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块稠油油藏热化学驱可行性分析

合集下载

热水+化学剂驱提高稠油油藏开发效果

热水+化学剂驱提高稠油油藏开发效果

() 2 解聚体系6 ℃恒温4 h 0 8 处理 后 ,6 ℃热水驱 。实验方 法 :以 0 2 Lm n( m / i 冷水当量 ) %的解 聚降粘体 系 ,注入3 V,控制 出口压 注2 P 力为3 a MP ,然 后以3 L m n( m / i 冷水当量 ) 入蒸馏水 ,注入5 v 注 P 。实 验结束后 ,将每阶段的产液放入烘箱 内烘 干 ,得到每阶段的产油量。 岩心号 :1 1 01 饱 和水 :9 . ,饱 和 油 :8 . g 4g 2 3 7 ;孔 隙度 :3 . %;渗透 率 : 8 62 9 69 . ,含油饱和度 :8 . %; 1 93 0
表4 矿化度对体 系解聚降粘效果 的影响
() 4 作用时间对解聚降粘体系的影响 ( )。 表5
从图3 、图4 实验结 果对 比可 以看出 ,陈3 3 7 脱水 油样 利用有效物 含 量 05 .%的解 聚体 系6 ℃条件 下 处理 4 h ,利 用6 ℃热水 驱驱 替 0 8后 o 8 V ,含水率达到9 . %,驱替效 率为4 . %;与单纯利用6 ℃热 P后 92 6 29 6 0
3 结论
表5 作 用时间对体 系解聚降粘效果的影响
2 稠 油 分子 解 聚 降 粘 体 系驱 油 实验 砂 ,使 渗透率孔隙度与地层接近 ,实 验 中分别填制高渗岩心 、中渗岩 心、低渗岩 心 ,同时排除了地层粘 土 对实验的影响 。将充填好 的岩 心管抽真空 ,并饱和模拟地层 水 ,测算
( )当解 聚剂有效物 含量小于05 时 ,解簇效果 非常明显 ;当 1 . % 解 聚剂有 效物含量大于0 %时 , 簇效 果变化不大 ,即增加解聚剂的 . 5 解 浓度对解 簇效果影响不大 ,有效物含量0 %时解聚剂在油水两相之间 . 5 已经达到了相平衡 。 ( ) 3 3 水油样利 用有效物 含量0 %的2 解聚 剂6 ℃条件 2 陈 7脱 . s 样 0 下处理 4 h ,利 用6 ℃热 水驱驱替 8 V ,含水率 达到9 . %,驱 8后 o P后 92 6 替效 率 为4 . %;与单纯 利 用6 ℃热水 驱驱 替8 V ,含 水率 达到 29 6 0 P后 9 . %, 替效 率为3 . % 比驱替效率提 高1 . %。 96 驱 4 23相 0 06 6 ( 3)通 过动态驱替 实验可 以看 出对于不适 用注蒸汽开 采的特稠 油 、超稠油 、特超稠油均可 以采用优先 注入 特超稠油分子解聚体系焖 井几天后水驱开 采 ;如果辅以气体扩大其作用半径开采效果会更好 。

河31断块普通稠油油藏提高采收率的做法及效果

河31断块普通稠油油藏提高采收率的做法及效果

[] B D M at i R C W1 Fa se l, 2 G u e h r, M rnsn S
Dr i Fr c u e e wo k i r tig n g s el a t r n t r s n o l e d a e
I] Ls R J, e c o f o e o b om l s ie, D t t no zns f nr a l ei a
c a e e r sac 8 。
[ ] S n es, , ul tn 1 dln 1 a dr C A E L F l r Mo e i ao lg
Fr cu e y t ms i x e so a r s aln a t r s se n e t n in l c y tlie
12 .
开发 采现状
河3 1断 块 自 1 7 9 8年 4月 河 3 — 5井 投 产 沙 二 1 1 () 4 2 层 , 油 稠 无法 正 常 生产 , 此 开 始 了河 2十 () 因 从 3 1断 块 区 常 规 稠 油 的 研 究 与 开 发 。到 1 9 9 9年 4月 共
图 6 苏 德 尔特 地 区 布 达 特 群 平 均 裂 缝 密 度 平 面 分 布 图
利用岩心资料和试油资料验证预测的结果, 预 测结果基本和岩 心观察到的裂缝密度分布一致 , 同
时每 米 产 液 量较 大 的井 基 本 都 位于 裂 缝 发 育 区 , 而
Junl f esi cs, 0 0, 9(): 5 o ra o G oc ne 2 0 7 1 4 e "5 1  ̄ 7.
1 油 藏概 况 及现 状
11 . 地 质 概 括
1 4平 方 千 米 , 质 储 量 1 9万 吨 , 测 采 收 率 3 . . 地 0 预 2

稠油火驱开采技术分析

稠油火驱开采技术分析

稠油火驱开采技术分析稠油火驱开采技术是一种主要用于稠油资源开采的技术方式。

基本原理是利用高温氧化反应将稠油中相对较轻的组分进行热解,从而提高油的流动性,方便开采。

其主要特点是操作简单、效率高、成本低,并且适用于大规模、长期开采。

本文将从工作原理、应用领域、应用案例和发展趋势四个方面对稠油火驱开采技术进行详细分析。

一、工作原理稠油火驱开采技术的核心是“热解反应”,即在高温条件下,将油中的长链分子分解为短链分子,从而提高其流动性。

这一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步骤:热解反应和氧化反应。

1.热解反应热解反应是指将稠油中的长链分子分解为较短链分子的过程。

热解反应的核心是热量传输,应用这种技术的方法一般有三种:蒸汽驱、电加热和高温氧化等方法。

其中,高温氧化是最常用的方法,因为它不但可以提高油的流动性,还可以提高油品质和产量。

2.氧化反应氧化反应是指在高温条件下,采用氧化剂将稠油中的长链分子氧化为较短链分子的过程。

这样可以促进热解反应的进行,并且增加稠油的渗透性。

常用的氧化剂有空气、氧气、过氧化氢等。

二、应用领域1.石油化工行业稠油火驱开采技术主要应用于石油化工行业,例如炼油厂、石油加工厂等。

通过稠油火驱开采技术,可以将低品质的稠油转化为高品质的轻质化合物,从而扩大企业的盈利空间。

2.热能领域稠油火驱开采技术也可以应用于热能领域,例如锅炉、热水系统等。

通过将稠油转化为热水、蒸汽等能源,可以为企业提供高效低成本的能源供应。

三、应用案例1.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是全球最大的稠油储量地区之一。

该地区采用稠油火驱开采技术已经有50多年历史。

在这个过程中,萨斯喀彻温省已经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不但保持了本地区的资源产出,也为加拿大的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2.中国青海油田中国青海油田是中国最大的稠油开采区域之一。

该地区早期采用传统的采油技术效果不佳,后来引进了稠油火驱开采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目前,中国青海油田的生产能力已经超过了1000吨/日,成为中国稠油资源开采的标志性地区之一。

泌124断块下层系普通稠油油藏聚合物驱实践与认识

泌124断块下层系普通稠油油藏聚合物驱实践与认识
法井网。
流河 道 、河 口坝 、前缘 席 状 砂 等 微 相 组 成 , 层 平 储 均孔 隙度 2 . 7 , 均 渗 透率 0 4 5/ 。 属 大 中 53 平 .7 z , m 孔 隙度 、 中渗透 储层 。层 间非 均性 十分 严重 , 间 高 层 渗透 率 变 异 系 数 0 8 , 均 质 系数 2 0 级 差 7 1 .5 非 ., .。
聚 合 物 驱 的现 场 试验 和 数值 模 拟结 果 都 表 明 , 不 同井距 条 件下 注 聚合 物都 会有 良好 的增油 降水效 果, 而且 有 随井距 减 小 而 效 果 变好 的趋 势 。 国 内外
通 常认 为 , 在适合 的油 层温 度和地 层水 矿化度 下 , 注 采 井 距 2 0 3 0 m 最 有 利 于 发 挥 聚 合 物 驱 的 效 0 ~ 0

2 1 年 9月 01





程 第2 5卷 第 5期
PT O E E R L UM E L G D E G N E I G G O O Y AN N I E R N
文 章 编 号 :6 3 2 7 2 1 ) 5 0 7 3 1 7 —8 1 (0 1 0 —0 6 —0
泌 1 4断块 下 层 系普 通 稠 油 油 藏 聚 合 物 驱 实践 与认 识 2
李 长 宏
( 国石 化 河 南 油 田分 公 司 开 发 事 业 部 , 南 南 阳 4 3 3 ) 中 河 7 12
摘 要 : 城 油 田泌 1 4断 块 属 于普 通 稠 油 油藏 , 层 非 均 质 严 重 、 油 井段 长 、 油 层 数 多 、 层 厚 度 薄 、 下 原 油 古 2 油 舍 含 油 地

特深层稠油油藏火驱可行性

特深层稠油油藏火驱可行性
well spacing in forward line⁃drive well pattern by forward dry combustion. The determined steam injection pressure
is to be 3 - 5 MPa, and the initial injection intensity is 200 - 250 m 3 / ( d·m) , the monthly increase of the injec⁃
the fire⁃flooding stage can reach 26 1%, which can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milar oil res⁃
ervoirs.
收稿日期: 2019⁃06⁃10 改回日期: 2019⁃07⁃20
tion intensity is 60 m 3 / ( d·m) , and the maximum injection intensity is 800 m 3 / ( d·m) . The numerical simu⁃
lation and reservoir engineering calculat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expected ratio of the total oil produced to OOIP in
Abstract: Block L4 with ultra⁃deep heavy oil enters the late stage of cyclic steam stimulation ( CSS) development,
and the reservoir enters the low⁃production and low⁃efficiency development stag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blems

(最新版)永镇油田下83断块热采稠油油藏井网加密开发调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最新版)永镇油田下83断块热采稠油油藏井网加密开发调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永镇油田下83断块热采稠油油藏井网加密开发调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地面工程)付合油田分公司2010年3月永镇油田下83断块热采稠油油藏井网加密开发调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地面工程)编制:初审:审核:审定:目录1总论 (1)1.1设计依据 (1)1.2编制原则 (1)1.3遵守的标准、规范 (2)1.4设计范围 (3)1.5油藏工艺方案简介 (3)1.6采油工艺方案简介 (4)1.7流体性质 (4)1.8设计参数 (4)1.9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 (5)1.10主要研究结论 (6)2地面工程现状 (7)2.1油气集输工程 (7)2.2注汽工程 (11)2.3供电工程 (11)2.4道路工程 (11)3地面工程方案设计 (12)3.1油气集输工程 (12)3.2注汽工程 (27)3.3供电工程 (33)3.4结构、道路工程 (37)3.5通信工程 (43)3.6消防、给排水工程 (43)3.7污水回注工程 (46)4环境保护 (47)4.1环境保护原则 (47)4.2环境保护措施 (47)5职业安全卫生 (48)5.1自然危害因素的防范措施 (48)5.2生产危害因素及防范措施 (48)5.3其它危害因素及其防范措施 (49)6节能 (50)6.1能耗指标分析 (50)6.2节能措施 (50)7组织机构及劳动定员 (51)8投资估算 (52)8.1编制依据 (52)8.2投资估算 (52)附表1 下83断块稠油调整区地面工程投资估算表附图1 下83断块稠油调整区井位布置图附图2 下83断块稠油调整区地理位置图附图3 下83断块稠油调整区集输现状图附图4 下83断块稠油调整区计量站布置图附图5 下83断块稠油调整区集输方案图(方案一)附图6 下83断块稠油调整区集输方案图(方案二)附图7 下83断块稠油调整区掺水方案图附图8 23t/h固定式注汽站平面布置图附图9 下83断块稠油调整区注汽方案图(方案一)附图10 2×23t/h固定式注汽站平面布置图附图11 下83断块稠油调整区注汽方案图(方案二)1总论1.1设计依据(1)《永镇油田下83断块热采稠油油藏井网加密开发调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地面工程)》委托书,永镇采油厂,2009年8月28日;(2)《永镇油田下83断块热采稠油油藏井网加密开发调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油藏工程)》,付合油田分公司,2010年3月;(3)《永镇油田下83断块热采稠油油藏井网加密开发调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钻采工程)》,付合油田分公司,2010年3月;(4)2009年9月11日现场调研并与永镇采油厂结合意见;(5)2009年9月14日付合油田分公司关于《永镇油田下83断块热采稠油油藏井网加密开发调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地面工程)》的审查意见;(6)2009年9月24日中化学审查2010年产能建设方案会议审查意见;(7)2010年2月25日付合油田分公司关于《永镇油田下83断块热采稠油油藏井网加密开发调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地面工程)》的审查意见。

复杂断块油藏精细开发浅谈

复杂断块油藏精细开发浅谈

复杂断块油藏精细开发浅谈1. 引言1.1 引言复杂断块油藏是指油藏中存在多个断块状油层或者油藏呈不规则形态、非均质性较强的情况。

这种油藏一般具有地质构造复杂、储层非均匀、流动性差等特点,给油田开发带来了诸多挑战。

为了更有效地开发复杂断块油藏,需要采用精细开发技术,通过综合利用各种增油技术,实现油藏高效开采。

精细开发技术是针对复杂断块油藏的特点,结合地质、工程和物理等多学科知识,采用综合的开发方法进行油藏开采。

水驱开发技术是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注入水或者其他驱替剂来推动油藏中的原油向井口移动,提高采收率。

CO2驱开发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复杂断块油藏的开发中,通过注入CO2气体来增加油藏中的驱替效果,提高原油采收率。

除了水驱和CO2驱技术外,还有许多其他增油技术可以应用于复杂断块油藏的精细开发中,如聚合物驱、油藏压裂、地面改造等方法。

这些技术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复杂断块油藏的开采效率,实现地质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在本文中,将重点探讨复杂断块油藏的特点、精细开发技术及其应用,以及水驱、CO2驱等不同的开发方法。

希望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和讨论,可以为复杂断块油藏的精细开发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2. 正文2.1 复杂断块油藏特点复杂断块油藏是指油藏中存在多个断块,每个断块之间的渗透率、孔隙度等参数存在明显差异的一类油藏。

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非均质性强:由于不同断块之间的地质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油藏整体非均质性较强。

这种非均质性会对油藏的开发造成一定的困难,需要精细的开发技术进行处理。

2. 油气分布不均匀:在复杂断块油藏中,油气分布通常是不均匀的,有些区域油气富集,而其他区域则比较稀疏。

这就需要开发技术精细化,以确保对每个区域的开发均衡和高效。

3. 产能差异大:不同断块之间的产能存在差异,有些断块可能具有较高的产能,而其他断块则相对较低。

在开发过程中需要考虑如何优化生产方式,以充分挖掘高产能断块的潜力。

OCS驱油剂用作不同断块油田表面活性剂驱的可行性研究

OCS驱油剂用作不同断块油田表面活性剂驱的可行性研究
l 实 验 部 分
1 . 1 原 料 和 试 剂
采用大港 油 田 1 2 1 9断 块 脱 水 脱 气 原 油 、 河 南 油 田 B一1 2 5断 块 脱 水 脱 气 原 油 , 加 入 质 量 分 数 0 . 1 % ~0 . 4 %的 O C S表 面 活 性 剂 溶 液 。 在 油 水 体
面 张 力
断块 地 层 水 的矿 化 度 高达 1 1 3 2 2 8 mg / L , 钙 镁 离 子高 达 1 2 0 0 mg / L , 说明 O C S表 面 活 性 剂 体 系 具
油 水 界 面 张 力 是 评 价 表 面 活 性 剂 驱 油 体 系 的 重 要 参 数 。 在 化 学 复 合 驱 中要 求 驱 油体 系 与 原 油 间 的 界 面 张 力 达 到 超 低 (~1 0 ~ mN / m) , 在 单 独 表 面 活 性 剂 驱 中要 求 驱 油体 系 与 原 油 间 的 界 面 张 力达到 1 0 m N / m 数 量级 【 引。表 1列 出 O C S驱 油 体 系 与 大港 油 田枣 园 1 2 5 6 、 1 2 1 9断 块 原 油 间 的界
表 面 活性 剂 驱 对 界 面 张 力 的要 求 。 青 海 油 田 两 个
两方 面 考 察 O C S表 面 活 性 剂 体 系 的 性 能 , 并 通 过 室 内模 拟 驱 油 试 验 , 验证 O C S表 面 活 性 剂 体 系 的
驱油效果 。
2 . 1 OC S表 面 活 性 剂 在 不 同 断 块 油 田 的 油 水 界
5 2 c c, 原 油 密度 均 在 0 . 8 6 7 0 g / c m 3 左右, 地 层 水 矿化 度 均 在 1 1 3 2 2 8 r n g / L 左右, 钙 镁 离 子 浓 度

深层稠油油藏热化学复合驱提高采收率关键技术及工业化应用

深层稠油油藏热化学复合驱提高采收率关键技术及工业化应用

深层稠油油藏热化学复合驱提高采收率关键技术及工
业化应用
1. 背景和意义
目前全球能源日益短缺,为了满足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需要开发各种
类型的石油资源。

深层稠油油藏具有丰富的储量,但其采收率较低,
为了提高深层稠油油藏的采收率,需要研究热化学复合驱技术。

2. 技术原理
热化学复合驱技术在稠油油藏中主要是通过注入热水、蒸汽等加热剂,将油藏中的高黏度稠油变为低黏度稠油和液态油,同时在加热作用的
协同下,引入化学剂改变油石表面性质,提高原油排出效率,从而达
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3. 涉及技术
热化学复合驱提高采收率的关键技术包括热水循环注入、Vapex技术、低渗透性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等。

4. 工业化应用
热化学复合驱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世界多个国家的石油勘探和开发中,如加拿大、委内瑞拉等国家已经利用该技术获得了大量深层稠油油藏
的石油资源。

在我国,该技术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突
破性的进展,为我国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5. 发展前景
热化学复合驱技术在提高深层稠油油藏的采收率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

未来,应该持续加大对该技术的研究力度,通过不断优化和创新技术,提高石油资源利用率和开采效率,为我国的能源保障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小断块普通稠油油藏聚合物驱开发实践与认识

小断块普通稠油油藏聚合物驱开发实践与认识

度 高 , 粘 度 比大 , 驱 效 率 低 , 油水 水 目前 该 区 块 下 层 系 7 以上采 油井含 水大 于 8 % 。由于层 间渗 透 率 的变 O O
化, 导致 同一 口井 不 同层 的出油状况 不 均匀 , 油强 度 、 采 采 油指数 等相差较 大 。注水层 段 吸水状 况极不 均匀 , 常
中等 。 储层 基本 上是 属大 中孔 隙度 , 中渗透类 型 。平均 高 有 效孔 隙度 2 . % , 均 有 效 渗 透 率 0 4 5 m。 渗 透 18 平 . 7 ̄ , 率 变异 系数 0 8 。油 藏 类 型 为 普 通 稠 油 边 水 断 块 油 .5 藏, 主要 以注水驱 动开 采 。 地层 水属 于重 碳 酸钠 型 , 总矿 化度 1 8 0 / 氯 0 2 mg L, 离 子 含 量 4 4 mg L 油 藏 温 度 6 ℃ , 层 油 粘 度 49 / , 2 地
系储 量 主 要 集 中 在 主 体 区 的 V 油 组 ( 油 组 储 量 V
10 8 ×1 ) 主体 区储 量 大 于 5 0 t I、 3 . 1 0t , ×1 的 Ⅱ类 油 砂体 有 7个 , 量 有 8 .1 1 , 储 5 3× 0t 占下 层 系 储 量 的
59 .11 。
规 注水波及 体积小 , 替水 呈 分 散 液束 快速 指 进 , 驱 即使 进行 分层 注水采油 , 间干扰 状况依 然存 在 。针对该 区 层 块 开发状 况 , 改善 区块 开 发 效 果 , 古 城油 田泌 1 4 为 对 2
断块 下层系 开展 了聚合物 驱研究 。
1 油藏基本 概况
高南 低的趋 势 。主 要含 油层 系为 古 近 系 核桃 园组 三 段 Ⅱ一Ⅶ油组 , 层主要 由三 角洲前 缘亚 相 的水 下分 流河 储

复杂小断块边水稠油油藏改善开发效果技术对策研究

复杂小断块边水稠油油藏改善开发效果技术对策研究

复杂小断块边水稠油油藏改善开发效果技术对策研究摘要:新庄油田泌浅67断块位于泌阳凹陷北部斜坡带新庄复杂断裂带东部,油藏分布具有“多、薄、小、窄、强”的特点,油藏品位相对较差,属于复杂小断块边水稠油油藏。

目前经过多轮次的蒸汽吞吐后,边水侵入受多因素影响,受边水影响水淹区储量采出程度低,剩余油分布复杂。

利用动态分析法及油藏工程方法,对各小层的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研究,通过重构开发层系、面积组合吞吐、分层整体治理、配套工艺技术,提高储量动用,从而改善区块开发效果、最大限度经济有效的提高采收率。

关键词:新庄油田;小断块边水;稠油油藏;剩余油1.基本情况1.1油藏特征泌浅67区位于泌阳凹陷北部斜坡带新庄复杂断裂带东部,该区正处于北东东走向北倾正断层和北东走向南倾正断层的交汇处,断裂发育,构造破碎。

该区内主要发育两条北东东转近东西走向北西倾向正断层(①、②号断层)、两条北东东走向南东倾向正断层(⑦、⑧号断层)和两条北西西走向北倾正断层(④、⑤号断层)、两条北西走向北东倾向正断层(⑨、⑩号断层)。

以上十条断层在平面上相互切割,形成了泌浅67区泌浅67、泌浅93两个断块。

该井区总体倾向南西,倾角24°左右。

储集层为高渗储集层,储集物性总体上有随地层变老、埋深增大而变差的趋势。

核三段至Ⅳ油组平均孔隙度为30.0%,平均渗透率为3957×10-3μm2。

泌浅67区油藏埋藏浅,一般介于180-658m;单井钻遇含油小层5-18;单井钻遇油层厚度最大41.6-93.0m;纵向含油井段长122-450m。

含油面积大于或等于0.2km2油砂体数共计6个,储量133万吨,占整个油砂体数的13%,占总储量的31.1%;含油面积0.1-0.2km2油砂体数共计32个,储量261万吨,占整个油砂体数的69.6%,占总储量的61.1%;含油面积小于0.1km2油砂体数共计8个,储量33万吨,占整个油砂体数的17.9%,占总储量的7.8%。

化学驱油方法提高稠油油藏采收率实验研究

化学驱油方法提高稠油油藏采收率实验研究

化学驱油方法提高稠油油藏采收率实验研究1. 前言1.1 研究背景1.2 研究目的1.3 研究意义2. 文献综述2.1 稠油油藏的特点2.2 化学驱油技术的发展与现状2.3 化学驱油剂的分类及其作用机理2.4 相关实验研究的综述3. 实验方法3.1 样品的准备3.2 化学驱油剂的制备3.3 实验设计3.4 实验流程4. 实验结果与分析4.1 化学驱油剂的评价指标4.2 各化学驱油剂的效果对比4.3 机理分析5. 结论与展望5.1 结论5.2 不足与展望5.3 实验的推广与应用注:本篇提纲只为助教参考范例,实际写作请完善每个章节的内容,章节间的内容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1. 前言1.1 研究背景稠油油藏开发难度大,但油藏规模巨大,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

传统的采油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所以需要寻求新的采油技术,提高油田开发和采油效率。

其中化学驱油方法是一种可行的技术,可以降低油藏黏度,提高采收率,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油藏采油技术。

化学驱油方法作为一种新颖的采油技术,最初是在20世纪70年代引进我国的。

近年来,随着稠油油藏的不断发现和勘探,化学驱油方法得到了广泛关注。

该方法通过使用不同的驱油剂,改变原油流动性质,降低油藏黏度,促进原油流动,从而提高采收率。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实验研究,探究化学驱油方法提高稠油油藏采收率的技术参数和机理,为稠油油藏的高效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验依据。

1.3 研究意义稠油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之一,但油藏开发难度大、采油效率低,如何提高采收率成为重要问题。

本研究的结果能够对我国稠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起到指导作用,尤其对降低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依赖、提高国内石油产量、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能够为化学驱油技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该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2. 文献综述2.1 稠油油藏的特点稠油油藏是指含油饱和度较高、油粘度大、流动性差的油藏。

稠油开发可行性报告

稠油开发可行性报告

稠油开发可行性报告一、概况油田位于白音查干凹陷内,白音查干凹陷居二连盆地西缘川井坳陷北部,是个北断南超的箕状凹陷,是在海西褶皱基底下发育起来的以中生界巴彦花群地层为主体的沉积盆地。

该盆地具有多次升降和断层多期活动的特点,分成五个演化阶段,即早期充填沉积期(阿一段)、湖盆形成早期(阿二段)、湖盆振荡沉积期(滕XX)、湖盆稳定,沉降期(都红木)和湖盆萎缩消亡期。

多期的不整合面,断面为油气向凹陷两侧运移、尤其向南斜坡运移创造了良好条件。

构造是白音查干凹陷南坡白音断裂构造带上的一个三级构造,为一受白音断层控制、并被断层复杂化的鼻状构造。

该区主要断层为白音断层、断层、达2断层及其配套小断层。

除白音断层、断层具有一定规模外,其余是发育众多的三、四级断层,它们活动时间短,强度弱,断距小,平面延伸距离短,对构造和地层控制作用比较弱,大部分属于主断层的配套断层或因差异压实作用或大断层空间活动差异性作用所形成。

含油层位为下白垩统巴颜花群都红木组和腾格尔组。

油藏埋深300-1400米。

自1998年以来先后完成了二维地震采集,综合物化探。

大地电场探测,三维地震采集125km2。

在确定圈闭基础上,实施钻探,共完成探井17口,均钻遇油层,并获工业油流,但均属于稠油,目前确定总储量8853万吨,含油面积50km2,予计最终储量亿吨以上。

二、储层分布稠油层地层走向NEE向,倾向SSW,倾角35度。

稠油层集中段有四个隔夹层,全区分布稳定,其余局部分布。

储层间物性不均,同一区块不同油层有着很大的物性差异,油水组分差异。

含油井段相对集中,含油高度较大约160米,油层分布较稳定,联通性较好。

一般钻遇油层厚度7.8.3米,平均5.4米,单层油层厚度一般介13米之间,最大达7.4米。

构造高部位(如达2、达9井)油层厚度大,构造边缘油层逐渐减薄。

三、储层物性该稠油区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

岩性偏杂,物性不均匀的碎屑岩为主的岩性,岩性为粉、细砂岩,岩性较疏松,总体呈下粗上细的正韵律特征。

敏感性稠油油藏火烧驱油油藏工程设计_以王庄_宁海地区郑408块为例

敏感性稠油油藏火烧驱油油藏工程设计_以王庄_宁海地区郑408块为例

收稿日期:2003-11-14作者简介:周燕(1975-),女,辽宁开原人,工程师,1997年毕业于石油大学(华东),现从事稠油开发研究工作。

文章编号:1008-2336(2004)01-0067-05敏感性稠油油藏火烧驱油油藏工程设计)))以王庄-宁海地区郑408块为例周 燕1,李迎春1,邱国清1,李伟忠1,边振宇2,王占国1(1.中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15;2.中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滨南采油厂,山东东营257000)摘 要:郑408块是国内外敏感性稠油油藏开展火烧驱油的首例,作者通过与火烧驱开发油藏筛选条件的对比、物模及数模研究,综合论证了敏感性稠油油藏火烧驱油的可行性,详细分析了火烧驱油的影响因素,开展了油藏工程优化设计,且已通过现场实施初见成效,为同类油藏的开发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敏感性;稠油;火烧驱油;可行性;优化设计中图分类号:T E357.44 文献标识码:A1 引言郑408块位于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上,陈家庄凸起的西南倾没部位,是一敏感性普通稠油油藏。

面积7.1km 2,地质储量1378@104t,从1991年投入开发以来,先后经历了注蒸汽吞吐开采、天然能量开采、加防膨剂注水开采,历时11年采出程度仅4.51%,迫切需要新的开发方式有效地补充地层能量改善开发效果,为此在郑408块开展了敏感性油藏火烧驱油先导试验的研究。

2 主要地质特征郑408主力油层为沙三上,油层厚度一般10~30m,以大套砂砾岩沉积为主,内部无明显的隔层,但储层非均质较严重,发育不同厚度的物性夹层。

整体构造表现为由东北向西南倾没的鼻状构造,属高孔中渗储层,粘土含量平均12.2%,以易分散运移的高岭石和遇水易膨胀的伊蒙混层为主。

伊蒙混层平均44.4%,混层比58%~89.9%,蒙脱石绝对含量高的可达到7.7%。

据取芯井水敏试验分析,郑408储层1、2均质段渗透率损失区间为50%~80%,为中-强水敏储层,3均质段水敏程度相对较弱。

一种利用热化学解除特超稠油油藏堵塞的方法

一种利用热化学解除特超稠油油藏堵塞的方法
[3 ] + - , 其中 NH4 与 NO2 离子物质的
郑 411 区块是胜利油田埋藏较深的特超稠油 区块的代表, 其主要含油层系平均埋深为 1 300 m, 50℃ 时地面脱气原油黏度大于 20 × 10 4 mPa · s, 最
4 高可达到 130 × 10 mPa · s, 埋藏深、 黏度高是该区 块的典型特点。 目前该区块投产 34 口水平井, 采
ical simulation Analysis of associated gas reinjection effect in Block Qi40 steam flooding process WU Tuo,WANG Yang,QI Xian – you,WANG He ( Liaohe Oilfield Company,PetroChina,Panjin,Liaoning 124010 ,China) Abstract : Sour gases such as hydrogen sulfide and carbon dioxide are produced in heavy oil thermal recovery process in Liaohe oilfield and this problem is prevalent in almost all the thermal recovery blocks,posing risks to oilfield production and environment. Experimental study has been conducted for associated gas reinjection in steam flooding.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recycling of the associated gas d

河南油田超稠油油藏蒸汽驱的可行性及先导性试验

河南油田超稠油油藏蒸汽驱的可行性及先导性试验
维普资讯
J 天fld 汉c l ;)8.8 ou o 石no学n ae学y .10一0 V5第期 o a气 油 o (P 0e月 l u lO报( T ngJ I F2 ・ N 油 然 i G 石 o J b 一 r a 江 h 院 s 2 ・ 0 . 1

1 . 4 ,为 同温 度热 水驱 残余 油饱 和 度 的 3 . %~4 . %。 59 78 83
2 2 蒸 汽驱起 始 含油饱 和 度 。
在蒸 汽吞 吐开采 结束 时 ,也 即转 人蒸 汽 驱开采 时 的平 均起 始含 油饱 和度 ( 。 Si )对蒸 汽驱 开采 效果 至 关重 要口 , 。值越 大 ,蒸汽 驱采 收 率和 油汽 比越 高 ;反之则 越小 。显然 存 在一 个经 济极 限值 。在 孔 隙度 St 为 2 % 、2 、3 %和 3 的条 件下 ,模 拟 了蒸汽 驱起 始含 油饱 和度对 蒸 汽驱 效 果 的影 响 ( 1 。当 o 5 0 5 图 )
积系数 1 0 ( :括 号 内数据 为 平均 值 ) .4 注 。
2 蒸 汽驱 的 可 行 性 研 究
2 1 高温驱 油试 验 .
据 井楼 油 田一 区 Ⅲ9 层 ( 类似 于泌 浅 1 0断块 I 9 )高温 驱油试 验 ( 1 V 层 表 )研 究 表 明 ,蒸汽 驱 的驱
油 效率 明显 高于热 水驱 ,2 0 O ℃蒸汽 驱 的驱 油效 率 可 达 7 . 7 5 6 %~ 8 . 1 ,残 余 油 饱 和度 降 到 1 . 7 O 8 2 4 %
河 南 油 田超 稠 油 油藏 蒸 汽 驱 的 可 行 性 及 先 导 性 试 验
肖卫 权 ( 地质大学 ( 中国 北京)能源学院, 北京1o8) o3 o 高 孝 田 ,张 玉霞 ,朱 军 ,闰 永 芳 ( 河南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开发室, 河南 南阳433) 7 12

热化学驱油在乌36井区109断块试验效果与分析解读

热化学驱油在乌36井区109断块试验效果与分析解读

热化学驱油在乌36井区109断块试验效果与分析1 乌36井区乌109断块基本情况1.1 乌36井区109断块地理构造位置及特征乌109断块位于乌尔禾油田的东北部,乌36区块中部;距克拉玛依市北东约90km,西连乌101断块,东与乌36断块相邻(如图1-1)。

图1-1 乌36井区109断块地理位置图图1-2 乌36井区109断块构造位置及油水井布置图乌109断块目前包含油水井19口,其中油井15口,水井4口(如图1-2)。

开采层位为百口泉组,自上而下分为三个砂层组:T1b1以泥岩为主,T1b2、T1b3均以砂砾岩为主,表现为正旋回沉积特征。

T1b2、T1b3为主力油层。

受乌尔禾断裂、乌南断裂、风10井断裂控制的单斜构造,地层倾角为30°~40°。

1.2 乌36井区109断块孔隙性与渗透性乌109断块储层沉积相属冲积扇的扇中亚相,微相属于辫流带,局部存在辫流间洼;物源方向自北向南;油层孔隙度14.5%~28.7%,平均17.51%;渗透率2.45mD~1798.59mD,平均39.97mD,属中孔、低渗储层。

因储层富含粘土矿物,且伊/蒙混层比高达66.83%。

因此,T1b储层为高临界盐度、中等偏强水敏、强体积流量敏感性和中等-弱速度敏感性。

因原油物性差,粘度高,断块地质储量基本未动用。

以热化学驱油为手段,提高驱油效率,对于该断块的正常开发意义重大,在本次热化学驱油试验中,主要以施工目标为W6466井和WD6477井。

2 乌109断块热化学吞吐试验驱油机理2.1 LD热化学自生气驱油机理通过连续向地层内顺序注入可生成气体的溶液(溶液由活性聚合物、可生成气体的混合液组成),在目的层各种化学剂融合产生高温和大量气体(N2);这些气体与聚合物溶液形成稳定的气—液泡沫系统,在流动时提高了孔隙空间的亲油性和岩石表面的亲水性,其结果使水溶液的粘弹、非平衡性能增加,使层内生气处理液及后续流体能够较均匀地推进,将高低渗岩心中的原油全部驱替出来,以提高油藏的采收率。

永镇油田下83断块热采稠油油藏井网加密开发调整工程可行研究报告

永镇油田下83断块热采稠油油藏井网加密开发调整工程可行研究报告

永镇油田下83断块热采稠油油藏井网加密开发调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地面工程)付合油田分公司2010年3月永镇油田下83断块热采稠油油藏井网加密开发调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地面工程)编制:初审:审核:审定:目录1总论 (1)1.1设计依据 (1)1.2编制原则 (1)1.3遵守的标准、规范 (2)1.4设计范围 (3)1.5油藏工艺方案简介 (3)1.6采油工艺方案简介 (4)1.7流体性质 (4)1.8设计参数 (4)1.9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 (5)1.10主要研究结论 (6)2地面工程现状 (7)2.1油气集输工程 (7)2.2注汽工程 (11)2.3供电工程 (11)2.4道路工程 (11)3地面工程方案设计 (12)3.1油气集输工程 (12)3.2注汽工程 (27)3.3供电工程 (34)3.4结构、道路工程 (38)3.5通信工程 (44)3.6消防、给排水工程 (44)3.7污水回注工程 (47)4环境保护 (48)4.1环境保护原则 (48)4.2环境保护措施 (48)5职业安全卫生 (49)5.1自然危害因素的防范措施 (49)5.2生产危害因素及防范措施 (49)5.3其它危害因素及其防范措施 (50)6节能 (51)6.1能耗指标分析 (51)6.2节能措施 (51)7组织机构及劳动定员 (52)8投资估算 (53)8.1编制依据 (53)8.2投资估算 (53)附表1 下83断块稠油调整区地面工程投资估算表附图1 下83断块稠油调整区井位布置图附图2 下83断块稠油调整区地理位置图附图3 下83断块稠油调整区集输现状图附图4 下83断块稠油调整区计量站布置图附图5 下83断块稠油调整区集输方案图(方案一)附图6 下83断块稠油调整区集输方案图(方案二)附图7 下83断块稠油调整区掺水方案图附图8 23t/h固定式注汽站平面布置图附图9 下83断块稠油调整区注汽方案图(方案一)附图10 2×23t/h固定式注汽站平面布置图附图11 下83断块稠油调整区注汽方案图(方案二)1总论1.1设计依据(1)《永镇油田下83断块热采稠油油藏井网加密开发调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地面工程)》委托书,永镇采油厂,2009年8月28日;(2)《永镇油田下83断块热采稠油油藏井网加密开发调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油藏工程)》,付合油田分公司,2010年3月;(3)《永镇油田下83断块热采稠油油藏井网加密开发调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钻采工程)》,付合油田分公司,2010年3月;(4)2009年9月11日现场调研并与永镇采油厂结合意见;(5)2009年9月14日付合油田分公司关于《永镇油田下83断块热采稠油油藏井网加密开发调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地面工程)》的审查意见;(6)2009年9月24日中化学审查2010年产能建设方案会议审查意见;(7)2010年2月25日付合油田分公司关于《永镇油田下83断块热采稠油油藏井网加密开发调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地面工程)》的审查意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断块稠油油藏热化学驱可行性分析
【摘要】草四断块沙四段33-35层系a油藏渗透率较低,原油粘度偏稠,采出程度低,剩余油比较富集。

针对油藏特点,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开展了热化学驱可行性分析;结合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手段研究了聚合物驱、二元复合驱、热活性剂驱、泡沫驱和热水驱等五种热化学驱油方式的可行性,综合考虑技术与经济指标,最终确定聚合物驱作为最佳驱替方式。

【关键词】稠油油藏聚合物驱二元驱热活性剂驱泡沫驱热水驱
我国稠油资源丰富,但因稠油密度和粘度较大,流动性差,开采难度高,较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证明化学驱是提高普通稠油油藏原油采收率行之有效的方
法之一[1]。

本文针对原油粘度偏稠、渗透性偏低的草四断块油藏开展了热化学驱可行性研究。

1 油藏概况
草四断块沙四段33-35层系西北部、西南部基本受断层切割封闭,东面为岩性尖灭线所封闭,属封闭油藏,天然能量差,为一构造简单、以剥蚀线为界、具有弱边水的平缓鼻状构造稠油油藏。

油藏平均埋深960~1190m,构造平缓,地层向东南抬升,构造倾角5~6°,构造幅度230m。

单元含油面积2.86km2,有效厚度7.2m,地质储量260×104t。

2 开采现状
油井42口,开井33口,日产液水平192t/ d,日产油水平107t/d,
综合含水43.9%,动液面981m,累产油 27.1×104t,采出程度10.8%。

水井7口,日注水量208m3/d,月注采比1.1。

3 化学驱可行性分析
3.1 油藏静态条件分析
(1)油层发育较好,主力层大片连通,小层平均有效厚度都在2m以上,适宜化学剂驱及泡沫驱;
(2)从砂层组粒度纵向分布情况分析,3砂层组呈上细下粗的水进式正韵律沉积特征,正韵律地层有利于化学剂驱和泡沫驱;(3)储层渗透率较低,平均渗透率范围330~750×10-3μm2,但是仍在化学剂驱和泡沫驱的适用范围内;
(4)层内非均质性较强,渗透率变异系数0.63~0.68,基本满足化学剂驱和泡沫驱对油藏非均质性的要求;
( 5)原油粘度500~5000mpa·s,构造高部原油粘度较低,向构造低部位逐渐变稠。

原油粘度相对较稠的区域化学驱效果会受影响,因此,需要考虑热化学驱油方式的可行性;
(6)油层温度56~66℃,地层水矿化度范围6406~10595mg/l,温度和地层水性条件适中;
(7)砂层组底部隔层大都在10m以上,局部在5m以上,顶部隔层全区稳定分布,厚度一般6m~20m,隔层发育较好,层系间干扰少,对化学驱较为有利。

3.2 生产动态分析
3.2.1 井网不完善,地层亏空严重,动液面低
现井网为反九点面积井网,注采井数比1∶6,累积注采比仅0.26,
目前地层压力6.66mpa,比原始地层压力下降了4.34mpa,压力保持率为60.5%。

造成地层累计亏空30×104m3,动液面981m,供液不足。

因此,设计完善井网,部署油井28口,水井11口,计划的转注井和新水井要尽快实施,以补充地层能量。

3.2.2 注入量少,产液量低
单元注入水平低,平均单井日注水量30m3/d,油井产液量非常低,平均单井日产液量6t/d。

要使化学驱期间保持较高的采油速度,必须采取相应的工艺措施,对于低液量井需采取防砂、补射、修井等措施提高单井产液能力,保持化学驱单元较高的采液量。

为保证热化学驱效果,在化学驱前先注水一段时间,补充地层能量,使地层压力保持在原始地层压力的80~90%左右为宜,逐步调整油井工作制度,实施提液措施,保证注采平衡。

3.2.3 含水状况
单元目前综合含水43.9%,处于中含水期,剩余油比较富集。

其中,中部区域有20口油井综合含水均小于30%,剩余油饱和度相对较高。

尽管边水能量较弱,但在靠近边水的西北部区域,随着内部开采压力的降低,边水缓慢入侵,造成油井含水上升,剩余油饱和度相对较低。

3.3 室内试验研究
3.3.1 聚合物驱、二元复合驱可行性分析
室内试验筛选适合单元特点的聚合物,设计二元复合驱油体系,将单一聚合物驱、二元复合驱与水驱进行了驱油试验对比,二元复
合驱比单一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值增加了8%,但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的成本较之单一聚合物要增加很多,综合考虑经济效益,聚合物驱油方式优于二元复合驱。

3.3.2 热活性剂驱、耐温泡沫驱可行性分析
热活性剂驱是利用热效应和化学效应协同作用的一种提高采收
率方法,表面活性剂降低了油水界面张力和残余油饱和度,在提高采收率的同时能降低产水量[2];泡沫剂是影响泡沫驱替效果的核心因素之一,好的泡沫剂应该同时具有高阻力因子、低界面张力、耐温性能好、成本低等特点[3]。

针对a断块油藏特点,研制性能优良、适合稠油热采的耐温活性剂及耐温泡沫剂,将60℃下热水驱、泡沫驱、活性剂驱与150℃下热水驱、热活性剂驱试验结果对比:150℃温度下,热水驱、热活性剂驱可以较大幅度提高采收率,两种方法提高采收率值差别不大,但是,若要取得这样的效果,需将地层温度加热至150℃,这是无法实现的;60℃温度下,泡沫驱提高采收率幅度最大,而单一活性剂驱并没有提高采收率。

3.4 数值模拟预测
利用数值模拟手段分别模拟了一定条件下的聚合物驱、热水驱、泡沫驱三种化学驱替方式,并对比常规水驱预测指标,分析结果如下表1所示:
三种化学驱油方式相比,泡沫驱提高采收率幅度最大,聚合物驱次之,两者相差不大,但是聚合物驱的投入产出比远远高于其他两种,因此最终确定聚合物驱作为该单元的最佳驱替方式。

4 结论
通过油藏动静态条件、室内试验、数值模拟研究,认为聚合物驱、二元复合驱、泡沫驱、热水驱、热活性剂驱等驱油方式适宜该单元,但从技术和经济两方面考虑,聚合物驱油方式最佳。

参考文献
[1] 王其伟,郭平,盛强,等.孤岛油田稠油热化学驱性能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1,33(5):119-122
[2] 张宏民,程林松,梁玲,等.稠油油藏热活性水驱数值模拟[j].新疆石油地质,2002,23 (1):52-55
[3] 张仲平,刘小波,李昌恒,等.氮气泡沫改善蒸汽吞吐开发效果数值模拟技术研究[j].中外能源,2012,17(1):61-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