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塔板结构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塔板结构设计
(1)溢流装置(教材168页)
板式塔的溢流装置包括溢流堰、降液管和受液盘。降液管有圆形和弓形之分,除了某些小塔为了制造方便,采用圆形降液管外,一般均采用弓形降液管。
分析比对各种溢流装置的特点
①确定溢流管类型和溢流形式
分析讨论各种溢流形式的优缺点(本设计选用弓形溢流管、单溢流)
②选堰长l w单溢流取l w=(0.6~0.8)D
③计算堰上液层高度h ow
堰上液层高度
h对塔板的操作性能有很大影响。堰上液层
OW
高度太小,会造成液体在堰上分布不均,影响传质效果,设计时应使堰上液层高度大于6mm,若小于此值须采用齿形堰;堰上液层高度太大,会增大塔板压降及液沫夹带量。一般不宜大于60~70mm,超过此值时可改用双溢流型式。
先选平直堰,按平直堰公式教材169页式(7-55)计算h ow,若算得h ow<6mm应改用齿形堰,再用齿形堰公式计算h ow,齿形堰计算h ow的公式参考有关资料。
齿形堰:5/22)/(1042.4w n h ow l h L h -⨯= m
④确定出口堰高h w
h w =h L ﹣h ow 教材169页式(7-54)
⑤求降液管底隙高度h o
教材170页式(7-57)或式(7-58)
降液管底隙高度o h 不宜小于20~25mm,否则易于堵塞。塔径较
小时可取o h 为25~30mm,塔径较大时可取40mm 左右。
⑥受液盘及进口堰(教材170页)
平受液盘一般需在塔板上设置进口堰,以保证降液管的液
封,并使液体在板上分布均匀。进口堰的高度`w h ,可按下述原
则考虑。当出口堰的高度W h 大于降液管底隙高度o h 时,则取`w
h 和W h 相等。在个别情况W h
进口堰与降液管的水平距离1h 不应小于o h ,以保证液流畅通。
对于φ800mm 以上的塔,多采用凹形受液盘。这种结构便于液体的侧线采出,在液量较低时仍可形成良好的液封,且有改变液体流向的缓冲作用。其深度一般在50mm 以上,但不能超过板间距的三分之一。
(2)浮阀数目的计算 ( 教材171页)
24O O S
d u V n π=
S V —上升蒸汽量,m 3
/s ;O d —阀孔直径,O d =39 mm 。 O u —气体通过阀孔时的气速,m/s 浮阀塔的操作性能以板上所有浮阀处于刚刚全开时的情况为最好。浮阀的开度与阀孔处气相的动压有关,而动压的大小取决于气相的速度与密度。“动能因数”作为衡量气体流动时动压大小的指标。
气体通过阀孔时的动能因数为:
V O O u F ρ=
①浮阀型式的选定 教材165页
本设计采用F -1型重阀,阀孔直径d 0=39mm ,阀片外径
48m m ,最小开度2.5mm ,阀重约33g
②选动能因数F O
根据工业生产装置的数据,对于F 1型重阀,当板上所有浮阀
刚刚全开时,浮阀塔的操作性能最高,此时O F 的数值常在8~12之间。
③计算阀孔气速u O 教材171页式(7-60) ④浮阀数目的计算 教材171页式(7-61)
(3)塔板布置
①确定塔板形式
塔板可分整块式和分块式两种,D<900mm的塔采用整块塔板,D>800mm的塔采用分块塔板,D=800~900mm时,根据制造和安装的具体情况两种均可采用。
②确定安定区(破沫区)宽度W s、无效区宽度W c
教材171页
安定区的宽度以W s表示,可按下述范围选取,即:
当D<1.5m, W s=60~75mm(出堰前);W s=50~75mm(进堰前)当D≥1.5m, W s=80~110mm
无效区W c : D<2500mm小塔在30~50mm;
D>2500mm大塔一般为50~70mm。
③确定浮阀排列方式教材171页
本设计采用三角形叉排
④画塔板布置图,确定实际浮阀数
(4)验算
①验算动能因数F0
要求在F0 在8~12之间教材172页
②验算开孔率Ф
要求Ф在10%~14%之间 教材172页
③验算液体在降液管中的停留时间θ
要求θ≥3~5s 教材170页式(7-56)
8.计算塔高Z
Z=H 顶+(N 实﹣2)H T +H f +H 底
H 顶—塔顶空间(不包括顶盖),取经验值,一般为1.3~1.5m ;
N 实—实际塔板数;
H f —进料段高度,m ;通常比其他板间距略大一些
H T —板间距,m ;在决定板间距时还应考虑安装检修的需要,
例如在塔体的人孔手孔处应留有足够的工作空间。 H T >600mm 时,4~6层开设一个人孔。
H 底—塔低空间(不包括底盖),取经验值,一般为1.3~2m 。
H 底也可根据塔釜液体停留时间进行计算。教材166页
根据 min 15~10H D 42='L 底
π
求H 底
9.计算塔的进出口管直径,并选取进出口管规格
管径尺寸由管内流体的体积流量和流速决定,管径按下式计算并选取。
u
q d V π4=
式中 q V——管内流体的体积流量,m3/s;
u——管内流体的流速,m/s,取经验值。各管内流速的经验值可按如下选取:
(1)蒸气管流速
常压时 u=12~20m/s (2)回流液管流速
借助位差重力回流 u=0.2~0.5m/s
用泵强制回流 u=1.0~2.5m/s (3)加料管流速
由高位槽进料 u=0.4~0.8m/s
用泵直接加料 u=1.5~2.5m/s (4)料液排出管流速
塔釜溶液出塔流速 u=0.5~1.0m/s (5)饱和水蒸气管流速
表压为295kPa以下 u=20~40m/s
表压为785kPa以下 u=40~60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