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与生物标志物_丁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与生物标志物
丁健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
当今抗肿瘤药物研发正经历着从传统细胞毒类药物向分子靶向药物转变的重大变革。

首个小分子靶向药物Gleevec的成功上市,见证了分子靶向药物研发成功与失败相伴的曲折历程,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学术价值、经济效益与社会影响不断得到体现与确证,已成为当今国际抗肿瘤药物研究与开发的主流,越来越多的信号分子和通路被确证为抗肿瘤药物的治疗靶点,超过30种针对各类信号通路的分子靶向药物已成功上市。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清醒地认识到,分子靶向药物正在面临着临床实践中不断出现的诸多问题与挑战,其中,选择性与疗效不确定性、靶向广谱性与毒副作用互为矛盾性、获得性耐药克服与联合用药策略等正成为当下分子靶向药物研究关注的热点与前沿。

面对肿瘤基因组的不稳定性及其赋予的肿瘤细胞的高度异质性等特征,分子靶向药物的未来研发模式应以基于生物标记物的个体化药物治疗为目标,以肿瘤信号网络的级联、反馈、代偿、非线性等特征为依据,以强化信号调控网络干预、靶向关键节点的抗肿瘤新药为研究策略,在此策略指导下分子靶向药物的发展将对肿瘤患者的治疗产生深远的影响。

上海药物所多年来瞄准国际前沿,在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新分子发现、新机制探明、新标志物研究及候选新药研发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发现了数个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分子标志物,提出p27/KIP1是雷帕霉素类抗肿瘤药物疗效预测候选标志物;揭示多聚免疫球蛋白受体pIgR是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的诱导因子,是肝癌早期复发的独立预测标志物,对肝癌早期诊断及规避治疗风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