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过程中的产业结构升级路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业化过程中的产业结构升级路径
中国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导致的是工业化进程的混满和产业结构的低度化,在信息化时代,通过信息技术创新和发挥后发优势,不仅可以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并行和相互促进,走新工业化的道路,还可以在产业发展顺序,产业转移和结构转换当中,使某些技术和产业突破性的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跨越式升级。知识与技术创新,经济体制,自然资源禀赋,资本规模,需求结构,人口与规模结构,国际贸易等是一国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的基本制约因素,合理分析并解决其中的制约问题,便可以创造出工业化过程中的产业结构升级路径。下面来逐个分析。
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也是产业结构变迁的动力。科学技术发展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因素。(一)首先技术革命催生新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演进。技术革命,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都对产业结构的升级产生影响,特别是技术革命,往往导致一些新的产业部门的诞生。较为突出的便是四次技术革命。第一次技术革命中的纺织工业基本上是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第二次技术革命发展起来的汽车,化工,钢铁等产业群具有资本密集的特征,在第三次和第四次技术革命中诞生的新产业,如计算机工业,宇航工业等属于知识—技术密集或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可见技术革命促成产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知识密集型转变。新技术革命不仅促成了各个时期主导产业的变化,使各产业在产业结
构中的地位发生变动,而且促进了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调整。(二)其次,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科学技术要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必须从知识形态转化为物质形态,从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这一转化正是在技术一环节实现的。就工业而言,企业必须把技术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要大力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大型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不仅要努力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更要自觉承担技术创新的重任,争当技术创新的排头兵。所有企业都要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加快技术革命步伐,不断增强竞争力。要大力促进技术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采用多种方式支持企业承接和采用新技术,开展新产品产业化、工程化应用,大力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企业要围绕市场需求和企业生产经营需要,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以技术创新推动经济效益提高,以良好经济效益支撑技术创新,努力实现技术创新和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要营造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良好氛围。继续深入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形成崇尚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企业技术创新良好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创新光荣、创新伟大的良好风尚。要重视和发挥好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着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总体技术能力、核心技术能力和产业主导能力,全面提升我国工业的竞争能力,促进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和科学发展。不仅如此,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中提的产业结构其升级必有利于科技进步
和产业结构向高度化、现代化推进。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科技推动、需求拉动和竞争开发等因素的作用,产业结构总是向着更高一级演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产业结构高度化和现代化的基础。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一个不断调整产业比例关系和提高产业间关联作用程度的过程,这一过程也就是产业结构的成长过程。当今的国际竞争实质是以经济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为了提高一国的国际竞争力,必须使其产业结构逐步利用技术创新向高一级演进。
一国自然资源的禀赋状况对一国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当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产业结构也占有一定比例。自然资源是社会生产过程所依赖的外界自然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土地状况、矿藏总量及分布、水资源、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一国农业的发展。而地下资源状况,直接影响采掘工业、燃料动力工业以及重工业的结构。但自然资源禀赋绝不是决定性因素,自然资源的拥有状况并不是一国工业化进程的必要条件,拥有大量自然资源并不能保证持续发展。自然资源状况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是相对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使许多原来难以采掘的资源得到开发,并能开展综合利用和节约代用天然原料;通过国际贸易可以弥补国内资源的短缺,缓解自然资源对一国或地区产业结构的制约。从纵向发展过程看,对于大部分国家而言,作为工业化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初始条件或先决条件,自然资源禀赋在一国产业结构转换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其作用与影响是不同的。越是在初、中期阶段,其影响与作用可能越大。当初级产
品生产的比较优势被制造业所取代,从而完成了起飞与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过渡时,它的作用与影响会趋于减小。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人口、资源的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因此,合理的产业结构就是要建立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型的产业结构,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内在联系和协调发展,以使经济系统耗用尽量少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对其进行综合而有合理的利用,生产出尽量多的对人类有用的经济产品,产生尽量少的废物,对生态环境产生最小的损害,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再者,消费倾向理论表明,伴随着收入水平提高而出现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和边际储蓄倾向递增的现象,这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的启动以及制造业中资本密集型部门逐步增加的基本因素。需求是在某一时期内在每一种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或劳务量,需求是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的统一,缺少哪一个都不能成为需求。而总需求是一定时期内一个经济中各部门所愿意支出的总量,包括消费者、企业和政府支出的总和,也可以分解为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出口减进口)。从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角度看,个人消费结构、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的比例、消费和投资的比例、投资结构、净出口等因素的变动均对产业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值得指出的是,在短期经济条件下与过剩经济条件下,需求结构对产业结构和供给结构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居民收入水平与收入分配差距决定消费规模和消费结构层次,决定是否会产生排浪试消费,进而影
响产业结构。中国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后居民收入水平和居民消费结构形成鲜明对比,对产业结构升级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由于需求具有引导生产的作用,因而需求结构的变动会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动。需求结构的变化与产业结构的变化是相对应的。因此应首先从一国需求结构入手,进行分析,在低收入阶段,恩格尔系数较大,人们的生活处于温饱水平,对吃、穿等产品的需求占主导地位,同时居民储蓄较少,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启动较为困难,无力发展资本集约型产业。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需求结构的重点从必需品转向非必需品,特别是耐用消费品。这种变化拉动了产业结构的变化,资本物品的生产也迅速增加。因而,以农业的轻工业为中心的生产转向使用工业原料的以设备、耐用消费品制造为中心的基础工业和重加工业的生产。同时,在这一阶段,农业、轻工业的充分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提供了超过他们自身需要的过剩资金和劳动力,使资源向非必需品生产的转移成为可能。为推动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升级奠定基础。一般认为是第一产业主要是向人们提供生活必需品,而生活必需品的需求特征是当人们的生活水平、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个人收入中用于制服必需生活品的比例相对减少,而对其他产业产品的需求相对增加,恩格尔系数变化规律揭示了这一点。从供给的角度看,第一产业的技术进步相对较慢,由其本身的产业特性决定的生产周期较长、土地规模的有限性及受自然因素制约严重,其产出在短期内很难实现快速增长。供给与需求共同决定的结果,必然使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比重下降,消费结构变化、土地的有限性、劳动生产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