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义务教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一要求是并行不悖的。中华传统文化姿态万千,包罗万象,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因此,不仅是在朝读中,在语文作文课堂教学中,也应当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们在阅读与写作中吸取思想的精髓,让他们走进迷人的戏剧、绮丽的诗歌、精彩的小说、醇美的散文之中去感受美丽的生活情趣。
我们追求兴味盎然的语文课堂,但现如今却似乎成为了一种奢侈。套路化、形态单一,为了把分数提上去,讲课的目的性很强,不论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怎样,教辅书似乎总为学生提供了完美无缺的答案,至于深层次的理解和共鸣,对于文中所涉及的传统文化对学生的重要影响,教师总是顾及的较少。久而久之,语文教学就忽略了传统文化对学生的作用和重要的影响,学生提不起兴趣,并渐渐远离我们的传统文化,远离传统文化的濡养。如何让传统文化回归我们的语文教学,并让它发挥应有的作用呢?我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实践。
把传统文化引入语文课堂教学,寻找两者的契合点。以《春酒》这篇课文为例。思乡,是本文一大主旨。故乡的一切与儿时的印象叠印在一起,辉映成一片快乐而感伤的迷蒙。作者琦君曾这样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因此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我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乡怀旧之情,并将传统文化中的乡土文化引入教学,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首先通过情境导入的方式播放了一曲《另一种乡愁》来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带领学生回顾了过往阅读积累中有关乡愁的作品来进一步营造思乡的氛围。走进文本后,通过赏析细节来体会蕴含在春酒中的美好情感。“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在春酒、会酒席上不断氤氲起来,弥漫成浓浓的人情民风之美。正因为此,作者
在离开这样美好的快乐之乡后,深深地怀念起故乡来,即便是如法炮制的春酒也无法让作者品尝到往日的滋味,不是真正的家醅了。由于生活阅历所限,学生对于文章中所含的思念故乡、追思亲人的情感是不易感受的,因此我介绍琦君其人的身世和经历以及她的其他几篇类似的文章,以期使学生可以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达到对作品较为深刻的理解。在唤起学生情感共鸣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写下对自己的家乡风物的认识与体验,家乡美食、家乡盛景都成为了学生笔下生动的文字,流泻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