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第一课时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初一语文《最后一课》第1课时教案(公开课)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初一语文《最后一课》第1课时教案(公开课)
老师板书题目:最后一课(“课”字加着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一个阿尔萨斯小孩子的自述”(加副标题)
(1)从全文看,这“最后一课”是一堂什么课?
(2)阅读课本“预习”部分二:为什么要加这样的副标题?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个“小孩子”是谁?他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3)读完文章有什么样的感受?
(二)交流预习,了解作家作品
二、交流预习,理清故事情节
(一)小组交流,扫清字词
1.出示任务:
(1)小组交流:预习作业中字词、理清课文层次。
(2)学生讨论,强调易错词语。
(3)理清层次,纠正错误的思路。
2.反馈指导:
(1)学生指出,本课易错词语,老师强调在预习本上纠正。
(2)教师指名读词语,相机正音,强调加粗加红颜色的字。全班齐读。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 ——列宁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而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学习自己母语的权力被剥夺,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在“最后一课”上,表现出来强烈的爱国主义、顽强的民族精神,的确可敬可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最后一课”。
(1)阅读课本“预习”部分一,课下注释①,圈点勾画作者、作品及创作背景 。
(2)学生补充介绍作者都德、相关的故事背景。
2.反馈指导:
都德(1840—1897),法国小说家。1868年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以此确立了在法国文坛上的地位。《最后一课》写于1873年即普法战争的第二年。
(3)学生在交流行文思路,谈出自己的见解,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二)课堂交流,理清情节
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最后一课》课件第一课时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最后一课》课件第一课时
他们从文本中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Hale Waihona Puke 分组讨论总结词分组讨论可以让学生们在小组内互相交 流,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VS
详细描述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就 《最后一课》的主题、人物形象、写作手 法等方面进行讨论。小组内成员可以互相 分享自己的看法,共同探讨问题。教师可 以在小组讨论结束后,让每个小组选派一 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以便让全班共享各 组的思考成果。
教育意义
强调了教育在培养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个人在国家命运面前 的责任和担当。
03
语言点解析
生字生词
亘古:远古。 枯躁:枯燥,乏味。
生字生词
诲人不倦
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卷帙浩繁
形容书籍很多或一部书的篇幅很长。
生字生词
懊悔:悔恨。
祈求:恳切地希望或请求。
生字生词
恍惚
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喧闹
声音杂乱,热闹。
重点句子
修辞手法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 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 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这句话运用 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画眉以人的动作和情感,表 达了鸟儿自由自在地歌唱的喜悦之情。同时,通过对 比“这些景象”与“分词用法”,突出了自然景象的 生动有趣和“我”对学习的重视。
写作练习
写作练习1
以“我的最后一课”为题,写一篇与 《最后一课》主题相关的短文。
写作练习2
结合《最后一课》中的情节或人物, 创作一篇小故事或短篇小说。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5
作业布置
课后习题
课后习题1

《最后一课》第一课时课件

《最后一课》第一课时课件
一、上学路上 (1---8) 二、上课前 (9---17) 三、上课中 (18--29) 四、下课后 (29--35)
1、上学路上,小弗郎茨有哪些行动和心理活动? 2、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小结:
这部分写上学途中的情景,交代了故 事发生的背景,告诉我们小弗郎茨有贪 玩、不爱学习、幼稚不懂事的一面,他 没有学好功课,但还能重视纪律,管住 自己,急忙赶同学们都整整齐 齐坐在各自的子位上。在教 室的尽头,平日空着的条凳 上,也坐满了村子里的人。
老师
老师用大戒尺不停地 哈墨尔先生挟着那根可怕的
拍着桌子喊道:“安 铁戒尺,走来走去。
静一点!”
哈墨尔先生并没生气,倒是
平时,我迟到,会遭 很温和地叫我快坐好。老师
到哈墨尔先生的责骂。 穿…系…戴…(和平时不一样)
当哈墨尔先生宣布坏消息时,小弗郎茨的感情发 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小弗郎茨在习字课上产 生了哪两个联想?这有什么 意义?
由于普鲁士军队已作了充分准备,因而法军连战连败, 在色当战役中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 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普鲁士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文。这篇小说 写的就是哈墨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 景。
三要素:
人物 情节 环境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以时间推移为顺序 按情节发展可把文章分为:
都 德


都德(1840-
简 1897),法国现实主 介 义作家。一生写过近
百篇短篇小说,文笔
简洁生动。代表作
《最后一课》和《柏
林之围》由于具有深
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
精湛的艺术技巧而享
有极高的声誉,成为
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

《最后一课》名师课件(第1课时)

《最后一课》名师课件(第1课时)

自己的语言。
因为语言是民族的象征,不忘记本民族
的语言,就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另外,语
言是人民交流思想感情的媒介,法国语言能
够把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聚集成一种反侵略 的强大力量,这种力量可以赶走侵略者,使 人民获得自由。
课堂探究
1.请从小弗郎士的角度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1
小弗郎士(课前)那天早晨上学去得晚,急忙
踱步( duó )
惩罚( chéng )
诧异( chà ) 膝头(xī)
挟(xié )
婉转(wǎn)
戒尺( jiè )
督学( dū )
郝叟(hǎo sǒu) 皱边( zhòu)
懊悔(ào)
惨白( cǎn)
萨( sà )
钥匙( yào )
磨(mó )损
藤( téng )
诧( chà )
凳(dèng )
如何理解“又出了什么事啦?” 注意这句话中的“又”字。一个“又”字,写
出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里战乱频繁,变故迭起,人
心惶惶。还通过孩子的疑惑的眼光,在小说一开始
的时候就埋下了伏笔,预示着将要发生的一件大
事。因此,后来的最后一节法语课上的情节才显得
水到渠成。
为什么文中要这样说“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 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
最后一课
都德
第一课时
目 录
1 3
激情导入 课堂探究
2
理解词句,品味语言
课时作业
4
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
2、从情节和环境角度解读文本。
重难点:
1、利用注释、修辞等方法理解文中重要词句。
2、分析概括小弗郎士的见闻。

7《最后一课》第一课时教案

7《最后一课》第一课时教案

7、《最后一课》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教材分析阿尔丰斯·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写的是普法战争后法国战败,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普鲁士占领后禁教法语,改教德语,爱国的法国师生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表现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怀。

1912年被首次翻译介绍到中国,从此,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它被长期选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材,超越了不同时期、不同意识形态的阻隔,成为在中国家喻户晓、最具群众基础的法国文学名篇之一,它甚至可以作为都德的代名词,作为“爱国主义”的符号,融入近代中国人百年的情感之中!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读者,通过《最后一课》,了解到“法语{母语}是世界上最美丽、最清晰、最严谨的语言”这句话的内涵,懂得了“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时,只要它好好地保存着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掌握了打开监狱的钥匙。

”3、中招考点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是河南中考的必考内容,综合河南中招试题来看必考考点:梳理、概括文章内容,寻找小说线索。

高频考点:语段作用、分析写作手法、分析人物形象4、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小说这一体裁了解不多,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还停留在浪漫感知阶段,不能清晰地描述出来,对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赏析还比较浅层次。

二、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课文,能识记小说三要素,说出小说基本情节。

(2)通过默读课文,能说出人物小弗朗士在小说中的作用。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两个活动:A出示小说三要素,B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概括填空。

2、针对目标(2),设计两个活动:A通过出示问题,让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有用信息,能找出小弗朗士心情变化的语句,在旁边做批注,B小组讨论小弗朗士在小说中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七下《最后一课》第一课时ppt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七下《最后一课》第一课时ppt课件
贪玩.不爱学习 .怕老师 幼稚﹑不懂事
自然环境 “天气”“画眉”
风和日丽
反映出小弗郎士贪玩、幼稚、不 懂事的心态。
社会环境 “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
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 点明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设置悬念——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 么,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朗士思想感 情的变化埋下伏笔。
如何理解“又出了什么事啦”? 一个“又”字,写出了在那个动荡
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பைடு நூலகம்
圈划出这一部分中描写小弗郎 士的有关语句,并思考这些语句能 表现出小弗郎士是个怎样的孩子?
分析人 物形象 认识小弗郎士
到野外去玩玩吧
天空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
又出了什么事啦?
先就 生上 的气 小不 院接 子下 了气 里地 。赶 到 韩 麦 尔
分析人物形象 没上最后一节法语课之前,小弗郎 士是怎样一个孩子?
小弗郎士的见闻和感受。
一、上学路上
开端
到“先生的小 院子里” 到“他那副 大眼镜” 到“我真永 远忘不了”
二、上课之前
发展
三、最后一课
发展
四、宣布下课
高潮、结局
到全文 结束
一、(1~6)序幕。 ——上学路上 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 的观察和感受。 二、(7~10)开端。 ——课前 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 前教室里的情景。 ——课上 三、(11~23)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 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 四、(24~29)高潮和结局。 ——下课
可是我 还能管 住自己, 急忙向 学校跑 去。
可 一 一 安 静 跟 日 晨
是 天 切 安 的 星 的 一
那 , 偏 静 , 期 早 样

初一下语文课件(部编版)-最后一课 第一课时

初一下语文课件(部编版)-最后一课 第一课时
6.最后一课
教学目标
1.学习小说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的 写法。 2.了解在情节发展过程中通过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突出主题的方法。 3.感受小说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热爱祖国和祖国语言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对小说主人公形象的分析、理解,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 行爱国主义教育。 【难点】通过逆向探讨,明确对比手法的运用,以及选普通的人作为 典型形象更具有普遍性的意义。
二、自主预习案
【背景介绍】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1870~1871年,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 间爆发战争。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 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这篇 课文就是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 题材写的。
二、自主预习案 【走近作者】
都德(1840~1897),法国作家。普 法战争时入伍,参加自卫战争,丰富了 创作题材,本文是其短篇小说代表作。
二、自主预习案 【字词梳理】
1.给加点字注音。
懊悔( ào)( hu)ǐ
郝叟( hǎo)( sǒ)u 膝头( xī )
踱2•.根来•据踱拼•去音( 和d组uó词)哽写( 出汉字)•• 。•ɡěnɡ
三、合作探究案
【合作探究】
1.分析小弗郎士的形象 (1)你认为小弗郎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交流点拨]
小弗郎士不是个很用功的孩子,他平时贪玩、幼稚,不大懂 事,上课也没能专心听讲,可是最后的法语课上他却特别认真、专心,而 且对老师的教导领悟得很好,说明他很聪明,在幼小的心灵中也有难得的 爱国情感。 (2)学生诵读小弗郎士的大段心理描写,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 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最后一课-》第一课时教案

《最后一课-》第一课时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时代背景。

2、掌握小说的常识。

3、初步了解阅读小说从情节入手的方法。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情节结构。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情节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热爱租国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重点:1、掌握小说的要素。

2、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

三、教学难点:理清文章情节结构。

四、教学方法通过默读理清思路熟悉情节,并用简要语言复述出来。

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你们热爱我们的祖国吗?那你们具体是怎么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呢?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

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细细品味法国人民对母语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

(二)理解课题引言:同学们你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那么课题“最后一课”指的是什么呢?明确:最后一节法语课,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

引言:为什么会这样呢?连自己民族的语言都没有机会再学习了呢?(三)背景介绍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士。

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就反映这一事件。

(四)小说知识引言:这是一篇小说,什么是小说呢?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1)小说是一种叙事性文学体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引言:从这个概念上我们就应该知道小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2)三要素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3)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4)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初一语文《最后一课》第1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初一语文《最后一课》第1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初一语文《最后一课》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最后一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法国沦陷区一所乡村小学在上着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课堂上的一个小插曲,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课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对于这篇课文中所表现的情感可能还有一定的距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同时,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情境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情感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合作学习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3.课文重点词语的解释4.小组合作学习的相关资料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录音带,让学生听课文朗读,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呈现课文中所描述的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7《最后一课》第一课时课件

7《最后一课》第一课时课件

语言品读
1.韩麦尔先生“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 韩麦尔先生“ 韩麦尔先生 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 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 丝帽。这套衣帽, 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 的日子才穿戴” 的日子才穿戴”,为什么在上最后一课时穿戴 呢?
穿上节日盛装,是为了“ 穿上节日盛装,是为了“表示对就要 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掌握下列词语的音、 掌握下列词语的音、形、义: gěng duó wǎn zhuàn chéng chà wǔ qídǎo ào huǐ
词语积累: 词语积累:
宛转: 歌声悠扬动听。 宛转 歌声悠扬动听。 祈祷: 祈祷 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
愿望的一种仪式。 愿望的一种仪式。 声气阻塞。 哽: 声气阻塞。
需要掌握的 (nìng)宁可 多音多义字: 多音多义字: 宁 níng

)安宁
qiăng 强迫 (tiè)字帖 ( ) 帖(tiě)请贴 强( qiáng 强劲 ) (jiàng)倔强 tiē)妥帖 (
思考: 阅读课文 ,思考:
1.小说以什么作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 小说以什么作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 小说以什么作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 “我”的见闻和感受 我 2.据此,小说可以分为三部分,如何划分? 据此,小说可以分为三部分,如何划分? 据此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上学路上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最后一课 第三部分:不屈精神 第三部分:
3.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有何不同? 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有何不同? 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有何不同
平日上课 气氛 总有一阵喧闹,就是 总有一阵喧闹, 连街上也能听到 学生 课前喧闹:开课桌啦 课前喧闹: ,关课桌啦…… 关课桌啦 老师 拿着戒尺紧敲着,“ 拿着戒尺紧敲着, 静一点,静一点….” 静一点,静一点 “我”迟到会受到责 我 骂 最后一课 一切偏安安静静, 一切偏安安静静,有 不平常的严肃气氛 课前安静: 课前安静:都已坐在 自己的座位上了 胳膊下挟着铁戒尺 “我”迟到,先生却 迟到, 很温和, 很温和,说“快坐好 。”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最后一课》课件第一课时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最后一课》课件第一课时

梳理情节
故事开端端:一路见闻感受 故事发展:上课具体经过 1.感受异常氛围 2.得知最后一课 3.见证动人情景 故事高潮和结局:师生悲痛告别
《最后一课》写于 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 年)。篡夺了法国革命 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 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 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 陆的势力,以摆脱内部 危机,巩固王朝统治。
1870年7月,法国首先 向普鲁士宣战。然而9月, 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 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 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 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 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 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 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 人民勇敢地抗击敌人。这个 短篇,就是以沦陷了的阿尔 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 德文的事为题材创作的故事。

7《最后一课》(第一课时)

7《最后一课》(第一课时)

7《最后一课》(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

2、通过阅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3、初步体会人物情感。

学习重点:通过阅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学习难点:体会人物情感。

一、辅导自学(内容、方法、说明):1、作者简介: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

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

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

《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2、背景介绍:《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

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

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

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

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

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3、阅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

二、讨论小结(合作探究):探究点1:通读全篇后简要地说出本文的人物和主要的故事情节。

探究点2: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景有怎样的不同?三、随堂训练:(A)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xuān()闹chà( ) 异ào()悔气氛.()qí dǎo ()()gěng() 住钥匙..()()(B)2、阅读以下三句话,完成后面的问题。

a、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b、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第一课时精品课件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第一课时精品课件

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韩麦尔先生--服装、表情、动作、语言。 服装:穿礼服上课表示对最后一课的重视。 表情:柔和、严肃、惨白、呆 语言: 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
动作:用尽全身力气书写“法兰西万岁” 总结:韩麦尔先生漂亮的礼服,温和而又严肃的表情,富有哲理、 发人深思的教诲,用尽全身力量写下的“法兰西万岁!”给人以极 深刻的印象。这一切都说明这个普普通通的语言教师的职业是和 祖国的命运紧密连在一起的。因此由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 义精神更典型,更有代表性。

平 日 上 课 最 后 一 课
气氛 学生
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 安安静静,跟星期天的早晨一样。 能听到。 课前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 课前都已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朵大声背书啦。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 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点……”
老师
平时“我”迟到会遭老师的责骂
今天迟到,老师却很温和地叫“我”“快坐好”
平时老师穿戴一般
今天老师穿着只在督学来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漂亮礼服。
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个个看来都很忧 愁。
后排板凳
一向空着

①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 镇上的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 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 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 守”“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 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 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②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 这是他给孩子们及镇上的人上 的最后一次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 个地方。离开他工作40年的地方,离 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而且再也不能教 法语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教这最后 一节课,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 们。这个可怜的人异常的难受,他一 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 色惨白,话也说不下去。……

5《最后一课》第一课时

5《最后一课》第一课时
㈠、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㈡、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㈢、自主质疑
㈣、小结全课
㈤作业设计:
㈠、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㈡、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㈢、自主质疑
㈣、小结全课
㈤作业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㈠、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简介课文背景
㈡、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㈢、自主质疑分析细节描写之心理描写
㈣、小结全课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很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课堂小结
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揭开悬念…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最后一课》课件.第一课时

《最后一课》课件.第一课时

1、作者主要运用什么方法描写小 弗郎士?你能从文中找出来吗?
心理描写
例: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用德国话唱歌 吧!
表达出“我”对被迫学德语的怨恨心情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 鸽子是自由的,也暗示了“我”对自由和平的向往。同时在句 子中还暗含有对敌人的讽刺和对敌人暴行的愤慨。 此时的他已迅速成长起来,变成爱思考、理解祖国命运的孩 子,已经变得懂事、成熟了。
作者简介
都德(1840─1897) 十九 世纪下半叶法国现实主义作家。 1866年,发表了短篇小说集 《磨坊文札》,才引起人们注 意。1868年,长篇小说《小 东西》出版,获得巨大成功, 都德因此赢得了“著名小说家” 的声誉.其中《最后一课》和 《柏林之围》更由于具有深刻 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 技巧而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 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掌握下列词语的音、形、义:
gěng duó zhuà n ché ng wǔ qí dǎo
xuān
wǎ n
gēbo
chà
zhò u

hǎo sǒu
à o
yà oshi
整体感知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在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后,沦陷区阿尔 萨斯一所小学上的最后一节法语课。
主要人物——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
“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日上课打不相同,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并说说这 些不同表明了什么?
பைடு நூலகம்
平时上课
最后一课
一切都安安静静地, 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 平常的严肃气氛。 上课前,学生们已经都 在自己的座位上了。个 个人那么专心。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 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 尺。今天迟到,韩麦尔先 生却温和地叫我快坐好。 老师穿……打……戴…… (和平时不一样)

《最后一课》第1课时PPT课件

《最后一课》第1课时PPT课件

静一点……"
穿着漂亮的礼服
其他 没有镇上的人
有镇上的人
小结
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 天气暖和、晴朗
画眉宛转地唱歌 (反映出小弗朗士天真贪玩、无忧无虑的幼稚 心态。) 社会环境: 普鲁士士兵操练
布告牌传来坏消息 最后一堂课气氛 (设置了悬念——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 为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好铺垫。)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谢谢你的到来
学习并没有结束,希望大家继续努力
❖“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从哪 些地方可以看出他能管住自己?
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只是边跑边 猜测,没有停步 ;听到华希特跟他开玩笑, 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许多人围观新的布告,但究竟出 了什么事却并未直接写出,这有 什么作用?
使读者产生了悬念,有力地吸引 读者急于读下去
第二段(7-10节)上课之前
关于小说
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 事情节和典型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 的一种文学体裁。
长篇小说 中篇小说
按篇幅、容量分 短篇小说
微型小说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环境: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读准字音:
duó
hǎo sǒu ào
踱来踱去 郝 叟
懊悔
chéng yào shi qídăo gĕn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潮—结局—(尾声)
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duó
hǎo sǒu
踱来踱去 郝 叟
ào 懊悔
chéng yào shi qí dăo gĕng yè
惩罚 钥 匙 祈 祷 哽 咽
多音多义字:
(yā)n 咽喉
咽(yà)n细嚼慢咽
(yè)呜咽
宁((nnìínngg))宁安可宁
(tiè)字帖 (qiăng)强迫
• 其艺术特征:观察细致入微、文笔简洁生 动、题材丰富多彩、构思新颖巧妙、主题 深刻鲜明。
创作背景
本文是1870-1871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事, 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 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 普法战争,法军大败,普军长驱直入,侵占 巴黎,迫使法国割地赔款,法国的阿尔萨斯 和洛林东部被割让,普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 继续学法语。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 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作者都德 曾于1870年以法国军人的身份亲历普法战争。
小说常识1
• 小说: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刻 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 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 生活的叙事作品。
• 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 微型小说。
小说常识2
• 小说三要素 •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 •核 心 •框 架 •背 景
小说常识3
• 小说按情节划分为: • (序幕)—开端—发展—
帖(tiě)请帖 强(qiáng)强劲
(tiē)妥帖 (jiàng)倔强
:做错了事,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哽咽:因极度悲伤,哭时不能痛快地出声。
哽,声气阻塞。
婉转:形容声音的圆转柔和。 征发: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者财物。
喧闹:喧哗热闹。
最后一课
都德
故事内容
• 课文以普鲁士战胜法国后,强行 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事 件为背景,以小弗朗士的所见 所闻与内心感受为线索,刻画 了韩麦尔先生这一典型形象和 他给学生教授最后一堂法文课 的情形。
作者简介
• 都德(1840~1897)法国现实主义作家。 代表作长篇小说《小东西》(以诙谐讽喻 的手法反映社会现实,被誉为“法国的狄 更斯”)、短片小说集《星期一故事集》, 又名《月曜日故事集》,本文和《柏林之 围》均出自该小说集,是其爱国主义短篇 小说的代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