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发展负面影响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发展负面影响研究

【关键词】网络环境;青少年;心理健康

0 引言

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网络已成为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当代广大青少年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新途径。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其中青少年所占比例超过一半[1]。

网络技术在给人类的生产、生活与情感交流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特别是对青少年心理的冲击更是如此。网络的开放性在给青少年提供更多学习机会的同时,也使一些消极因素乘虚而入,并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网络环境对当代青少年的心理造成何种影响,应该采取何种相应的对策,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健康的心理观念,是我们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

2 网络环境的特点

计算机网络是一个集通讯、计算机、数据库和日用电子产品于一体而构成的电子信息交换系统。其具备以下显著特点。

2.1 信息资源的共享

所谓计算机网络就是通过通信技术将独立的计算机连接成为一

个整体,以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由此可见,信息资源的共享是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目标和本质特点。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资源共享与传统方式相比,速度更快,地域范围更广,人们可以实时地与全世界各地的网络用户进行信息交流与共享,打破了传统的时空观念,

使人们与外界乃至整个世界的联系更为紧密。

2.2 虚拟性

网络环境就是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平台构建的一个亦真亦幻的虚拟现实[2]。环境的虚拟性也导致在网络中人们行为的虚拟性。网络空间取代了现实社会人类行为所依附的真实的物理实体和时空位置。网络行为仅具有功能上的实在性,而用户可以随意填写注册信息就能够获得相应的角色身份。这种虚拟的角色使网络用户没有任何心理负担,而有一种肆无忌惮、为所欲为的心理放纵感。

2.3 弱社会性和若规范性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的各种行为都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带着各种各样的社会特征,其行为的准则必定要遵循一定的道德和法律规范。而网络是一个隐匿的、间接的行为空间,人们在其中的各种互动活动,既不被人监视,也不用太顾忌社会规范的压力。在这样一种环境下,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约束规范——包括道德层面和法律层面,必然导致人们行为的普遍失范,进而出现社会道德的败坏和精神的沦丧等现象。

3 网络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

从人生发展的角度来看,青少年期是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所形成的道德、情感、思想、社会行为等心理特征,将直接影响未来的社会价值观及个体的生活质量。网络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网络垃圾信息引发的道德和犯罪问题

青少年时期是塑造人格、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网络环境攫取了青少年道德意志和道德情感成长的土壤和空间,引发了道德行为的失衡与异化。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但同时又缺乏必要的社会知识和实践能力。网络世界中存在多样化的价值标准,其中不乏消极、堕落的道德观念,青少年极易被这些错误的价值观念所误导[3]。

3.2 沉溺于网络引发的青少年人格障碍

网络沉溺就是因淹滞在数字化的在线空间中,未能有效实现客观现实和虚拟现实间的角色转换,从而形成的心理错位及行动失调问题。严重的网络沉溺会引发互联网成瘾综合症,主要表现为:上网就兴奋异常,否则就“玩瘾难耐”。严重者整天沉溺于网络之中,甚至可以不吃、不喝、不睡,以致生物钟紊乱、情绪低落、思维迟缓、自我评价降低[4]。有研究显示,长时间上网会使大脑中的化学物多巴胶(dopamine)水平升高。这种化学物质令患者呈现短时间的高度兴奋,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不能自拔。但之后的颓废感和沮丧却较上网前更为严重,容易引发一些心血管疾病和产生人格障碍。

3.3 对青少年情感产生负面影响

互联网可以带来快乐的情感体验,但过多使用互联网也会给青少年带来社会孤立和社会焦虑,导致孤独和抑郁的增加。青少年身心正处于发展期,好奇心强,自我控制能力差,易在情感上形成对信息网络的眷恋情结。而青少年正处在情感体验的高峰阶段,需要有

自我情感与社会发生冲突的机会与场所。但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的情感受到社会和他人的约束,不能完全自由的表露。而在网络中可以实现他们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情感体验。长此以往,青少年形成对网络的依赖心理,以至逐渐丧失现实社会交往的技能,甚至有意识地逃避社会现实,不再关心现实生活,回到现实就会产生一种孤独感,情感趋于冷漠。

4 相关对策

4.1 完善网络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网络的负面效应主要是由于网络政策法规不够完善、管理不规范、缺乏可操作性所致。为此,必须制定相关网络使用规定,规范网络社会行为规则。各网站要加强网络管理工作,政府和各监督管理部门加大日常管理、监督和检查,大力打击未经批准的网吧,提倡网络文明风气。学术界文化界应开展对网络文化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跟踪调查和理论研究,特别注意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4.2 有针对性地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重视发挥青少年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广泛开展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教育活动,努力激发青少年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鼓励他们积极思考现实事物的价值,学会对社会现象的独立评价,逐渐建立积极、客观的评价体系。

4.3 鼓励学生参加现实人际交流

在现代社会,青少年缺少了相互之间的言语交流和沟通,就等于

失去了表现自我,发泄情绪的畅通管道,心灵会被冷漠吞噬。不少青少年除了做功课,就是和电脑打交道,逐渐养成沉默寡言、独来独往的习惯,进而出现心理障碍,交际能力得不到培养。应根据人际交往的特点,分步骤、按计划,在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模式,最大限度地促进青少年的人际交往。现实成功的交往可以大大提高自信,减少通过网络获得满足的需求。

5 结束语

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和各类应用的不断深入,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不可能脱离计算机网络。但是,网络再给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又给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造成了多方面的负面影响。青少年既要学会使用网络来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各类难题,又要避免自己不沉溺于网络,扬长避短,充分发挥网络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正面效应。

【参考文献】

[1]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http:

///.

[2]宋德如.信息网络对青少年心理负面影响与教育干预[j].中国教育学刊,2000(5).

[3]吴铸新.信息网络对青少年心理的冲击及干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

[4]张轶楠.网络游戏对青少年人格心理发展的影响[j].现代传播,200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