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研究现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研究现状

1.空心村的界定与成因分析

空心村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变迁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现象,也是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三化”联动过程中存在的普遍现象[1]。对“空心村”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有人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将它定义为:“空心村就是村庄面积盲目扩大,新住宅多向村外发展,村庄内部出现了大面积的空闲宅基地的一种特殊结构布局的村庄,是土地利用规划中国家宏观调控与地方经济发展出现的剪刀差引发的一种特殊的土地利用状况[2]。”有人从村庄空间形态的角度出发,将它定义为:“空心村是在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农业经济和就业结构的转变造成村庄内部建设用地闲置的一种聚落空间形态的异化现象”[3]。也有认为“空心村是新住宅向村庄外围和道路两旁发展,村庄内部出现大面积的空闲宅基地的一种‘外实内虚,新边旧心’的空间形态异化现象”[4]。

不论怎样的定义,我们都可以把空心村归为是:(1)村庄的空心化。农民盲目攀比,大兴土木,划新宅,建新房,在老村之外又聚集成新村,致使旧村、废旧宅基地成为空白带,而新的民宅布局散乱,占地面积过大,宅基规模一年超过一年,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个个庞大的空心村[5];(2)人口的空心化。由于工业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人选择到城市就业,村内剩余的人口多为孤寡老人和留守的妇孺,造成村内人口在年龄结构上呈现出空心化的状态[6]。空心村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农村居民意识问题。我国的村庄建设缺乏合理的布局规划,管理意识薄弱,村庄规划的制订跟不上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村民建房呈现出随意性和盲目性[6]。陈旧的思想观念意识影响,土地保护意识淡薄,封建迷信思想严重作用,风水等意识作用[7]。农户之间的攀比关系,导致一些刚过温饱线的农民盲目建房[5]。(2)村内基础设施难以满足居民生活。旧有聚落固有的缺陷和农民对住房需求的新要求使旧房闲置,向外围建房成为可能。落后的聚落形态和落后的经济联系在一起。旧有的聚落形态特征是住宅建设布局无序[8],供水排水系统落后,道路狭窄,离城镇较远,老房子的宅基地间隔大多比较小,空间不足,对老房子进行拆除重建,无论在平面纵向深度还是空间高度上都会受到制约[6]。(3)经济发展带来的城市化导致人口迁移,加剧了农村“空心”的程度[9]。富有的农村居民大量迁出村集体,即使不太富有,但凡有能力的便会重新选址建房,造成原有宅基地闲置[4]。即使在城里有购房,同时生活工作富足的农民工,依然会把家乡农宅留作退路,不愿意上交村集体[10]。(4)土地管理制度不完善,宅基地管理不到位。我国目前比较成体系的土地使用制度只适用国有土地,对农村土地使用制度至今无切合实际可行的法律法规,对于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保障和行使,基本上是政策调整而未纳入土地使用权法律制度体系当中[9]。村集体的管理力度和规划意识不强,对乱搭乱建的现象没能给予及时制止,使得私自建房的现象愈演愈烈[6]。土地执法部门对违法乱建行为查处力度不够,对“一户多宅”、“建新不拆旧”等现象往往只是以罚代法,从而致使乱建房、多建房、抢地建房的现象屡禁不止[4]。

2.空心村的表现形态与分类研究

有学者研究指出,截止2012年,中国村庄宅基地的空心化率平均在10.15%左右;其中东、中、西部村庄宅基地的空心化率分别为14.82%、9.11%和7.15%,呈现出由东向西依次降低的格局;有3.77%的村庄空心化率超过40%,空心化率最高的村庄达到了62.18%[11]。空心村表现为规模小、数量多、布局分散,个体上表现为占地规模大,村内结构松疏,布局混乱,占用耕地较多,环境质量低劣,在小康村建设中难以集中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不能形成集聚效应[5-8]。对于空心村的表现形态上来看,大部分研究从人口和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人力资本和技术文化资源等方面进行分析[1-6]。也有学者根据住宅分布形态进行分析,随着距离村庄地理中心距离的加大,农宅的质量水平呈现递增的状态,村庄的人均占地呈现递减的状态,村庄的人口密度呈现递减的状态[12]。

从分类来看,空心村的基本分类有以下几种:(1)根据分布形态划分为,同心圆分布、扇形分布、多核心分布、带( 条) 状分布、还有矩阵形态“跳跃式形态”、不规则形态[1];(2)根据阶段来划分,原始阶段、初期阶段、中期阶段、末期阶段[13],薛力将其与江苏空心村情况相结合,分为苏南、苏北、苏中三个区域的不同阶段类型[12];(3)根据演化过程划分,村核带增长过程、村核带膨胀过程、缓冲带增长过程、缓冲带膨胀过程和新扩带增长过程等5个空心化过程类型[14]。

3.空心村整治方式与模式研究

当前已有较多学者对空心村整治的方式提出建议,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转变农民传统观念,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和工具,加大科学宣传力度,减少“风水”等迷信思想在住宅建设中的影响[8];消除传统思想观念弊端的影响的基础上,加大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政策以及空心村整治的目的和意义,积极培育公众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和参与意识,提高农户参与的积极性[4]。

(2)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抓好村镇规划体系建设。规划的起草和制定应建立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上,经村委会充分论证确定后交给县、乡级主管部门,严格执行规划,其次与村容村貌改造、道路交通建设相衔接,与文化村、卫生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一系列创建活动相一致,做到统筹兼顾,分步实施[1-5]。

(3)合理规划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宅基地的管理。强化农民对宅基地的权利,扩大农民宅基地权利的可转让性,探索建立农村宅基地流转市场,规范推进宅基地规划、置换和整理工作[9]。提高农村土地的边际生产力,增加农业生产收益是改善农村经济,促使农民节约用地的根本途径,是整治“空心村”的长远方针[8]。

(4)强化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吸引力。交通区位条件已经成为农民居民选择宅基地的重要因素,以人为本,强化村庄的主要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供电、供水等最为基本的公用设施,使村民进的去、出的来、住的好。在村中适当位置选择已经废弃的宅基地,进行强行收回,建设成为全村的集中休闲场所。通过综合整治逐步转变农户选择宅基地的意愿,把村外、村边住宅引向村内,促进空心村的内聚式发展[15-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