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主义教育中情感冲突处理原则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主义教育中情感冲突的处理原则探究摘要:个体的民族国家公民身份与世界公民身份的认同之间的情感矛盾是当代国家主义教育必须应对的,从国民的教育背景、社会意识和情感机制出发,提出了个体与国家都需要尊重个人自主性反应差异的原则,将真实情感的自由表达留给私人的领域,而国家则需要履行相应的共同体的职责。

关键词:国家主义教育;爱国主义;世界主义;全球化;情感冲突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1-0244-02

国家主义教育一直以来是我国公民教育的一个关键内容。爱国主义教育指培养对祖国的情感,这样民族国家的尊严就可能通过学生的良好行为得到维护。

可以说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学生,无时无刻都包围在爱国主义教育的氛围中,而不论是传统文化中的,还是西方而来的世界主义都可能与这种氛围中的爱国情感相冲突。历史上中日关系所引发的情感冲突就很典型。

尽管对爱国主义和世界主义的定义有不少,但可以归纳的是,爱国主义更强调个人与国家的伦理关系,更强调共同体的利益;而世界主义则侧重于把个人置于与世界的密切联系之中,它的关切主体是个人。

对于爱国主义与世界主义之间的矛盾形成的个体情感冲突的回

应,就个体来说,需要一个调适情感的原则,国家亦需要尊重个体的情感私域,更需要考虑与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的课程开发理论基础的一些相应的变化。

一、尊重个人自主性反应差异的原则

以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东日本大地震”为例,该事件引发了国人对日情感态度大讨论,同情者有之,高兴者有之,中立者有之。在当下的历史坐标中,每一种态度都有其合理性,应给予理性的尊重。对此次受灾的日本人的不同情不该受到谴责,有着这种情感的人也无须因为与世界主义观念相左而感到愧疚。同样,那些表达了世界主义情感的人也不该大加赞赏或受到指责,不管这种情感是本能而生还是反思而得。概括地说,这个原则就是尊重个人自主性反应差异的原则。

这个原则是根据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语境中,个体的教育背景、社会意识和情感机制提出来的,因为情感冲突就是全球化带来的在我国情境中非主流的世界主义思潮与个体的这些因素的矛盾的产物。

(一)教育背景

如前所述,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受到高度重视的,并且也可以说是很成功的。不但以小学、中学、大学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中学、大学的其他学科课程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还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且其主要方法是情感熏陶。

举例来说,说到当前中国公民教育的主题时,钟明华和李荣安总结了1988、1995年中学道德教育大纲和2001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品课及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改稿)中的教学内容,指出“在中国,国家主义教育总是公民教育的一个关键议程”[1]。在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总目标第一条就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2]。当然还有其他科目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目标与内容,比如历史等。

因而这样的情感冲突的产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天然结果。

(二)社会意识

如上所述的个人教育背景与相关文学影视作品、新闻舆论一起影响并形成了国民的社会意识,形成国民对日本的厌憎态度。

前者,就如有学者在《网络时代的爱国情感与爱国理性》一文中指出的,长期以来我国国民通过媒体接受的信息是经过筛选的,并未了解到关于中日关系进程中发生的所有重要信息。媒体报道较多的是日本修改教科书以否认南京大屠杀、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事件等伤害中国人民情感的负面信息,而对日本对我们的友好行为报道较少。“要使民众形成一种理性的爱国情感,就要解决信息不全的问题,使人们较全面地了解国际关系和历史事件,才能够对自己的爱国情感进行理性的规范。”[3]然而,这种信息不全情形已产生了长远的对日消极情绪的结果。

(三)具体个人的情感“差序格局”

作为具体的个人,他处在一个情感的差序格局中,亦即“爱有差等”。“那些对我们最重要或者可能是最重要的团体,就是我们的善行首先和主要面对的对象”[4],国家是我们仁爱情感的第一对象。我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亲亲”也表达了类似的思想。可以说,我们所在的社会和国家与我们有着特殊的伦理关系。

除此之外,消极情感具有其正面效应。对曾经侵略伤害我们民族感情的民族保持合宜的愤慨和厌恶的情感对于双方都有着积极

的意义,甚至对于良好国际秩序的维持也有着重要意义。就像死亡是人类幸福的毒药,而它同时又能震慑杀人的罪行,因而又是一服解毒剂。对于我们来说,需要警惕邻国的侵略倾向,历史告诉我们,一旦我们陷于内战和贫弱,邻国可能随时企图将我们吞噬。对于一向走政治、军事大国道路的日本以及那些试图侵略他国的国家,他们也要警醒,一旦他们做出侵略的行径,将导致延绵不绝的仇恨。

以上陈述了对个体提出的“尊重个人自主性反应差异的原则”的理由,而该原则的成立亦倚赖于国家履行其角色所应担当的职责。

二、原则的倚赖条件:国家履行共同体的职责

(一)国家代理个人履行人道主义的责任

国家与个人形成委托-代理关系,国家代理个人履行人道主义的责任,并表示适宜的同情。爱国主义教育是国家强制的义务教育的一部分,这种教育使得我们很大程度与世界主义情感疏离,同时国家也要履行由此带来的义务——代理个人表达人道主义的情感和

采取对应的行动,比如此次地震灾难后,我国领导人及发言人对日本表达的官方慰问及我国官方对日本的物资和派遣救援队的援助。

当下的国际社会是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家的逻辑与理性爱国类似,有着一定的工具理性的色彩。只要国家没有消失,国家理性就是它的行为原则,在这个互相依赖程度更高的全球化时代依然如此。国家的情感表达是机械化的,这样的情感不是个体情感的归纳。而真实情感的自由表达应该留给私人的领域。

(二)阐明世界主义的条件性

虽然有人说,对一个国家而言,“一个敌对的他国的存在不仅不会使一个国家走向克制反而会形成狂热的宗教般的爱国激情”[5]。对道德情感起破坏作用的所有情绪中,派系斗争和狂热总是最为严重的。国与国之间的这种狂热可能使人类陷入无休止的纠纷、冲突甚至战争的泥潭[4]。塞缪尔·约翰逊说“爱国主义是歹徒的最后庇护所”、莫泊桑说“爱国主义是一种宗教,是孵化出战争的鸡蛋”,都有一定道理;但又都忽视了爱国主义的合理性及在当下的合理性。

只要我们思考一下我们在历史和现实里的位置,就会发现,世界主义似乎是与共产主义一样的一个理想,而爱国主义是通向那里的必经之路。

爱国主义是个历史范畴,只要国家还未消失,它就极其重要。一个人所在的社会和国家对于这个人来说都是有着特殊的伦理关

系的,就像自己所在的家庭对个人的意义那样。因而天性使得我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