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爆角砾岩与角砾岩型金矿(构造与成矿作业)

隐爆角砾岩与角砾岩型金矿(构造与成矿作业)
隐爆角砾岩与角砾岩型金矿(构造与成矿作业)

角砾岩筒与角砾岩型金矿

摘要:角砾岩筒是一种重要的构造类型,许多矿床中均发现有隐爆角砾岩筒,并且存在隐爆角砾岩中的是富矿石。本文通过介绍隐爆角砾岩的一般特征、形成机制、隐爆角砾岩筒的类型,并简要分析该构造类型的找矿标志。

关键字:角砾岩筒特征形成机制类型找矿标志

角砾岩是一种孔隙度极大的岩石,是热液矿床良好的通道和容矿构造。隐爆角砾岩是角砾岩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其成岩作用常常伴随热液成矿作用,构成金属矿床中重要类型。

隐爆角砾岩研究历史悠久,美国地质学者洛克(1926)提出矿化崩落假说;Y.X.艾孟斯、B.C.别尔巴克等提出爆发假说;前苏联地质学者伊万京(1965)提出了爆发-热液假说。后来,A.E.莱特和D.R.鲍斯(1968)的研究成果是最具指导意义的,其基本结论主要有三点:(1)许多爆发角砾岩筒是深处形成的,有的从来就没有到达过地表;(2)引起角砾岩化的气体本质上是岩浆成因的,他们主要是由H2O、CO2和其他少量挥发分组成;(3)爆发活动是由于气体压力的增加引起的,角砾岩化作用通常是许多次连续的爆发造成的结果。国内的研究者如刘家远等对我国的隐爆角砾岩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一、隐爆角砾岩筒的一般特征

隐爆角砾岩主要是以岩筒的形式产出的,另外少量呈脉状产出。其产出多受构造控制,筒状体多产在两条或多条断裂构造的交叉部位,而脉状体多受控于一条断裂。岩筒平面形态以近圆形或椭圆形为主。剖面上以圆筒状、漏斗状、扁漏斗状居多,但都随着深度的增加而趋于尖灭。岩筒直径多在几十米至数百米之间。且有成群分布的特点。国内部分隐爆角砾岩筒的特征如表1。

趋势。角砾岩成分与围岩关系密切,当围岩是沉积岩时,含有较多的沉积岩角砾;当围岩是火成岩时,则含较多的火成岩角砾。角砾岩中常常可看到多次破碎的特征,即早期形成并被蚀变胶结的角砾岩,又被重新破碎和胶结。在隐爆角砾岩筒的上部,往往可见到来自下部或深部的角砾。

二、角砾岩型金矿床

与角砾岩有关的金-多金属矿床产地甚多,分布广泛。除大量的中小型矿床外,还有一些世界级的超大型矿床,如澳大利亚的奥林匹克坝Ag-Au-U-Cu矿床、昆士兰州的基兹顿金-多金属矿床;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克里普克里克金矿床和圆山金矿床;印尼的凯利安金矿床;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潘古纳和瓦乌等金矿床。这些矿床对全球金、铀、铜资源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如奥林匹克坝矿床,铜、铀、金矿床均达超大型规模;美国科罗拉多的克里普克里克金矿床从1989年发现以来至少生产了6006t金。中国也有许多特大和大型金矿床属角砾岩型,如团结沟、归来庄、阿希、双王、长坑、戈塘、祈雨沟等金矿床;福建紫金山和山东七宝山Au-Cu矿床;湖南康家湾和水口山等金银-多金属矿床。其中团结沟、阿希、归来庄、双王金矿床均达到和接近特大型规模,是我国金矿资源的重要来源,并有可能扩大成超大型金矿床。除了这些角砾岩型金矿床外,几乎所有的热液金矿床中,局部都存在角砾岩化和角砾岩型矿体。据Sillitoe统计,斑岩型矿床中有50%-60%的矿体是产在角砾岩中。研究角砾岩形成的机制和角砾岩型金矿床的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角砾岩筒类型

1、与小侵入体有关的角砾岩筒

这种角砾岩筒时间上、空间上、成因上都与中酸性小侵入体密切相关。角砾岩体平面上呈近圆形或椭圆形,面积相对较小,一般直径仅几十米至几百米不等,少数达到或超过1000m。面积极少达到1Km2。剖面上呈垂直地表的筒状和上大下小的喇叭口状或呈环绕侵入体接触带的环状。深部一般与成因上有关的中酸性岩体相连,也就是说,角砾岩“根”生长在岩体上。角砾岩筒的延深多大与平面直径,达300-500m,最大近1000m。

角砾的成分一般是就地取材,浅部及周边多为围岩角砾,往深部靠近花岗岩体时逐渐变为以花岗岩质角砾为主,在两者之间出现复成分角砾。角砾的形态一般为棱角状-次圆状,大小相差悬殊,小的仅几厘米,大的可达好几甚至十几米。角砾岩中,角砾占的比例较大,胶结物相对较少,主要是细岩粉和蚀变矿物。部分角砾岩筒爆破时可能就已冲破了古地表,类似火山爆发,并在通道附近形成角砾岩的“石围裙”;另一些角砾岩筒只是在地下爆破,并没有掀开古地表的覆盖岩石。

2、与斑岩系统有关的角砾岩筒

这类角砾岩筒的最大特征是产在含矿斑岩系统的头部,形成不规则的角砾岩帽。部分角砾岩沿侵入体上方的放射状和环状断裂分布,形成不规则角砾岩体。角砾岩的面积一般不大,多数不超过1Km2,延深一般300-500m,向下逐渐过渡为斑岩。角砾的成分主要是斑岩,也可有部分围岩成分。角砾的形态为棱角状和次棱角状。角砾岩常强烈蚀变矿化,主要是明矾石化、高岭石化、地开石化和强硅化,构成明矾石型浅成低温热液金-铜矿床的容矿围岩。深部角砾逐渐减少,变为裂隙化的斑岩,并有浸染状铜矿化,构成斑岩型矿化。这就形成浅部为浅成低温热液金-铜矿化,深部为斑岩型铜矿化,构成上金下铜的分带特征。理想的模式在斑岩下方的接触带还可形成矽卡岩型矿化,构成浅成低温热液矿-斑岩型矿床-矽卡岩型矿床的矿化系统。

3、与火山和次火山活动有关的角砾岩筒

角砾岩体空间上、时间上、成因上与火山岩或次火山岩系统密切相关,分布很广,如团结沟、归来庄、阿希等特大型金矿床的含矿角砾岩。这类角砾岩多作为破

火山口的环状或放射状断裂中。如团结沟金矿含矿角砾岩分布在次火山岩体-花岗闪长斑岩的头部,角砾岩成分主要是花岗闪长斑岩本身。

4、产于不整合面或沉积间断面上的角砾岩筒

这类角砾岩以产在不整合面上或沉积间断面上的层状体为特征。与上述几类角砾岩不同,角砾岩呈层状体产出,一般与侵入岩体没有直接的关系。

四、成岩成矿机制

气液的隐蔽爆破作用是隐爆角砾岩及角砾岩型金-多金属矿床形成的内因,成岩与成矿是同一地质作用过程不同阶段的产物。造成隐爆作用发生最直接的因素是受热的流体或气体,这种受热的流体或气体可以是多来源的,如来自岩浆直接分馏产物,岩浆水和地下水、海水的混合,或者是岩浆提供热源使岩体附近的地下水受热循环而导致爆破。岩浆气液隐蔽爆破是最主要的形式,其2种热液造成的隐爆作用虽也可以独立发生,但通常发生在岩浆隐爆作用晚期,系统的局部。

发生隐爆作用要求气液流体内压力超过上覆岩石抗张强度和岩石静压力之和。要满足这个条件,一是岩浆能量释放要足够大,二是上覆岩石减压,存在软弱带(断裂发育区),通常是这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岩浆能量释放有两种途径,一是热量的释放,二是气液析出。能量释放一般有两个过程,即饱和水的岩浆释热降温、发生结晶形成晶体及水蒸气(岩浆二次沸腾)(图1、图2)和随后的减压作用。岩浆释放能量的大小取决于岩浆的成分、岩浆中的水含量、岩浆侵位的深度和岩体的规模、形态。一般认为,中酸性、富含水的岩浆侵入到浅处时,由于减压、降温,岩浆二次沸腾,并不断析出流体,在局部圈闭环境下流体压力将逐渐增大,当其值超过上覆岩石抗张强度和岩石静压力之和时,隐爆作用发生,在岩体顶部形成陡倾的张性破裂,或使先存断裂和裂隙重新张开或近一步扩大,同时形成各种角砾岩。

图1 水在熔体中的溶解度和从熔体中的出溶

Sillitoe(1985)则认为岩浆蒸气爆发作用,是由于地下水在与斑岩热源接触带突然加热的结果。岩浆隐爆作用结果使破裂向低压、浅处不断扩展,造成岩体顶部

瞬间降压,促使更多的流体从岩浆中析出,而早期岩浆的迅速结晶、压力的突然释放可能使围岩愈合,并导致蒸气压的重新增大,造成脆性破裂、角砾化和矿化多次发生。在岩浆的隐爆过程中,流化作用普遍存在,有许多证据证明在角砾岩筒形成过程中曾达到注流和喷流,尤其是晚期,形成特征的流化侵入角砾岩。隐爆作用往往引起角砾岩筒上覆岩层的坍塌。坍塌作用的发生,重力作用是条件,岩体顶部空洞的形成和环状、放射状裂隙的存在是前提,构造作用和岩浆活动可能起触发作用。

图2 水的出溶

岩浆隐蔽爆破的全过程主体包括了气爆、浆爆、流体化、岩浆期后热液活动等一系列演化。蚀变和矿化与热液作用有关,贯穿于爆破的全过程,但主要发生在流化作用之后,因为在此之前各个阶段相对而言时间比较短暂。岩浆隐爆成岩、成矿过程概括如下:岩浆上侵到地壳浅处(一般小3 km)岩浆冷凝结晶,二次沸腾(图1),流体、气体往岩体顶部汇集,形成气帽,产生震裂和水压破裂,部分气液逸散降压,岩浆的气液进一步析出,可能存在微弱的流化作用,岩体顶部气液通道多次愈合、多次隐爆和坍塌(形成隐爆角砾岩)流化作用(导致角砾的磨圆、分选,角砾岩脉的形成及热液蚀变矿化)坍塌作用(部分是岩溶造成)区域构造改造。隐爆角砾岩型金矿含矿热液流体研究表明,早期以岩浆水为主,晚期则为岩浆和大气水混合热液或以大气降水为主;矿质来源则多来自火山-次火山岩。有争议的是,岩浆热液是起源于上侵(高层位)岩体的结晶分异,还是深部岩浆房的去气作用;矿质金及其他多金属是由流体从围岩中淬取出来的,还是从上侵斑岩结晶分异析离出来的,亦或来自深部岩浆房分异演化。

五、找矿标志

1、地貌及地表标志

蒲塘、毛堂、金厂、团结沟、七宝山、白虎山等隐爆角砾岩型金矿多产在低山丘陵区,以正地形为主。因为金矿化多与黄铁矿、黄铜矿等硫化物相伴产出,故在地表氧化带中常有褐铁矿、孔雀石等矿物组合,具有细脉状、网脉状褐铁矿帽。在

河流沟谷中有砂金矿或金的重砂异常。

2、岩浆岩标志

在中生代的构造岩浆带中,分布有钙碱系列燕山期浅成-超浅成小侵入体、次火山岩、中酸性杂岩,分异演化完全,隐爆角砾岩筒规模大、蚀变强,都是找矿的直接标志。

3、断裂构造标志

大断裂带的转弯处、交切处,断裂破碎带及其构造交汇处或断裂分枝的交结点;变质核杂岩的拆离构造带,不同岩相、岩性的接触带,特别是断裂与岩体的接触带或相交部位;火山机构及隐伏穹隆构造常容易有隐爆角砾岩筒,特别是在岩体的顶部,放射状、环状构造的交结处,常赋存有矿脉,而隐爆角砾岩筒构造本身就是有利的成矿构造。遥感图像表现出多组线性构造交汇或线性与环形构造复合叠加部位,多有利于小侵入体或角砾岩筒生成。

4、热液蚀变标志

成矿的角砾岩筒蚀变多比较强。以中低温蚀变矿物组合为主,有烟灰色石英,以硅化、黄铁矿化、水白云母-绢云母化、高岭土化、碳酸盐化为主,有的矿区出现有电气石化、萤石化、菱铁矿化、重晶石化等。有的矿区蚀变矿化出现分带。如蒲塘矿区,岩筒外为青磐岩化,岩筒中主要为硅化、绢云母化及黄铁矿化。蒲塘矿区浅部以金矿化为主,深部铜含量增加。七宝山金矿在-150 m标高以上为金矿体,以下为金铜,深部以铜为主,金只为伴生。

5、地球化学标志

孔各庄金矿是根据化探异常发现的:在1:20 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时,发现Au、Ag、Cu、Hg 等元素异常呈NW西带状分布;1:5万分散流圈出Au、Ag、Cu异常,异常规模大、丰度高,具浓集中心,在高丰度区发现有工业矿体(陈纪民1995)。蒲塘金矿在琵琶沟角砾岩筒顶部矿上元素组合为Au、Ag、Cu、Pb、Zn、As、Hg 组合,中部为Au、Cu、Bi、Hg、Mo 组合,深部为Cu、Mo、W(Au)组合。地球化学元素Sb、Hg、Ag、Pb、Zn 含量从深部向浅部增加,而W、Mo、Bi、Co、Ni向深部增加;可以选用多元素比值指数来定量研究元素的垂向变化规律,用五项指标来判断斑岩-角砾岩筒的剥蚀深度。

6、地球物理标志

孔各庄金矿大比例尺电法测量,推测深部有花岗岩体,矿体为高激化、高电阻率(喻学惠1996)。从近年来研究看,用重力和电磁法可以确定小岩体范围(重力低);角砾岩筒中往往含有少量磁性矿物,因之用高精度磁测可以确定角砾岩筒;角砾岩多为低阻体,而强硅化的为高阻体;金矿化常与黄铁矿及硫化物相伴产出,可以出现高激化体(注意有一些粗晶黄铁矿不含金),低电阻率。所以要用综合方法进行预测。

7、隐爆角砾岩型金矿多与中生代火山岩和超浅成-浅成侵入杂岩有成因联系,成矿具有一体多型、一筒多型特征

在同一矿区或同一岩体,既有角砾岩筒型金矿、斑岩型金矿、接触交代型金矿、蚀变破碎带型金矿,也有热液脉状充填型金矿;有的还有火山岩型金矿。即一体多型。而在同一个角砾岩筒内,顶部塌陷带有细脉状、大脉带型矿体,中部为筒状角砾岩型金矿石,深部为斑岩型金(铜)矿石;在岩筒接触带中能形成夕卡岩型矿脉,

也可能形成蚀变岩型矿脉;在岩筒外围岩中形成似层状、透镜状矿体或浸染状矿脉等。即一筒多型。总之,隐爆角砾岩型金矿找矿,可以根据已发现的一种矿化类型,从其成矿系列和规律,找寻相应位置的矿脉。尤其这类矿床延深多大于延长,有一些属于隐伏矿,根据浅部标志可以寻找深部矿。所以,在找矿勘查工作中,不应把某类型金矿和有关矿床彼此孤立起来,而应把各类矿化通盘考虑,互为找矿标志,预测隐伏矿体或开展外围找矿。

六、结论

隐爆角砾岩型金矿床的形成与中酸性侵入体、隐爆作用、隐爆角砾岩以及断裂构造有密切的联系。中酸性侵入体是成矿母岩,隐爆作用的发生及形成的隐爆角砾岩体(筒)是容矿构造,角砾岩体中的次级断裂是控矿构造,各因素对于此类型金矿床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隐爆作用一般发生在<3 km的地壳浅处,所形成的隐爆角砾岩通常位于相关中酸性侵入岩的顶部位置,或与围岩的接触带中,因此在此类型的金矿床中,金矿化一般是上部富,下部贫。实际矿山采矿中应该在不放弃深部某些地段探矿的同时,注重上部中段找遗漏矿体,并且注意成矿有利部位,如区域性断裂带及其次生断裂的转弯、复合交切部位,岩体与断裂破碎带的交切处。

参考文献

[1] 章增凤,引爆角砾岩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地质科技情报,1991,10(4):1-5.

[2] 王照波,司荣军,仲卫国,杨学生,隐爆角砾岩筒型矿床成矿流体演化趋势曲线特征,地质地球化学,2003,31(4):62-67.

[3] 王照波,隐爆岩及其形成模式探讨,地质找矿论丛,2001,16(3):201-205.

[4] 宋保昌,张宝林,王杰,徐兴旺,隐爆角砾岩型金矿的成矿机理探讨,矿床地质,2002,21(增刊):662-665.

[5] 卿敏,韩先菊,隐爆角砾岩型金矿研究评述,黄金地质,2002,8(2):1-7.

[6] 李胜荣,隐爆角砾岩型为主的金矿床系列模式,1995,4(5):272-277.

[7] 罗镇宽,苗来成,关康,角砾岩型金矿床——一种值得重视的金矿床类型,地质找矿论丛,1999,14(4):15-23.

[8] 艾霞,隐爆角砾岩型金矿成矿地质条件构造类型及找矿标志,矿床地质,2002,21(增刊):569-572.

[9]谭文娟,魏俊浩,张可清,陆建培,赵洁心,鲍明学,隐爆角砾岩型金矿床成矿特征浅析——以山西堡子湾、河南祈雨沟金矿床为例,地质找矿论丛,2006,21(1):15-18.

[10] 黄占起,苏宏伟,张志祥,与斑岩型铜矿有关的角砾岩(筒),地质调查与研究,2003,26(2):103-107.

[11] 张洪涛,芮宗瑶,论与斑岩矿床有关的矿化角砾岩成因类型及其地质意义,矿床地质,10(3):265-271.

[12] 邵世才,爆发角砾岩型金矿床的成因及其定位机制——以河南祈雨沟金矿为例,矿物学报,1995,15(2):230-235.

[13] C.W.Burnham, Energy release in subvolcanic environments: Inplications for breccias formation. Economic Geology, 1985, Vol.80.pp.1515-1522.

[14] CALING.TAMAS,https://www.360docs.net/doc/d413738267.html,ESI. Hydrovolcanic breccias structures-general features and genetic criteria-Ⅰ.Phreatomagmatic breccias.STUDIA UNIVERSITATIS BABES-BOLYAL,GEOLOGIA,XLVII,1,2002,127-147.

[15] CALING.TAMAS,https://www.360docs.net/doc/d413738267.html,ESI. Hydrovolcanic breccias structures-general features and genetic criteria-Ⅰ.Phreatomagmatic breccias. Studia Universitatis Babes-Bolyal, Geologia, XLVIII,1,2003,55-66.

[16] Origin of breccia pipes,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s, Economic Geology, Vol,69,1974,pp.412-413.

构造

第三章地质构造 实习区构造较为复杂,以断层及背斜为主,在实习区内分布 广泛,总体上呈北东、东西向。区内还分布有不整合接触,按平行不整合共分为八个构造层。如图所示 第一节乌当教学实习区的大地构造位置 一、大地构造位置 根据1987年7月由地质出版社出版的《贵州区域地质志》,实习区一级构造单元为扬子准地台,二级构造单元为黔北台隆,三级构造单元为遵义断拱,四级构造单元为贵阳复杂构造变形区。如图所示 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遵义断拱毕节北东向构造变形区 凤岗北北东向 贵阳复杂 六盘水断陷威宁北西向 普安旋钮构造 黔南台陷贵定南北向 望谟北西向 四川台坳 华南褶皱带 二、构造定型期 本实习区构造格架基本在燕山期定型。乌当断层于实习区西部使寒武系娄山关组上升与三叠系关岭组直接接触,且奥陶系中

发育有一系列东西走向逆冲断层,说明乌当断层从奥陶纪后开始活动;乌当断层于本实习区东北部形成发辫状结构,共四条次级断层,其中一条断层发育于二叠系茅口组中,说明乌当断层二叠纪还处于活动状态;乌当断层在东北部赵家庄、西部乌当大桥一代被白垩系惠水组覆盖,证明乌当断层在白垩系已经停止运动,此时实习区正处于燕山运动影响期。燕山运动之后,本区隆升为陆地,构造格架基本定型。 第二节乌当教学实习区构造形迹 实习区主要发育有背斜及断层。背斜仅发育有乌当背斜,断层主要为近东西向逆断层,平移断层较少,仅发育有南北向高院断层。 一、褶皱 褶皱仅发育有东西向乌当背斜。 乌当背斜:位于大洼、赵家庄一带,两翼分布广泛,背斜走向北东向,核部为寒武系娄山关组白云岩,翼部为奥陶系至二叠系地层,受乌当断层及第四系影响,乌当背斜南翼出露齐全,北翼仅出露有核部地层。南翼地层倾角约为22度至58度,轴面倾向为西北方向,转折端呈圆弧状。 二、断层 实习区主要发育七条断层。南西—北东向乌当断层(F1),五条东西向逆断层,为大洼断层(F2)、大麻窝断层(F3)、小麻窝断层(F4)、田坝头断层(F5)及黄花冲断层(F6),

造山型金矿床成矿规律研究综述

造山型金矿床成矿规律研究综述 摘要:新矿床的发现往往可以带出大批相似矿床,从而建立新的矿床模型,为今后的找矿工作指导。造山型金矿是变质地体中受构造控制的脉状后生金矿床,增生造山作用会从时间与空间上对其产生影响。造山型金矿的概念包括石英脉型、构造蚀变岩型、韧性剪切带型等金矿床,通常在地壳绿片岩相环境中比较多见。对造山型金矿床的矿床时间分布规律、矿床空间分布规律、成矿物质来源规律和矿床共生规律的研究既是我们今后进行成矿分析的向导(基础),又是成矿分析的结晶,它对预测找矿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矿床模型造山型金矿床成矿规律指导作用 一、造山型金矿的定义与矿床地质特征 造山型金矿是各个时代的地体中受构造控制的脉状后生金矿床,与增生造山作用有关的金矿床。金矿床一般呈脉状或似层状产出,主要产于石英脉或者蚀变岩中,或作为交代体产于脉体与剪切带周围的蚀变岩中,或者作为两种类型的结合体。造山型金矿的概念包括石英脉型、构造蚀变岩型、韧性剪切带型等金矿床,通常在地壳绿片岩相环境中比较多见。造山型金矿矿床地质特征表现如下:增生型造山作用会对成矿产生影响;通常重要超岩石圈构造附近比较多;造山作用在多个外来地体不断拼贴增生的造山带可持续较不时间,且成矿时间范围相对较大,不过与赋矿地体的峰期变质作用相比相对滞后或同步;在一些复杂的、大型地质构造单元中,矿床分布比较多;通常产于绿片岩相变质地体;受构造控制影响,矿床产于超岩石圈断裂带的二级或更次级的断层羽中,赋矿构造表现为高角度斜向走滑带、逆掩推覆带等;绿片岩相域的蚀变矿物组合主要为石英、云母、绿泥石以及黄铁矿;成矿流体多为富碳水溶液,盐度较低;在韧-脆生剪切带内,流体压力逐渐由超静岩下降至低于静岩;尽管矿区范围内有成矿元素分带性,不过单个矿床或矿脉系统有较大的垂直延伸,且不存在垂向分带现象,有明显的侧向分带[1]。 二、典型矿床实例综合分析 以柴北缘一东昆仑地区的造山型金矿床为例。 造山型金矿都产于汇聚板片的边缘、靠近深断裂的部位,与晚加里东或晚华

断层角砾岩与沉积底砾岩的区别

底砾岩:因位于海浸层序底部而得名,代表一个长期的沉积间断之后所开始的新的 沉积,与下伏岩层呈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触。 底砾岩的特点是:分布面积不大但较稳定,砾石磨圆度高、分选性好,成熟度高,粒度由下至上逐渐变细等,代表长期侵蚀间断的产物,是判断构造运动和区域不整合存在的重要标志。这种砾岩的成分一般比较简单,稳定性高的坚硬砾石较多,磨圆度高,分选性好;杂基含量少,主要是砂质—粉砂质成分,这表示它们经历了长距离的搬运。通常分布范围广,如山东汶南、蒙阴一带,上侏罗统汶南亚组与下伏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呈超覆不整合接触。在不整合面上,汶南亚组底部有底砾岩,砾径1—5cm,砾石成分以石英岩为主(约占80%—90%),其次为石灰岩和少量火成岩,磨圆度好,多为钙质胶结,厚约5—6m,分布普遍。 辨识标志是: 1)具有下伏老岩层的砾石和碎屑; 2)砾石分选性和磨圆度高,成分较杂,但以硅质砾为主; 3)下伏岩层的顶部有风化壳和粘土层或黄褐色氧化层; 4)其胶结物的时代才能代表底砾岩的形成时代; 5)可产有砂金、金红石、钛铁矿、锆英砂等重砂矿床。 层间砾岩: 因位于连续沉积的地层内部而得名,其上下无沉积间断,胶结物与砾石岩性常常相同。通常是当地岩石边冲刷、边沉积形成的。也可以在成岩阶段,由于胶体脱水,体积收缩,岩石碎裂成角砾,再被胶结,则可产生成岩角砾岩(砾岩)。在动荡不安的沉积环境或同生断层中,可形成同生角砾岩,角砾与胶结物的成分相同。 层间砾岩的特点是:整合地夹于其他岩层之间,它的存在并不代表有侵蚀间断,与下伏地层是连续沉积的。在其砾石成分中,可有软的不稳定的岩屑,有时,这些岩屑甚至是主要的,如石灰岩、粘土岩及弱胶结的粉砂岩等岩屑,磨圆度差,杂基成分复杂,它们通常是当地岩石边冲刷、边沉积的破坏产物。如北京西山黑龙潭、郝家坊一带在下二叠统上杨家屯煤系中,有七层隧石中砾岩,它与砂岩、粘土岩组合成七个正旋回,岩性自下而上由粗变细,呈规律性重复出现,为层间砾岩。 层内砾岩: 层内砾岩是指该岩层在准同生期尚处在半固结状态时,经侵蚀破碎和再沉积而成的砾石沉积物,再经成岩作用而成的砾岩。这种成因的砾石确切地讲应属于内碎屑,故又称为同生砾岩。由于形成这种碎屑的作用常很局限,所以砾石成分单一,未经搬运或搬运距离很短,只有轻微磨损,并一般限于单一的沉积环境内,厚度通常几厘米,最大可到1--2m。层内砾岩在碳酸盐岩中分布普遍,如我国北方寒武系和奥陶系中的竹叶状砾屑石灰岩;在砂岩内的泥页岩碎屑也是很常见的。后一种类型的层内砾岩,其中泥页岩砾石通常呈薄片状或板状“漂浮”在砂质的基质内,并出现在砂、泥岩互层剖面的砂质层底部。层内砾岩比较普遍,但不指示沉积作用上有任何大的间断。

赤峰柴胡栏子金矿构造控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Ser i es N o.348 June2005金属矿山 M ETAL M I N E 总第348期 2005年第6期 *基金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重大工程项目/华北东部盆山系统与战略资源预测0(KZCX1-07)。 李德亭(1968-),男,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100083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北京科技大学610#信箱。 #地质与测量# 赤峰柴胡栏子金矿构造控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李德亭袁怀雨 (北京科技大学) 摘要内蒙古赤峰市柴胡栏子金矿是一座以蚀变岩型为主、石英脉型为辅的中型黄金矿床,控矿构造研究表明,矿区内构造可划分为导矿构造、运矿和容矿构造;运矿和容矿构造发育在导矿构造两侧120m范围以内,并直接控制着矿体的空间产出形态;成矿后期发育的N E向和近E W向的构造常被脉岩充填并切穿和错动矿体,但总体断距不大。因此其主要找矿方向应是寻找导矿构造的隐伏延伸部分以及两侧的运矿和容矿构造,并根据此认识在矿区外围钻探获得了工业矿体,使找矿工作取得了突破。 关键词导矿构造运矿和容矿构造工业矿体黄金矿床 O re-controlling Law of Struct ures and Ore Prospecti n g D irection i n Chaihulanz iGold D eposit,Chifeng R egion L iDe ti n g Yuan H ua i y u (Universit y of S cience&T echnology Beijing) Abstrac t Cha i hu l anzi go ld deposit i n chifeng city,Inner M ongo li a i s of m edi um size,w ith a ltered rock type as the m a i n type and quartz vein type,the aux iliary.T he investi ga tion of its ore-contro lli ng struc t ures show s tha t the ore-con-trolling struct ures in this area can be dev i ded i nto ore-trans m itti ng,ore-carry i ng and ore-depositi ng t ypes.The ore-carry- i ng and ore-depo siti ng structures are d istri buted w ith i n120m w i de range a l ong bo t h si des o f the ore-trans m itti ng structure and d irectly contro l t he spac ial occurrence s hape of t he orebody.T he NE and near E W d i recti on structures dev eloped i n the later period o f ore for m ation a re frequentl y filled by the vein rock and the ore body is cut or stagg ered,but w ith no t larg e fracture d i stance on the whole.T he re f o re,t he m a i n o re-pro specti ng dr i ec ti on shou l d be to look for the hidden ex tending part o f ore-trans m itti ng struct ure and the o re-carry i ng and o re-depositi ng struct ures a l ong its both sides.A ne w orebody has been f ound by drilli ng i n t he per i phery o f t he m i ne d i str i c t accord i ng to t h is understand i ng ga i n i ng a breakt hrough i n ore prospec ting. K eywords O re-trans m itti ng structure,O re-carry ing and ore-depo siti ng structures,i ndustria l o rebody,G o l d depo sit 内蒙赤峰市柴胡栏子金矿床位于赤峰市西约40km的松山区初头郎镇,位于著名的赤峰-朝阳金矿集中区的西段,本区内有柴胡栏子、莲花山、红花沟、索虎沟等金矿床。该矿经过20多年的生产,近年来已出现了资源危机,并有较多的科研单位对本矿区及周围开展了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工作,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1~4]。但由于金矿区第四系黄土覆盖厚,多年来找矿工作一直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在矿山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开展了新一轮联合科研工作,本文介绍的是其中部分研究成果。 1矿床地质特征简介 柴胡栏子金矿在大地构造位置上,位于华北地台北缘东段燕北隆起区内,即以往所称的内蒙地轴东段,其具体位置处在铭山隆起北东端(图1)。矿区黄土覆盖严重,出露地层主要是晚太古界变质岩系,上太古界建平群是本区出露的最古老地层,已发生角闪岩相和麻粒岩相变质,构成本区的结晶基底。建平群可以进一步划分为2个岩组,下部为小塔子沟组,相当于冀东的迁西群,莲花山金矿和红花沟金矿即产于该地层中,其岩石组合主要为斜长角闪岩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麻粒岩、斜长角闪(辉石)岩及少量磁铁石英岩等;上部为大营子组,相当于冀 # 30 #

卡林—类卡林型金矿床成矿控制及找矿问题

卡林—类卡林型金矿床成矿控制及找矿问题 卡林-类卡林型金矿是20世纪发现的一类新的矿床类型。从卡林-类卡林型金矿发现于美国内华达州的卡林-类卡林型矿区,此后该地区勘探并发现了长达1000余千米的卡林-类卡林型金矿带,对全世界金矿勘查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后期,卡林-类卡林型金矿在我国找矿勘查研究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西北、西南两大金矿床区发现以后,近些年,该地区深处勘查找矿工作又取得了重要进展。卡林-类卡林型金矿为全世界金矿事业做出了巨大的成就,并且找到了一种新的找矿方式。 标签:卡林-类卡林型找矿金矿床 卡林-类卡林型金矿床的定义为产自于在具有良好渗透性的未经过地区性细小碎岩、硅酸盐岩与碳酸质岩中的细小浸染型里的具有低温热液的金矿床体。金矿床大部分是浸染状,金矿的粒度大部分是显微与次显微混合级,也被定义为微小浸染型金矿床、渗透与热水型金矿床、沉淀累积型金矿床和“在化学定义上有利于形成金矿的浸染状的在沉淀累积岩层里矿体” 。由于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在美国内华达州的卡林镇以北约35 km 处发现而得名。由于这类型金矿床的低品位金属含量很低,大部分发育为Au- As- Hg- Sb- Ti 等含有微量元素组成与含有中低温热液侵蚀矿物组合,并且构成了以中温为主的环境,不具备典型的表层低温热液矿床与热泉型金矿床。卡林-类卡林型金矿床主要分布在美国和中国,并且在东南亚和南美洲的秘鲁也有少量分布。我国自20世纪70 年代末,在广西首次发现卡林-类卡林型金矿床以后,在短短的几十年期间,已经在、云南、贵州、四川、安徽、湖北、甘肃、湖南和陕西等省区相继发现一大批该类型金矿床。其中,已经勘探和发现的大型金矿床多达6处,大型中型金矿床更是达到数十处。当前,卡林-类卡林型金矿床已经成为我国主要的热液金矿床类型之一,而且具有很大的找矿潜力、优良的成矿远景与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对于研究和分析卡林-类卡林型金矿床的分布规律和找矿前景具有很高的理论和实际价值。 1成矿的大地构造背景、分布及类型划分对比 1.1构造背景和分布 卡林-类卡林型金矿通常在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方出现,使其构造地形与分布具有很明显的特点。例如:卡林-类卡林型金矿在不同的地质构造单元的结合地方和在裂谷稳定大陆边缘。 1.2卡林-类卡林型金矿地质条件特征 在当代的勘探找矿的实际活动中,人类寻找到了一类和卡林-类卡林型金矿床十分相似特点的金矿床,并且将它定义为卡林-类卡林型,该矿床出产于沉积岩系里的非碳酸盐岩,尤其是呈现切状的形成破碎结构的内部。因为美国得主要

砾岩与角砾岩

第六章砾岩和角砾岩 第一节一般特征 第二节砾岩和角砾岩的分类 第三节成因分类及主要成因类型 本章重点 各种砾岩的概念 砾岩的成因分类,常见砾岩的特征 第一节一般特征 砾岩为粗碎屑岩:颗粒>50%,D>2mm或1mm 其中(1-2) mm碎屑也可叫巨砂 砾岩一般特征: 1、成分: 岩屑含量高,所有的母岩的组分在砾岩中都能体现出来,成分复杂。 砾岩的三种结构组分为:颗粒、胶结物、杂基。 2、结构: 根据砾岩的大小,形态,分选,接触关系等及胶结物,杂基的含量,分布特点等可划分出多种具体类型。 (颗粒的,杂基的) 3、构造: 砾岩具成层性,可见到大型斜层理和递变层理,有时呈均匀块状。另外,砾石排列常有较强的规律性,扁形砾石尤为特征,有时具压实优选。

4、产状: 可组成厚度极大的砾岩岩系,也可以夹层、薄层、透镜体及其他多种局部堆积的形式存在。 5、意义: 砾岩是其他岩石遭受破坏的最初产物,其性质主要取决于母岩的性质,且搬运距离不远,故研究砾岩的成分有助于追溯物源,是推断陆源区位置和性质最可靠的直接资料。砾岩作为储层,其渗透性良好,可作为水,油,气的良好储层。 油田实例:克拉玛依,辽河,中原,二连等 第二节砾岩的分类 一、根据砾石圆度的分类: l、砾岩:圆状和次圆状砾石含量>50%,成熟度高 2、角砾岩:棱角状和次棱角状砾石含量>50%,成熟度低 二、根据砾石大小的分类: 细砾岩:砾石直径为2~l0mm; 中砾岩:砾石直径为l~l0cm; 粗砾岩:砾石直径为1~10dm; 巨砾岩:砾石直径>lm。三、根据砾石成分的分类: ⒈单成分砾岩和角砾岩 砾石成分单一,同种成分的砾石占75%以上。 ⒉复成分砾岩和角砾岩

角砾岩(砾岩)的辨识及其找矿意义

我们在地质研究与矿产勘查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角砾岩和砾岩。这些角砾岩和砾岩具有不同的的形成方式,其地质意义与找矿意义各不相同。 因此,准确地辨别出不同成因的角砾岩(砾岩)是一个训练有素的地学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基本功。 角砾岩(砾岩):由粒径>2mm的圆状、次圆状、棱角状岩石碎屑(砾石)经胶结而成。角砾岩能很好地反映母岩成分和性质,它与母岩关系密切。可用它判断构造运动、古海、湖岸的位置及古河流的流向。砾石是天然的铺路材料和水泥拌料,某些砾岩常与铀、金、金刚石、铜等共生,是良好的找矿标志。 按砾石的圆度分为砾岩和角砾岩: 砾岩:圆状、次圆状的砾石含量>50%的岩石; 角砾岩:棱角状和次棱角状砾石含量>50%的岩石。 按砾径的大小可分为: 巨砾岩:砾石直径>256mm; 粗砾岩:砾石直径为64~256mm; 中砾岩:砾石直径为4~64mm; 细砾岩:砾石直径为2~4mm。 按砾石成分分为单成分砾岩和复成分砾岩。 单成分砾岩:砾石成分单一,多为稳定的岩屑和重矿物,其中某种成分的砾石占75%以上,如石英岩质砾岩,燧石砾岩及石英砾岩等; 复成分砾岩:砾石成分复杂,各种成分的砾石含量都不超过50%,通常分选较差、圆度不高,砾石抗风化能力也较弱,多为洪积产物。 根据在剖面上的位置分为: 底砾岩:因位于海浸层序底部而得名,代表一个长期的沉积间断之后所开始的新的沉积,与下伏岩层呈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触。 底砾岩的特点是:分布面积不大但较稳定,砾石磨圆度高、分选性好,成熟度高,粒度由下至上逐渐变细等,代表长期侵蚀间断的产物,是判断构造运动和区域不整合存在的重要标志。 辨识标志是:1)具有下伏老岩层的砾石和碎屑;2)砾石分选性和磨圆度高,成分较杂,但以硅质砾为主;3)下伏岩层的顶部有风化壳和粘土层或黄褐色氧化层;4)其胶结物的时代才能代表底砾岩的形成时代;5)可产有砂金、金红石、钛铁矿、锆英砂等重砂矿床。 注意:因不整合面常常为构造薄弱面,可为断层及热液作用所利用,故底砾岩往往叠加有构造角砾岩、热液角砾岩等,大大增加了底砾岩辨识的难度。这就需要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伪存真。 层间砾岩:因位于连续沉积的地层内部而得名,其上下无沉积间断,胶结物与砾石岩性常常相同。通常是当地岩石边冲刷、边沉积形成的。也可以在成岩阶

云南羊拉铜矿江边矿段三维地质建模及隐伏矿床(矿体)定位预测

Advances in Geosciences地球科学前沿, 2020, 10(9), 857-868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20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d413738267.html,/journal/ag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d413738267.html,/10.12677/ag.2020.109084 云南羊拉铜矿江边矿段三维地质建模及隐伏矿床(矿体)定位预测 坚润堂1*#,邹国富2,张俊岭3,苏富彬1,宋小美1 1百色学院,广西百色 2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云南昆明 3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东广州 收稿日期:2020年9月4日;录用日期:2020年9月20日;发布日期:2020年9月27日 摘要 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在寻找隐伏矿床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尤其是在地表矿化信息不足的地段,具有传统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羊拉铜矿床江边矿段因构造破坏和不同期次岩浆作用的叠加,地表找矿信息较少,常规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方法进行深部预测往往成果高且效果不佳。本文在深入研究区域成矿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研究区已有的勘查数据,以Surpac软件为平台,建立了江边矿段的三维地质模型,并以此模型为基础,建立了成矿预测信息模型,并采用三维信息量法,开展了找矿预测,圈定了3处远景预测区,对于指导区内下一步的找矿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羊拉铜矿江边矿段,找矿预测,三维地质建模,信息量法 Three-Dimensional Geological Modeling and Location Prognosis of Concealed Ore Deposit (Bodies) in Jiangbian Section of Yangla Copper Mine, Yunnan Province Runtang Jian1*#, Guofu Zou2, Junling Zhang3, Fubin Su1, Xiaomei Song1 1Baise university, Baise Guangxi 2Kunming Prospecting Design Institute of China Nonferrous Metals Industry Co., Ltd., Kunming Yunnan 3Guangzhou 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hou Guangdong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角砾岩分类及特征

角砾岩分类及特征 因此,准确地辨别出不同成因的角砾岩(砾岩)是一个训练有素的地学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基本功。 角砾岩(砾岩):由粒径>2mm的圆状、次圆状、棱角状岩石碎屑(砾石)经胶结而成。角砾岩能很好地反映母岩成分和性质,它与母岩关系密切。可用它判断构造运动、古海、湖岸的位置及古河流的流向。砾石是天然的铺路材料和水泥拌料,某些砾岩常与铀、金、金刚石、铜等共生,是良好的找矿标志。 按砾石的圆度分为砾岩和角砾岩: 砾岩:圆状、次圆状的砾石含量>50%的岩石; 角砾岩:棱角状和次棱角状砾石含量>50%的岩石。 按砾径的大小可分为: 巨砾岩:砾石直径>256mm; 粗砾岩:砾石直径为64~256mm; 中砾岩:砾石直径为4~64mm; 细砾岩:砾石直径为2~4mm。 按砾石成分分为单成分砾岩和复成分砾岩。 单成分砾岩:砾石成分单一,多为稳定的岩屑和重矿物,其中某种成分的砾石占75%以上,如石英岩质砾岩,燧石砾岩及石英砾岩等;

复成分砾岩:砾石成分复杂,各种成分的砾石含量都不超过50%,通常分选较差、圆度不高,砾石抗风化能力也较弱,多为洪积产物。 根据在剖面上的位置分为: 底砾岩:因位于海浸层序底部而得名,代表一个长期的沉积间断之后所开始的新的沉积,与下伏岩层呈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触。 底砾岩的特点是:分布面积不大但较稳定,砾石磨圆度高、分选性好,成熟度高,粒度由下至上逐渐变细等,代表长期侵蚀间断的产物,是判断构造运动和区域不整合存在的重要标志。 辨识标志是:1)具有下伏老岩层的砾石和碎屑;2)砾石分选性和磨圆度高,成分较杂,但以硅质砾为主;3)下伏岩层的顶部有风化壳和粘土层或黄褐色氧化层;4)其胶结物的时代才能代表底砾岩的形成时代;5)可产有砂金、金红石、钛铁矿、锆英砂等重砂矿床。 注意:因不整合面常常为构造薄弱面,可为断层及热液作用所利用,故底砾岩往往叠加有构造角砾岩、热液角砾岩等,大大增加了底砾岩辨识的难度。这就需要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伪存真。 层间砾岩:因位于连续沉积的地层内部而得名,其上下无沉积间断,胶结物与砾石岩性常常相同。通常是当地岩石边冲刷、边沉积形成的。也可以在成岩阶段,由于胶体脱水,体积收缩,岩石碎裂成角砾,再被胶结,则可产生成岩角砾岩(砾岩)。在动荡不安的沉积环境或同生断层中,可形成同生角砾岩,角砾与胶结物的成分相同。

内蒙古额济纳旗呼伦西白隐爆角砾岩型金矿地质特征

内蒙古额济纳旗呼伦西白隐爆角砾岩型金矿地质特征 杨亮1,杨富林2,汤超1 (1.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天津300170;2.内蒙古国土资源勘查开发院,呼和浩特010010) 摘要:近几年,在内蒙古额济纳旗境内发现的呼伦西白金矿,已发现矿脉具有分布特殊,产状陡,延深较大。多数矿脉产于华力西期斜长花岗斑岩体内部或岩体与上泥盆统西屏山组地层的内接触带中,个别矿脉产于斑岩上覆的西屏山组安山质板岩中的构造破碎带内(下部隐伏华力西期斜长花岗斑岩)。 笔者最新研究认为:矿体赋存在与华力西期花岗斑岩体隐爆作用有关的不同隐爆构造部位,属于与华力西期岩浆隐爆角砾岩型金矿床,具中低品位和厚度较大等特点,其找矿前景良好。 关键词:呼伦西白金矿;华力西期;斜长花岗斑岩;隐爆构造部位;隐爆侵入角砾岩墙型 中图分类号:P618. 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4135(2006)02- 呼伦西白金矿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内雅干一带,金矿点最初是1998年由内蒙古国土资源勘查开发院根据区域化探单点样分析结果,经沿Ⅰ级水系高值点查证追索发现的。多年来,由于投入实物工作量较少,该金矿点一直没有较大突破,在类型上前人也多认为以石英脉型为主,次为蚀变岩型[1、2]①,矿化以脉型和浸染型为主,成矿期为华力西中期,成矿时代为319.5 ~ 348.84 Ma[2](李俊建采用单颗粒锆石U-Pb法和石英的Ar40 /Ar39法,样品采自含金石英脉)。经2005年钻探地质工作证实,矿体延深较大,品位和厚度在深部均有变富、增厚趋势,初步估算远景资源量(333 + 334)近10吨①。笔者根据矿区最新成果资料研究认为,矿区内的华力西期浅成—超浅成次火山岩—斜长花岗斑岩体与呼伦西白金矿成矿关系密切。从岩体和矿体产出部位、形态、规模、产状和岩石类型、结构、构造等特征来看,该岩体和矿体具典型的隐爆性质。本文试图对该金矿的成矿地质特征进行总结,并对其成因进行探讨,希望对该区金矿的找矿和勘查工作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1区域地质背景 1.1区域地质概况 矿区大地构造位置根据陈毓川将其划属为古亚洲构造域内蒙古大兴安岭褶皱系[3];潘启宇等将其划属为天山地槽褶皱系,北山晚华力西地槽褶皱带的三级构造单元哈日苏海复向斜,即哈珠—雅干深断裂与乌兰套海超岩石圈断裂之间[4](图1)。其中,哈珠—雅干深断裂为北山中、晚华力西地槽褶皱带分界;乌兰套海超岩石圈断裂为北山地槽与内蒙古中部地槽分界线,也为哈萨克斯坦板块与华北板块的对接带。区内岩浆活动频繁,构造变形强烈,北西向、北东向、东西向、近南北向的线型褶皱和断裂交织成十分复杂的区域构造格局,呼伦西白金矿就位于上述四组构造交汇部位中呼伦西白—珠斯楞海尔罕反“S”型构造带的北西端。呼伦西白—珠斯楞海尔罕反“S”型构造带总体构造线北西向,是控制本区金矿和华力西期斜长花岗斑岩的导矿、导岩构造。金矿体的产出严格受华力西期斜长花岗斑岩的分布控制,成矿主要与华力西期岩浆隐爆活动有关,花岗斑岩不同隐爆构造部位形成的隐爆侵入角砾岩墙既是控制金矿形成的容矿构造,其本身也可构成金矿体。 1.2区域矿产分布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专项资金2004年首批地质矿产勘查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呼伦西白金矿普查”(内国土资字[2004]905号) 作者简介:杨亮(1964-),男,1988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矿产普查专业,地质矿产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金矿找矿、勘查、开发及研究工作,联系电话:022—24023502—3026。 ①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呼伦西白金铜矿普查设计书. 内蒙古国土资源勘查开发院,2004 ~ 2005年。

地质构造及其地质图

二、地质构造及地质图 Ⅰ.名词解释 1.地质构造P23 构造运动引起地壳岩石变形和变位,这种变形、变位被保留下来的形态被称为地质构造。 2.地质作用P24 是指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最主要是地幔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 3.绝对年代法P25 是指通过确定地层形成时的准确时间,依此排列出各地层新、老关系的方法。 4.相对年代法P25 是通过比较各地层的沉积顺序、古生物特征和地层接触关系来确定其形成先后顺序的一种方法。 5.褶皱构造P32 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岩层产生的连续弯曲变形形态。 6.背斜P32 岩层弯曲向上凸出,核部地层时代老,两翼地层时代新。正常情况下,两翼地层相背倾斜。 7.向斜P32 岩层弯曲向下凹陷,核部地层时代新,两翼地层时代老。正常情况下,两翼地层相向倾斜。 8.节理P35 是指岩层受力断开后,裂面两侧岩层沿断裂面没有明显的相对位移时的断裂构造。 9.断层P37 是指岩层受力断开后,断裂面两侧岩层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时的断裂构造。 10.地质图P43 是把一个地区的各种地质现象,如地层、地质构造等,按一定比例缩小,用规定的符号、颜色和各种花纹、线条表示在地形图上的一种图件。 Ⅱ.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选最佳答案,将其代码填在括号中) 1.岩层产状是指()。P31 A.岩层在空间的位置和分布B.岩层在空间的延伸方向 C.岩层在空间的倾斜方向D.岩层在空间的倾斜程度2.岩层的倾角表示()。P31 A.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夹角B.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交线方位角 C.岩层面最大倾斜线与水平面交线的夹角D.岩层面的倾斜方向

3.当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时,岩层是()。P30 A.缓倾岩层B.陡倾岩层C.水平岩层D.直立岩层4.岩层产状记录为145∠5时,表示岩层的走向为()。P32 A.5°B.145°C.35°D.175° 5.岩层产状记录为S45°E∠15°S时,表示岩层倾向为()。P31 A.N45°E B.S45°E C.S45°W D.N45°W 6.褶曲存在的地层标志是()。P34 A.地层对称重复B.地层不对称重复 C.地层不对称缺失D.地层对称缺失 7.褶曲按横剖面形态分类,主要依据褶曲()的相互关系分类。P33 A.枢纽和轴面产状B.轴面产状和两翼岩层产状 C.轴面产状和轴线产状D.枢纽和两翼岩层产状 8.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倾向相反,倾角不等的褶曲是()。P34 A.直立褶曲B.平卧褶曲C.倾斜褶曲D.倒转褶曲9.轴面倾斜,两翼岩层产状倾向相同,其中一翼为倒转岩层的褶曲是()。P34 A.直立褶曲B.平卧褶曲C.倾斜褶曲D.倒转褶曲10.地层对称重复,中间老,两边新,地层界线平行延伸,表示该地区存在()。P32 A.水平背斜B.水平向斜C.倾伏背斜D.倾伏向斜11.节理延伸方向与岩层延伸方向一致时,叫做()。P36 A.倾向节理B.斜交节理C.走向节理D.横向节理12.节理按成因分为原生节理,构造节理和()。P35 A.冷缩节理B.张节理C.成岩节理D.次生节理 13.正断层是指断层的()的现象。P37 A.上盘相对向上运动B.上盘相对向下运动 C.下盘相对向下运动D.两盘水平错动 14.逆断层是指断层的()的现象。P38 A.下盘相对向上运动B.下盘相对向下运动 C.上盘相对向下运动D.两盘水平错动 15.构造角砾岩是断层存在的()。 A.唯一标志B.重要标志C.必要条件D.充分条件16.地层出现不对称重复,缺失时,则有()存在。 A.向斜B.背斜C.断层D.角度不整合接触 17.当岩层走向与断层倾向一致时,叫做()。P39 A.走向断层B.倾向断层C.斜交断层D.横断层 18.泥裂开口所指的方向一定是()。P26 A.岩层的底面B.岩层的顶面C.地表的表面D.河床的底面

金矿的形成要有什么条件

金矿的形成要有什么条件 世界上的黄金宝藏,主要以岩金和沙金两种形态蕴藏于地下,此外还有伴生金.天体运行、地球形成、火爆发、古造山运动、岩浆喷涌、金元素从地核中被夹带喷薄而出等形成岩金;富含金元素的崇山峻岭,在日照风化、雷鸣电闪、狂风暴雨、山体滑坡、泥石俱下、洪水泛滥、河流稳水地段沉淀等形成沙金。 据科学的测定与推断,大约在二十六亿年前的太古代,火山喷发把大量的金元素,从地核中沿着裂隙,带到地幔和地壳中来,后经海洋沉积和区域变质作用,形成最初的金矿源.大约在一亿年前的中生代,因受强大力的作用,地壳变形褶,褶露出海面,金物质活化迁移富有集,形成金矿田,即我们所说的岩金. 在岩金富集地带,岩石氧化后往往留下许多自然金.地表浅层的岩金,经过数千万年的风化与剥蚀,岩石变为沙土.因金的性质稳定,因而被解离为单体,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又因其比重大,因而在河流的稳水处沉积下来,于是形成沙金矿.同时由于沙金具有亲和力,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由小滚大,形成大小不等的颗粒金.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最大的金块重达280公斤,它产于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 大自然变迁中形成的黄金矿床,大致可划分为三大类:岩金矿床、沙金矿床和伴生矿床。在世界上,岩金、伴生金和沙金的储量比例,大约为:70:15:15。其中,岩金矿床,又可划分为若干成因类:岩浆热液型、变质热液型、火山热液型、沉积变质型、热水溶滤型和变质砾岩型等。 各种类型的金矿床,在世界总储量中所占的比例,依次为:变质砾岩型56.2%,变质热液型12.4%,伴生金9.5%,沙金8.9%,岩浆热液型及火山热液型7.0%,热水溶滤型0.9%。 从全球范围来看,按金矿产出的大地构造单元来分,又可分为四类:地盾成矿区、地台及边缘成矿区、地槽褶皱带成矿区和环太平洋成矿带。其中,产于地盾的金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25.6--27.8%;古地台盖层局部中生代活化区,占1.1--1.3%,优地槽区,占12.9--15.6%;冒地槽区,占 1.1--1.2%;而古地台盖构造区,则占47.1--47.7% 大自然变迁中形成的黄金矿床,大致可划分为三大类:岩金矿床、沙金矿床和伴生矿床。在世界上,岩金、伴生金和沙金的储量比例,大约为:70:15:15。其中,岩金矿床,又可划分为若干成因类:岩浆热液型、变质热液型、火山热液型、沉积变质型、热水溶滤型和变质砾岩型等。 金矿一般就是原来富集金的岩石经过岩浆热液或变质等作用使金再次富集,从而形成品味比较高的可供开采的见矿石啊!金一般和富含黄铁矿的石英脉有关 在宇宙很远的地方,有着比太阳系还大的恒星,他们在燃烧中,发生聚变反应,由氢到氦,再由氦到更重的金属,最后,当聚变到金这种物质时,恒星就会发生爆炸爆炸,把大量的金原子喷射到宇宙中。之后,由一个原子一个原子的组成大的物质, 在45亿年前,地球形成的时候,很多宇宙中的小天体带有一些金,在撞击地球的时候被熔化,由于金的密度大,于是,金便往地心下沉,所以现在挖金矿都在地下, 所以,也许在地心附近有大量的黄金。金矿的形成是地球形成时期的宝贵遗产,凡此类物质均被人类称之为金。地球形成时期由于超新星爆炸,制造了很多重金属元素,其中就包括金,

构造地质学阶段性作业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构造地质学课程作业2(共 3 次作业) 学习层次:专科涉及章节:第4章—第6章 一、填空题 1.褶皱的基本型式有______、______。 2.根据轴面和两翼的产状可以把褶皱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一褶皱面的延长长度和两翼宽度之比小于3:1时,称为______;当长宽比为3:1~10:1时,称为______;长宽之比超过10:1时,称为______。 4褶皱的成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按照节理的力学性质,可以把节理分为______、______。 6.按照节理产状与岩层产状关系可以把节理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两组交叉并相互错开的剪节理称为______。 8.断层的组合型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断层的派生构造有______、______。 10.逆冲推覆构造的组合型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 11.逆冲推覆构造的主分带有______、______、______。 12.碎裂岩系列一般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列举三种伸展构造类型: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 1.枢纽 2.隔档式褶皱 3.相似褶皱 4.节理 5.节理的配套 6.地层断距 7.地垒和地堑 8.逆冲推覆构造 9.牵引褶皱 10.平衡剖面 三、简答题 1.理卡德(Rickard,1971)根据褶皱的位态把褶皱分为哪几类? 2.纵弯褶皱作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横弯褶皱作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4.如何进行节理的分期? 5.纵张节理有什么特点? 6.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各有什么特征?

砾岩

砾岩 百科名片 编辑本段

确定底砾岩存在与否的意义十分重要,因为它既是划分地层(系、统、组)界线的标志,又是阐明地壳运动的标志,是恢复古地理面貌、讨论区域地质发展阶段性等问题的重要资料。某些矿产的赋存,诸如金、铀、铜、金刚石、钼等也往往与底砾岩在一起。 层间砾岩 它的产生大多数是由于沉积过程中局部的环境发生变化,比如水流的冲刷、波浪的冲击、暂时的干涸、岸坡的滑动、地壳的微弱升降等均可导致层间砾岩的形成。 在野外,如何认识层间砾岩呢?主要有以下几项标志:①相夹在普通的岩层之间,与侵蚀面、不整合面、假整合面无关。②其砾石的成分与其下最接近的地层岩性相关。③有时层间砾岩层之下有冲刷面。④砾石的磨圆度较差,而且含有石灰岩、粘土岩类等容易溶解或易破碎的岩石所形成的砾石。⑤胶结物、充填物比较复杂。作为最典型的层间砾岩,就是同生砾岩,例如华北地区寒武纪地层中极为常见的竹叶状灰岩。 在观察砾岩的岩石性质时,还可以根据砾石的外形和排列情况判断其形成时的环境。例如在河流中形成的砾石的外形对称性较差,其长轴方向与水流的流向垂直,倾斜方向与水流流向相反,倾角较大,可达15°~30°。形成于海滨的砾石,排列的倾斜方向对着海洋,倾角较小,7 °~8 °,长轴方向与海岸平行。还有的具有干裂、孔隙、结核等。常见的沉积岩有:直径大于3毫米的砾和磨圆的卵石及被其它物质胶结而形成的砾岩,由2 毫米到0.05毫米直径的砂粒胶结而成的砂岩,由颗粒细小的粘土矿物组成的页岩,由方解石为其主要成分,硬度不大的石灰岩等。 编辑本段相关信息 不同成因的砾岩,在砾石成分成熟度、粒度分布、形状、圆度表面特征,以及砾石空间排列上都有较明显的差异。按支撑类型、分选性、组构和沉积造物等 4个成因标志,可把砾岩划分为6种成因类型。在F.J.裴蒂庄的砾岩和角砾岩的成因分类中首先按碎屑化作用力和碎屑来源,把岩 砾岩

成矿作用时代讲解

第一章成矿作用时代 我国华南地区金矿的成矿时代包括中生代和中-晚元古代,金矿成矿作用尤以中生代最强烈,陈毓川等(1998)认为全国78%的金矿床形成于中生代。中生代是华南地区最重要的金矿成矿时期,与印支-燕山期中酸性岩浆作用密切相关燕山期次之。叶伯丹(1990)用40Ar/39Ar方法测定二甲金矿绢云母的全熔年龄为228±5Ma,坪年龄为228±5Ma。陈好寿(1996)测定二甲石英脉型金矿新那都矿段黄铁矿-石英包裹体Rb-Sr等时线年龄为219±4Ma ;二甲红埔门岭矿段糜棱岩型金矿测定糜棱岩Rb-Sr等时线年龄为231±20 Ma;不磨金矿含金石英脉Rb-Sr年龄为244±21Ma。上述资料表明海南地区金矿成矿时代主要为印支期(成矿年龄范围在219Ma~244Ma)。 抱伦金矿的脉状矿体分布在尖峰岭花岗岩体的东南缘,矿体呈北西向展布,并且紧挨着尖峰岭花岗岩岩体,但是没有穿切花岗岩体,赋矿岩层为下志留统陀烈组千枚岩。因此对尖峰花岗岩体的形成时代、陀烈组地层的变质时代以及金矿的成矿时代进行厘定是揭示抱伦金矿形成机制的关键环节。特别是对抱伦金矿成矿时代的精确限定在正确认识矿床成因、了解成矿作用机制以及构建矿床成矿模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成岩时代 第一节花岗岩锆石LA-ICP-MS和SHRIMP U-Pb定年前人对尖峰岭花岗岩体进行了大量的年代学研究工作,获得尖峰岭岩体年龄区间为249~193 Ma(详见表 )。涉及尖峰岭单元的年龄测定情况主要有:获得了208Ma和233±1Ma的锆石U-Pb稀释法年龄(四川攀西地质队,1991);花岗岩岩体中部黑云母K-Ar 年龄为221±2Ma~209±3Ma(刘玉琳等,2002),黑云母Ar-Ar坪年龄为236.5±3.5Ma (舒斌等,2004),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249±5Ma(谢才富等,2006)。对属于尖峰岭单元的尖峰岭岩体边缘的锆石LA-ICP-MS原位微区U-Pb定年,获得了240.6±2.1Ma的结晶年龄(张小文等,2009)。本项目利用锆石LA-ICP-MS原位微区和锆石SHRIMP原位微区两种方法分别对与抱伦金矿接触的尖峰岭花岗岩进行了U-Pb精细定年,获得了5个年龄数据,其中LA-ICP-MS的U-Pb年龄分别为235.7±2.1Ma,237.9±5.0Ma, 246.5±5.7Ma; Shrimp的U-Pb年龄为236.2±2.4Ma和238.7±1.7Ma。因此,综合前人和本项目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尖峰岭花岗岩体的形成时代主要集中在236-240Ma之间,属于印支期的花岗岩。

碎屑岩砾岩及角砾岩试验指导

《碎屑岩——砾岩及角砾岩》实验指导 实验类型:验证实验学时:2实验要求:必修 一、目的 掌握砾岩和角砾岩肉眼和偏光显微镜观察要点及描述方法,领会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对砾岩、角砾岩成分和结构的控制作用。 二、内容和要求 手标本:①石英岩砾岩;②复成分砾岩;③粘土质钙质胶结石灰岩角砾岩;④砂质砾岩。薄片:石英岩砾岩。 要求重点观察手标本,注意砾岩和角砾岩、单成分和复成分砾岩的区别。对石英岩砾岩手标本和薄片做详细文字描述(可附素描图)。 三、提示 1.手标本观察 砾岩的结构由主要砾石的粒级和圆度决定。观察时应注意砾石的形态(等轴、扁平或其他形状)以及最大、最小及主要砾石的粒度(或范围),并据此判断分选程度。磨圆度也应根据大多数砾石的圆度来确定。在估计砾石含量时,注意其支撑类型,进而观察相邻砾石的接触关系。当砾石为扁平状或长条状时,要注意最大偏平面和长轴的定向性,有无叠瓦状构造,叠瓦角的大小或其他定向构造 砾石常是岩石碎屑,在细砾岩或填隙物中也有不少单晶体碎屑,观察成分主要是观察砾石的成分。如果砾石内部结构过细,肉眼不能准确鉴别其岩石类型,可根据颜色、断口、光泽、硬度等整体特征推测具所属大类,如花岗岩、中酸性火山岩、石灰岩等等。原则上,不同岩性的砾石要分别估计含量,也可用主要、其次、少量或较多、较少、偶见等程度词表述。填隙物是泛指砾石颗粒之间的物质。可能是基质和胶结物,也可能只是其中之一。特征明显时,应尽量将它们分开;如有困难,也可不必严格区分。常见胶结物为碳质、钙质和铁质。粘土基质在重结晶过程中世可将砾石胶结起来。对砂质砾岩中砂基的观察,可参考砂岩部分。 2.薄片观察 砾岩薄片观察主要是为了确切鉴定砾石的种类,详细研究填隙物的成分、结构、颗粒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他自生变化。由于砾石成分可以是任何种类的先成岩石,因此鉴定砾石种类就需要全面了解各种岩石的主要鉴定特征。观察时—般采用较低倍率的镜头;当砾石较粗大时,注意不要将砾石和境隙物混淆,这时可先用肉眼观察薄片,待确定丁它们的相对位置和大致范围后再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图3—1)。由于砾岩粒度很粗,所有观察(粒度、成分、结构等等)原则上都应尽量在现场(野外露头)完成。需要采样做进一步研究时,也要根据粒度大小尽量采得大一些。对有代表性的样品还可磨成光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