打法。
满族先人常年生活在山区,狩猎、征战是主要生活形式。
抚顺满族地秧歌舞蹈动作的民族特点正是其生活方式的动态表现。
抚顺满族地秧歌以臂于前,一臂于后,大伸大展为主要特征;以上身晃动,下身屈膝,双脚交错,大起大落为基本造型,这与满族先人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其舞蹈动律可概括为:扬、蹲、跺、盘、摆、颤。
例如"扬",是双臂的动作,其特点是幅度开阔,舒展奔放,大伸大展。
《清宫逸闻》中说"满族人舞时其气象发扬蹈厉",意即激扬刚烈,是狩猎、征战民族的基本特征;再如"蹲",是指男性下身半蹲,屈膝成九十度左右,并且随节奏起伏移动的动作,造型稳健,是满族人善于骑射、旌旄弓矢、跃马莅阵、屈身进反、仰俯疾徐的真实写照。
旧时表演时,满族秧歌舞队集中后首先去“拜庙”,遇大庙进入庙内表演,遇小庙则在庙前表演。
如果外村秧歌舞队前来,当地满族官员要立即率队出村到村口进行迎接,开始“见礼”,然后才可开始表演。
无此习俗后,“见礼”却成为抚顺满族秧歌中必不可少的表演内容。
后来,当拜庙习俗、村口迎客队习俗逐渐消失后,秧歌舞队一般是在指定的宽敞平坦场地集合表演。
据专家考证,满族秧歌中的人物及其装扮,不仅是满族生活方式的体现,也是反映八旗制度、兵民合一的艺术体现。
流传在抚顺地区的满族秧歌,源于满族舞蹈。
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满族同汉族长期杂居,满汉经济、文化互相融合,尤其是民间艺术交流频繁,使满族的民间文艺活动也具有较浓的汉族色调,但满族秧歌的内容、形式与表演技巧仍不失满族善于骑射,勇于征战,勤于生产,俭于生活的基本风格。
由于生活环境的特殊性,满族秧歌在基本动律一致情况下,也有不同流派。
如: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黄旗乡(原名:马堂沟),当地以"跃马式"为特征。
3、传承意义扭秧歌
抚顺满族秧歌运用独特的表现形式艺术地再现了满族人民崇尚武功
的民族精神、注重礼仪的古老民风,通过人物设置、装扮,反映八旗制度和兵民同乐传统,是满族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运用独特的舞蹈动作,艺术地反映了满族世代劳动、生活在山区,以狩猎、征战为基本生活内容的民族风格,是满族先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活化石。
正是由于它是满族民间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凝聚着历史、文化、艺术、传承价值,所以,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
然而,抚顺满族秧歌濒临生存危机。
抚顺满族秧歌的传承,在上世纪主要是村落、社区群众的整体继承。
也有部分家族传承、师徒传承。
上世纪八十年代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普查时,抚顺地区的满族秧歌尚有五十余伙。
目前,纯正传统满族秧歌已寥寥无几,甚至连年节都不见活动,偶尔有些庆典也都是穿着满族服饰却无满族秧歌的传统内容与艺术特色。
另外,满族秧歌老艺人先后离世,少数现存老艺人也年迈多病,满族秧歌面临失传境地。
特别是由于大量满族同胞多已汉化,中青年又很少接触满族传统文化,满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满族秧歌濒临消亡。
扭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