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伤寒论》中甘草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伤寒论》中甘草的应用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益气通阳、调和诸药、止咳化痰、斡旋中州、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药性、宁心安神之功,其在《伤寒论》中使用甚广,遍及三阴三阳六经。

认真研究和探讨仲景用甘草的规律,有助于加强对仲景学术思想的认识。

标签:甘草;《伤寒论》;张仲景
《神农本草经》中将甘草归为上品,谓甘草”味甘平,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

久服轻身延年” [1] 。

《中药学》[2]谓:”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功效:补中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3]在张仲景《伤寒论》所载方中,含有甘草的经方达70方之多,或君臣,或佐使,可以说仲景将甘草這味药用到了极致。

笔者通过《伤寒论》的学习,认为张仲景运用甘草独具特色,远超越以上概括,现浅谈如下。

1甘草之功效
1.1益气通阳甘草这个过程主要是在炙甘草汤、桂枝甘草汤、桂枝和月桂汤、茯苓、甘草、甘草汤干姜汤等方中充分体现。

《素问》云:”气味辛甘发散为阳” [4],在仲景方中将甘草与桂枝、干姜等合用共奏辛甘化阳之功。

《伤寒论》第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患者由于汗心阳暴,阳光鼓动不足,导致心中悸动不安,而出现叉手自冒心的被动体位。

仲景治疗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味道,辛,温助心阳,养心定悸。

炙甘草汤、桂枝加桂汤、茯苓甘草汤、甘草干姜汤等方中使用甘草,或温心阳,或助脾阳,益气通阳的效果。

1.2缓急止痛张仲景《伤寒论》,继承和发扬了《内经》”急者缓之” [5]的治疗思路,用甘草缓急止痛之功效,并用芍药甘草汤、小建中汤等方。

芍药甘草汤、白芍与甘草配伍,酸甘化阴,柔筋缓急,用于治疗伤寒汗出伤阴出现脚挛急之症,后来更在此方列为缓急止痛的及基础方。

小建中汤治疗气血两虚,腹中肌肉失养引起的腹中拘急疼痛,甘草与牡丹相配,起到酸甘化阴,缓急止痛的作用。

1.3调和诸药甘草在仲景许多方剂中都起到调和药性的作用,如四逆汤,调胃承气汤等。

或通过其解毒,降低在方内一些药(如附子、大黄)毒性;或者使用一些药缓解方(如大黄等)刺激肠胃引起的腹部疼痛和其他症状。

正如李东垣所说:”甘草,其性能缓急,又协和诸药,使之不争,故热药得之缓其热,寒得之缓其寒,寒热相杂者,用之得其平”。

1.4清热解毒《伤寒论》第331条”少阴病,2~3d,喉咙痛,但甘草煎煮。

不坏,桔梗汤”[7]。

第二方面,甘草味甘凉,取其清热解毒效果,特别是甘草热毒清阴,在咽肿胀。

1.5止咳化痰仲景甘草治疗痰饮咳喘处方很多,如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治疗邪热壅肺咳逆气急,小青龙汤治外寒内饮之咳喘等,甘草、干姜、等药物组成不仅温暖的痰饮佐助,甘草益气健脾,恢复脾的正常运化功能,痰无处生,止咳化痰的作用由此体现[6]。

1.6斡旋中州《伤寒论》较多处体现护胃生津的精神,调胃承气汤治实热谵语症,大黄泻腑实热,芒硝润燥软坚,甘草调和胃气生津,则谵语停止。

1.7宁心安神:金匮要略》曰:”妇人脏躁……甘麦大枣汤主之。

”脏躁病乃肝郁化火,脏阴不足。

仲景遵《黄帝内经》”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之旨提出: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方中用甘草与大枣甘润补中,甘草与小麦养心安神,肝急以缓,阴不足以补,故心神则宁,脏躁自安。

《方函口诀》曰:”此方虽为主治妇人脏燥之药,但凡右侧腋下及脐旁拘挛结块处,用之有效。

又用于小儿啼泣不止者,有速效。

又用于成人之痫病,病急者,食甘以缓之意。

”[8]
2甘草之禁忌
尽管仲景《伤寒论》对甘草的使用很多,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甘草可以使用可以随意搭配。

第17条仲景”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这一规定直接指出了使用甘草的禁忌,助湿,所以内在湿热不可用。

中药十八反中,甘草反甘遂,芫花、大戟、海藻,《伤寒论》的十枣汤,仲景不与甘草而用大枣应该考虑到这点,王玮莉等[9]通过文献和现代药理研究认为,甘草可以和藻类一起用,这一观点有待于学者进一步临床及科研研究。

此外,在《伤寒论》中腑实证、危急重证仲景没有使用甘草,如大承气汤、白通汤等,究其原因,在黄帝内经》所言”急则治其标”,甘草有甘缓、补益之功,在实证中恋邪,在关键的时阻碍药物快速发生功效,因此,避免使用。

3结论
仲景在《伤寒论》诸方配伍中广泛使用甘草,或为君臣,或为佐使,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如此还存在着巧妙的剂量变化、严谨的用法差异及应用禁忌,其使用范围之广、用法之灵活,现在使用甘草治疗是很随意的,一般3 ~6g,只是用来调和药,或处方,完全忽略了甘草应该扮演药草和兼容性的价值,非常可惜。

虽然甘草在临床上作为常用的药物出现,但我们不能等闲视之,如何合理的使用并发挥其最大功效,是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需要细细体味的。

临床学习运用经方,一定要领略其精髓,这对于指导临床合理配伍用药有着重要的意义[10]。

参考文献:
[1]清·黄爽.神农本草经[M].北京:古医古籍出版社,1982:34.
[2]黄兆胜.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26.
[3]熊曼琪.伤寒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4]郝万山.郝万山伤寒论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4.
[5]牟地庆.仲景对甘草运用的探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1,19(5):15.
[6]刘刚,周妍.仲景运用甘草探析[J].黑龙江中医药,2007,36(2):45.
[7]叶显纯.本草经典补遗[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7:569.
[8]矢数道明.临床应用汉方解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77.
[9]王玮莉,王绪前.海藻可与甘草同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1):63.64.
[10]张影.《伤寒论》中甘草的运用探析[J].中医研究,2013,19(3):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