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总论(1)概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三陷变局:谓火陷、干陷、虚陷也。盖“三陷”与“走黄”,皆属 毒入营血之危候。现统称败血症。
外科总论·概论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重大成果
1954年首先在北京成立中医研究院。 1956年,各地相继建立了中医学院。 1988年南京中医学院还创办了中医外科专业。 在人才培养和教材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几十年来,在总结历代医家外科 专著的基础上,对中医外科学的理论体系及临床常见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进行归纳、 总结,逐渐产生了中医外科学的系列教材。 中医院校使用的几个不同版本的《中医外科学》教材,各具千秋,带有各个不 同时期、不同地方的风格,均为中医外科学的发展与中医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全国已有中医外科专业博士培养点6个和博士后流动站3个,为培养中医 外科高层次人才奠定了基础。
外科总论·概况
隋代 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公元610年)。 全书共50卷,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口齿、 骨伤等多科病证,共计71门,1739候。本书系统 地总结了隋以前的医学成就,叙述了各种疾病的病 因、病理、症候等,是中国医药学史上第一部病因、 病理、证候学专著,与《内》《难》齐名,被列为 七经之一。全书内容丰富,涉及的范围广泛,对证 候与发病特征描述的十分细致、逼真而准确,对于 临床辩证施治极具指导意义,备受历代中医学家的 重视。是中医临床、研究工作者及中医院校学生、 中医爱好者必读的参考书。
外科总论·概况
春秋《五十二病方》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已有痈、疽、 创伤、痔疾、皮肤病等外科病的记载。 叙述了砭法、灸法、熨法、熏法、 角法、按摩、结紥等外治疗法。
战国《黄帝内经》
1.涉及的外科疾病近30种,包括《素 问》中的丁、痤、疿、痔、口疮、疝、 厉风、瘕及《灵枢》中记载人体不同部 位的痈疽17种。
2.书中有关痈疽及痔的病因病机、诊 断、鉴别诊断等,目前仍是中医外科疾 病证治的理论基础。
3.书中还记载了针砭、按摩、猪膏外 敷等多种外治方法并最早提出用截趾手 术治疗脱疽。
《灵枢·痈疽篇》夫血脉营 卫,周流不休,上应星宿, 下应经数。寒邪客于经络之 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 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 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
外科总论·概况
第一章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 经验的积累 • 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治疗方法的建立与完善
• 时代科学技术水平 • 中医学整体发展 • 西医外科学的影响
其学科体系逐渐成熟,学科特色更加 鲜明,成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外科总论·概况
一、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
从统计数字看1949年以前成书的中医外伤科著作448 部,分四大类,外科通论229部,外科专论160部,皮肤病 52部,痔瘘7部;从成书年代看
外科总论·概论
▶创类证鉴别不循疡科书旧例:每以两证互相发明,有两证而同一治者, 亦有两证而治各异者”。堪称是中医外科学鉴别诊断之先声。
▶创疡科三部病机论: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在中 部者,多属气郁、火郁、以气火俱发于中也;在下部者,俱属湿火、 湿热,水湿下趋故也。
▶将温病治则,融为一炉:初期则辛凉清解;邪盛则清热解毒或通腑泄 热;邪毒入营则凉血解毒,酌予银花解毒汤、犀角地黄汤、清营解毒汤 等。风温上受,治以辛凉,予牛蒡解肌汤;湿热中阻,治以苦辛,予黄连泻 心汤;疔毒走黄,治以护心,予紫雪丹、至宝丹,犀角地黄汤等,皆温病习 用之方(药)。显见,高氏积平生之学,将温病伏邪学说吸收进《心得》之 中,使中医外科学得以发展,是外科史上的一大实践与发挥。
其主要学术思想为“阴虚阳 实”论,创立了外科证治中以 “阴阳”为核心的辨证论治法 则,指出:“红肿乃阳实之证, 气血热而毒沸;白疽乃阴虚之 证,气血寒而毒凝。”对阴疽 的治疗,提出以“阳和通腠, 温补气血”法则,并主张“以 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 用刀针。创立了阳和汤、阳和 解凝膏、犀黄丸和小金丹等治 疗阴疽名方,至今仍广为运用。
“正宗派”以明·陈实功为代表。陈实功,字毓仁,号若虚,明代崇川(今江苏 南通人)。生于嘉靖34年(1555年),卒于崇祯九年(1636年),享年81岁。于1617 年纂成《外科正宗》。
▶究心医理,医德高尚:范凤翼在《序》中说:“吾里若虚陈君,慷慨全然诺,仁 爱不矜,不张言灾祸以伤人心,不虚高气岸以难人之请,不多言夸严以钩人贿,不 厚求拜谢以殖己之私。”可见陈氏不愧为品德高尚的民间医生。
高氏的学术思想为“外疡实从内 出论”,对外科病病因病机的阐释, 注重外证与内证的关系,指出:“夫 外疡之发,不外乎阴阳、寒热、表里、 虚实、气血、标本,与内证异流而同 源者也。”高氏在列言中说:“是书 系究病因,用药不执板法,虽曰外科, 实从内治。窃以为得古圣贤之心法, 故名之曰心得。
高氏的学术贡献有。
近代 外科方面有代表性的专著如:
▶吴尚先的《理瀹骈文》,该书集外治法之大成,主张以外治法通治内、外诸病, 载方1500余首,以膏药疗法为主,治病范围遍及内、外、妇、儿、伤、五官等科 ▶马培之的《外科传薪集》及张寿颐的《疡科纲要》等十几种外科专著。
外科总论·概论
二、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
中医外科学历史上最具影响的学术流派是明清时期的正宗派和全生派、心得 派。
了可喜成绩。 • 应用中医药治疗肿瘤具有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及调整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 • 在皮肤病的治疗方面如真菌病、湿疹、皮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均有很好的作用。 •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改善艾滋病患者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将
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 随着中医药现代化战略的实施,我们相信中医外科学将会与时俱进,取得更大的成就。
{ 则肉腐,肉腐则为脓。脓不 写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 伤则髓消,不当骨空,不得 泄写,血枯空虚,则筋骨肌 肉不相荣,经脉败漏,熏于 五藏,藏伤故死矣”。
外科总论·概况
汉代
▶《金疮瘛疭方》西汉前后所撰的我国第一部外科专著可惜已经亡佚。 ▶ 《伤寒杂病论》建立的辨证论治理论,对外疾病的 辨治具有指导意义。 ▶书中对肠痈、寒疝、蛔厥等外科病证的诊治作了比 较详细的论述。 ▶所载大黄牡丹皮汤、薏苡附子败酱散、乌梅丸等, 至今仍为临床所采用。 ▶汉末华佗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外科医生,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
《正体类要》,记载了中医外科疾病的理论经验方药,第一次详细叙述 了新生儿破伤风的诊治,所创仙方活命饮药味精炼组方严谨使阳症早期 得以消散深为后世推崇。 ▶吴谦等著《医宗金鉴·外科心法》。
▶陈司成的《黴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梅毒病专著,书中指出梅毒由性交传染
且可遗传,并详细记录了应用砷、汞剂治疗梅毒的方法。 ▶余听鸿著《外科医案汇编》等,至今仍是学习外科的重要参考书。
中华全国中医外科学会设有疮疡、皮肤、肿瘤、周围血管、乳房病、胶元病、 男性病、蛇伤、小针刀等专业委员会,为广泛开展中医外科学术交流,促进中医外 科学术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外科总论·概论
在临床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主要体现在一些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专科专 病的建设上,有些科研成果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 中西医结合防治急腹症得以广泛开展,成为非手术综合治疗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 慢性骨髓炎的总有效率提高到80%以上。 • 乳房疾病取得了较大进展。 • 周围血管疾病利用外治与内治的综合优势,而且降低了复发率和致残率。 • 对烧伤湿润暴露疗法,有促进创面愈合和上皮再生,减少疤痕形成的作用。 • 中医治疗肛门痔瘘疾病取得了较大发展。 • 中医诊治泌尿男科疾病如结石、前列腺性、功能障碍的临床和试验研究方面,也取得
►中医外科学的起源。 ►经验积累日益丰富。 ►外伤科著作也就随之产生。
宋以前2部 宋金元5部 明代34部 清代210部 民国197部
外科总论·概况
殷商《甲骨文》已有外科病名记载: 疾自、疾耳、疾齿、疾舌、疾足、 疾止、疥、疕。
周代《周礼·天官》有食医、疾医、 疡医、兽医之分,指出疡医主治肿 疡、溃疡、金创和折疡
唐代 孙思邈的《千金方》,撰于公元652年其用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的记 载,比1860年法国发明橡皮管导尿早1200多年。
宋代 对外科学贡献较大的有王怀隐的《太平圣惠方》,刊于公元922年。 确立和完善了判断外科疾病转归及预后的“五善七恶”学说,提出扶正祛邪、 内消托里等内治法则。该书还记载了用砒剂治疗痔核入自身发展的黄金时期。此时,外科专著大量 涌现,(其中明代34部,清代210部)名医辈出,学术思想活跃,出现 了不同的学术流派,最有代表性的外科三大主要学术流派为:正宗派、 全生派、心得派。
▶汪机的《外科理例》,提出“治外必本于内,知乎内而求于外……治外遗内,
谓不揣其本而齐其末”的思想,并提倡“以消为贵,以托为畏”,首创 “玉真散”治疗破伤风。 ▶薛己的《外科心法》、《发挥》、《枢要》、《经验方》、《疬疡机要》、
外科总论·概论
“心得派”以清高秉均为代表。高秉 均字锦庭,江苏无锡人,生卒(1755— 1827),享年72岁。
师从范圣学、杜云门,习经方, 晓脉理,兼通内外两科,以疡医名。 有感俗医不识疮疡发病根源,药不对 症,往往误治,于是集三十余年临床 经验心得,在1805年编成《疡科心得 集》,又名《疡科临证心得集》。
外科总论·概况
金元时期 这一时期外科学的代表著作有:4部
▶东轩居士《卫济宝书》( ?); ▶李讯《集验背疽方》(成书于1196); ▶陈自明的《外科精要》(成书于1263); ▶齐德之的《外科精义》(成书于1335年)。其影响也较大。
▶指出外科病是阴阳不和,气血凝滞所致。 ▶他首次把26部脉象变化和外科临床紧密结合起来。量其阴阳强弱、 虚实深浅,进行辨证论治为外科整体观念的建立作出了贡献。 ▶ 《四库全书总目》称其“于疮疡科中最为善本”。
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等,堪称外科鼻祖。
外科总论·概况
两晋、南北朝时期
▶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 ▶他提出用海藻治瘿,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 ▶用狂犬的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开创了用免疫疗法治疗传染病的 先河。
▶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问世。 (公元499年)书中主要内容是: ▶痈疽的鉴别诊断与治疗,载有内治外治处方140 个。 ▶最早记载了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并指出 破脓时,切口应选在下方。 ▶首创用水银膏治疗皮 肤病,比其他国家早了6个世纪。
▶所著《外科正宗》内容丰富,条理清晰,体现了明以前外科学的主要成就, 被后世医家评价为“列证最详,论治最精”,对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清代祁坤《外科大成》、吴谦《医宗金鉴》、马培之《医略存真》等,均 宗陈氏学术思想理论与经验而发扬之,遂形成中医外科史第一大学派“正宗 派”。
外科总论·概论
“全生派”以清王洪绪为代表。王洪绪,字维德,别号林屋散人,江苏吴县人,生 于康熙~乾隆年间(1669~1749),享年80岁,至晚年72岁撰有《外科证治全 生集》,初刻于(17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