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慢性鼻窦炎的近期临床疗效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慢性鼻窦炎的近期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对慢性鼻窦炎患者运用麻杏石甘汤加味进行治疗,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改善程度,并与阳性药物组进行对照,评价麻杏石甘汤加味的疗效,并进一步探讨其机理。方法采用简单随机分组的研究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分为麻杏石甘汤加味组(30例)和鼻炎舒口服液阳性对照组(30例)。定期观察患者局部症状、体征变化的影响。结果治疗2w后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2.41%、86.67%,两组疗效经秩和检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33,P=0.042<0.05)。结论研究结果表明,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慢性鼻窦炎,能改善患者体征、控制患者症状。
标签:麻杏石甘汤加味;慢性鼻窦炎;临床研究
中医中药在治疗慢性鼻窦炎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具有显著的药物治疗作用,且毒副作用小,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1]。本研究即是通过观察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慢性鼻窦炎近期临床疗效,并与对照组(鼻炎舒口服液组)相比,对鼻腔症状、体征等指标进行评分比较,评价其临床疗效,进一步探讨慢性鼻窦炎发病机制,为鼻科疾病的中医经方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1试验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非盲法的临床试验设计方法。所有60例病例从2012年3月~2013年1月均来自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其中治疗组(麻杏石甘汤加味组)30例与对照组(鼻炎舒口服液组)30例。
2研究方法
根据病例纳入和排除标准,计划收集到6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试验组30例,给予麻杏石甘汤加味(麻黄、杏仁、石膏、地龙、法半夏、黄芪、甘草)药物组成。餐后30min口服,200ml/次,3次/d。对照组30例,给予鼻炎舒口服液餐后30min服,1支(10ml)/次,3 次/d。疗程:14d。
3结果
本次观察共纳入60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其中试验组脱失1例,对照组无脱失。本次试验共收集有效病例59例,试验组29例,对照组30例。经2检验,即两组在性别、年龄和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3.1两组病例治疗前主症积分经独立样本t检验,各项指标的积分两组间比较,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组病例治疗前在主要症状、体征上均具有可比性,见表1。
3.2两组病例治疗14d后主症积分的比较两组病例治疗14d后主要症状、体征的积分经独立样本t检验,各组症状除了嗅觉减退P大于0.05,其余P值均小于0.05,即表明两组病例治疗14d后,流脓涕、鼻塞、头昏痛及总体主症的积分上对照组优于实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3两组病例疗效的比较,见表3。
4讨论
基于对慢性鼻窦炎的理论认识及治疗法则:宣降肺气、清热涤痰、补虚托脓的分析,选用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较为妥当[2]。本方加味后主治慢性鼻窦炎,临床效果良好,主要由麻黄、生石膏、杏仁、炙甘草、地龙、法半夏、黄芪组成。方中麻黄辛温,为宣肺要药,开宣肺气最好最直接,杏仁,性苦,具有肃降肺气,与麻黄的开形成宣降开合,正是肺的功能所需,甘草建中补气而又调和诸药,生石膏为辛凉,麻黄与石膏,一阴一阳,按不同比例可调节处方寒热,药少而力宏,依据病情寒热可以麻黄石膏的轻重来来调整,具有辛凉宣肺,解除肺气闭郁致热。麻杏石甘汤自张仲景创方以来历代医家广泛运用于肺病治疗,药少力专,疗效非时方可比[3]。结合慢性鼻窦炎症状体征,肺鼻统一体系,运用该方加入地龙以清肺通窍涤痰,地龙为土中之虫,善于钻孔开道,故善通头脑之窍。半夏,性辛,为化痰要药,对鼻窦炎颇为适合,法半夏善于化痰,涤痰,清除痰瘀要药,性温,味辛,辛能行散,温则宣通[4]。加入黄芪,黄芪为补益中气第一要药,慢性鼻窦炎开始正气旺,病久则会气衰,肺主气,气不足,首亏在肺,体现为邪实正虚,正虚邪恋,久久不愈,故予黄芪补中益气,托里透脓,对于如脓浊涕最为有用。
综合全方,本方寒温并用,补泻同参,以辛开苦降以宣降肺气,补中益气以补肺气之损,肺气足而宣降正常,则诸般邪气必然消散,肺窍通利,共凑调畅气机,开通腠理、祛散邪气之功。
参考文献:
[1]王士珍.中医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30-135.
[2]刘占通.麻杏甘石汤为主治疗鼻窦炎43例[J].河南中医,2008,28(8):65-67.
[3]吴照平.麻杏石甘汤加味治鼻渊[J].四川中医,1986,4(2):51.
[4]王胜春,王汝娟,胡永武,等.麻杏石甘汤的清热解毒作用[J].中成药,1996,18(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