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下应用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课程体系构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下应用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
业人才课程体系构建
为快速适应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与产业革新,我国提出了“更加注重创新驱动”的发展新战略,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指出:“工程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是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
”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职业素养与技能提出了新要求,迫切需要应用型大学大力发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等措施,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1 工程教育认证的作用与意义
《华盛顿协议》(Washington Accord)是1989年由美国、加拿大、英国、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民间工程专业团体代表上述6国签订的国际性协议,该协议承认签约国所认证的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具有实质等效性,认为经任何缔约方认证的专业毕业生均达到了从事工程师职业的学术要求和基本质量标准。
在各界不断的努力下,我国工程教育认证工作逐渐获得国际认同,2021年6月2日,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的正式会员。
开展工程教育认证,可使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具有国际上的可比性和相容性。
工程教育认证是由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机构组织专家对学校工程技术领域相关专业教育质量是否达到一定标准的评价过程。
通过专业认证,密切了学校人才培养与职业(执业)工程师制度的衔接、增强了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促进了人才培养的国际互认,同时提高了其毕业生工程师的国际流通与竞争力。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五位一体”教学评估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世界水平高等教育质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3-4]。
安徽工程大学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
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致力建成‘工科’学科优势突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与和谐兴校”的办学理念,坚持走深度融合地方经济建设,积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安徽工程大学是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连续8年被评为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表彰学校。
其中,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于1984年开始招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全日制本科生,2021年获批安徽省“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与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
在学校顶层系统设计指导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以质量工程项目为抓手,建构以学生中心的“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体系。
2021年通过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的工程教育认证,为地方高校进行工程认证与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2 课程体系建设构建思路
2.1 课程体系依据
依据工程教育认证2015通用标准(简称通用标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补充标准(简称补充标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简称国家标准),建立了课程设置科学合理、能突出特色、强化工程综合能力、支撑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课程体系。
2.2 建立综合校內外信息反馈,形成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完善的闭环体系
依据工程教育认证要求(即有公开的、符合学校定位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高等教育系统以外有关各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定期分析。
课程设置能支持毕业要求的达成,课程体系设计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
为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安徽工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需求,由校教务处牵头、学院组织,实施了用人单位反馈跟踪调查,应届毕业生、往届毕业生调查反馈,应届毕业生座谈,行业企业专家评价等调查与信息反馈,
梳理行业、产业、企业及用人单位的发展需求与课程体系设置不相符之处,由学院教学委员会召开论证会讨论审议并提出改进意见图1,形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指导专业教研室组织实施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修订。
保证学生所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技能,通过4年中各种课堂教学、实验及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的培养逐步具备。
2.3 坚守认证理念、构建支撑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课程体系
以教育部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的核心课程为基础,以培养高素质、食品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12项毕业要求能够支撑该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且其分解指标点有明确的教学环节的支撑,进而设计调整课程结构(教学课程、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内容)、课程大纲、学分和考核方式。
形成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有清晰的映射关系的、能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的课程体系。
3 课程体系构建内容
基于学校“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本着体现学校自身定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的原则,设定了能够达成设定毕业要求的课程体系,具体如下。
3.1 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
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设置如下:高等数学Ⅱ(9学分)、线性代数(2学分)、食品试验设计及统计分析(2学分,支撑代替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大学物理(3学分)、物理实验(1学分)、无机与分析化学(3.5学分)、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1.5学分)、有机化学Ⅱ(3.5学分)、有机化学实验Ⅱ分析化学(1.5学分)和物理化学Ⅱ(4.5学分)。
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总学分为31.5学分,占毕业要求总学分(176学分)的17.89%。
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设置满足通用标准“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15%总学分)”要求,同时满足补充标准1.1.1中的要求,即数学类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自然科学类课
程包括物理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基础课程应包括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
3.2 工程基础类、专业基础类与专业类课程
本课程体系中,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与专业基础类课程共63.5学分,占总学分的36.1%,满足通用标准“符合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30%总学分)”的要求。
工程基础类课程18学分,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
(2学分)、C语言程序设计(4学分)、电工学Ⅱ(3.5学分)、工程制图基础(3.5学分)、食品加工单元集成与应用(2.0学分)与机械设计基础(3.0学分)。
体现了通用标准“自然科学在本专业应用能力培养”,满足补充标准1.1.2的要求,即可自行设置课程,但必须包含以下知识领域:工程制图基础知识,食品机械工程基础知识,食品加工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术等。
专业基础类课程25.5学分,包括食品化学(3学分)、食品生物化学(4.5学分)、食品微生物学(4学分)、食品营养学(2学分)、食品分析(3学分)、仪器分析Ⅱ(2学分)、食品专业英语与文献检索(2学分)以及食品工程原理(5学分)。
体现了通用标准“自然科学在本专业应用能力培养”,满足补充标准1.1.3的要求,即可自行设置课程,但必须包含以下知识领域:食品原料与成品中各种成分的化学性质、营养特性、生理功能、体内代谢机制;食品加工与贮藏过程中所发生的化学变化、微生物变化、物性变化、组织变化;食品各种危害因素及其检测和控制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术等。
专业类课程20学分,包括专业导论(1学分)、食品工艺学(4学分)、果蔬贮藏运销学(2学分)、食品机械与设备(3学分)、食品工厂设计(2学分)、食品安全学(2学分)、食品高新技术(2学分)、功能性食品(2学分)、食品添加剂(2学分)。
体现了通用标准“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的培养”,满足补充标准1.1.4的要求,即可自行设置课程,但必须包含以下知识领域:食品加工工艺与技术及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加工机械与设备、食品生产车间与工厂设计、食品产品开
发、食品管理、食品法规、食品贸易、食品流通、营养与健康、加工与环境等。
3.3 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
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工程训练IV、生产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食品化学与营养学综合实验、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食品研发、品控与工程设计综合训练、食品工艺学综合实验、技术经济分析论坛、学科前沿与区域产业论坛与企业实践。
支持学生掌握本专业工程设计和工程实践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其中企业实践,可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实现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使每个学生有足够的训练机会。
毕业设计选题多数来自食品企业,实习时完成资料搜集,注重对学生工程意识、协作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设计内容技术方案、物料衡算、热量衡算、厂址选择、水电汽估算、典型设备的选型和计算、绘制工厂总平面图、生产工艺流程图、车间设备布置图、车间立剖图或管路图;毕业论文要求完成相关资料收集、实验方案制订、实验过程数据采集和处理、实验结果处理与讨论分析、研究结论与PPT答辩等。
聘请6名企业兼职教师与校内教师联合进行指导与答辩。
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设計(论文)总学分为45学分,满足通用标准“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20%总学分)”的要求。
同时满足补充标准1.2、1.3的要求。
3.4 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类通识教育课程
本类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军事理论及国防教育、大学英语、体育、就业创业指导以及人文社科类、艺术教育类和工程技术类等公共选修课。
共36学分,占总学分的20.4%,满足通用标准“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要求。
综上,4类课程学分占比均符合通用标准和补充标准,见表1。
4 修订完善课程体系建设的方法和举措
4.1 广泛调研,吃透认证标准,建立与培养标准、毕业要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坚守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理念,学习调研了江南大学、南昌大学、合肥工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和徐州工程学院等认证中的经验与做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科发展前沿和学生个人发展需要来设置培养目标;依据通用标准、补充标准、国家所颁布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和专业培养目标,基于学校“制(修)订2016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梳理课程知识体系,构建与培养标准、毕业要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并将专业毕业要求合理分解到课程体系各个环节,建立各个教学环节与专业毕业要求的映射关系,且要求每位教师都确定自己教学工作的目标指向。
具体步骤:①基于OBE理念,采取“反向设计、正向实施”策略建立支撑培养目标的专业毕业要求。
②建立覆盖所有必修环节的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关联矩阵,毕业要求合理分解为可衡量、可教学、可评价的若干指标点。
③建立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相适应的教学活动,其教学活动在教学与实践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上匹配指标点要求,合并归结到本项毕业要求。
例如,本专业毕业要求3是通过4个分解指标点,递进归结学生能够针对特定需求,完成解决食品工程实际问题单元或系统的设计,见表2。
课程体系是毕业要求达成的载体与基石[6-9]。
各项毕业要求需要连续的教育与学习过程才能达成,围绕保证学生毕业要求及指标点修订课程体系,使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挂钩,教学组织能有效保证指标点的实现。
如专业核心课程由以食品工艺学为中心的“学科基础+工程能力+营养安全素养”课程模块组成。
通过指标点挂钩课程目标,将食品技术原理并入食品工艺学,减少重复内容。
又如,食品工厂设计(表3),对应5个毕业要求指标点,进而确定教学大纲、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保证学生具备所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技能。
同时可避免相近课程中教学内容部分重复,以及因沿袭传统教学而造成的教学内容与毕业要求相脱节的尴尬局面。
4.2 产学融合,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课程体系建设和评教
产学融合不仅能够提高高校专业学术和技术水平,同时顺应行业、产业、企业及用人单位的发展需求。
结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定位,聘请9位行业企业专家对2014级、2016级人才培养方案作合理性的评价;聘请6位企业专家联合指导毕业设计。
“学科前沿与区域产业论坛”“技术经济分析论坛”安排2位企业特聘教授授课,有针对性地进行工程项目案例教学,加强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更好地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实践提力。
4.3 建设校内教学实训平台,强化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所在学院拥有“安徽省生物制品与食品检测检验及其标准化技术公共服务”和“微生物发酵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平台,并在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资助下,建成果汁果酒实训线、天然产物与口服液实训线、肉制品实训线以及酸奶实训、面制品实训线,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训、创新创业能力培训奠定坚实基础。
同时开设第二课堂,支持学生参加国家、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专利大赛,参与教师科研,增强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
4.4 建设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校企合作实践基地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行业需求,学校与实习单位签订协议,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共建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从原有20余家校外实践实习合作单位中选择系安徽省行业龙头企业的溜溜果园集团、诺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实习和实训基地,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实践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进行指导。
学生通过12周基地企业生产、品控、营销等部门的顶岗、轮岗实践,参与了企业项目的研发和创新,以及基地杯竞赛,如奥诺康杯大学生食品安全及检测技能竞赛等,促使学生认知企业文化、获得一线技术资源,以及了解相关行业信息和先进的发展理念,提高学生针对食品工厂实际问题、复杂工程问题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的,增强学生职业规范、项目管理、团结协作和综合处置能力。
5 结语
通过广泛征求企业行业专家、毕业生的意见与建议,修订形成了2016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
该体系通过毕业要求指标点与课程目标的映射,与培养标准、毕业要求紧密关联,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强化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开拓能力与创新精神,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在工程教育认证中发挥重要作用。
课程体系修订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持续改进,并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进一步提高本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