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改如何补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硒
硒被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华医学会定为二十一世纪继碘、锌后必补的第三大微量营养保健元素。
一、硒是重要的“自由基清除剂”(是维生素E的50--500倍)。在体内,硒与维生素E 抗氧化的机制不同,两者可以互相补充,具有协同作用。科学证实:正是由于“硒”的高抗氧化作用,适量补充能起到防止器官老化与病变,延缓衰老。
二、硒能提高人体免疫力,是公认的“抗癌之王”。在满足营养需要的情况下,每天补充200微克硒,能够增强免疫系统对人体内的病毒、异物及体内病变的识别能力,提高免疫系统的β细胞的抗体合成、T细胞的增殖、血液中的抗体水平,使巨噬细胞的吞噬、杀菌能力提高2倍。根据防癌实验表明,在每天服200微克硒制剂的人群中,癌症总死亡率降低了50%,总发病率降低了37%。其中,前列腺癌、结肠癌和肺癌的发病率分别降低了63%、58%和46%。
三、硒是对抗污染的“天然解毒剂”。硒能清除体内垃圾,解毒、排毒、抗污染:硒作为带负电荷的非金属离子,在人体内可以与带正电荷的有害金属离子结合并直接排出体外,彻底消解金属离子的毒性,消除中毒症状,起到排毒、解毒、抗污染的作用。
四、硒是少年儿童的“视力守护神”。由于人体眼睛内含硒量很高,虹膜及水晶体的含硒量更为丰富,根据临床医学观察,如果少年儿童不注意光线长期看书、看电视引起眼肌过度疲劳,使体内的硒含量降低,容易使视力下降。因此通过食用含硒的食物,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少年儿童近视。
美国亚利圣那大学癌症中心Clark教授对1312例癌症患者进行13年对照试验。结果表明每日补硒200 μg,癌症死亡率下降50%,癌症总发病率下降37%,其中肺癌下降46%,肠癌下降58%,前列腺癌下降63%。2003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明示:"硒能降低患癌风险"和"硒可在人体内产生抗癌变作用"。
世界营养学家、生物化学会主席,巴博亚罗拉博士称:"硒"是延长寿命最重要的矿物质营养素,体现在它对人体的全面保护,我们不应该在生病时才想到它。
在我国硒有防癌抗癌作用已被写入化学教课书(九年级下册96页)以及高等院校医药教材(微量元素与健康262页),"硒能抑制癌细胞生长及其DNA RNA和蛋白质合成,抑制癌基因的转录,干扰致癌物质的代谢"。
科协宣传“科学补硒”
2012年8月8日上午,科协主办的“2012健康科普三晋行·科学补硒宣传活动”在山西省城太原正式启动。此次活动以“让硒元素走进寻常百姓家”为主题,以“科学补硒刻不容缓”为宣传口号,旨在通过举办有关硒的科普知识宣传等系列活动,提高公众对补硒重要性的认识。
硒是一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由于硒资源缺乏,在食物中含量极少,中国范围内,缺硒现象普遍。据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我国有70%的人口长期生活在缺硒和贫硒环境中,加之近年环境恶化、食物污染、饮食结构变化,人体缺硒现象更为严重,导致各类慢性病高发。目前,大多百姓还认识不到,甚至不知道硒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在此次活动中,科协特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营养学会的多位专家参与活动。
硒对克山病的治疗案例:
在我国,有一种以地名命名的疾病,这就是发现于克山县的“克山病”。
1935年冬,在克山县张云圃屯(今西城镇光荣村)发现一种不明病因的“奇病”,该病症状是胸闷、恶心、吐黄水、血压下降、呼吸困难,发病急,死亡率高,被当地称为“快当病”。有的地区亦称“攻心翻”。由于病因不明,当时考察研究此病的日本侵略者和伪满洲国的医务人员就以地名命名为“克山病”。
据《克山县志》记载,“克山病”发病的历史,早于1935年。在1907年王福堂屯(今北联镇建设村)就有此病的发生。从1907年至1945年38年间,全县先后有五次“克山病”较大流行。第一次发生在1918年。仅刘大柜屯(今向华乡新政村)即死亡百余人。第二次发生在1923年。张云圃屯(今西城镇光荣村)共有13户人家,一个冬季有12户死亡48人。第三次发生在1935年。张云圃屯43户286人中,当年冬季死亡73人。第四次发生在1941年。仅王显屯(今北联镇政治村)等12个村屯死亡216人。第五次发生在1945年。流行范围遍及县城北部村屯,仅据曙光、太胜等4个村统计,就有70余人死于“克山病”。
“千村薜荔人遗失,万户萧疏鬼唱歌。”解放前,克山人民不但受着“三座大山”的残酷压迫,同时还受到“克山病”的威胁。由于“克山病”的猖獗,许多村屯被称为“瘟人沟”、“死人岗”,变成无人村。许多农民在“克山病”的威胁下,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当时流行着“一到月亮泡(今河北乡新启村),两眼泪滔滔,来时大车拉,走时一担挑。”“进了王显屯,挑了灶火门,妻死儿女散,落个单身汉。”的民谣,就是当时“克山病”危害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克山病”防治工作十分重视,建立防治研究所,组织防克专业队伍。20世纪50年代初,以于维汉为代表的医学专家学者们相继对“克山病”开展研究。他们多次深入克山病区,抢救“克山病”患者,考察研究“克山病”的病因,探索防治“克山病”的有效方法。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对此十分关注,责成卫生部进行有效防治。1971年,派卫生部副部长黄树则率北京医疗队,进驻“克山病”的发现地西城镇光荣村防克治病一年之久。国家和省先后成立“克山病”研究协作组;多次召开全国“克山病”病因座谈会;召集一系列国际学术研讨会。多年来,从事“克山病”研究的专家、学者达1000多人,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现已查明:“克山病”是一种以心肌病变为主要表现的地方病,与病区硒缺乏、水土、营养等综合因素有关。该病发病区域在我国分布很广,全国16个省、自治区309个县有此病发生,病区人口多达1.24亿人。而且拉美、亚洲、非洲等外国亦有此病发生。
为彻底根治“克山病”,克山县积极贯彻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的“三早”原则,坚
持以预防为主,在孕妇、哺乳期妇女、学龄前儿童中推行投服亚硒酸钠等补硒方法。把住“防”、“管”、“抢”三道防线,在农村落实“三防”(防烟、防寒、防潮),“两管”(管水、管粪),“五改”(改良水质、改善膳食、改善居住条件、改善环境卫生、改善厕所条件)为主要内容的综合预防措施。
改善膳食结构。从1958年起,根据防克专家的建议,在病区推广膳食多样化,口粮也由单一的以玉米为主转变为以面粉、大米为主,辅以豆制品、新鲜蔬菜和肉、蛋、奶、鱼等,从而提高了人们的身体素质和抗病的能力。
为了不忘过去,启迪后人,1995年10月18日,克山县人民政府在“克山病”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