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信息不对称与银行借贷行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信息不对称与银行借贷行为

【摘要】本文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为主线,并通过对信息不对称理论从银行借贷活动中表现及成因的分析,说明了银行借贷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影响,并对银行借贷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规避防范措施。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风险规避

1.信息不对称理论

1.1信息不对称理论的涵义

信息经济学认为,信息有完全信息、不完全信息、对称信息和非对称信息之分。完全信息是指市场参与者对某种经济环境状态的全部知识;不完全信息是指对于某种经济环境状态的部分知识,而不是全部。在现实经济中,由于信息的传播和接收都需要花费成本,以及市场通讯系统的局限和市场参加者施放市场噪声等主观因素会严重阻碍市场信息交流和有效传播,市场参与者不可能拥有完全信息,而只能获取不完全信息。

1.2 借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

银行借贷中的信息不对称,是指银行与借款人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分布。在借贷关系中,作为信贷支持的每一个借款人都可能随时全面了解和掌握银行的信贷政策、信贷制度、信贷监管等银行信息,而银行却不可能拥有和掌握每个贷款人的全部信息,这就形成了信贷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性,而借款人具有信息优势,使银行经常处于不利地位。

借贷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也包括事前的信息不对称和事后的信息不对称,事前的信息不对称主要是指在银行与借款人签订贷款协议时,对借款人信誉、实力、贷款项目质量、市场前景等方面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借款人比银行拥有更多的私人信息,有部分信息不能或不愿提供给银行;事后的信息不对称主要是指在银行贷款后,借款人的情况发生变化或借款人作出不同于贷款合同约定的行为选择,而银行得不到相应信息所产生的信息不对称。另外根据银行与借款人之间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原因不同,也还可以分为外部的信息不对称和内部的信息不对称,前者是指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后者是指银行内部由于实行层级制管理体制而产生的上下级之间或调查人与审批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借贷市场是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市场。

2.信息不对称对银行借贷行为的影响

2.1 惜贷现象

由于借款人与银行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在银行借贷活动中,作为借款人可

能随时全面的了解和掌握银行的各种信息,而银行却不能拥有和掌握每个借款人的全部信息,这就使银行经常处于不利地位,并产生了不同等级的借贷风险。银行对于社会风险的不同等级给予了平均的贷款利率。在这种情况下,低风险的借款人由于贷款利率高于其预期的利率水平而退出,而风险高的借款人则会接受贷款条件,从而使银行的风险加大,银行只能获得固定的利息收入,但却要承担全部的高风险和损失,这种情况就刺激了逆向选择问题的产生。贷款银行单凭借款人的财务资料很难判断谁是风险低的借款人,谁是风险高的借款人,而且有些风险高的借款人为了获取最大化的经济利益,取得贷款,向贷款银行隐瞒真实情况和对自己不利的信息,提供虚假信息。当银行难以正确判断时,就会拒绝借款人的请求。银行和借款人之间重复博弈的结果导致产生“惜贷”和“慎贷”现象

2.2 不良贷款问题

信息不对称也是不良贷款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银行在做出贷款决策时,最关心的是借款归还问题。然而银行对借款人的情况了解始终是有限的,在贷款发放之后,一些不良借款者欠贷、赖贷、逃贷,难以归还贷款,这就会产生不良贷款,银行同时会遭受经济损失。对此,国家虽然投资组建了专门剥离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金融机构。但到目前为止,我国的不良贷款率还是很高。我国的金融资源配置仍然处于政府的直接控制之下,对不良贷款的控制主要是依靠行政手段和强制措施,所以金融资源的配置处于无效率状态。

3.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银行借贷风险形成原因分析

3.1 银行与企业之外的环境因素

信息不对称因素超出银行的控制范围,即使对于最安全的借款人,这种不确定性依然存在如自然灾害、政策改革等。

3.2 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不对称

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缺乏足够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是造成银行与借款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重要原因。正是由于银行与企业之间的这种信息不对称,给信贷市场带来了巨大的风险。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具体表现在。

3.2.1信息源占有优势不对称

借款人与银行相比,在信息源的占有上具有很强的优势。

3.2.2沟通目的不对称

银行与借款人沟通信息的目的,是确定信贷支持和限制借款人的支持程度,以及对借款人的信贷管制力度,具有多项选择性;而借款人与银行沟通信息的目的是单项选择,就是寻求信贷支持。

3.2.3识别手段不对称

大多数借款人都十分重视市场和自身的信息识别,并在识别手段上有了很大进步,具有强有力的决策支持体系。而目前一些基层商业银行对借款人的信息识别还处于看报表、汇集数字、搞对比的传统信息识别上,同时这些资料基本上来源于借款人自身提供。

3.2.4成本代价不对称

某些借款人为了取得信贷支持,运用符合信贷支持要求的信息对自身进行包装,有的虚假信息经过加工,即使银行能够辨别,其对借款人的所谓“惩罚”仅仅是“不予信贷支持’,而且借款人仍然可以利用同样的资料重新向另一家银行继续申请贷款。

3.3 银行内部的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

从银行自身角度来看,银行自身的管理机制缺陷很大程度上使得信息不对称现象更加显著,从而加大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3.3.1信贷机制设置不合理,致使信贷业务难以适应市场经济需要

由于现在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机构的设置仍沿用过去专业银行下按照经营管理层次、贷款品种设立信贷机构与部门,出现了:一是信贷管理层次多、部门多,信贷政策传导滞后,信息衰减严重,信贷政策执行效力低。二是制定信贷政策的层次对信贷客户、信贷市场情况了解较少,政策传导和反馈渠道不畅通、反馈速度慢,信息准确率较低。三是各信贷部门职责是以经营管理本部门贷款品种为主线,从负责制定信贷政策和业务发展规划,进行贷款营销,到贷款审批,贷后管理实行全过程管理运行模式,在银行内部缺乏制约机制。四是对外忽视了信贷客户的统一性,将同一客户的同类业务划分到不同部门,人为割裂对客户的服务与业务管理,出现贷款营销工作不统一,形成了银行多头对应一个客户,对信贷市场的开拓缺乏统一的指挥和协调。

3.3.2对信贷客户评估机制不配套

作为对信贷客户评估体系的企业信用等级评估、统一授信和贷款项目风险评估工作分散在不同的信贷管理部门,评估运作体系不统一,评估标准不一致,评估工作效率不高,重复劳动现象严重。同一客户的同类业务因银行内部信贷人员政策水平、工作能力、对企业的评价等不同。

3.3.3贷款评估指标体系不完善

现行的国有商业银行对固定资产项目贷款已形成了一套评估办法,在评估办法中设定了各种不同的测算经济指标和经营效益的办法,使贷款评价具有了一定的评价指标。但是流动资金贷款至今仍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评价办法,缺乏相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