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列宁选集》第4卷第213页)?
答: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唯物辩证法,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本源、根本理论基础和最本质的东西,在马克思主义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处于极重要的地位。这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有过明确的深刻论述。有人认为,“马克思一生没有指出自己思想理论的精髓”。列宁“在他数以千万字计的论蓍中,仅仅有一次提及…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毛泽东“在他的大量蓍作中,似乎只有一次运用了…精髓…”。这种说法是不合乎历史实际的。不是出于咬文嚼字,就是出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蓍作缺乏真正的了解。在这里首先谈一下语义是必要的。“精髓”、“核心”、“灵魂”的含义基本相同,通常作同义词使用,是同一个意思,都是指最根本的东西、“最本质的东西”。如在列宁的《主义》一文中译成“最本质的东西”一词,《列宁全集》第二版的译文则改为“精髓”。两者意思相同,只是译文的具体表达有所不同
第一章
1、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答:首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中的首要的问题,这是任何哲学家都无法回避和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
其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实践活动中的最大的根本问题。
第三,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是解决其它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4、如何看待“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一观点?(客观规律与人的能动性)
答:肯定了规律的客观性,否定了意识的能动性,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尊重规律,才能正确得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第二,要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科学态度和革命热情结合起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一方面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按照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办事,反对唯意志论、“精神万能论”;另一方面,又要有革命的热情,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反对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宿命论。掌握这一原理对于贯彻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对于克服“左”或“右”的错误倾向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5、和谐社会就是没有矛盾的社会?
答: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原因:这一观点违背了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是不存在矛盾的,事事有矛盾。当一个矛盾解决了,就会出现新的矛盾,矛盾永远也没有解决完的时候,时时有矛盾。
和谐社会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社会形态,也是存在矛盾的。和谐社会是保持相对平衡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状态。和谐社会也存在着斗争性,是在斗争中实现同一。离开了矛盾,社会就不会发展,和谐社会也就不可能实现。
这个说法不完全正确,第一:人类在发展,社会在前进,矛盾也会不断发现,我认为和谐社会就是当人与人之间有了矛盾,在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交流,互相勾通来共享和谐。为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
第二章
1、法国17世纪哲学家帕斯卡说:人是一棵会思考的芦苇。人的生命是很脆弱的像芦苇一样,但人又很强大,成为万物之灵长。如何理解?
答:1)、人在自然界中是很脆弱很渺小的,但是人会思考,这就比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要伟大。
2)、芦苇有随风倒的特性,人也有这样的特性。芦苇随风倒是无意识的,人因为有思想,所以人之所以这样,是趋利避害。
3)、强调人拥有的思想,并不是否定人没有主观能动性。芦苇只是对比,跟大自然的力量比如火山啦地震啦海啸之类的对比,相对它们来说人就是芦苇了。而正因为有思想,人才能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4)、人的本质是物质的,具有客观性,没有所谓“芦苇”这个载体也就没有所谓“思考”,所以,物质是意识的载体。先有物质再有意识,物质本源,意识派生。还体现了人是物质和意识的统一。
2、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区别。
答:“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的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4、凡是亲眼所见的就是客观真理。
答: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是感性认识的感觉阶段,是直接的感性经验。由于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局限性和特殊性,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视觉和听觉是感性认识,它们具有直接性、丰富性,但是它的缺点是直观性和表面性,不能深入、全面地反映事物,有待于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用科学态度加以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5、见仁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性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有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6、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那么,实践又由什么来检验?
答: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悖论。我们一直企图想找一个真实的存在,但是有什么能证明存在本身呢。没有办法,现在所有的一切都是建立在合理的臆测上。所谓经验论,就是合理就是真理。没有人能证明真理的绝对性,但只要能用,就姑且留下。至于真实究竟是什么,从人来有思想就开始辩论,现在也没有答案
有句话叫存在既是合理。与其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若说真理的唯一证明形式就是实践。因为真理之所以成为真理,因为其体系可以较合理的解释或推论现实,而不是因为这个理论多么美感多么理想。那么反过来,当人类所有的视野内的实践检验出真理,但是如果有一天人类的视野扩大到可以检验此实践了,那么真理必须修正。在我没发现错误的时候那他就是对的,在我发现错误的时候那就把他修正成对的。检验错误本身也是一种实践,关键在真理只是视野里的真理,经验论也不是什么可耻的,经验论的问题在以一成不变的视野推导未来。任何新的真理也从新变成经验。从这点来说,真理本身也不过是一种经验论罢了。不过就是经验有可能是过时的真理,真理是未来的经验
9、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答: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求得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过程。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是指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实践是具体的,在实践中产生的理论也必然是具体的。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历史的,是指实践总是发展的,认识要同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相符合。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求人们,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的时候,理论就应当随之而转变,否则就会犯思想落后于实际的错误;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向另一具体过程推移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如果人们硬要强制推移,把将来才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历史阶段,就会犯冒险主义的错误。
10、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答: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结果。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