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陶瓷中的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陶瓷中的羊

午马已去,未羊将至。一年一度辞旧迎新,传统的羊年即将来临。羊,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人人都能说出许多关于羊的典故。最能反映出古人对于羊的认识的,莫过于流传下来的古代文物了。在这些丰富多彩、种类各异的古代羊文物中,陶瓷是其中重要的一类,无论是陶羊还是瓷羊,都能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古人对羊的态度、与羊的关系及对羊的认识。

中国古代陶瓷中的羊面貌各异,各具风采。新石器时代的陶羊简洁淳朴,汉代陶羊注重彩绘,六朝瓷羊温润可爱,唐代三彩羊色彩斑斓,明清彩绘羊多姿多彩。羊在中国古陶瓷中常常可以见到其身影,既反映了羊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密切程度,也折射出人们对美好吉祥的不懈追求。以陶做羊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人类驯养羊的历史非常久远,我国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开始了羊的驯养,甲骨文中就已经看到了“羊”字。用陶土来塑造羊的形象的做法比“羊”字的出现还要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我们知道,新石器时代以陶为器十分普遍,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陶塑的动物、人物形象,羊就是其中之一。就目前考古发现来看,出土的这类陶塑动物还不是很多,在河南新郑裴李岗、湖北荆州天门和北京平谷上宅遗址中都出土有陶羊的形象,当然,这个时期可以看到“羊”的基本形态,但往往都是造型粗朴、简练而有些夸张,并不是非常写实的再现。从这些实物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古人利用陶土

塑造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羊”的形象,羊不仅仅是人们畜养食用的对象,也通过陶土艺术进入到人们的审美与艺术活动中,也开启了后世以陶为羊、以瓷塑羊的艺术创作的先河古陶瓷中羊的造型羊和古人的生活可以说是息息相关,人们驯养羊、与羊为伴、以羊为食,对于羊是再熟悉不过了,这一点也很好地体现在了古陶瓷中羊的造型上。羊的本性温顺,古人也深深了解羊的这一特性,在陶瓷塑造上尽可能体现羊的这一特性。

古代陶瓷中的羊以绵羊和山羊为主,羊的造型不是很

多,主要有三种,即立羊、卧羊和羊首,其中以卧羊的造型最多。

卧羊,即羊四肢蜷曲,伏卧于地,羊头或抬或俯。虽然说卧羊造型简单,但并不是十分单一,在同一中也有变化。以羊蹄为例,常见的造型是四蹄两两相对,伏于羊腹之下;但即便如此,造型上也各有不同:有的前足向后,羊蹄向上抵住腹部,而后足向前,羊蹄向下冲地;有的前足、后足相对平放伏于腹下;有的则前足伸于羊头前,后足伏于腹下,前后足成同一方向。

卧羊的造型常见于汉代、三国、西晋、东晋、唐代等时期,虽然造型为伏卧的羊形,但往往并不是纯粹的羊形摆件,而是有着实际的用途。无论是汉代、两晋还是唐代所见的卧羊,多数是做成插座、烛台的造型,插孔或置于羊背上,或放在羊头顶部。汉代卧羊都是陶土烧造,三国之后则以瓷羊为主。

立羊,则是四足着地以站立姿态出现的羊的形态。立羊的造型在唐代之前还是比较少见的,而在宋之后、特别是明清时期逐渐多

了起来。立羊在唐代之前的形象较为简单,可以说仅仅是写意而已,仅具羊的基本形态和特征,而不注重细节的刻画与描摹。如三国时期的青瓷羊舍,一只羊立于圈合中,另外两只则立于圈合外,三只羊的形象十分可爱,但刻画又十分简单,如远看则不足以反映出羊的特征,基本没有明显的生态特征,也没有局部的细腻描摹,而仅仅只是从头部有角和尾巴的塑造上可以判断出来是羊。

宋代之后的立羊形象逐渐鲜明了起来,我们可以很清楚地依据造型判断出是羊的形象。如金代白釉点彩羊,通过头部的形态特征,很明确地传达出了羊的形态特征;而明代青花三羊纹碗上的羊则更为具象,或肥,或瘦,羊角上盘,羊耳下垂,羊毛长长,蹄足清晰,活脱脱生长于自然环境中的羊儿。

卧羊和立羊所表现的都是羊的整体形态,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只只完整的羊的形象,让人们感受到的是羊的整体气息。古人塑造的羊的形象,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以整体羊的形态为塑造对象时,也撷取羊的局部作为器物造型的一部分,这就是羊首。羊首是最能表现羊的特点和形态的特征部位,也是最具可塑性的地方。古人将羊首与各种器物造型结合,作为器物形态的一个局部或者装饰来使用。

羊首最为常见的是出现在器物的颈部或肩部,常见的器形是羊首壶、三羊尊等。羊首壶的造型以两晋时期为典型,这种造型与同时期的鸡头壶有异曲同工之妙。壶的造型一般为盘口,颈部较粗,腹部浑圆,肩部一侧贴塑羊首,与之对称的部位有柄与盘口连接(也有的无柄),另两侧为桥形系

羊首壶上的羊首与同时期的青瓷羊的造型相仿,描摹塑造较为细腻

传神,注重细节的刻画,能够将羊的特征和形态表现得较为到位。

三羊尊多见于明清时期,以清乾隆时期的三羊尊为代表,三只羊头均匀地分布在尊的肩部,羊头伏在器壁上,做成类似铺首的形态,与器物完整地结合在一起,这与两晋时期羊首壶上的羊首高高立于壶体之上多有不同;三羊则寓意“三阳开泰”。

古陶瓷中羊的装饰手法

中国古代陶瓷中羊的表现除了在造型上以羊的不同形态来实现外,更多的是以各种装饰手法丰富羊的表现力,主要包括釉、彩、

刻、戈I]、绘等,这些装饰手法是区别于其他

材质的羊所特有的

首先是釉与彩的装饰方法。釉与彩是我国古陶瓷装饰的主要手法,也是最重要的手段。新石器时代的陶羊往往以陶土烧造后的本色呈现出来,而没有做更多的装饰。到汉代,随着古人审美水平的提高以及装饰手法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对于彩的运用可以说是丰富多样,手法纯熟,反映在陶器上就是各种彩绘器物的出现。东汉的彩绘卧羊尊以红、黑两色为装饰,以黑彩为地,满绘羊的全身,然后用红彩描绘身体的不同部位,将一只静卧的绵羊装饰得华丽多姿。

以彩绘羊的做法要数明、清时期更为成熟,常见有青花、粉彩等手法,总体来看,用于表现羊的题材的彩绘种类较少。由于羊本身的色彩较为单一,在用色彩来表现羊的时候,古人也考虑到了这一特性,在选取表现手法上,尽量选用色彩较为单一或者素雅的

品种,青花和粉彩就是这样。明嘉靖青花三羊纹碗上描绘三只形态各异的羊在树丛间觅食,一只为正面迎首,两只为侧面回首;正面羊十分肥硕,侧面羊则很瘦削,三只羊羊角弯曲,双耳下垂,双目有神,满身披毛。在描绘的手法上,以线条勾勒出羊的轮廓,对角、眼、毛、蹄等做较为细致的勾描,用青花分水技法对羊身、羊角和四肢进行晕染,羊首鼻部留白,使之有了明暗对比和阴阳向背的感觉,也使羊的形象立体和丰满了起来。清代中期的粉彩三羊碗上表现的羊的形象是对现实生活中羊的描摹,羊的形态反映较为自然和传神:三只羊在树石花丛中前后相随,一只羊单独在前为一画面,另外两只羊为一画面,两羊相互顾盼,似在窃窃私语,十分生动,体现出浓郁的生活化色彩。虽然碗以粉彩为主要装饰手段,但这是就整只碗而言,对于主题纹饰“羊”来说,色彩还是较为单一的。在对羊的描绘上来看,主要采用了线描的手法,局部渲染;以较粗的淡墨线条勾勒出羊的整体形态,以较短的细线条或较长的曲线表现羊毛,对于羊角、羊蹄、羊眼则加重表现力度,在以线条勾勒的轮廓线内,或用黑彩涂染,或用短线条的不断重复来加重表现,与其他部位形成了鲜明的黑白对比。而作为羊的背景的,则是以淡彩描绘的树石、花果、丛草,背景的素雅色彩与羊的淡墨同样形成了一种对比;对于主题纹饰来说,也是一种衬托与突出。

以釉来表现羊是更为普遍的做法,青釉羊是陶瓷羊中最常见的表现形态。青釉是我国最早发明的瓷器釉色,从早期的原始青瓷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