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1+x窦桂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1+X”课程的管理变革
站在21世纪的起跑线上,清华附小人勇立潮头。

10年前的课改,我曾作为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主讲人之一,在人民大会堂提出教育改革方向的“三个超越”——即“学好教材,超越教材;尊重教师,超越教师;立足课堂,超越课堂”。

10年后的今天,清华附小在“三个超越”理念的推动下,把“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作为办学理念,努力为学生打下身体的底子、学习的底子、精神的底子,从而将清华少年培养成为“健康、阳光、乐学,拥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的现代人”。

变革的起点
2011年,清华附小承
担了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
试点“基础教育课程教材
改革试验”项目。

课程教
材改革的春风更是引领着
我们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
发展阶段,我们不禁要思
考:又进入了新的课改十
年,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课程是学校最重要
的核心竞争力,是一所学
校能力与水平区别于其他
学校的最有力证物。

”我
们必须打破原有课程学科
间的壁垒,有效减化、整
合国家课程,补充相应的
校本课程,使之形成一套
较为科学的、基于国家课
程又高于国家课程的小学
教育课程体系。

与此同时,课程体系
的研究与改革,势必对学
校组织的工作任务、管理
方式、组织结构等提出变
革挑战。

学校领导者如何
提升价值领导力,把握学
校使命,引领教师围绕课
程变革展开学校组织管理
的变革呢?
变革的导向
秉承“为聪慧与高尚
的人生奠基”的办学理
念,清华附小将课程体系
的具体目标描述为“为
‘十个一’奠基”,即一
流好人格,一身好体魄,
一生好习惯,一个好兴
趣,一种好思维,一手好
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
好文章,一项好才艺,一
门好外语。

学校拟定了课程改革
的整体设计思路,即通过
对国家课程的深度研究与
整合,有效减化、整合国
家课程,补充相应的校本
课程,系统构建课程体
系。

既落实国家基础性课
程,又开发满足学生个性
发展的课程,还突出富有
清华附小特色的“清华
‘大、中、小’一条龙创
新人才培养模式”和“书
香立人”功能,进而形成
“1+X课程”育人模式。

“1”——整合国家
课程后的基础性课程(基
于“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
材”);
“X”——实现个性
化发展的拓展性课程(基
于学校自身和学生个体的
独特性)。

当这些基础性的工作
准备好,思想上的共识达
成之后,我们发现,要将
课程付诸实施,还要完成
一项最重要、最复杂的工
作,那就是学校相应的组
织管理变革。

学校该以怎
样的管理体制发挥枢纽作
用,从而真正保障师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
变革的方式
结构决定质量!合理的组织结构决定管理的质量!粉笔和贝壳都是由碳酸钙构成,粉笔一碰即碎,而贝壳坚固无比,究其原因是自身组织结构不同。

学校的变革必须搭建坚固科学的结构,才能让大厦巍然屹立。

因此,学校确定“1+X课程”育人目标后,按顺序依次构建“1+X课程”内容、“1+X课程”实施、“1+X课程”评价。

同时,还有“1+X课程”资源和“1+X课程”管理来进行保障。

当整体结构框架搭建后,重要的就是各项内部结构的细化落实。

我们深知自己不是“千手观
音”,因此要学会“集中
力量”、“寻找焦点”、
“抓主要矛盾”,即只有
对课程各要素实施行之有
效的结构化管理,方能达
成学校发展目标。

怎么
做?突破口是“整合”!
1. 课程内容的整合
学校原有的课程设置
使得各门学科之间壁垒森
严且教学内容多有重复之
处。

为此,要首先从横向
与纵向两个角度进行课程
内容的整合。

横向整合:在不同类
型课程优势互补、疏密适
度、均衡搭配的基础上,
以课程内部结构均衡美为
追求。

我校将原有国家课
程11门学科归结为四大
类:品德与健康、语言与
阅读、科学与技术、艺术
与审美,并以此为整合后
“1”的基础性课程。


“X”的拓展性课程,是在
“1”的基础上统合的变
量或增量。

纵向整合:依据人的
内部学习心理过程和外部
知识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
达成连续性和顺序性,避
免重复学习造成的兴趣降
低和时间浪费,也避免了
因年段目标设定的不合理
而造成的学习效率低下。

在解决课程内容设置
的连续性与顺序性问题
上,我校已经有了近10年
时间的研究成果基础。


语、数、外学科,分别制
定了一套“质量目标指
南”。

以《小学语文质量
目标指南》为例,其中细
化了语文学科各年段、各
学期的质量目标体系,给
出了相应的实施策略,以
及完善的配套附件。


是,语文课该引导学生学
什么,课外该带领学生积
累什么,学生评价应当执
行怎样的标准,都能从中
找到清晰的依据。

基于
此,学校正进一步根据新
修订的课标及教材,重新
整合学科内部知识、方法
与能力体系,制定出“道
德与健康、语言与阅读、
科学与技术、艺术与审
美”四大板块的《质量目
标指南》。

如何将“质量目标指
南”这个静态的标准,活
化为学生可操作的生产
力?我们在学科“质量目
标指南”的基础上,研发
并整合学科后的教学内
容,即供学生课堂学习使
用的、不同学科的《课堂
乐学手册》。

该《手册》
体现整合内容、学习方
法、学习规律等特点,可以
代替各种教辅资料及练习册。

从此,学校不再订任何辅导材料,确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经过整合后,省出的课时和内容做什么?做拓展课程。

突出主题阅读和“清华‘大、中、小’一条龙创新”,进而加强“书香文化”的化育功能,加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加固学生个性兴趣的持续发展动力,加速学生中国视野、国际灵魂综合素养的提升。

2. 课程实施的整合
恰当的课程内容,需要适宜的课程组织形式加以配合,为此,学校调整了持续六年的课程组织形式,用灵活多变的课程组织形式,适应“1+X”课程改革的需要。

整合年段比重:将小学的六年,整合为“低、
中、高”三个年段,各年
段内部分段包干,重点完
成本年段的教学内容。


学阶段的一至五年级落实
小学阶段基础内容;六年
级进行小中衔接课程,体
现综合性、梳理性、实践
性、嵌入式课程。

整合课时安排:打破
以往40分钟的固定课
时,核算学生在校学习时
间,整合分散课时,构建
多种形式的课时安排体
系。

在保证时间总量不变
的前提下,设置“基础课
时35分钟”;“小课时
10分钟”,包括晨读、习
字等;“大课间50分
钟”,包括眼操、体操、
加餐等;“大课时60分
钟”,包括学科走班以及
“X”课程等。

整合学习地点:不仅
在“本班教室”学习,还
在“其他场所学习”。


方面;学生打破班级建
制,进行“走班”学习。

学生离开班级,前往“专
业教室”学习,或根据需
要选择学习地点。

三至六
年级每天下午两课时,一
二年级一周一课时。

学生
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
选择不同难度的班级,进
行拓展性课程和选择性课
程的学习,在夯实知识的
基础上,提高学生学习能
力并发展其个性。

另一方
面,带领学生走出学校,
走进清华大学、博物馆、
电影院、实践教育基地等
广阔的天地,参加各种社
会实践活动。

整合学习方式:课前
学生带着准备和问题走进
课堂,进行小组质疑、解
疑与分享,使“学”更有
针对性和实效性。

课后学
生带着更高的渴求与问题
走出课堂,使“学”更有
方向性和提升性。

教师让
出课堂舞台,从“自编、
自导、自演”退居二线,
专心做好“编”和
“导”,在小组化学习中
回归启发式教学,把精力
用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上。

师生共同撰写的“乐
学手册”,着重在问题设
计及引导学生质疑和讨论
上下功夫。

课堂上,以《乐学手
册》为载体,强调课堂效
果的动力值、方法值、意
义值和容量值四个增值
点,以此考量学生学习是
否有效:动力值,即是否
更爱学;方法值,即是否
更会学;容量值,即是否
学得更多;意义值,即是
否学得更有意义。

减少老
师讲和灌,增加学生说和做。

“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

”努力让“精讲精练、增效减负”成为课堂增值的途径。

要尽量让每一个问题在学生自己的手中得到解决。

3. 管理方式的整合
为了保障“1+X课程”育人模式能够推行,学校改变了原有的“扁平式”这种过于单一的层级管理方式,采用“分布式”简约管理结构,使学校的管理有了结构化的布局,学校的工作打开新的局面。

学校分布式布局:学校的管理聚焦教师。

教师所有工作立足“研究”两个字,将校长室改变为“学校研究中心”。

在此基础上,将学校繁多的部
门整合为“教师发展研究
中心”、“学生发展研究
中心”、“服务研究中
心”、“党工团研究中
心”。

其中确定以“教师
发展研究中心”和“学生
发展研究中心”为核心部
门,其余为保障部门。


机构合并精简如此分布之
后,各个年级及学科组就
面临“结构化”过程年段
段长负责制:各个研究中
心确定后,聚焦离学生最
近的部门。

我们把六个年
级整合为“低”、
“中”、“高”三个阶
段。

同时把原有的体育、
美术、音乐、英语等多个
科任部门的教师,根据所
教年段,整编进去,参与
年段教育教学管理。

各年
段由段长负责,自主安排
作息时间、课时、人员、
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
式,形成独立小整体。


此分学段管理,给予了各
学段充分的自主权,使最
熟悉情况的教师自己管理
自己,避免重复管理与被
管理,从而使管理真正促
进学生的发展
教师选择的自主:早
在2003年,学校就打破
原有的铁饭碗,实施双聘
制。

但也仅仅停留在对教
师任职的聘任合同上,还
显得过于扁平化。

当下,
我们进行结构化的岗位选
择形式。

学校和教师投票
聘任各个中心负责人;各
中心聘自己所属部门负责
人;学校和各中心负责人
商定年段主管;年段主管
聘任年段班主任、副班主
任及学科教师。

同时,教
师也自主选择适宜的年段
和管理岗位。

这样,一方
面加大了各中心、各学段
的工作自主性,提高了其
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
面,也调动了教师工作的
热情与主动性,有效提升
了对教师尊严的认同。

变革的成效
学校:在“1+X课
程”育人模式建构与实施
过程中,学校努力将教
师、学生、家长团结在共
同的教育理想之下,一起
出谋划策,多次召开教师
培训会及“家长学校”研
讨会,教师和家长共同学
习《清华附小“十二五”
办学行动纲领》,梳理并
开掘课程,从而形成了独
特的“以课题研究带动学
校管理”的学校管理模
式,学校课程文化彰显,
学校的言行有了共同的
“密码”,家长的满意认
可度也不断提高。

教师:在学校组织管理变革的过程中,为了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更受欢迎、更具实效性的教学内容,每一位教师参与《清华附小学科质量目标指南》与《清华附小学生乐学手册》的制定,就是最好的专业提升的契机!教师们懂得怎样设定课程目标、安排课程计划、开展课程实施、整合课程资源、完成课程评价,从而完成由“教书匠”到“课程设计者”的转变。

由此,借助“1+X课程”育人模式的研究,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提升了,一支师德优良、功底扎实、具有创新精神与个人特色的优秀教师队伍,在成为学习型组织的道路上不断迈进。

学生:课程组织的改
变,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
更高水平的服务,也创造
了更多的机会。

课堂上,
学生需要带着准备、带着
问题,与教师、同学分享。

课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
的学习水平和学习兴趣,
得到更有针对性的学业指
导。

学生减轻了课业负
担,觉得课程更有意思
了,能够更快乐、更自由、
更主动发展个性了。

当然,在学校组织管
理变革的过程中,也面临
许多困惑和挑战。

比如,
教育观念与评价改革严重
滞后,没有完全脱离旧的
评价观念和评价模式,学
校与教师都处于尴尬状
态;“1+X课程”重在对
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的培养,放手让学生活动
的时间更多了,但随之而
来的重于泰山的安全问
题,让学校对存在风险性
的活动望而却步;课程组
织对教师和学校管理者都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却
缺少有针对性的培训等。

然而,办法总比困惑多,
再多的困难也阻挡不了我
们前进的脚步。

我们坚
信,凭借学校的“真心实
意”、“真抓实干”,就
能形成教师的“真知灼
见”、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