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_本科生毕业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
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在全球经济范围内已经被广泛认为是企业在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重要利润源泉,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的现代物流虽有一些发展,但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国内企业对物流服务需求不足,现代物流的观念尚未在工商企业中得到普及,对现代物流的认识有待提高;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工作质量不高,服务内容有限,绝大多数企业只能提供单项或分段的物流服务,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有点无网或有网不畅,信息交换渠道不完善,技术装备水平落后,专业人才匮乏;市场机制不健全,竞争秩序不规范,现有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方式尚不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关于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作比较滞后,特别是实际运作,更为滞后。
本文在对这些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我国物流的现状和过去做了对比研究,找出了我国物流存在的总体水平不高,信息化程度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将现代物流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增长点;企业在现代物流的发展中发挥主体作用;政府部门为实现物流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注意循序渐进,防止一哄而起;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结合实际开拓创新;加强宣传引导,加强研究探索,加强人才培养等建议。
关键词:现代物流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目录
第1章发展现代物流的意义 (3)
1.1物流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3)
1.2 对现代物流的认识 (4)
1.3我国发展现代物流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5)
第2章现代物流在我国的发展 (6)
2.1 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 (6)
2.2现代物流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7)
第3章我国发展现代物流的进展及存在问题 (8)
3.1 我国现代物流的进展 (8)
3.2我国现代物流发展中的问题 (9)
第4章我国发展现代物流的对策 (10)
4.1正确处理现代物流同传统物流的关系 (10)
4.2我国发展现代物流的对策 (11)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第1章发展现代物流的意义
1.1物流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据有关资料记载,物流概念的雏形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叶,1918年英国的利费哈姆勋爵成立了“即时送货股份有限公司”,旨在全国范围内把商品及时送到批发商、零售商以及用户的手中,被誉为有关“物流活动的早期文献记载”。
“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1935年,美国销售协会最早对物流进行了定义:
是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与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点流动过程中伴随的种种活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战时供应中,首先采取了后勤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这一名词,对军火的运输、补给等进行全面管理。
这种后勤管理方法后被引入到商业部门,被人称之为商业后勤,定义为“包括原材料的流通、产品分配、运输、购买与库存控制、储存、用户服务等业务活动”,其领域统括原材料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
上述历史被物流界较普遍地认为是物流的早期阶段。
在50年代到70年代期间,人们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与商品销售有关的物流活动,因此通常采用的仍是Physical Distribution一词,在日本则被称为“流通技术”,后称之为“物的流通”。
1965年,日本在政府文件中正式采用“物的流通”这个术语,简称为“物流”,我国目前使用的物流一词正是来源于此。
1981年,日本综合研究所编著的《物流手册》(也是我国最早翻译的国外物流著作),对“物流”的表述是:“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向需要者的物理性移动,是创造时间性、场所性价值的经济活动。
从物流的范畴来看,包括:包装、装卸、保管、库存管理、流通加工、运输、配送等诸种活动。
”
1986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National Counci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改名为CLM(The 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并将Physical Distribution改为Logistics。
CLM对Logistics所做的定义是:“以适合于顾客的要求为目的,对原材料、在制品、制成品与其关联的信息,从产业地点到消费地点之间的流通与保管,为求有效率且最大的‘对费用的相对效果’而
进行计划、执行、控制”。
从上述对比可以看出, Logistics的概念领域较之于Physical Distribution更为宽广、连贯,更具整体性。
Logistics已突破了商品流通的范围,把物流活动扩大到生产领域,物流已不仅仅从产品出厂开始,而是包括从原材料采购、加工生产到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直到废旧物品回收等整个物理性的流通过程。
物流不但与流通系统维持密切的关系,同时与生产系统也产生了密切的关系。
这样,将物流、商流和生产三个方面连接在一起,就能产生更高的效率和效益。
近年来日、美的进口批发及连锁零售业等,运用这种观念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Logistics一词的出现,是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当前物流业正在向全球化、信息化、一体化发展。
随着世界商品市场的形成,从各个市场到最终市场的物流日趋全球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系统得以贯穿于不同的企业之间,使物流的功能发生了质变,物流效率大为提高,并同时为意味着需求、配送和库存管理的物流一体化创造了条件。
所有这些已成为国际物流业发展方向,现代物流的概念也因此得以提出。
1998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概念也作出了符合时代发展特征的调整,即物流是供应链程序的一部分,其专注于物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起始点到消费点的有效流通和储存的计划、执行(实现)和控制,以满足顾客需求。
而且现代物流因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和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出现了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等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形态,而且,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支撑下,物流规模和活动范围的扩大,物流企业向集约化、协同化方向发展,支持全球性经济结构调整和跨国企业作用的发挥,世界经济在发达国家的带动下进入了消费多样化、生产柔性化、流通高效化时代。
1.2 对现代物流的认识
现代物流是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其核心是运用系统的理念,对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集成整合和一体化运作,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增强产品、企业乃至整个经济的竞争能力。
现代物流业作为一个新兴的复合型产业,在我国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和服务业的骨干产业。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科技进步的突飞猛进,国际产业升级和转移速度的加快,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和资源获取手段发生重大变化,全球范围内的采购、生产、销售及客户服务已成为趋势。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既适合了这种经济发展的潮流,也为这种变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目前现代物流的能力和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1.3我国发展现代物流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现代物流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工业化进程中最为经济合理的综合服务模式,正在全球范围内得以迅速发展。
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和广大企业经过改革开放2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现代物流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实现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需要发展现代物流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形成大市场、大流通、大交通,与之相适应,必须要有社会化的现代物流体系作为保障。
传统的物流从“后勤服务”、“实物配送”起源,发展到今天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供应链全过程实现一体化,本身就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现代物流含有先进的组织管理方式和现代科技智能、信息手段、专业人才等,更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不可缺少的。
(二)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需要发展现代物流
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越来越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据统计,到1999年8月底,中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3.5万家,世界500强企业已有300多家进入中国市场。
外资企业的进入,一方面带来了现代物流的观念和先进的运作方式,另一方面,也迫切希望中国能有方便、及时、低成本、高效率的现代物流系统作为其跨国生产和营销的服务保障。
过去主要依靠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的做法,已不能完全适应境外投资者的需求。
我国正在积极加快进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进程,且近期有望实现。
加人世贸组织以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将更加密切,外资企业会更多地进入中国市场,中国企业及场。
面临这一必然趋势,同样需要发展现代物流。
(三)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需要发展现代物流
现代物流已被广泛认为是企业在降低物质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创造利润的第三重要源泉,也是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的重要环节。
我国企业长期以来“重生产、轻物流”,对生产领域内的各个环节和企业内部管理比较重视,也有一定的基础,但对生产领域以外的采购、运输、仓储、代理、包装、加工、配送等环节顾及甚少,可控能力十分有限。
加上历史形成的条块分割体制,“大而全”、“小而全”、“自成体系”等传统观念,在“采购黑洞”、“物流陷阱”中造成的损失和浪费难以计算。
1998年底,列入国家统计局统计的18.2万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6094亿元人民币,占其全年产品销售收入的9.6%;如果加上应收账款12315亿元,两项资金占用为产品销售收入的29.1%。
1998年这18.2万家企业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为1.41次。
可见,我国企业在压缩资金占用和加快资金周转上大有潜力可挖。
(四)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发展现代物流
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首要问题是有效需求不足。
进一步拉动内需,并带动社会投资和启动消费,是解决需求不足的有效措施。
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则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根本措施。
现代物流在我国刚刚起步,潜在需求巨大,相对传统的物流业,它属于产业的优化升级;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正好属于需要大力发展的第三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因此,加快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有利于提高生产与流通领域的集约化程度,改善粗放型的经营和管理方式,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2章现代物流在我国的发展
2.1 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和电子商务的双重推动下,物流业正在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迅速转型并成为当前物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系统工程思想的指导下,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强化资源整合和物流全过程优化是现代物流的最本质特征。
在国际上,信息技术与标准化两大关键技术的系统化集成应用对物流的整合与优化起到了革命性的影响,网络规划和优化理论与方法、自动化、智能化的关键技术的应
用以及新型包装材料与技术的应用等科技进步也对现代物流发挥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并且在新的技术平台的支持下不断创新。
在各大物流服务商致力于寻求技术领先优势的竞争中,现代物流技术的发展大体上呈现四个主要方向,即物流技术装备的自动化、物流运作管理的信息化、物流运作流程的智能化及多种技术和软硬件平台的集成化。
相对而言,目前现代物流的信息化、集成化发展迅速,这一点在横向领域里更为普及。
在纵向领域里,现代物流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是一体化和智能化。
2.2现代物流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自1949年建立至1978年的近30年间,一直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与此相对应,企业生产按计划组织,物资供应按计划调拨,产品销售按计划分配,交通运输按计划执行,几乎所有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都是由各级政府按部门,按行政区域通过计划手段进行分配和供应的。
涉及“物流”的各个环节,包括采购、运输、仓储、包装、加工、配送等,均完全通过计划手段进行管理和控制,企业基本没有自主经营的空间。
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理方式,在生产规模小、产业结构简单、基础设施短缺、物资供应匮乏的经济发展阶段,虽然使政府比较容易掌握当时的社会物资供应状况,能在一定范围内调剂余缺,保持社会供应的相对稳定,但却导致了条块分割,自成体系,机构重叠,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相互分离,社会库存量大,物资周转缓慢,资金占用较多,给社会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
可以说,这个时期中国还没有“物流”的概念。
1979年以后,我国实行了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政策,宏观经济环境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
企业经营自主权增加,多种经济成分进入市场,国民经济步入高速发展时期。
与此同时,中国的物资分配体制、商品流通体制、交通运输体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政府逐步放开了对企业生产、物资、价格的管理,工业企业开始摆脱传统计划经济的束缚,自主决定其原材料的采购和产品的生产与销售。
商贸企业根据流通体制改革和供应方式的调整变化,开展了商品物流配送中心的试点工作。
交通运输企业突破传统的经营观念,把业务范围向运输前后的两头延伸。
货运代理企业作为托运人与承运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开办了代理货物托运、接取送达、订舱配载、联运服务等多项业务。
在外商投资企业进入中国市
场的同时,现代物流的概念及管理方式开始引入我国。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体制逐步转型,经济总体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社会商品供应日益丰富,综合运输体系初步形成,供求关系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整个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发生了深刻变革。
国内市场上开始出现了不同形式的物流服务企业,大致有四种类型:第一种是商业、物资储运企业经过重组改造,利用原有仓储设施建设商品物流配送中心,向用户提供物流配送服务;第二种是交通运输企业和货运代理(含联运、集装箱)企业通过扩大业务经营范围,开展门到门运输,进而转向为用户提供部分物流服务;第三种是工业生产企业自身成立相对独立的机构或实体,自己全部承担其原材料和产成品的后勤保障服务;第四种是少数专业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面向社会提供公用型物流服务。
此外还出现了连锁商业代理配送、航空快件运输和专递服务等。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的现代物流虽有一些发展,但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主要表现在:一是国内企业对物流服务需求不足,现代物流的观念尚未在工商企业中得到普及,对现代物流的认识有待提高;二是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工作质量不高,服务内容有限,绝大多数企业只能提供单项或分段的物流服务,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三是有点无网或有网不畅,信息交换渠道不完善,技术装备水平落后,专业人才匮乏;四是市场机制不健全,竞争秩序不规范,现有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方式尚不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五是关于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作比较滞后,特别是实际运作,更为滞后。
第3章我国发展现代物流的进展及存在问题
3.1 我国现代物流的进展
我国物流业最近几年增长十分迅速,以2003年为例,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统计分析,2003年中国物流业的各项经济指标均高速增长。
1.全国社会物流总值29.5437万亿元,同比增长26.9%(按现价计算)。
物
流总值的高速增长,表明经济增长对物流的需求越来越大,经济发展对物流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
2.社会物流总成本为24974亿元,同比增长1
3.6%,较同期全国社会物流总值26.9%的增长速度低13.3个百分点,说明由于物流运行条件的改善,社会物流总效益在提高。
3.物流业增加值稳步上升,为7880亿,同比增长10.5%。
物流业增加值占同期gdp的比重为6.8%,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0.7%。
从物流业细分类增长情况看,配送、流通加工、包装等发展最快,说明物流增值服务在加速发展。
4.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企业信息化正在成为企业增强活力与竞争力的推动力量。
信息化决策主要集中在企业的最高管理层,特别是70%以上的企业集中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层。
说明中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从简单应用发展到复杂应用,从战术层面发展到战略层面,从管理驱动发展到市场驱动,从技术推动发展到变革推动。
3.2我国现代物流发展中的问题
我国物流总体水平不高,信息化程度不足已经成为我国现代物流进一步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目前我国物流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产业总体规模还比较小。
根据国际研究机构的估计,美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约相当于全社会物流成本支出的25%,欧洲为30%,亚洲的总体水平低于5%,而中国仅在2%左右。
我国现有物流服务模式基本上仍然以自营为主,缺乏相应的关键技术与信息支持。
我国第三方物流模式的比重较小,水平、规模均不能令人满意,能够提供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完整解决方案的企业几乎没有,而第四方物流服务模式尚处于理论研究和探讨阶段。
中国物资储运协会对200多家物流服务企业调查的结果显示,我国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能提供的综合性全程物流服务还不足总体需求的5%。
这是制约我国物流社会化服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国物流业成本占gdp比重仍然居高不下,据测算,我国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在1991年为24%,到2002年下降到21.5%,2003年在21%左右,2006年下降到18.3%,下降的幅度不是很大,说明中国经济运行仍处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轨期,由于体制因素特别是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商业运作模式根深蒂固,也使得中国物流业的总体水平比较落后。
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的总体水平较低,物流领域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和普及的程度还不高,发展也十分不平衡,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物流服务的需要。
中国仓储协会2001年4月公布的中国物流企业信息系统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物流企业中有61%完全没有信息系统支持,而在有信息系统支持的39%的企业中,绝大多数企业信息系统功能不完善,只有38%的企业有仓储作业管理,31%的企业有库存管理,27%的企业有运输管理。
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落后已成为我国物流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同时,我国物流信息化亟需相关环境的支持。
由于受物流管理体制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存在着标准间互相冲突、标准化程度不高、标准化适用范围有限和实施力度不足等问题。
同时,我国对物流领域的立法力度不够,缺乏配套的法律法规,各地区、各行业的管理制度与管理办法可操作性差,互相冲突。
物流服务体系建设落后,物流技术领域缺乏具有宏观指导能力和促进技术交流的权威机构。
我国物流赖以发展的环境大大落后于物流发展形势的要求。
据估算,如果有可参照的标准与法律法规,目前我国企业的信息系统开发费用可以降低80%,将各系统连通起来的成本也可以减少至少一半以上,从而避免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开发与建设成本,减少企业信息化的风险。
第4章我国发展现代物流的对策
4.1正确处理现代物流同传统物流的关系
物流的出现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结果,物流的发展也不可能脱离经济发展的水平。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生产力水平和物流能力差异很大,经济发展不平衡。
再加上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受“大而全”“小而全”思想影响,物流资源整合需要时间。
一方面居于世界领先水平的物流设施开始出现,另一方面人抬肩扛、独轮车、小四轮在一些地方仍然发挥作用。
各行业对物流的需求也有很大的差别,一些行业的竞争已经集中到物流能力的竞争,而不少行业依然以传统物流为主。
就流通方式而言,既有大卖场、专卖店、便利店和网上购物等新型业态,而传统的农贸市场、农村集市、货郎担在许多地方仍然有一定市场,为其服
务的物流形式也必然具有多样性。
我国经济还不发达,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物流专业化和社会化的程度不可能很高,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物流发展还受到经济发展程度的制约。
传统物流和现代物流必然出现长期共存的局面,我国发展现代物流显然不能搞“一刀切”。
经济发达地区和迫切需要现代物流的行业要先走一步,给相对滞后的地区和行业做出示范。
欠发达地区和行业,要允许多种物流方式并存,鼓励创造适合本地区和本行业的物流模式,逐步推动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化。
4.2我国发展现代物流的对策
我国正处于发展现代物流的大好时期,人们的思想意识正在转变,基础设施条件日益完备。
加快建立现代物流体系,加强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高社会综合服务能力,构筑货畅其流、方便及时、经济合理、用户满意的物流环境,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及工作目标。
下面就中国现代物流发展问题提出几点意见供参考:
第一,将现代物流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增长点
从中央政府部门到地方各级政府,已充分认识到物流业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近年来,工业生产部门、内贸和外贸部门、交通运输部门,都加大了发展现代物流的工作力度,纷纷举办学习班、研讨会,组织人员到国外培训考察,指导所属行业企业向现代物流方向发展。
据了解,山东、上海、北京、深圳、青岛、长春等许多地方政府,已将现代物流业列为政府支持发展的重点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山东省通过一年多时间的宣传和探索,现已在不同类型的企业中开始启动“优化企业物流管理”试点工作。
深圳市已明确将现代物流业作为实现跨世纪经济发展目标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很多企业,从企业战略发展的角度认真研究后,已将企业的物流能力定位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
另据中国仓储协会今年3月组织的一次典型调查,反馈信息的企业中有45.3%的企业正在寻找新的物流代理商。
由此可见,现代物流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
第二,企业应在现代物流的发展中发挥主体作用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
同样,在现代物流的发展中,企业理应成为现代物流发展的主体。
发展现代物流固然需要政府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