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非金属矿采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非金属矿采选
第一节 非金属矿采选沿革
非金属矿是人类最早开发利用的矿产,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已取土烧制陶器。
根据安徽省潜山县城南薛家岗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考证,说明安徽省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开采利用粘土烧制陶器。
到南北朝时,安徽省丰富的瓷土资源陆续开采利用,最早开采的是淮南上窑一带,该地建立的寿州窑创建于南北朝的中晚期,到唐朝已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瓷窑之一。
到了晚唐,因有较好瓷土资源而定名的萧县白土寨,也建立名为萧窑的瓷窑,开采瓷土和生产瓷器。
据《天工开物》记载:安徽省著名的祁门瓷土从唐代起已开采供景德镇生产瓷器。
在这期间,安徽省境内陶土开采也有新发展,如当今著名的界首“唐三彩”陶器,即始于隋唐,其原料为当地陶土。
到了五代和宋朝,安徽省的瓷土资源更进一步开采利用,主要的瓷窑有繁昌柯家冲的宣州窑、泾县琴溪的琴窑和绩溪县高迁乡的霞间窑等,而萧县白土寨的萧窑也发展成为北方的主要瓷窑。
明朝时期,安徽省陶土资源利用更进一步发展,当时对修建皇宫所用的琉璃瓦的陶土原料有较高要求。
据《天工开物》记载:“其土必取于太平府”,“舟运三千里,方达京师”。
太平府即今安徽省当涂、芜湖一带,说明安徽省当时开采陶土原料已供应到北京生产琉璃瓦。
除此之外,现淮南市上窑一带陶釉土在明初也开采利用。
根据日本长坂金雄的《陶瓷图录》支那篇第88图瓷砚底款印有“万福嘉靖丙辰年孟冬月徽州祁东仰石泉造”字样,以及1954年在祁门县塔坑乡潘张村山坡发现匣钵片和残瓷,说明在明朝嘉靖丙辰年(1556年)祁门也曾烧制瓷器,也就是说这时祁门开采的瓷土已不仅供应景德镇生产瓷器,同时也供当地生产瓷器。
到了清朝,祁门瓷土开采加工业十分兴盛,主要是祁门与景德镇相邻,可通过阊江水运,而且阊江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可用以加工精选瓷土。
当时瓷土原矿用人工撬挖后,在河边设水轮作碓,将矿石舂细淘净,使之沉淀灌入浆塘,掺上少量石膏,除去水份制成瓷土砖,利用水运,运往景德镇瓷窑。
在清朝祁门瓷土主要开采矿区有龙凤壁矿(位于平里至郭口一带)、庄岭矿和伊坑矿。
以龙凤壁矿为例,鼎盛期有加工场10余家,碓头120多支,因此在近河处采矿坑密布,地表易采的瓷土矿石几乎被采一空。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因大水,龙凤壁矿沿河两岸水碓被毁,生产低落,于是庄岭矿成为主要采矿区。
庄岭矿区的太和坑,瓷土质量极佳,专供生产御瓷,因此声名大振。
到清朝末年,祁门瓷土的年产量已达1750吨。
民国以来,安徽省的非金属矿・
・
4
2
7
开采仍主要为祁门瓷土,开采点主要在庄岭矿区。
民国4年(1915年),该矿区的太和坑和林家坞的瓷石和瓷土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分别获甲级奖状和银质奖章。
同年当地瓷土商曾一度恢复伊坑矿开采,但因质量次价格低,于民国11年停产。
民国初年,祁门瓷土产量仍保持清末水平,从民国2年到抗日战争前夕年产量约1000吨。
抗日战争时期,因时局影响,祁门瓷土濒于绝境。
抗战胜利后,瓷土商焦履祥组织瓷土生产合作社,恢复庄岭一带瓷土矿点开采,并设碓加工,民国36年全年产量达2500吨。
除了祁门瓷土外,凤阳县的石英矿也在抗日战争前已小量开采,销售到镇江、苏州和上海一带。
安徽省的非金属矿采选业虽有悠久历史,但因生产方式落后,开采品种少,产量低,在建国以前,主要产品瓷土和石英都是作为原料供应外省。
建国后,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到第一个五年计划末,安徽省非金属矿由于资源不清,而且省内需求不大,所以基本上仍只有祁门瓷土和凤阳石英等少数矿在开采。
建国初期,祁门县瓷土的加工碓户有54家,1950年,焦履祥、邵同练组织碓户30家,成立瓷土联营处,后因经营不善停产。
1952年土产公司在祁门横路头建立地方国营祁门瓷土厂,是安徽省第一个国营非金属矿采选企业。
同年公安系统也在祁门设立新生瓷厂加工瓷土。
1954年4月,徽州专署组织屯溪、歙县厂商在祁门双流溪成立公私合营祁门瓷土厂,1955年7月,地方国营祁门瓷土厂并入公私合营祁门瓷土厂,1956年,收归国有。
1957年,祁门县全县瓷土产量达4683吨,除供应景德镇外,还销往其他省、市。
凤阳县石英石原是群众零星开采,1949年秋后,蚌埠专区和凤阳县组织当地农民进行大规模开采,其范围包括锥子山、馒头山、老青山、石门山和板桥等地。
凤阳县石英资源丰富,交通方便,品质好,因此产品受到外省、市欢迎。
因为开采分散,不易管理,1953年10月凤阳县工业局在原有群众开采基础上成立了地方国营凤阳县石英厂,是现属于安徽省建材系统最早的国营非金属矿企业。
该厂成立初期有职工300人,年产矿石5万吨,除生产石英石外还开采白云石,产品全部销到上海、郑州、天津和西安等地。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安徽省开采的非金属矿还有肥东白云石、无为瓷土和六安白土等,肥东县双山的白云石在1953年已开采供冶金用,无为县十涧乡革古山的瓷土1955年由当地农业生产合作社进行开采,六安红石坎在1955年曾开采白土供梅山水库工程作水泥混合材用。
1958年到1960年,全国处于“大跃进”时期,安徽省各地发现有非金属矿(包括群众报矿)的地点,都由县或人民公社办矿或组织群众开采,虽然使安徽省非金属矿开采一度出现蓬勃发展的景象,但多数矿没有进行地质工作,资源品质不清楚,有的矿只追求数量,不管有否销路就进行开采,盲目性极大,因此不能持久。
在这期间,安徽省主要开采的非金属矿有如下几种:
石棉矿有4个。
舒城县石棉矿位于该县芦镇,1958年7月开办,1959年职工人数达210人,当年开采矿石达3184吨,经选矿后得石棉343吨。
宁国县石棉矿位于该县虹龙,1958年开办,先后开采大河坝、傲坑和上门等矿点,高峰时有1000余人开采,1959年产石棉291吨。
岳西县白帽石棉矿,位于该县白帽,1958年7月开办,人员24人,1959年停办。
桐城县石棉矿,位于该县黄铺,1959年4月开办,人员122人,当年生产887吨。
实际上除宁国县石棉矿外,其他3个矿所产石棉其纤维硬脆,无实用价值。
石膏矿有青阳县牛山石膏矿,1958年开办,有职工23人,1958年和1959年共生产石
・
・
2
7
5
膏56吨,因矿层薄难以开采,1959年停办。
云母和蛭石矿有岳西西平云母矿和潜山非金属综合矿。
岳西县西平云母矿于1958年开办,职工27人,1959年生产工业原料云母35吨。
潜山非金属综合矿位于水吼岭,1958年开办,职工85人,1959年报称开采云母1120吨,实际上为蛭石不是云母。
石墨有芜湖专区劳改指挥部办的宣城新生石墨矿,该矿位于宣城县马山埠,1959年开采8148吨。
石英除凤阳县石英厂外,岳西县菖蒲石英矿和大湖县砂轮厂等于1958年也开采石英并兼产水晶。
1959年嘉山县也设立石英厂,在石门山开采石英。
加上其他小矿点,1959年安徽省共采石英石约17万吨。
瓷土的开采点较多,祁门瓷土厂(1958年末曾改名祁门建筑器材厂)继续进行开采,1959年开采4302吨。
原由农业社开采的无为革古山瓷土矿于1958年正式设立国营无为县瓷土矿。
含山县也在东关设立含山县瓷土矿开采瓷土,宣城县由南湖劳改农场于1959年在马山埠开始开采高岭土。
白云石的开采点也较多,主要有肥东双山、定远鸭绿山、凤阳石英厂、滁县白云石矿等。
当时白云石矿主要供大办钢铁作熔剂用,只有极少数用于建筑装饰。
1960年安徽省非金属矿仍保持高产势头,全年共产石棉384吨,工业原料云母76吨,石墨14092吨,蛭石153吨,石英石6万吨。
由于“大跃进”期间,非金属矿开采有许多盲目性,1962年全国经济调整,安徽省建材非金属矿绝大多数都关闭停产,“大跃进”前办的老厂,如凤阳县石英厂也精简人员,只剩下20人维持生产;祁门瓷土厂产量也降为432吨,并开始以生产瓷器为主要产品。
从1963年到1969年,因处于国民经济调整期,接着又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安徽省非金属矿只有少量发展。
祁门瓷土厂因以日用瓷器为主产品,1966年改名为祁门瓷厂,瓷土矿成为该厂内部矿山,属轻工系统管理。
凤阳县石英厂也以开采为主,转为破碎加工矿石为主,主要生产建筑装饰用的白石子。
在这期间,建材专业地质队伍进入安徽省,先后对定远石膏、宣城高岭土、宿县瓷石和宁国石棉等资源进行了一系列地质工作,为安徽省非金属矿开采创造了条件。
如宿县乾山瓷石矿,60年代中期开始设矿开采,年产量达5000余吨;在此同时宣城马山埠高岭上当地也进行小量开采,供应上海玻陶公司。
1970年开始,全国各地掀起兴办小型厂矿的热潮,安徽省非金属矿工业也开始发展,从1970年到1979年属初步发展阶段,一些主要矿均建立于这个阶段。
位于定远县城郊的定远石膏矿在60年代大量地质工作的基础上,1970年正式开始筹建,1971年该矿初步设计得到批准,由国家投资建设,规模为年产石膏10万吨。
1972年7月该矿竖井正式动工,但由于种种原因,建设进度缓慢,直到1978年才进入设计开采区,开始具备开采条件,当年采石膏822吨。
但由于首采矿段矿层厚度只0.8米,再加上顶板差需留矿层护顶,实际可采厚度不足0.5米,与原设计厚度相差甚远,实际开采能力年产不到3万吨,生产无法保本。
1979年该矿采取临时措施,选择矿层较厚处进行开采,但生产仍较被动。
1970年,蚌埠平板玻璃厂进行复建,该厂的建设原包括有附属石英矿1座。
该矿位于凤阳县老青山,经安徽省基建局征求凤阳县意见,该县为发展地方工业,要求由该县独立・
・
2
7
6
建设石英矿山,定名凤阳县石英岩矿,同年末批准该矿设计,设计规模为年产石英石4万吨,其中2万吨供应蚌埠平板玻璃厂,2万吨自行销售,批准投资170万元。
1972年该矿部分生产,1973年底全部基建工程结束,由于蚌埠平板玻璃厂产量未达到设计能力,该矿自行销售量也不大,所以在70年代该矿实际年产量不足2万吨。
宁国县石棉资源在60年代进行了大量勘探工作,摸清了分布情况,1970年安徽省计划委员会决定投资建矿,由宁国县设立宁国石棉矿进行建设,投资主要用于购置采矿和选矿设备。
初期利用地质勘探时留下的勘探平洞进行开采,并采用人工选矿,当年生产石棉10.6吨。
1972年起该矿采用风钻凿岩,1975年又改造选矿场,由人工手选改为机选,提高了质量。
该矿的石棉属特种石棉,而投产初期只作普通石棉销售和使用,浪费了资源,而且价格低,经济效益差。
经安徽省基建局根据该石棉性质,专题报经国家建材总局批准,将宁国石棉纳入国家分配计划,专供生产蓝石棉制品的青岛石棉二厂使用,使该石棉品种得到充分利用,同时按特种石棉定价,使该矿获得较好效益。
为保护资源该矿年产量控制在200吨左右,1979年该矿实际年产量为195吨。
除了上述3个国家和省投资的主要建材非金属矿外,安徽省各地在70年代初期还兴办了一批小型非金属矿企业。
这些矿多数为集体和农村社队企业,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石英石开采和加工,矿点主要分布在凤阳县与嘉山县交界的石门山,该矿区距津浦铁路只有4公里,而且山上有林场道路,运输方便。
除了1958年建的嘉山县石英矿外,1971年安徽省生产建设兵团于该地也建立石英矿,并加工成石英砂,年产能力5000吨。
1975年兵团撤销后改属林业厅管店林业总场,继续扩大生产,70年代末年产石英砂能力已达2万吨,为该地区10余个开采加工石英企业中唯一的国营企业。
凤阳县石门山附近各社队也从70年代开始陆续办矿开采,到70年代末己达10余家。
这些企业的设立,使石门山成为安徽省最大的石英石开采基地,年产量已达10万吨以上,为此石门山火车站也设立专用货位与货场,运往省内外供玻璃和冶金行业使用。
石英石开采除石门山外在70年代还有滁县、五河县、泾县和太湖县等地,凤阳县沿铁路各站也均有小矿点在开采,滁县还建立了国营滁县石粉厂,主要加工石英砂。
岳西县的西平云母矿在“大跃进”时一度开采,1970年该县重新建立了岳西县云母矿进行开采。
由于未做地质工作,储量不清,从1970年到1972年共开采工业原料云母70吨,由于资源采完而停产,该矿以后就转而生产蛭石制品。
1959年~1960年和1970年~1972年,安徽省先后共开采工业原料云母179吨,结束了安徽省短暂的云母开采历史。
岳西县、太湖县、潜山县和凤阳县均有蛭石分布,但矿脉均狭窄分散,不能集中建矿生产,只能群众分散开采。
开始群众零星开采供油毡生产作面层撤布材料,也有一部分蛭石经破碎初加工后由安庆地区外贸部门收购出口。
70年代由于蛭石保温材料兴起,群众大量开采蛭石,供岳西县云母矿、太湖县矿石加工厂、潜山县蛭石制品厂和凤阳县蛭石厂等生产蛭石保温材料。
在70年代初期,安徽省蛭石的年开采量在2000吨以上。
70年代瓷土开采也有较大发展,除祁门和淮南瓷厂自行采矿外,宿县乾山瓷石矿70年代初产量已达1万吨,1976年该矿增设加工车间,加工瓷土粉、加工能力年产1万吨。
无为县粘土矿因地表采完,1976年又增设坑道进行开采,年产量为1500~2000吨,主要供电瓷和耐酸陶瓷生产用。
凤阳县蚂蚁山的瓷石资源也由社队进行开采,供玻璃、陶瓷生
・
・
2
7
7
产用。
宣城的石墨在1970年由朱桥公社在马山埠建立社办企业宣城县石墨矿,初期采取露天开采,年产石墨原矿百余吨,供马鞍山钢铁公司使用。
1976年该矿又设立加工车间。
生产石墨粉,到1978年该矿年产原矿已达750吨。
70年代后期安徽省水泥生产发展较迅速,生产水泥需用水淬高炉矿渣作水泥混合材,其供应十分紧张,影响水泥生产。
这时山东等地在科研部门配合下开始使用沸石作水泥混合材,1979年1月芜湖地区公路局水泥厂在安徽省首先试用沸石作混合材。
同年3月南陵县麻桥沸石矿在该县团山开采沸石,供附近水泥厂使用。
到1979年,安徽省主要建材非金属矿的产量为石棉1955吨,石膏3925吨,石墨316吨。
进入80年代定远石膏矿和凤阳县石英岩矿等骨干矿山逐步摆脱困境,进一步扩大生产。
一些新矿种如膨润土、凹凸棒土、硅灰石、珍珠岩和地开石等开始开发。
同时安徽省乡镇企业兴起,建立一批小矿,使安徽省建材非金属矿工业开始呈现繁荣景象。
定远石膏矿在80年代初期临时在中矿带矿石较厚地段生产,1981年产量只有2.35万吨,处境十分困难。
1982年因采区顶板崩落,不能继续开采,使该矿濒于绝境。
一时众说纷云,认为该矿品位低、易风化、成本高和水泥厂使用不经济等,不宜投入资金,定远石膏矿作好闭矿准备,人员也作好了调遣安排。
为此安徽省建材局对一些使用过定远石膏的水泥厂进行调查,证实定远石膏在使用方面技术指标是可行的,经济上比用西北运来的有利。
据此该矿提出续建上矿带的方案,1983年报国家建材局批准,投资225万元,按年产5万吨规模开采上矿带泥质石膏,1984年7月续建工程采取投资包干办法开工建设,当年回收石膏1.01万吨。
1985年6月上矿带建成,彻底扭转了建矿10余年的被动局面。
1986年该矿产石膏526万吨,超过了设计能力。
同年底,经国家建材局验收合格。
该矿投产后,采用边生产边改造办法,不断扩大生产能力,1987年年产石膏己达8.18万吨。
这时由于西北石膏运输受阻,供应十分紧张,不少水泥厂因缺乏石膏而减产,使定远石膏由上门推销变为用户抢购的热门货,甚至过去多年存积矿上的废膏堆也被抢挖一空。
就连距矿300余公里的安徽省最大的宁国水泥厂也派汽车到矿抢运石膏,并出资协助矿上扩建炉桥火车站的中转站。
该矿及时扩大了生产能力,有力地支援了安徽省的水泥生产,自身也呈现一片兴旺景象。
凤阳县石英岩矿进入80年代后,产量仍维持在年产2万吨左右。
1983年因蚌埠平板玻璃厂扩建需要,经安徽省计委批准扩建该矿,使该矿石英石生产能力从年产2万吨增加到年产8万吨,并在该矿进行初加工,破碎成50~150毫米块料后供应蚌埠平板玻璃厂。
1986年正式批准设计,批准投资450万元,同年年底扩建工程开工建设采取边建设边扩大生产能力,到1988年底,产量已从2万吨提高到了4.16万吨,在经济效益方面也从基本保本到实现利润13万元,结束了徘徊不前的局面。
该矿的扩建工程将在1990年完成,能力达年产8万吨,并增设石英砂生产,以进一步提高效益。
宁国县石棉矿在80年代初期仍保持年产石棉200吨水平,1984年该地乡镇企业也开采石棉,原来控制每年200吨的开采量已被打破,使石棉开采量成倍增长。
但是开采加速,使宁国县的石棉资源迅速减少。
・
・
2
7
8
继南陵县麻桥沸石矿在1979年建立后,1980年繁昌县赤沙沸石矿和孙村沸石矿也先后建矿开采。
1981年安徽省建材科研所使用沸石做水泥混合材研究报告通过鉴定,安徽省沿江一带的小水泥厂都开始使用沸石作混合材,促进了安徽省沸石的开采。
1985年宣城县珍珠岩砂厂也开发宣城水东的沸石,用以生产“S D”沸石粉,用作饲料添加剂及土壤保肥剂等方面,为扩大使用沸石开辟了新途径。
繁昌县和南陵县的沸石矿也正在开辟饲料、肥料方面的用途。
到1988年,安徽省已具有年产沸右矿石10万吨及沸石粉5000吨的能力。
70年代后期,国内珍珠岩保温材料兴起。
宣城县水东镇也有珍珠岩资源,1978年已少量开采。
1982年初宣城珍珠岩矿砂厂开始开采珍珠岩,并加工成矿砂出售,初期主要销售上海、江苏、浙江等地。
安徽省建立了珍珠岩保温材料厂后,有一部分矿砂在省内加工成保温制品。
到1988年该厂已具有珍珠岩矿石开采能力1万余吨,矿砂加工能力5000吨。
80年代中期安徽省钻井泥浆和吸附性粘土材料膨润土和凹凸棒土开始发展,1983年六安市大岗头开采膨润土,并设立六安市膨润土厂加工原矿粉,同年铜陵县在钟鸣也设立膨润土厂。
1984年繁昌县赤沙膨润土厂也在当地开采和加工膨润土,1986年安徽省储量最大品质最好的屯溪新潭膨润土矿也由地质部门投资开采和加工。
到1988年底全省共有膨润土开采和加工能力3万吨/年,当年产量为1.75万吨。
安徽省所产膨润土一般都简单加工成原矿粉销售,铜陵粘土精细材料厂(即膨润土厂)与浙江省地质科研所合作,生产用于牙膏和日用化妆品的S M无机凝胶,从而使膨润土从简单加工原粉向精制产品方向发展。
在这同时,嘉山县官山凹凸棒土矿也由嘉山县涧溪乡设矿开采,主要供该县明光凹凸棒粘土材料厂作生产原料(详见第七篇第三章《非金属矿制品》)。
安徽省陶瓷原料的开采在80年代也有较快发展,1981年庐江县石山粘土矿建矿开采高岭土,初期露天开采,1986年转入井下开采,产量有所下降,1988年产量为1450吨。
该矿有一部分属优质高岭土,价值较高,但所产比例极少。
1985年庐江县杨山发现高岭土和地开石,该地建立杨山矿产开发公司于1985年9月进行开采地开石,当年生产500吨。
1986年该公司又开采软质高岭土,当年开采150吨。
由于该矿质量好储量大,用户需求多,生产迅速发展,1988年该公司年产地开石块料7000吨,软质粘土2000吨,成为安徽省主要陶瓷粘土矿山。
无为粘土矿在80年代虽仍保持年产2000吨到3000吨水平,但因地表长期被群众开采破坏,1984年后只能用“小扒窿”生产,由于采区内坑道交错重叠,经常塌垮崩落,虽尚有一定储量,但也难以持久。
该矿在1984年在加工原矿方面又发展了蔺草染土粉生产,供合肥草制品工艺厂等使用。
祁门瓷土除祁门瓷厂开采外,1984年后乡镇企业大量涌现,到1986年开采范围有12个乡,共有8个乡办企业,9个村办企业,71个个体企业在进行开采,其中渚口乡就有乡办企业1个,个体企业40个。
全县共有加工碓1000余支,开采矿石能力5万吨,加工能力3万吨,1986年实际产量在1.5万吨以上。
硅灰石是1975年国家在湖北首次发现的矿种,经中国科学院和唐山建陶厂研究用硅灰石低温快速烧成釉面砖成功,节约了能耗,推动了全国各地找矿工作。
安徽省怀宁县、广德县、宿松县均发现有硅灰石分布。
80年代中期,怀宁县黄墩乡、广德县下寺乡和宿松县北浴乡先后开采。
怀宁县硅灰石厂于1984年开采,年生产能力0.2万吨,主要供应湖北省襄樊陶瓷厂,1985年后曾向英国和意大利出口块矿0.4万吨。
广德县下寺乡硅灰石储量
・
・
2
7
9
较大,1986年广德县硅灰石厂开始露天开采,年产能力1500吨,主要销往江苏省,因该地有方解石和透辉石资源,该厂也开采方解石和透辉石。
该厂共设有庙西、横山、芦塘、双莫4个采点,1987年该厂又购置磨粉机组1套,用以加180~400目原矿粉,1988年该厂年产矿石能力6500吨,年磨粉能力5000吨。
在这一时期,安徽省非金属矿产量有大幅度增长。
到1988年安徽省年产石棉278吨,比1979年增长42.6%;年产石膏8.92万吨,比1979年增长2172.6%;年产石墨2955吨,比1979年增长835%。
其他矿种也有很大增长,特别是许多新开发矿种,从无到有。
安徽省非金属矿工业虽迅速发展,但是在企业规模,开采方式和加工选矿程度等方面仍处于较落后地位。
这些采矿企业多而分散,不能形成规模生产,除了定远石膏矿刚达到中型矿的能力外,其他均为小型矿,这些小型矿大都是80年代创办,基本没有什么采矿设备,而且多数只能地表开采,使地表采坑密布,不能有计划开采,影响资源保护。
这些矿多数也没有选矿和加工设备,只能生产低档次产品。
安徽省主要非金属矿产量表
表7—2—1单位: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