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汤显祖与牡丹亭学案 新人教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新人教版选修]第三单元汤显祖与
《牡丹亭》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精讲汤显祖的《牡丹亭》第十出《惊梦》中的前半段《游园》,了解汤显祖反对程朱理学,宣扬个性解放的思想。

2、通过对《牡丹亭·游园》的研读,了解在“理”(封建礼教)与“情”的冲突中,“情为何物,一往而深”的内涵,珍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至爱。

3、初步了解中国戏曲的美学特征,引发学生欣赏这一文化瑰宝的兴趣。

【学习重点】
杜丽娘的性格特征。

【学习难点】
1、了解汤显祖反对程朱理学,宣扬个性解放的思想。

2、《牡丹亭》的悲剧意蕴及其文化意义。

【学法建议】
把汤显祖与莎士比亚这同一时代的两个中西方戏剧代表人物作一横向比较,简要分析二者在创作艺术风格上的不同。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介绍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别号若士,晚年自号茧翁,自署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

他的一生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个时代,那正是朝廷腐败、社会动荡的明代中晚期。

(一)汤显祖的生平及生平中的重要事件
汤显祖是明代最杰出的戏剧家,他的生平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550-1583)为读书应举阶段。

受业于罗汝芳,拒绝张居正的延揽以致科考坎坷。

第二阶段(1584-1597)为入仕做官阶段。

上《论辅臣科臣疏》被贬,五年遂昌知县生涯政绩显赫。

第三阶段(1598-1616)为辞官归隐,从事文学创作阶段。

(二)汤显祖的思想
1. 在哲学上,汤显祖曾师承泰州学派的罗汝芳,直接体悟了泰州学派的一些进步主张。

又与反封建斗士李贽和佛学大师达观禅师交往密切,推崇他们为“一雄一杰”。

他们的哲学主张给汤显祖以极大的影响,促使他形成了反对程朱理学、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

同时他早年即受到佛道思想的熏染,晚年由于政治屡遭挫折,更易滋生出世思想,视尘世如梦幻。

2. 在政治上,汤显祖反对专政统治,关心民生疾苦,主张宽简仁厚,对朝政的黑暗腐败极为不满,对现实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与东林党的顾宪成、高攀龙、邹元标等重要人物关系密切。

3. 在文学思想上,汤显祖崇尚真性情,反对假道学,认为“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把情与理放在对立地位上而尊情抑理;同时崇尚“自然灵气”,反对模拟因循,与公安派声气相通。

(三)汤显祖所所追求的“情”
汤显祖的“至情”论大致表现在三个方面。

从宏观上看,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

“世总为情”(《耳伯麻姑游诗序》),“人生而有情”(《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情”与生俱来并始终伴随着生命进程。

而且“万物之情,各有其志”(《董解元西厢记题词》),各有其秉性和追求。

“思欢怒愁”等表象、感伤宣泄等渠道,都是情感流程中的不同环节。

世间之事,非理所能尽释,但一定都伴随着情感的旋律。

(强调世间真情的存在)
从程度上看,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牡丹亭》便是“至情”的演绎。

汤显祖在该剧《题词》中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这种贯通于生死虚实之间、如影随形的“至情”,呼唤着精神的自由与个性的解放。

(强调真情对现实的超越)
从途径上看,最有效的“至情”感悟方式是借戏剧之道来表达。

戏剧表演可以“生天生地生鬼生神,极人物之万途,攒古今之千变”,使得观众在戏剧审美活动中无故而喜,无故而悲,将旁观者的冷漠与麻木不仁的状态调整过来,“无情者可使有情,无声者可使有声……人有此声,家有此道,疫疬不作,天下和平”,人们最终在“至情”的照耀下,于戏剧的弦歌声中,把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

(四)汤显祖的文学思想
汤显祖不仅是位优秀的作家,他的文学思想在晚明时代也是具有代表性的。

其要点是顺应时代变化提出的对于文学创作原则的新认识,大体可以归纳为尊情、抑理、尚奇。

对于文学汤显祖不是一般地重视其抒情功能,而是把“情”与“理”放在对立地位上,伸张情的价值而反对以理格情。

“是非者理也”,“爱恶者情也”,情与理并非并行不悖,而常是“情在而理亡”(《沈氏弋说序》)。

“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牡丹亭题辞》)这一论点的重要之处在于它首先是一种具有人本主义色彩的表述,而以此作为文学的出发点,如《耳伯麻姑游诗序》所说“世总为情,情生诗歌,而行于神”。

汤显祖所说的“情”是指生命欲望、生命活力的自然与真实状态,“理”是指使社会生活构成秩序的是非准则。

理具有制约性而情则具有活跃性,任何时候都存在矛盾。

而当社会处于变革时期,情与理的激烈冲突必不可免。

在这种情况下尊性抑理,也就是把人追求幸福的权利置于既有社会规范之上,在文学创作中即表现为人性解放的精神。

另外,和尊情相联系的,是强调“真”。

因为情的特点就是真,而在理的约制下,常产生虚伪。

尚奇则主要是强调发扬作者的个性与才能,使生命的灵性表现为独特的创造,同时有偏重主观想象的浪漫倾向。

汤显祖对人性在社会陈规的抑制下趋于委琐、僵死的状态至为厌恶,《合奇序》云:“世间唯拘儒老生不可与言文。

耳多未闻,目多未见,而出其鄙委牵拘之识,相天下文章,宁复有文章乎?……士有志于千秋,宁为狂狷,母为乡愿。

”性为狂狷,则文易为怪奇。

《序丘毛伯稿》进一步说:
天下文章所以有生气者,全在奇士。

士奇则心灵,心灵则能飞动,能飞动则下上天地,来去古今,可以屈伸长短、生灭如意,如意则可以无所不如。

奇士心灵,心灵则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因而文章有生气。

这和袁中郎一派的“性灵说”相近而偏重有所不同。

袁中郎年辈晚于汤显祖,他可能受到汤显祖的影响。

汤显祖的《牡丹亭》流传以后,以沈璟为首的吴江派人士批评它有不协律之病,甚至加以窜改。

汤显祖对此提出强烈抗议,并强调“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答吕姜山》)。

这种态度和他的一贯文学主张也完全是相通的。

(五)汤显祖的创作
汤显祖的戏剧作品除早年的未完之作《紫箫记》外,主要是《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四部传奇,因为都写有神灵感梦的情节,故合称“临川四梦”,又因为汤显祖在临川居所的堂名为玉茗堂,故又称“玉茗堂四梦”。

前两部作品写男女青年的爱情故事,主要是体现他对真情的歌颂;后两部作品写封建士子的宦海沉浮,主要是体现他
对政治的思考。

二、《牡丹亭》的题材渊源
据汤显祖自己说,该剧“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牡丹亭题词》)。

但是《牡丹亭》的真正蓝本应该是《杜丽娘慕色还魂》话本。

汤显祖以点石成金的圣手,将话本的认识意义与审美价值擢升到新的高度。

话本原是两个太守、一双儿女,门当户对,终偕连理的喜剧框架。

汤剧则将男主人公的社会地位下移为穷秀才身份,就连科考的盘缠都要靠他人资助。

话本中的双方父母承认儿女婚姻何等爽快,而剧中的杜大人要认可女婿则比登天还难。

话本中正反两方面冲突的阵营十分单薄,剧本中则创造了腐儒陈最良、花神、判官等一系列新的角色,从而使冲突的构建更为丰厚完整。

话本窘迫仓促地讲完一个言情故事,剧本则舒缓从容地演述出一个个如诗如画的抒情场面。

指出《牡丹亭》的渊源与蓝本,丝毫无损于汤显祖的光辉,反而更进一步体现出这位天才作家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发展。

三、故事情节梗概
(初读文本,试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提示:剧中主要情节是这样的:宋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正当青春年华,但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心情深受压抑。

一天,她在丫环春香的鼓动下游览了府中的花园,花园中百花争艳的美丽春色深深地触动了她的心。

于是,她抱怨父母只知选择门当户对的女婿,而使自己青春虚度,深埋于内心中的感情也找不到可以倾诉的人。

在这种苦闷的心情下,她昏昏入睡进入梦境。

梦境中,她在花园里遇到了青年秀才柳梦梅,两人一见倾心,互诉受慕之情,共成云雨之欢。

她的真情在梦中得到了无拘无束的表露,然正当两情绵绵难舍难分之际,杜母进房叫醒了丽娘,打断了她的美妙梦境。

此后,杜丽娘因难忘梦中恋人,再寻而不可得,终于郁闷成疾,相思而死。

这是恰逢杜宝奉旨升迁,命他立即北上镇守淮阳,只得暂时把杜丽娘埋葬在花园内梅树下,并把花园改为尼庵(梅花庵)。

三年后,青年秀才柳梦梅在进京赴考途中,路经南安,偶感风寒,暂寄梅花庵养病。

一天,他散步至花园,在假山石下拾得一幅画卷,展开一看,原来是杜丽娘生前病中的自画像,上有题诗曰:“……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

诗意暗示着杜丽娘将来要嫁给姓柳的或是姓梅的。

柳梦梅从前并不叫梦梅,是他曾得一梦,梦至一花园,见一美女站在梅花树下,含情脉脉地对他说:当你遇到我后方有姻缘之分,发迹之期,从此他才改名为"梦梅"。

他的姓名中既有柳字又有梅字,所以当他看到此诗和画后,浮想连翩,相思之情陡起,日夜顶礼膜拜,亟盼早得相会,那怕是在梦中一会也好。

柳梦梅的真情,感动了杜丽娘的游魂,她不顾一切地前来与他幽会。

在人与鬼的幽会中,他们摆脱了现实世界中的种种拘束,尽情表达相互间的爱情,双双对于盟誓,认为百年夫妻。

情真意深的爱情,终于使杜丽娘起死回生。

之后,柳梦梅赶考完毕,没等到发榜就拿着画卷去找杜宝认亲,谁知却被当作盗墓贼而受拷打,而当还生的杜丽娘到来时,杜宝又认为妖精而不予相认。

最后,由皇帝出面调停,以传统的大团圆结束全剧。

三、主题思想
(试分析本文的主题思想。


明确:全剧通过杜丽娘为情而死、因情而生的浪漫主义情节,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的反动本质,批判了程朱理学,表现了明代妇女对自由爱情和个性解放的渴望,
歌颂了青年叛逆者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所进行的斗争。

四、人物形象分析
1、分析杜丽娘的形象及其意义。

分析:杜丽娘是《牡丹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大胆追求爱情、追求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叛逆者形象。

《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形象的塑造,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批判了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与反动,反映了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渴望和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歌颂了他们为实现理想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具有鲜明的历史意义。

2、分析柳梦梅的形象。

提示:他是一个既热中功名又忠于爱情的人物。

他一方面才华富丽,不愧为杜丽娘的理想情人,另一方面又日夜盼望“走马章台”,终于博得个“状元及第”,为叛逆的爱情换取了一个虚伪的“金殿封赠”,把本来不可调和的爱情草草调和。

因此,这个形象既体现了时代的理想,也反映了作者思想上的局限。

3、分析小丫头春香的形象。

分析:小丫头春香是一位活泼可爱的人物。

从某种意义上说,春香正是杜丽娘性格中调皮、直率层面的外化。

春香的导引与陪衬,使得杜丽娘更为仪态万方、内涵丰富。

这一对少女珠连壁合般的联袂登场,与后来舞台本中花神圣母般的形象交相辉映,将女性美的群体阵容渲染得靓丽如画。

4、分析杜宝的人物形象。

分析:杜宝是个矛盾人物。

他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表,坚定的正统主义者。

他束缚女儿的思想,耽搁女儿的青春。

当女儿相思成病之后,他仍然专横冷酷,对女儿的病因避口不谈,坐视女儿的死亡。

在女儿复生以后,他毒打柳梦梅,骂女儿为“妖孽”,一心要拆散这门婚姻。

这些都表现了他残忍凶恶的面目。

但另一方面,他又忠心耿耿,勤政爱民,公而忘私,为国忘家。

作者有意识地把这种政治上的清廉正直和伦理上的专横迂腐结合在一个人身上,因为这两者同样是出于维护封建制度这个总的目的。

5、分析陈最良的人物形象。

分析:陈最良,六十多岁了,却从不晓得伤春,是个“从不曾游过花园”的“老村牛”,也是封建礼教培植出来的活标本。

他自己的整个灵魂早已被封建礼教吞噬了,还要帮助封建统洽者去吞噬别人。

作者用近乎漫画的笔法,写出了他的迂腐和虚伪,以揭露封建礼教违反人性和虚伪可笑。

因此,他设塾的结果,不仅没使杜丽娘就范,反而促使她认识旧礼教的庸
俗不堪,因而突破重重束缚,逃到梦境中去追求爱情的满足。

这不只是陈最良的个人悲剧,也是整个封建礼教的悲剧。

五、《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明确:
1. 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是《牡丹亭》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

2. 塑造了一系列鲜明而生动的人物形象,是《牡丹亭》在艺术上的一个突出成就。

3. 富有特色的语言风格,也是《牡丹亭》在艺术上的引人瞩目之处。

六、
七、拓展延伸
1、《牡丹亭》是悲剧吗?杜丽娘的悲剧意蕴何在?
2、《牡丹亭》诞生于16世纪末,对于今天的中国有何特殊的文化意义?
3、《牡丹亭》与《哈姆莱特》之比较:
明确:
(1)作者生平汤显祖――――莎士比亚
(1550—1616)(1564—1616)
(2)时代背景中国明朝———英国文艺复兴
(3)人物性格杜丽娘――――哈姆莱特
不同点:杜敢说敢做,敢爱敢恨
(重于行动)
观之不足由他缱,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

倒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

哈苦闷矛盾,犹豫不决
(重于思考)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资料链接】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亦号海若,又号清远道人,别号玉茗堂主人。

临川人。

明代伟大的戏剧家、文学家。

从小天资聪颖,刻苦攻读,“于古文词外,能精乐府、、歌行、五七言诗;诸史百家而外,通天官、地理、医药、卜筮、河籍、墨、兵、神经、怪牒诸书”(邹迪光《临川汤先生传》)。

他不但爱读“非圣”之书,更广交“气义”之士,通过积极的社会活动,铸就了正直刚强,不肯趋炎附势的品格。

青年时代因不肯接受首辅张居正的拉拢,结果两次落第。

直到万历十一年(1583)三十三岁,即居正死后次年,始中进士。

但他仍不肯趋附新任宰相申时行,故仅能在南京任太常博士。

后改官南京詹事府主簿,又迁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

在职期间,与进步的东林党人邹元标、顾宪成等交往甚密。

万历十九年(1591),上《论辅臣科臣疏》,历数神宗皇帝在位二十年间,朝政腐败,科场舞弊,弄臣贿赂,言路阻塞等弊端,因而触怒了
神宗,被谪迁广东徐闻县典史。

一年后,又调任浙江遂昌知县。

清廉简朴,体恤民情,修相圃书院及演武堂,下乡劝农,平反冤狱,惩处地方恶霸,深得民心。

终因不满朝政腐败,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弃官回临川闲居,寓所号“玉茗堂”,致力戏剧和文学创作活动,终其一生。

显祖十三岁即师事泰州学派的哲学家罗汝芳。

后来又非常景仰被封建统治者视为“异端”的李贽,并提出了“情至”说,所谓“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牡丹亭题词》)。

以此肯定“情”是生活的客观规律,与封建主义“理”的教义相对立。

这种先进的哲学观点,同复杂的政治斗争历程和丰富的社会经验溶汇在一起,为他的创作活动奠定了雄厚的思想基础和生活基础。

显祖在文学思想反对以王世贞为首的拟古派,主张抒写性灵,明确申述:“予曲中有讥托。

”他一生写了二千二百多篇诗文,颇多佳作,特别是《感事》、《闻都城渴雨时苦摊税》等诗作,把矛头直指封建皇帝,其大胆、尖锐,为同代诗作所罕见。

他尤其热爱戏曲艺术,收藏元人杂剧达千种,各本佳句,都能口诵。

他约在二十八岁(1577)时,始作《紫箫记》,因被时人议为影射“秉国首揆”而辍笔。

但他志向未泯,十年后(1587)又改为《紫钗记》。

由是一发而不可止,于一五九八年弃官返乡后作《还魂记》(《牡丹亭》);一六零零年夏作《南柯记》;一六零一年秋作《邯郸记》。

这四大传奇均有梦境构想,故并称“临川四梦”。

他的剧作,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同时又显示出高度的浪漫主义精神。

代表作《还魂记》,以强烈的追求个性解放的进步思想,无情地挟击了腐朽封建道学的理念束缚,描写了杜丽娘与柳梦梅在梦中相爱,醒后寻梦不得,抑郁而死。

其后梦梅掘坟开棺,丽娘复活,深刻地表达了作者“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思想。

丽娘之父杜宝的封建卫道士嘴脸,被揭露无遗。

尤其是主人公杜丽娘困于礼教束缚的复杂细腻哀愁和坚定执着的反抗性格,被作者以文彩瑰丽的妙笔,刻划得入木三分:“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数百年来,为人们唱得口角生香。

时人谓“《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沈德符《顾曲杂言》)。

“……擅才情则推临川;临川胸罗二酉,笔组七襄,玉茗四科,脍灸词坛。

”(沈宠绥《弦索辨讹序》)“《还魂》妙处种种,奇丽动人,称古今绝唱。

”(清姚燮《今乐考证》)《柳亭诗话》及《黎潇云语》还记载当时有少女读其剧作“忿惋而死”及杭州女令演“寻梦”时感情激动,卒于舞台,足见其影响之巨,感人之深。

《紫钗记》主题思想同样体现着作者的“情至”观念。

它通过爱情题材,反映政治斗争,鞭挞了封建权贵卢太尉,歌颂了理想的义侠黄衫客,使剧作具有更深的思想意义,这是同作者在政治活动中的亲身体验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南柯记》和《邯郸记》,是寓言性的讽世剧。

二剧借梦中之景,写现实之事,举凡社会的病态,人情的险诈,官场的黑暗以及知识分子的种种心理活动,均跃然纸上。

剧本布上了一层“色即是空”,“浮世芬芬蚁子群”的佛家和道家思想的迷雾,流露出消极的厌世情绪,反映了作者的阶级和历史的局恨。

但从主要倾向来看,仍不失为杰出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在戏曲史上应占有重要的位置。

显祖在戏曲批评和表、导演理论上,也有重要建树。

他通过大量书札和对董解元的《西厢记》、王玉峰的《焚香记》等等剧作的眉批和总评,发表了对戏剧创作的新见解。

他认为内容比形式更重要,不能单纯强调曲牌格律而削足适履,所谓“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到时,或有丽辞俊音可用,尔时能一一顾九宫四声否?如必按字模声,即有窒滞迸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矣”(尺牍《答吕姜山》)。

他和以沈景为首的偏重形式格律的吴江派作家进行了顽强的论争。

尤其是作为一六零二年前后的《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一文,不仅记述了
弋阴腔的演唱情况,为我国戏曲史留下了珍贵资料,而且对表、导演艺术发表了精辟见解,强调演员要体验生活,体验角色,领会曲意,在生活上和艺术上严以律己,以人物的感情去感染观众。

他自己勤于艺术实践,“为情作使,劬于伎剧”,同临川一带上千名演唱海盐腔的宜黄班艺人保持着广泛的联系,实际上成了地方戏曲运动的领袖。

他还亲自为演员解释曲意,指导排练,“自踏新词教歌舞”,“自掐檀痕教小伶”。

他的作品和戏剧活动,影响深远。

师法于他的“临川派”戏剧家,在明代有吴炳、孟称舜等;在清代有李渔、洪升、蒋士铨等。

直到今天《四梦》里的许多精采片断还保留在昆剧舞台上。

石凌鹤改编的赣剧弋阴腔《还魂记》,还被摄成彩色影片,深受广大观众欢迎。

显祖不仅属于中国,也是世界文化伟人之一。

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在《中国近世戏曲史》中,将他和莎士比亚并称,为东西方交相辉映的两颗明星,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在本世纪初,他的创作便不断被翻译介绍到国外去。

日本文学家山口大学教授岩成秀夫的《中国戏曲演剧研究》,认为显祖虽比日本大戏剧家近松门左卫门早一百多年,其成就却远胜于后者。

他的剧作、诗文,自明代以来刊本甚多。

其戏曲不为精代统治者所重视,《四库全书》只存目诗文《玉茗堂集》二十九卷。

一九六二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包括他的全部作品的四卷本《汤显祖集》,参照了历代刻本,详加校勘,是迄今较为完善的版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于一九七八年和一九八二年先后将戏曲和诗文分别从《汤显祖集》中抽出单独出版为《汤显祖戏曲集》(上、下),使之更为广泛传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