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评价,引导学生参与朗读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用评价,引导学生参与朗读评价
新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朗读能提高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把学生带入教学所需要的情境中去。在读中陶冶情操,在读中得到美的享受,真正确立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根据几年来的点滴教学经验,我个人认为:会朗读的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感悟课文,从而学好语文。朗读时的及时和恰到好处的评价,也是提高朗读能力的方法之一。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上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们引导学生参与朗读评价,以促进朗读,正是给学生提供了发现、研究、探索的空间,为学生有所发展、有所创造创设条件。
一、善于使用不同的鼓励性语言,激发学生评价欲望。
学生读完书后不给予评价或只是简单地、一概而论地说“好”与“不好”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样不利于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而且容易挫伤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所以学生读书后教师要及时地给予具体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并且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哪个地方读得好,哪个地方还需改进。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使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得。评价的语言还要丰富,要给学生以新鲜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就赞叹语而言,也不能一成不变。当学生朗读得十分出色时,教师可充满激情地这样评价:“你读得真精彩,请你把这句话再读一遍。”“到现在为止,你读得最棒!”“你读得比老师还要好,祝贺你!”“你读得声情并茂,老师和同学们也感动了。”“你读得真投入,你的朗读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多么宁静的图画啊!”等等,在教师和同学真诚的赞美中,成功的喜悦一定会涌满他的心房。有时,还可以用体态语言来给予评价:翘翘大拇指,鼓鼓掌,发自内心的微笑,连连点头,或奖给他们一颗红五星,一朵小红花,一种成就感会激励着学生不断探索,努力创新。同时,学生看到老师评价的这样高兴,他们从心里都会有评一评的念头,都想去感受评价的乐趣。
二、以诱导评价的方式指引学生参与朗读评价。
低年级孩子的语感、朗读节奏感方面较薄弱,孩子在朗读中出现的小错误,诸如很长一段漏个字、加个字什么的也是难免的。可有时孩子们的朗读错误百出,或是对朗读材料明显处理不当,教师如也一味地夸“棒!”“好!”就是不负责任;若是见孩子的表现与自己的要求相差甚远,教师干脆用“谁再来”的方法另请高明,频繁地换学生,直至找到高手,才啧啧称赞,这也是不可取的。好的老师应当善于巧妙、机智地诱导评价学生,做到引而不发。如:我在指导朗读《数星星的孩子》奶奶笑着说:“傻孩子,又在数星星了。那么多星星,一闪一闪地乱动,眼都看花了,你能数得清吗?”时,一名学生在朗读时把“又”字读得很重,声音拖长。我先赞赏:“你读得多好啊!”又及时追问:“你为什么把‘又’字读得很重,把声音拉长呢?”学生答道:“这‘又’字很重要,说明张衡经常在数星星,他很专心又很耐心,所以我这样读。”这样诱导学生自评,把朗读技巧与理解课文内容结合起来,一箭双雕。又如:鼓励学生评价教师的范读。不仅能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是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思想的体现,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在评议过程中掌握朗读的方法。又如我在教《恐龙灭绝》时,是这样引导学生评的:
师:这篇课文写得真好,既生动又有趣,我真爱读,接下去我读给你们听,好不好?不过,我读了以后,你们要帮助我,给我提提意见,你们敢不敢提呀?
生:敢!
师:真的?
生:真的!
师:好,我读了以后,看你们是不是真的敢提意见,而且提的意见很正确。(师读课文。)生:老师,你有一个字没读准。
生:老师,你读漏了一个字。
生:老师,你有两个地方多读了一个字……
师:同学们听得真认真,谢谢大家提了这么多意见,我以后一定注意改正。同学们,怎么,老师只有缺点,难道一点儿优点都没有吗?
生:老师读得很有感情……
生:老师,您这个地方读得语气非常好……
三、引导学生学会恰如其分地评价。
虽然肯定与表扬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与喜悦,但教育心理学认为,过分的表扬能滋长学生骄傲情绪。因此,评价朗读要以事实为依据,激发学生长久的内在的积极性,善于发现值得鼓励的地方,避免廉价的表扬,不能毫无根据地“灌米汤”。那种一味地“你读得真好”,会让学生摸不着边际,不知道自己到底好在哪里,为什么好。因此,教师要有严谨审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充分肯定读得好的地方,巧妙地指出不足与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学习《爱迪生救妈妈》中的“爸爸一见又急又气,斥责道:‘什么时候了,还胡闹!’”一句时,是这样引导读书的:
师:谁能把爸爸的话读一读,让人感到爸爸又急又气。
生:声音大,速度快速地读。
师:你没气。儿子没气着你。(生大笑)
生:学生声音大,速度快速,生气地读。(教室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当然,恰如其分的评价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语言感受力,有极强的分析判断力,有敏捷的思维力,才能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那对于学生来说,难度更大,不过,只要教师经常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也会较快地掌握评价的尺度。
四、落实好课内外朗读评价,提升学生的朗读评价能力。
语文学科有这样的特点,有些项目通过试卷考查是体现不出来的,必须在学习的过程中完成。如口语交际能力和朗读能力。于是,期末语文测试时,增加了朗读单项测试,并强调要与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相结合。因此,我觉得学生平时在这方面的学习情况也应该有评价,而且这种过程评价更重要。教学每一篇课文,每一课时都会有朗读,对每个环节的朗读要设立不同的目标和标准:初读,主要了解课文写了些什么,要读正确、通顺;细读、精读课文,要理解、领悟语言,学习课文怎样写的,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感情。要读流利,读出感情。总结读课文,是运用语言,要读出自己的感情。在教学中,我有意识的安排朗读练习与评价过程。学生预习课文时觉得达到了初读课文的标准就可以再书上做一个标记,在学习课文时可以在课堂上汇报,由同学评价一下是否合格。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课文,大家可以互评:读的怎么样?是否读出了感情?为什么这样读?怎样读更好?评价之后,再组织学生自己练习;学习了课文之后,再进行朗读竞赛,可以个人读,也可以小组合作读,读完再评。读的好的同学又可以获得一个标志——五角星,做为鼓励。对于平时获得的这些评价结果,学生要及时的记录下来,每月一小结,学期末纳入朗读成绩。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多次参与评价,表达自己对语言的理解和感受,使朗读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手段,成为一种技能。一学期下来,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把朗读做为汇报展示的机会,加上他平时获得的标志,综合评定朗读成绩;能力弱的也会在同学互评、学习小组合作中得到提高,取得进步。
引导学生参与朗读评价,能极大地调动起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让他们动口、动脑,甚至动手去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学习交往的能力,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互相合作与竞争,从而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尤其促进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个性化品质,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会合作与交往,促进学生在新型的人际关系与学习交往中得到和谐的发展。引导学生参与朗读评价,能促使课堂上朗读评价意见的活跃交流,不仅会改变原来课堂上的沉闷气氛,激活整个课堂教学,还会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逻辑思维能力也会得到充分的发展,也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