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讽喻诗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的讽喻诗研究

摘要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讽喻诗涉及了众多的政治问题及社会问题,反映了白居易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的诗不仅有丰富的现实内容,还有极高的思想价值。讽喻诗质朴平易,雅俗共赏,形成独具一格的浅切诗风,代表着新乐府运动的最高成就。白居易的讽谕诗对后世诗人关心政治和民生有一定的影响。确立了它在中国诗歌中的不朽地位。

关键词讽喻诗;艺术特色;讽喻观

1、白居易讽喻诗的思想内容

1.1诗人对农民倾注了极大的同情和关切

《观刈麦》中道: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诗人描写了农民田间劳作的辛苦,他们头顶烈日收割庄稼,本来酷热难挨,但为利于麦收,反而希望太阳不要落下去。其中一位妇女家田输税尽,拾此充肌肠,为缴纳租税,田产卖光,衣食无着,只得在别人田里拾麦穗来充饥。诗人尖锐地指出赋税是造成农民生活困苦的主要原因。在重赋、杜陵叟等诗中,诗人深刻揭露到,由于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使得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岁暮天地闭,阴风生破村(重赋),农民生活在饥寒交迫的处境中。诗人借一位老农杜陵叟之悲愤地控诉道:剥我身上帛,夺我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把掠夺剥削农民的各级官吏比作了害人的豺狼猛兽。与百姓的贫困

相对比,诗人自己的生活就优裕多了,正直的诗人不免常常自责。在新制布裘中道: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温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希望天下人都不受贫寒,皆得饱暖,表现了诗人关心人民,同情人民的人道主义胸怀和人本思想理念。

1.2 诗人还用较多的笔墨反映了妇女的不幸与悲惨命运

母别子中诗人写了这样一件事:妻子因丈夫显贵而喜新厌旧抛弃了她,把自己与两个刚会走路的孩子活活拆散,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新人迎来旧人弃,使我母子生别离。诗中女子声泪俱下的悲诉,不能不引起人们对那位道德沦丧的将军的谴责与义愤。对被葬送了青春和幸福的宫女,诗人更是将满腔同情诉诸笔端。他写道:三千宫女胭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民间女子一旦选入宫中,就如同进了牢笼,有的一生中甚至从未见过君王,也不能同家人会面,过着与世隔绝、孤独凄凉的生活。在陵园妾、上阳白发人等诗作中,对宫女的幽闭怨旷,隔离亲族的生活处境都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述。上阳宫女由年仅十六岁的妙龄少女,变成白发苍苍的六十老人,在深宫内院被幽禁四十多年。她深锁宫中,度日如年,既嫌秋夜长,又怨春日迟,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春去秋来,年复一年,在百无聊赖之中,消磨着时光与生命。

2、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点

2.1语言质朴、直切、平易浅近,主旨鲜明

据说白居易每创作一首诗,即念给家里的老媪听,直到其听懂,方才不再改动。无论这则故事是真是假,白居易的讽喻诗容易理解是事实。这首先在于他在创作时,不用难字,僻字;少用典故,更不用僻典。

2.2善于在强烈的对比中揭示事情的本质

在《议婚》诗中,作者把贫家女和富家女进行了多方的对比:家境的贫与富,衣着打扮的坏与好,道德品质的孝与不贤。然而,不贤的富家女的婚事根本不用家里担忧,早早就有人上门求聘;孝顺姑舅的贫家女二十好几了,却还是无人问津。这难道不是上天的不公,社会的不公吗!

2.3感慨议论

在白居易的《夜宿紫阁山北村》中,“晨游紫阁峰,暮宿山下村。村老见余喜,为余开一尊。”作者在山中游玩,和一村老一见如故,但尚未来得及把酒言欢,“暴卒来入门。紫衣狭刀斧,草草十余人。夺我席上酒,掣我盘中飨??”这伙人为什么可以这样蛮横不讲理呢?作者马上就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主人慎勿语,中尉正承恩。”原来,这伙人是借着皇帝的恩宠,打着皇帝的旗号,在招摇撞骗!

2.4刻画形象:形象刻画生动,善于惊醒心理刻画

在白居易的一百多首讽喻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形象。赫赫至君王,丑恶嘴脸至贪官污吏无耻小人,坚贞高洁至贤臣信士,

贫苦凄凉至灾民死囚,无所不有,无所不包。如果单从这一方面来讲,白居易的讽喻诗要优于杜甫的“三吏”和“三别”。《轻肥》中的贪官污吏和《夜宿紫阁山北村》中的蛮横士卒,前文已经提过。再如《紫藤》中的紫藤,显然是指佞谀小人。这类人往往给人以美好的视觉印象:“藤花紫蒙茸,藤叶青扶疏。”紫色的花毛茸茸的,绿色的叶疏疏的,正如佞谀小人永远的脸堆微笑,和颜悦色。“下如蛇屈盘,上若绳萦纡。”正如佞谀小人总是屁颠屁颠地在权贵身前身后卑躬屈膝。“柔蔓不自胜,袅袅挂空虚。”正如佞谀小人为迷惑权贵,讨权贵欢心,总要伪装出美好的形象。刻画得多么神似,多么入骨!

3.白居易的诗歌讽喻观

唐朝的第三位大诗人白居易在他的《与元九书》中,全面阐发了他的诗歌创作宗旨及其对诗歌创作的自身主张。白居易的诗论以其“政治讽喻”为创作的指导思想,郭绍虞称其“比较全面地解决了文学理论和诗歌创作中的几个主要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内容,强烈的战斗色彩。白居易认为文学不能只是消极地反映社会生活,文学要具有讽喻的社会功用,甚至认为文学可以作为政治斗争的武器。他主张“文章和为时而著,歌诗和为事而作”。尽管他一直拿着封建帝国的俸禄,“今虽谪佐远郡,而官品至第五,月俸四五万,寒有衣,饥有食,给身之外,施及家人,亦可谓不负白氏之子矣。”但他仍然以讽喻为己任,其讽喻决非

如杜甫到河南偶遇后所成之《新安吏》、《石壕吏》,而是有目的地在讽喻。

作为一个诗人,实实在在地表达了当时的诗人认识水平和历史局限。诗人的讽喻到了白居易时似达到了无以逾越的水平。这种讽喻甚至造成自己的杀身之祸也是诗人的偏执之处。因为诗人的讽喻是建立在“讽喻”的本意上的。尽管诗人在诗歌“讽”的理论认识上水平相当高,但在“讽喻”的内容上却不成系统,凡见有讽则讽,对整个制度、体制———受自身水平和历史局限———仍不能拿出“真知灼见”,这是造成统治者厌恶的根本原因。

总之,白居易的讽喻诗是以君王为读者的,他是在写一种教诲君王的诗歌。写作讽谕诗来教诲君王,改善社会,他的这一愿望最终是落空了,但讽喻诗创作和讽谕诗学思想并不因此而失去其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