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一、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1.我国古代史官文化十分发达,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成立。

2.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

3.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4.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

5.甲骨卜辞(名解):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

6.商周铜器铭文,反映了我国早期记言文字由简至繁

《智鼎》以记事为主《毛公鼎》侧重记言的铭文

7.《尚书》(名解):《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商书·盘庚》是可靠的殷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

《周书》记周公言论最多。《尚书》文字古奥典雅

拔高题:散文真正的开端是_《尚书》

二、《左传》的叙事和记言

8.《左传》(名解)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左传》为传述《春秋》而作,作者是左丘明,《左传》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礼之规范评判人物。

9.《左传》的叙事特征/艺术特色(简答论述)

1)《左传》确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左传》发展了《春秋》笔法,主要是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其道德评价。

2)情节结构

《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

A.倒叙与预叙

B.第三人称为叙事角度

C.描写战争注重过程和因果关系《左传》最突出的成就在于描写战争

D.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

E.故事性、戏剧性(后代小说家为人物虚拟对话的萌芽)

3)人物塑造

A.片段描写

B.人物性格变化

C.行动对话的描写

D.细节描写

4)语言文字特点(简答)

文典而美,语博而奥

简练含蕴,词约义丰

三、《国语》的艺术成就

1.《国语》:《国语》是一部国别史,全书二十一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成书约在战国初年。《国语》中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西周以来的敬天保民思想在书中得到了继承。

2.《国语》文学成就(简答题)

1)反映了儒家尊礼重民等观念

2)记言为主,记事为辅

记载了朝聘、飨宴、讽谏、辩诘、应对之辞。

3)叙事技巧和情节构思的特点

四、《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1)纵横家思想

2)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A.“士”的形象——写的栩栩如生

B.人物的形态和细节描写——为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

纪传体的过渡:《国语》

纪传体的先例《战国策》

3)辨丽横肆的语言艺术

A.《战国策》的文辞之胜

B.引类譬喻

C.大量的寓言故事

D.大量运用对偶排比

E.语言铺张渲染

五、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21简答)

1)为史传文学直接祖述

2)散文创作的楷模

3)奠定了小说的叙事传统

首先,表现出的褒贬分明的倾向性,对我国古代小说注重教化有直接影响其次,奠定了小说基本的叙事结构

第三,写人的基本手法已初具楷模

第四,我国古代小说和戏曲作品对历史题材的重视受先秦叙事散文的启示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从殷商到战国时期,我国散文由萌芽而至成熟。我国古代史官文化十分发达,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成立。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言记事文的不同体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第一节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 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有的还包括日后吉凶应验情况,刻在甲骨之卜兆旁,此即甲骨卜辞。甲骨文清末发现于河南安阳,是商王盘庚迁殷后至殷亡时的遗物,距今已三千多年。这些卜辞所记的内容

相当丰富,包括祭祀、农业生产、田猎、风雨、战争、疾病等许多方面,真实朴素地反映了殷商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状况。甲骨卜辞记事比较简单,不成系统,但未经后人加工,保持了商代记事文字的原貌。这些占卜之辞,短的只有几字,长的有百余字,比较完整的如: 癸已卜,壳殳贞,旬亡田(咎)?王■曰,■(有)■(祟),其■(有)来■(艰)。气(迄)至五日丁酉,允■(有)来■(艰)自西。沚■告曰:“土方正于我东鄙,■(灾)二邑。{工口}方亦牜帚我西鄙田。”(郭沫若《卜辞通纂》第五一二片)。 这条卜辞,时、地、人、事齐全,叙述较为详细,略具叙事要素。这些卜辞,可看作是先秦叙事散文的萌芽。 同样未经后人加工的商周铜器铭文,反映了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商周时君王、公侯、臣子都可作铜器铭文,君王所作铜器被视为国之重宝。铜器铭文有长有短,广泛记述了社会生活。商代铭文记事简单,形式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 我国历史散文的产生比说理性的诸子散文要早得多,它的发展与文字、史官的产生、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我国文字和史官产生甚早,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夏代前夕已经产生。当时史官分左史、右史等。一般认为,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各有所司。至春秋末战国之世,史官地位虽不如前,然各国诸侯看重修史,史官四散在诸侯,史籍大兴,出现了“百国春秋”,体例颇有融合。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此时的创作,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详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 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总趋势是,由简到繁,由质而文,由片断的文辞到较详细生动的记言、记事、写人。从现存先秦的几部重要史籍看,主要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当时文史哲界限不清,人们的思维还带有文明史初期具象思维的诸多特点,因而其历史散文带有极强的文学特色,大都注意将神话、传说渗入史籍,使历史事件故事化;注重描写与人物特征刻划,使历史人物形象化;对事件进行褒贬评价。使记叙记言声情并茂。 先秦历史散文的体例与艺术,对后世史书、散文、诗歌、小说、戏曲等都有重大影响。 第一节《尚书》、《春秋》 《尚书》意即上古之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散文总集。先秦称《书》,汉始称《尚书》或《书经》。本是历史文献,后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约在春秋初期结成总集,历春秋、战国 而有所增删。据说原有一百篇,秦焚书后,西汉文帝时仅剩伏胜记诵的28篇,计有《虞书》两 篇,《夏书》两篇,《商书》五篇,《周书》十九篇,分典、谟、训、诰、誓、命六种文体。因其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故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曲阜孔壁中又发现《古文尚书》,此书到西晋末因战乱丢失。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所献《古文尚书》,经唐宋明清以来学者考证,实为 伪书。今传“十三经注疏”中的《尚书》58篇,是今文和伪古文的合编本,其中33篇为今古文所 共有,余皆梅赜伪造。 《尚书》多为古代官方文告,广泛反映了我国氏族社会末期到西周初期的社会面貌及历史概况,展示了当时政治、哲学、宗教、思想、法律、军事、历法等领域的具体实践与经验教训。尤其《周书》所蕴含的敬天保民、明德慎罚思想,在后世各朝的意识形态领域,一直占有主导地位。 《尚书》风格简朴质直,往往以当时通行之语直抒命令或意见,但因时代久远,汉唐以来,人们颇感其文章艰深,古奥拙朴,晦涩难懂。不过,有些篇章颇有文学色彩。或整齐有韵,如《洪范》所记九条治国大法的第五条的十二句,音韵和协,颇近诗歌。或以比喻说理,生动形象,深刻透辟,如《盘庚》以死亡的“颠木”比喻旧都,以充满生机的新生“由蘖”比喻新都,形象鲜明又含暗喻与对比:因守旧都只能坐以待毙,迁徙新都则可获得新生。有的篇章记叙人的活动、描绘情节与场面,入理传神,如《金縢》写周成王对周公的误会与释误,曲折有味,颇富传奇性质;《顾命》描写周康王即位大典的场面,宏大肃穆,众多的人物,繁缛的礼节,琳琅满目的陈设,写来头绪清晰,井然有序。不少篇章都能围绕一个意思展开,结构完整,有的题目即反映主旨,

5.《左传》和先秦诸子散文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预习: 1、什么是叙事散文? 散文的一大类,主要是叙事,抒情。与记叙文不同的是,叙事性散文只有高潮,没有结果,没有议论部分,而多一个抒情部分,让结构更加明了,叙事性散文一般很受到大家的欢迎。叙事性散文比抒情性散文多一个叙事部分,从头到尾是叙事部分,没有记叙文那种鲜明的开头。 2、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和我国古代散文的起点是什么? 3、历史散文是叙事散文吗?先秦重要的历史散文有哪些? 4、我国叙事散文的发展是怎样的?(萌芽——发展——成熟) 第一节散文的萌芽与《尚书》、《春秋》 a)散文的萌芽 i.甲骨卜辞——至今发现的最老的记言、记事文字。文句形成初步的语言规律,有 的有完整的事件。 甲骨卜辞的内容和特点: ii.铜器铭文记事简单,形式一律。广泛记述商周社会生活。 商代铭文特点和内容: 周代铭文特点和内容: 《曶鼎》以记事为主 《毛公鼎》以记言为主、《尚书》以()为主。

b)《尚书》:尚书——即上古之史书的意思,它是殷周两代古老的官方文告汇编,是我 国第一部真正的散文总集。 i.体例:按朝代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大部分,其中《虞 书》《夏书》是后人伪托,主要部分是《周书》。 ii.文体:主要有典、谟、诰、誓、训、命六类,其中数量最多的是“诰体”,即君上对臣下或上级对下级的告谕之辞。 iii.内容:主要是尧舜至春秋时代一些君主和大臣的讲话、誓辞、政令的记录,反映了上古时代的政治观念和某些统治经验,如举贤安民、明德慎罚、反对淫逸等。 iv.写作特点:其文辞简约,语言朴实,有记事,有议论,有较完整的结构,中心明确,某些地方使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段,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特征。 v.重要的代表作品是《》,记载的是殷商的中兴贤主迁都殷地时告谕臣民的三次讲话。它要言不烦,中心明确,夹叙夹议,语言生动,富于感情色彩,鲜明 地塑造了智慧、果敢、坚毅、具有远大眼光和改革精神的盘庚形象。 vi.《周书》: 1.主要文体是诰和誓,记录周公言论的作品有《洛诰》、《无逸》、《立政》《大 诰》《多土》、《多方》《康诰》《君奭》 2.记事为主的作品有:《金縢》和《顾命 c)《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其所以名为“春 秋”,是取春秋代序为一年的意思。历来认为,孔子是《春秋》的作者。 i.内容:记载鲁隐公元年(BC722)至鲁哀公十四年(BC481)间,发生在鲁国和王 朝及其他诸侯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重在考察政治的成败得失,总结兴亡治乱的教 训,从中反映出作者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的鲜明的思想倾向。 ii.记事方式:记事简约,按时间顺序记事,条理清晰,结构完整,遣词造句十分审慎,一字之中能寓褒贬、别善恶。 iii.主要思想倾向:《春秋》是“礼仪之大宗”,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 iv.写作特色:一字于褒贬的“春秋笔法”。 思考:什么是春秋笔法?

4.中国文学史(袁行霈、游国恩版文学史)笔记---第一编-先秦-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 教材梳理 《尚书》: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其中《商书·盘庚》是可靠的殷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 《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经孔子修订的鲁国编年史。写作特点:1、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具备了明确的时间观念和自觉的记事意识。2、其主要思想倾向是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3、措辞严谨,以一字寓褒贬,这种在史著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做法,即春秋笔法,为后代文学所继承。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榖梁传》 《左传》:《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是为传述《春秋》而作,作者是左丘明。同《春秋》一样不只是对历史事件作客观罗列,还表达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与理解,并在儒家立场总结经验教训,作出道德伦理评价,以鉴后人。记事上记述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的争霸,公室的卑弱和大夫兼并,表现了新旧政治势力的消长,揭示社会变革的趋势。在思想内容上维护周礼,尊礼尚德。 《左传》的文学特点/特征/成就: 1、叙事方面①其叙述复杂历史事件,真实生动,委婉周详,头绪清楚,注意伏线、照应,重点突出,叙事方法也多种多样,有正叙、倒叙、插叙和补叙等,使叙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如重耳出亡及返国的经过。②《左传》中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战争描写,《左传》写战争,不局限于对

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写战争背景、战前准备、兵力部署、力量对比、将帅士兵活动、战略战术等,使文章矛盾错综复杂,情节跌宕,结构严谨又中心突出,如城濮之战,对大战爆发的原因和背景有直接交待,在行文中又不断揭示晋胜楚败的原因,对结果的描写也很全面,除写晋军大胜,还写了战争的余波。同时在战争描写中还会有一些战争中次要事件的细节描写,增加叙事的生动传神。③人物描写,书中广泛描写了各种人物,多能突出他们鲜明的个性。其中有些描写还展现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表现人物性格的变化,如晋文公和楚灵王。《左传》中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是对人物行为、对话的描写,通过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来展现人物形象。 2、记言方面,《左传》中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无不文典而美,语博而奥,简洁精练,委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如“烛之武退秦师”的说辞。 3、语言风格方面,叙述语言简练而含蓄,词约义丰。“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使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 《国语》:国别史,二十一卷,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记言为主记事为辅,主要反应儒家尊礼崇民等观念。 《战国策》:凡三十三卷,记诸国军政大事,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其中文章不是一人所作。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战国策》突出表现了纵横家思想,反应了纵横家的人生观。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1、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全书对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鲜明生动的描写,尤其是一系列“士”的形象,更是写得栩栩如生,光彩照

第三章 先秦叙事散文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 第一节散文的萌芽 一、甲骨卜辞 在兽骨龟甲上简略地记录了殷商王朝的占卜言辞,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记言、记事文字,也是书面文学的萌芽。 占卜时间及主持者(叙辞)、占卜的内容(命辞)、占卜的结果(占辞)、事情在事后的发展(验辞)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卜辞通纂》三七五) 戊戌卜贞,今日旦,王疾目,不丧明?其丧明?(《殷墟文字乙编》六四) 首先,表现出明确的时空观念。 其次,具有了推断性思维和对照性思维两种思维方式。 第三,一些比较完整的甲骨卜辞,已经能用简要的文字记载说明一件事情发生发展的完整过程,有的还具有一定的情节性,其中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记叙文的基本要素已经具备,为后代叙事散文打下了最初的基础。 二、铜器铭文 金文、钟鼎文 《毛公鼎》 三、《尚书》 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也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 《尚书》原称《书》,又称《书经》。 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今文尚书》:伏生28篇 《古文尚书》:鲁恭王 东晋梅赜58篇 “记言文之祖” (一)已经具有结构较为完整、单独成篇的文字。 《无逸》 (二)记言生动传神,适当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商书·盘庚》:“非予自荒兹德,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予若观火。予亦拙谋,作乃逸。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 《尚书》的局限:语言古奥艰涩 “周诰殷盘,佶屈聱牙。”(韩愈《进学解》) 第二节《春秋》和《左传》 一、《春秋》 1、地位及内容: 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 五经:《易》、《书》、《诗》、《礼》、《春秋》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 内容上,考察政治的得失成败,总结兴亡治乱的教训。 2、艺术特色 (1)叙事简明严谨 《春秋》的记事一般是以何年、何月、何日、何地、何人、发生何事,结果如何为先后次序。

先秦时期历史散文归纳

先秦时期历史散文 绪论 ?先秦时期的散文,基本上是哲学、政治、伦理、历史方面的论说文和记叙文。 ?一、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是先秦散文的萌芽 ?卜辞,记事简单,大多是零散的句子,只是记事散文的萌芽。 ?铜器铭文,也称金文,大都直陈其事,很少修饰,内容也有局限性,有不少颂扬求福的套语,因此其文学价值一般不高 二《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散文集,是一部官方历史文献集。 ?《尚书》即“上古帝王之书”。 ?《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都是用语录体写的官方文告,大部分是号令。 ?卜辞与《周易》是巫官之作,记录的是对神的祈祷与所谓神的启示; ?《尚书》是史官之作,记录的是王公的言辞与政令。 ?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就文学而言,《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其中部分篇章有一定的文采,如《盘庚》3篇,是盘庚动员臣民迁殷的训词,全文中心突出,比喻生动,富于感情色彩,从中可见盘庚的胸怀、胆略与神情。 ?再如《周书》中的《无逸》、《顾命》等篇 ?《尚书》以记言为主,文风古朴,被韩愈称之为“佶屈聱牙”,但它已初步形成我国散文洗炼精审、言简意赅的特点。

?《尚书》之后,散文分别向着偏重于论说的诸子散文和偏重于记述的历史散文两方面发展。 ?三先秦历史散文兴盛的原因 ? 1 传说古时王者设有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大事记于策,小事记于简。 ? 2 “诸侯建邦,各有国史”。 ? 3 统治者重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作为借鉴,这是历史散文兴盛的政治原因。 ?4“私学”的出现、士阶层的发展、百家争鸣的局面、社会制度的变革等促进了散文的兴盛 四重要史书简述 1 《春秋》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来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 《春秋》主要记录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的大事。 春秋笔法:原指《春秋》作者以一字“寓褒贬,别善恶”来表明尊王攘夷、正名定分思想倾向的写作方法。春秋笔法言简意赅,委婉含蓄,用词准确,对后世散文影响很大,但其“为尊者讳,为亲者讳”的倾向性,也产生了消极影响。后来,人们把文笔含蓄蕴藉,带有所谓“微言大义”并暗寓褒贬的文字,也称之为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举例:

中国文学史之先秦叙事散文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 第一节《尚书》 ?是我国最早的记言历史散文集。《尚书》即上古之书,又被称为书经,是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一、《尚书》的保存 ?1、战国:《尚书》有百篇。 ?2、秦代:经过秦火焚毁,亡佚大半。 ?3、汉代: ?今文《尚书》:汉初经师济南伏生保存、传授的《尚书》,用汉代通行的隶书记录下来,有28篇。 ?古文《尚书》:汉武帝时又陆续发现了一些用先秦文字记录的篇章,比今文《尚书》多16篇。 ?4、东晋:梅赜《古文尚书》58篇。将伏生本28篇分为33篇,又增25篇,经考证25篇皆为伪作。 ?二、《尚书》内容 ?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虞书》和《夏书》多是春秋战国人根据古史传说编纂而成的,具有一定史料价值。《商书》和《周书》则主要是商周两代的官方文献,基本可以代表当时散文发展的水平。 ?三、文章分类: ?典、谟、训、诰、誓、命等类别 ?典:主要记载古代典制,如《尧典》; ?谟:谋议、谋略,如《皋陶谟》,记载皋陶与禹关于治理国家的谋议; ?训诰:训诫诰令,有上对下的告诫、训导,也有下对上的劝谏,有君臣间的对话,也有臣僚间的对谈; ?誓:誓词。战前的誓师词; ?命: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的册命。如《文候之命》,是周文王表彰晋文候功绩并赏赐晋文候的命辞。 ?四、写作特点: ?1,作品由简到繁,说理日趋细密,逐步具备了完整的篇章。 ?《商书·汤誓》:商汤伐桀时的一篇誓词,道理讲得非常简单,只是在篇末申明赏罚,以作劝惩。 ?“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ji诛,杀死之”, ?“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周书·无逸》:文章中心明确,论证周详,各部分之间联系紧凑,堪称初具规模的论说文。 ?2,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段,使说理带有一定的形象性。 ?《商书》中的《盘庚》三篇: ?若颠木之有由蘖。 ?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予若观火。 ?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 ?3,有些作品运用了较多的语气词汇,表现了说话人的口气,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 ?如《周书·无逸》记周公对成王的告诫。 ?殷勤恳切之情,溢于言表。这类作品在表达思想的基础上,带有一定的感染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从殷商到战国时期,我国散文由萌芽而至成熟。我国古代史官文化十分发达,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成立。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言记事文的不同体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第一节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有的还包括日后吉凶应验情况,刻在甲骨之卜兆旁,此即甲骨卜辞。甲骨文清末发现于河南安阳,是商王盘庚迁殷后至殷亡时的遗物,距今已三千多年。这些卜辞所记的内容相当丰富,包括祭祀、农业生产、田猎、风雨、战争、疾病等许多方面,真实朴素地反映了殷商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状况。甲骨卜辞记事比较简单,不成系统,但未经后人加工,保持了商代记事文字的原貌。这些占卜之辞,短的只有几字,长的有百余字,比较完整的如: 癸已卜,壳殳贞,旬亡田(咎)?王■曰,■(有)■(祟),其■(有)来■(艰)。气(迄)至五日丁酉,允■(有)来■(艰)自西。沚■告曰:“土方正于我东鄙,■(灾)二邑。{工口}方亦牜帚我西鄙田。”(郭沫若《卜辞通纂》第五一二片)。 这条卜辞,时、地、人、事齐全,叙述较为详细,略具叙事要素。这些卜辞,可看作是先秦叙事散文的萌芽。 同样未经后人加工的商周铜器铭文,反映了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商周时君王、公侯、臣子都可作铜器铭文,君王所作铜器被视为国之重宝。铜器铭文有长有短,广泛记述了社会生活。商代铭文记事简单,形式一律。如:“丁巳,王省夔京,王易小臣俞夔贝,惟王来征夷方,唯王十祀有五,肜日。” (《殷文存》上二六·后)开头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然后叙事,内容大多是殷王的赏赐,最后还有告于先祖的祭日,周代铭文字数增加了,内容复杂了。不仅有记事文字,还出现了与《尚书》诰命类似的记言文字。例如,以记事为主的《曶鼎》,先写了周王策命曶继承父业为王卜者;又写了曶用匹马束丝购买五个奴隶,引起纠纷,曶胜诉之事;还记载了匡季带其奴仆抢劫了曶的十秭禾,曶向东宫控告匡季而胜诉,得到了加倍赔偿的事。叙事已有一定规模了。而像《毛公鼎》等侧重记言的铭文,其中的训诰,已和《尚书》没有什么区别。 《尚书》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虞书·尧典》等记载了尧、舜、禹等人的传说,是后人的追述,不是当时人的记录。《商书·盘庚》是可靠的殷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盘庚》记录了盘庚要迁都于殷,世族百姓普遍反对,他为说服众人而发表的训辞,古朴艰涩,语言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和形象性。如“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比喻生动贴切,至今仍活在我们的语言中。《周书》主要是诰与誓两种文体,记周公言论最多,《洛诰》、《无逸》、《立政》是告诫成王之言,《大诰》是对诸侯的训令,《多土》、《多方》是

先秦文学史讲稿(《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部分课件稿)

先秦文学史讲稿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散文是文字出现之后才出现的文体。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是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 《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言和记事的不同体例。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散文的传统。 第一节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早在文字使用之前,诗歌已在原始人的口头产生、流传。 散文的产生,是文字大量问世之后的事。 关于文字产生,古代有仓颉造字的传说。 《淮南子》有“仓颉作书,而天雨栗,鬼夜哭”的记载。 我国的文字属于象形文字,起源于图画,经历了一个书写符号化、确定一定读音的过程,才形成文字。 这个过程,不是一人一时所能完成的,它需要漫长的时期和集体的力量。 因此,文字是上古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集体创造的。 我国文字产生于什么时代还不清楚,今天所能看到材料,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 一、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甲骨卜辞为书写工具所限,其内容简单,字数也不多(短的只有几字,最长的也不过一百多字)。 它只初步具有朴素的文学形式,有的只是说明和记录,而没有抒情和描写的成分,更谈不到辞藻的修饰。 尽管如此,其中还是有一些完整可读的句子。 例如:“帝令雨足年?帝令雨弗其足年?”( 郭沫若《卜辞通纂》,363) 又如:“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同上,363) 文字完整,意思明白,语法句式也初具规模。 甲骨卜辞是我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二、商周铜器铭文 商周铜器铭文则反映了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以记事为主的如《曶(hū)鼎》,以记言为主的如《毛公鼎》。 《毛公鼎》中的训诰,与《尚书》已经没有什么区别。 三、《易经》《易经》包括“经”、“传”两个部分,是一本筮书。 《易经》产生于西周初年,它的作者,司马迁认为是周文王。 现在一般认为,它的作者是当时的巫觋之流,具体的姓名已不可考。 《易经》有八卦。八卦重叠起来,总成六十四卦。

先秦叙事散文

先秦叙事散文 先秦叙事散文是指出现在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的各国散文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独具特色的文学门类之一。该文学门类的作品分为史记、春秋、国语、左传、竹 书等多种体裁。这些作品采用散文的形式,叙述了人类社会早期的历史和文化。下面,就 对先秦叙事散文进行深入探究。 先秦叙事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为两种类型:歷史評注和史论。歷史評注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纪事和评价,其中以《史记》最为出名。《史记》是司马 迁于汉武帝时期所著,是中国古代史书中数量最大、体例最完备、质量最高的一部。《史记》以叙事为主,用散文的形式记载了从中国的三皇五帝到汉武帝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体 现了其作者对历史真相的追求和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史评则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和 考证,其中以《左传》最为著名。《左传》是春秋时期的史书,记录了周朝末年和春秋时 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及各国之间的关系和纷争。作品具有内容丰富、刻画鲜明、语言 精炼的特点,被誉为古代正史之精品。 另外,国语也是先秦叙事散文的一种体裁。国语是以国家命运为主题的散文,涉及到 多种文学形式,如祭文、悼文、议论文等。主要分为《国语》和《吕氏春秋》两类,《国语》是汉代著名史书,记述了先秦诸侯国时期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与《史记》、《左传》 一同记载了中国的历史。《吕氏春秋》是战国时期的经学著作,收录了各种政治学、伦理学、经济学、文学和哲学等方面的材料,是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化遗产中最重要的一部之 一。 最后,先秦叙事散文还包括竹书,是各国国史的草书版本,包含了相当丰富的史实和 人物。由于先秦时期的文字繁杂,难以保持完好,所以至今留存的竹书很少。不过,发现 的竹书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 总之,先秦叙事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历史文 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以散文的形式探索了先秦时期的历史真相和人类社会的初步形态,展现了当时人民的生活和思想,为后来文学和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填空题(最新整理)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一、熟读《晋公子重耳之亡》、《勾践灭吴》、《苏秦始将连横》,并分析其结构和艺术特色。二、解 释:1、叙事散文2、《左传》3、《国语》4、《战国策》 三、填空 1、我国散文最早的源头是甲骨卜辞。 2、反映我国早期记事记言的文字由简到繁的发展标志是《尚书》和《春秋》的出现。 3、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的是。 4、被司马迁称为“礼义之大宗”的是《春秋》。 5、《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年,止于鲁哀公14 年年。 6、《左传》描写的重大战争有城濮之战、泓之战、鞍之战、长勺之战、邲之战、鄢陵之战 7、叙事散文中以记言为主的著作是《国语》。 8、突出表现纵横家思想和纵横家人生观的史书是战国策。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一、解释:1、说理散文2、百家争鸣3、《论语》4、《孟子》5、《庄子》6、《荀子》7、《韩非子》 二、填空 1、《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是孔子及其弟子有关儒学的议论、评论之语言记录 2、《老子》的文学性主要表现于哲学表述中的道。 3、表明我国说理散文已经成熟的是、。 4、《孟子》散文的特点是。 5、“养气说”的本质意义是。 6、“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体现了庄子。 7、“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的意思是。 8、我国先秦时期集大成的思想家是。 9、先秦作家中大量引用寓言故事说明事理的是。 10、我国说理文的主要模式是成熟于战国后期的。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一、熟读并讲析《离骚》(力争背诵);默写并赏析《国殇》。 二、解释:1、《楚辞》2、《离骚》 三、填空 1、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源头的是。 2、屈赋的代表作品是、、、、。 3、从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中我们基本可以认定屈原的作品共篇。 4、屈原在《离骚》中所创造的象征手法是。 5、被称为骚体的屈原作品在形式上的特点是、、、。 6、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是。 7、“天问”意思是。 8、宋玉的代表作品有、、、、。 2 第二编秦汉文学 绪论 一、填空 1、西汉作家群体的再度生成大约在和时期。 2、汉赋和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汉宣帝时,等人用诵读奇文等方法为太子治病。东汉时,王逸则写出了《》的研究著作。 3、汉初以招致文士闻名的诸侯王有、、和。 4、曾令淮南王刘安为《》一书作注解,其宾客还集体创作了《》一书。 5、汉代、、等文化机构的设立,为稳定已生成的作家群体发挥了积极作用。 6、言“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的人是,则说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后者选自《》。 7、汉代文人贵于名行,为实现理想不惜牺牲自己,因此他们的作品贯穿着一种、的精神,保持着的格调。 8、汉代文学从对的批判发轫,经昌盛期的,最后以对的批判而告终。 9、汉代文人的地位经历了一个从到、再到的演变过程。 10、汉代文学与先秦楚地文学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所以一开始就具有色彩。东汉以后,文学作品的精神日益增强,辞赋创作中,班彪的《》、班昭的《》、的《述行赋》、的《刺世疾邪赋》都是现实性很强的作品。 11、西汉的学校教育是时期经倡导后发展起来的。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两汉文学思潮很少超越的藩篱,《》中主张诗歌“,”等观点,成为汉代文学思潮的灵魂和主调。 12、是汉代文学最具代表性的样式,它介于和之间。骚体赋的代表作有贾谊的《》,的《》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作品代表了新体赋的最高成就,的《归田赋》则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

第三章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一、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1.我国古代史官文化十分发达,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成立。 2.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 3.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4.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 5.甲骨卜辞(名解):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 6.商周铜器铭文,反映了我国早期记言文字由简至繁 《智鼎》以记事为主《毛公鼎》侧重记言的铭文 7.《尚书》(名解):《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商书·盘庚》是可靠的殷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 《周书》记周公言论最多。《尚书》文字古奥典雅 拔高题:散文真正的开端是_《尚书》 二、《左传》的叙事和记言 8.《左传》(名解)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左传》为传述《春秋》而作,作者是左丘明,《左传》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礼之规范评判人物。 9.《左传》的叙事特征/艺术特色(简答论述) 1)《左传》确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左传》发展了《春秋》笔法,主要是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其道德评价。 2)情节结构 《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 A.倒叙与预叙 B.第三人称为叙事角度

C.描写战争注重过程和因果关系《左传》最突出的成就在于描写战争 D.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 E.故事性、戏剧性(后代小说家为人物虚拟对话的萌芽) 3)人物塑造 A.片段描写 B.人物性格变化 C.行动对话的描写 D.细节描写 4)语言文字特点(简答) 文典而美,语博而奥 简练含蕴,词约义丰 三、《国语》的艺术成就 1.《国语》:《国语》是一部国别史,全书二十一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成书约在战国初年。《国语》中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西周以来的敬天保民思想在书中得到了继承。 2.《国语》文学成就(简答题) 1)反映了儒家尊礼重民等观念 2)记言为主,记事为辅 记载了朝聘、飨宴、讽谏、辩诘、应对之辞。 3)叙事技巧和情节构思的特点 四、《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1)纵横家思想 2)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A.“士”的形象——写的栩栩如生 B.人物的形态和细节描写——为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 纪传体的过渡:《国语》 纪传体的先例《战国策》 3)辨丽横肆的语言艺术 A.《战国策》的文辞之胜

古代文学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 先秦散文指先秦时代而流传至今的散文著作,可分为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两大类。 第一节先秦散文的兴起 从殷商到战国时期,我国散文由萌芽而至成熟。我国自古就有重史的传统。“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尚书·多士》)。大概至迟在商代,就已经设立了专司史职之官。 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 ——《汉书·艺文志》 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 ——《礼记·玉藻》 有了记言记事的史官,就使得古代史官文化十分发达,因此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产生。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言、记事文的不同体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一、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和《春秋》 1、《尚书》 (1)简介: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散文集,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2篇、《夏书》2篇、《商书》5篇、《周书》19篇四部分。 《尚书》先秦时称为《书》,汉人始称之为《尚书》,“尚”通“上”,意即“上古帝王之书”(《论衡·正说篇》)。汉代以后被列入儒家主要经典“五经”之一,故又称《书经》。《虞书》与《夏书》记载了尧、舜、禹等人的传说,可能为后人追述,不是当时人记录。 《商书》、《周书》保存了部分商代、周代史官的记录。 《商书·盘庚》是可靠的殷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 西周末《尚书》已成书,汉人传说先秦时《书》有100篇,其中《虞书》、《夏书》20篇,《商书》、《周书》各40篇,每篇有序,题孔子所编。《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到孔子修《书》。但近代学者多以为《尚书》编定于战国时期。 秦始皇焚书之后,《书》多残缺。今存《书序》,为《史记》所引,约出于战国儒生之手。 汉初,《尚书》存28篇,为秦博士伏生所传,用汉时隶书抄写,被称为《今文尚书》。亦称“伏生本”。 一说29篇,系加上民间所献《泰誓》。 西汉前期,相传鲁恭王拆孔子故宅一段墙壁,发现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字体书写的,所以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孔安国读后献于皇家。因未列于学官,《古文尚书》未能流布。亦称“孔壁本”或“壁中本”。 东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赜zé献《古文尚书》及孔安国《尚书传》。这部《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28或29篇)多出25篇,又从《今文尚书》中多分出5篇,而当时今文本中的《泰誓》篇已佚,所以伪古文与今文合共58篇。 唐太宗时,孔颖达奉诏撰《尚书正义》,就是用古今文真伪混合的本子。南宋朱熹以后,对其中真伪颇有疑议。明代梅鷟作《尚书考异》,清代阎若璩qú著《尚书古文疏证》、惠栋《古文尚书考》等,才将《古文尚书》和孔安国《传》、《序》乃属伪造的性质断实。 (2)思想 A.政治观念由“天命神授”演变为“敬天保民”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第一节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一、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甲骨卜辞:后人把殷人刻在甲骨上,用来记录占卜情况的文字称为甲骨卜辞。 铜器铭文:铭铸在钟鼎等器物上的文字。 二、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 (一)、《尚书》 1、《尚书》的名称 《尚书》原本称《书》,汉代以后被列入儒家主要经典“五经”之一,故又称《书经》。一般认为,“尚”与“上”通,所谓《尚书》即“上古之书”。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孟子·尽心下》)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 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颜师古注曰:“六经”谓《易》、《诗》、《书》、《春秋》、《礼》、《乐》也)。(《汉书·武帝纪》)《尚书》者,以为上古帝王之书,或以为上所为下所书。(王充《论衡·正说篇》)

或说《尚书》曰:“尚者,上也。上所为,下所书也。”(王充《论衡·须颂篇》) 汉室龙兴,开设学校,旁求儒雅,以阐大猷yóu。济南伏生,年过九十,失其本经,口以传授,裁二十余篇。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百篇之义,世莫得闻。(《尚书正义》卷一《尚书序》)尚者,上也。言此上代以来之书,故曰《尚书》。(《尚书正义》卷一《尚书序》孔颖达疏) 《尚书》家者,其先出于太古。……孔安国曰:“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尚书璇玑钤》曰:“尚者,上也。上天垂文象,布节度,如天行也。”王肃曰:“上所言,下为史所书,故曰《尚书》也。”(刘知几《史通·六家》) 2、《尚书》的性质 《尚书》是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其所载典、谟、训、诰、誓、命之文,乃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政治论文。其主要内容不外乎政府的文告、主上的誓言、君王的命令和贵族的诫词。 3、关于《尚书》的编订成书 今本《尚书》包括虞、夏、商、周之书,旧说原有一百篇,乃经孔子所编纂,并为之序,言其作意,此说实不足信。《尚书》是汇编而成的典籍,它辑录了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政治论文,在流行的过程中,难免有所增益删改。其成书年代难以确考,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章先秦散文简答题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章先秦散文简答题汇总 1、谈谈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及特点。 2、简述《春秋》的写作特点。 3、简述《左传》的进步思想倾向。 1、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学。 2、孔孟:孔子和孟子的合称。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著作。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后世称为“亚圣”,《孟子》是以记载孟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3、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合称。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后学对他思想的记载和发挥。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是他与其后学的著作的合辑。 4、《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其书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的法制学说体系。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论语》中的《季氏将伐颛臾》、《墨子》中的《兼爱》、《孟子》中的《天时不如地利》、《齐人有一妻一妾》、《民为贵》、《庄子》中的《秋水》、《荀子》中的《天论》。 1、谈谈先秦诸子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2、简述《论语》的文学价值. 3、谈谈《孟子》的文学价值。 4、《庄子》的艺术成就表现在什么地方? 5、简述《荀子》散文的写作特点。 参考答案:《荀子》文章主要是长篇专题性论说文,全书体例完整,表现出较高的组织和分析能力,其写作特点主要有三点:(1)善于围绕题目或一定的中心,反复说理,层层展开论述,结构绵密严谨,说理透辟,发挥尽致。(2)比喻繁富精当,既能生动形象地阐明道理,又朴素简赅,富于启发性。(3)风格沉着深厚,语言朴素简洁而词彩缤纷,句法整练而富于气势。 简述《老子》的文学价值。 一.形象化的说理。即通过可感知的有形事物,比喻说明抽象的道理。 二.语句上的韵散结合。《老子》的语句简短而比较整齐,有的整章用韵,有的韵散相间。 简述《论语》的文学特色。 一.《论语》多为简短语录,词约义丰。

【知识梳理】——先秦叙事散文

【知识梳理】——先秦叙事散文 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一、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一)甲骨卜辞。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有的还包括日后吉凶应验情况,刻在甲骨之卜兆旁,此即甲骨卜辞。卜辞所记内容包括祭祀、农业生产、田猎、风雨、战争、疾病等许多方面,反映了殷商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记事较简单,不成系统,保持了商代记事文字原貌。 (二)铜器铭文。商周铜器铭文反映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模式:开头交代事件发生时间,然后叙事,内容大多是殷王赏赐,最后还有告于先祖的祭日;出现记言文字,如《曶鼎》;《毛公鼎》侧重记言,文字最长。 二、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重要考点】【名词解释】 (一)《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1、《虞书·尧典》等记载尧、舜、禹等人传说,是后人的追述; 2、《商书·盘庚》是殷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 3、《周书》主要是诰与誓两种文体,记周公言论最多。《洛诰》、《无逸》、《立政》是告诫成王之言,《大诰》是对诸侯的训令,《多土》、《多方》是对殷民的训诫,《康诰》教训康叔如何治理殷民,《君奭》是周公与召公的谈话。周公的这些谈话和训令,反映周公的心态,周人的政治思想和周初社会关系。《周书》的《金縢》和《顾命》以记事为主。 4、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卜辞、铭文,而且这些文诰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 (二)《春秋》记事系统,有自觉记事意识和写作义例。 1、《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通称,后特指经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

2、记载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722-前481)的历史,并作大纲式叙述。 3、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记事方式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序》)具备明确的时间观念和自觉的记事意识。 4、但其记事很简略,因此非真正意义上叙事散文。 5、“礼义之大宗”(《史记·太史公自序》)。 (1)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是其主要的思想倾向。 (2)春秋笔法:【重要考点】【名词解释】 ①在史事的简略记述排比中表现思想倾向; ②以一字寓褒贬,在谨严的措词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如杀有罪为“诛”,杀无罪为“杀”,下杀上曰“弑”等,在史著中灌注感情色彩。 《左传》的叙事和记言【重要考点】【论述】 一、概述。 (一)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二)相传为传述《春秋》而作,作者是左丘明。 (三)记事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722-前468),还有个别战国初年史料,大约成书于战国早期。 (四)不只对历史事件作客观罗列,还表达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并站在儒家立场上总结经验教训,作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道德伦理评价,提供历史借鉴。 (五)思想倾向: 1、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礼之规范评判人物。 2、以敏锐的历史眼光,记述周王室衰落和诸侯争霸,表现新旧政治势力的消长,揭示社会变革趋势。 3、揭露了暴虐昏庸、贪婪荒淫之辈,肯定赞扬了忠良正直之士。 4、尤其是重民、以民为本的思想,更反映了《左传》进步的历史观。

单元练习题(先秦叙事散文部分)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单元练习题 一、填空 1. 和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是我国古代散文的起点。 2.中国上古时代有“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传统,其中被认为是我国记言文之祖,而则是我国叙事文之祖。 3.《尚书》作为商周史料的汇编,包括、、、 四部分,含有、、、等文体。 4.从编纂体例看,《左传》属,而《国语》则是。 5.《春秋》的记事方式,按杜预所言是“、、、”,具备明确的时间观念和自觉的记事意识。 6.《春秋》记事注重史料选择,用语严谨,暗寓褒贬,被后世称为“”。 7.《春秋》记事,始于元年,终于十四年,共个国君统治期间的历史。 8.所谓“《春秋》三传”是指、和,古人认为它们都是阐释《春秋》的作品。 9.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10. 被奉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11.《左传》记事,起于元年,止于二十七年。 12.《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于描写战争,其中最为著名的五大战役依次是晋楚、秦晋、晋楚、齐晋、晋楚。 13.《左传》的记言文字,最为突出者主要是和。 14.《国语》记载了周、鲁、齐等国的历史,其中以篇幅最长。 15.《战国策》文章的作者多是战国后期的,将其汇编成书者则

是,其编纂体例属于体。 二、单项选择题 1.我国甲骨卜辞的第一部著作《铁云藏龟》的编者是 ( ) A.罗振玉 B.刘鹗 C.孙诒让 D.郭沫若 2.有“礼义之大宗”之称的著作是( ) A.《尚书》 B.《春秋》 C.《诗经》 D.《竹书纪年》 3.曾向韩宣子声称不应“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的是() A.羊舌肸 B.晏婴 C.郑侨 D.冯谖 4.《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是( ) A.刻画人物 B.描写景物 C.描写战争 D.交代过程 5.春秋时期“崤之战”主要发生在哪两个国家之间?() A.秦楚 B.齐晋 C.秦晋 D.晋楚 6.“辩丽横肆”是下列哪部作品的语言风格() A.《左传》 B.《战国策》 C.《国语》 D.《史记》 7.先秦历史散文中对后代辞赋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是() A.《尚书》 B.《左传》 C.《国语》 D.《战国策》 8.《国语》:“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的“王”指() A.周平王 B.周幽王 C .周厉王 D.周成王 9.《尚书》内容所属的类别是() A .哲学散文集 B. 历史散文集 C. 文学散文集 D .艺术散文集 10.《左传》内容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A. 先秦 B .西周 C. 春秋 D. 战国 11.《战国策》在编纂体例上属于() A.国别体 B.纪传体 C.编年体 D.纪事本末体 12.《盘庚》出自下列哪部著作?() A、《诗经》 B、《国语》 C、《尚书》 D. 《战国策》 三、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尚书》文体的是() A.训 B.赞 C.誓 D.表 E.诰 2.《殽之战》一文描述的事件有 ( ) A、蹇叔哭师 B、弦高犒师 C、王孙满观师 D、文赢请三帅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