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板弹簧失效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斯太尔991车钢板弹簧失效分析
摘 要:文章针对斯太尔991车发生的进口板簧断裂事故,在分析失效件的基础上,采取有关材料失效分析技术,得出该板簧的早期失效原因,为有效控制产品质量提供了依据。

叙 词:汽车;钢板弹簧;失效分析
1 概述
重汽公司技术中心质检所在总后试车场进行斯太尔991车3万km道路试验中,汽车在行驶至17491km时,车上装用的进口板簧左前板簧第一片断裂,行驶至19696km时后板簧第一片、第二片断裂。

为查明失效原因,特对断裂件进行了分析。

2 断口宏观观察
前簧断在离骑马螺栓中心孔350mm处,在板簧受拉面有两个裂纹源,裂纹源产生在直径约3mm的小坑内;断口具有典型早期疲劳失效特征:具有贝壳纹特征的疲劳裂纹扩展区占整个断面的10%左右,瞬断区占90%左右,如图1所示。

后簧第二片断在包耳开卷处,断口为早期疲劳失效特征,断口附近有多处疲劳裂纹源(如图2所示),且在断口附近有多条与断口同向深度在0.2mm左右的裂纹。

图1 前簧宏观断口(箭头指裂纹源) 图2 后簧第二片宏观断口(箭头指裂纹源)
3 化学成分
化学成分检测结果见表1,符合DIN17222中58CrV4的成分要求。

4 硬度检查
前后簧布氏硬度测量结果为:前簧HB417,后簧HB411。

5 金相检查
(1)前簧
在断裂处附近取样,基体为回火屈氏体组织,表面脱碳层深度为0.21mm。

显微硬度检查脱碳层如表2。

在裂纹源小坑处取样,表层为白亮层,白亮层厚度约为0.2mm;对试样进一步腐蚀,经观察得知白亮层为马氏体组织,如图3所示;白亮层显微硬度HV0.2=743,心部基体显微硬度HV0.2=396。

图3 白亮层组织 400×
(2)后簧
在裂纹附近取样,心部为回火屈氏体组织,表面脱碳层为0.28mm。

显微硬度检验脱碳层,结果见表3。

6 电镜观察及能谱分析
利用SEM535、EDAX进行断口及微区成分分析,得知前簧裂纹源有两处存在许多附着物,裂纹源形貌如图4所示;用能谱仪进行定量分析,确定附着物的主要成份为锌元素,裂纹源小坑内有金属熔化流动结晶现象,附近存在很多小裂纹。

后簧第二片上存在多处裂纹源,Ⅰ处裂纹源形貌如图5,Ⅱ处裂纹源形貌如图6。

图4 前簧裂纹源形貌(箭头指附着物所在位置) 图5 后簧Ⅰ处裂纹源形貌
图6 后簧Ⅱ处裂纹源形貌
7 分析与讨论
(1)经硬度检查,按DIN50150标准,将布氏硬度值换算成抗拉强度值,所有强度值都在1385~1420MPa之间,符合DIN 标准1370~1570MPa的要求,但偏下限。

(2)通过对前簧的检查,发现板簧受拉面裂纹源处有小坑存在,板簧表面涂有含锌的漆,表层组织为马氏体,有金属熔化流动结晶现象。

可以认为,在板簧生产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小坑处的金属发生熔蚀而造成小坑,熔化的金属结晶,并且在随后的快冷中形成马氏体,在此过程中也产生了裂纹。

从断口处可看出,由小坑底部开始形成辐射状的台阶和线痕,在小坑底部与辐射状的的台阶处有主要含锌的附着物。

锌来自漆中,它随钢板涂漆进入小坑并直到裂纹前沿。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板簧小坑处应力集中,在反复弯曲载荷作用下,小坑中两个最深的地方成为疲劳源,此处裂纹扩展,加上表面脱碳的影响,引起板簧断裂。

因此,零件表面小坑的存在是造成前簧早期失效的主要原因。

(3)通过对后簧卷耳处进行检查,发现在断口附近有很多与断口同向的裂纹,深度在0.2mm左右,表面有0.28mm的脱碳层,并且卷耳处又没有喷丸强化,表面强度低。

汽车在运行过程中,因卷耳处表面强度低,受力复杂,特别在环形端头外侧面表面质量不好,在交变力的作用下断口附近便产生同向裂纹。

因此,表面脱碳造成板簧表面强度低是后簧断裂的主要原因。

(4)斯太尔991车经过在总后道路试车场各种路面上进行行驶、制动,钢板弹簧受拉面承受了较大的力。

通过对前簧、后簧断口的检查,发现裂纹扩展区都很小,这说明板簧实际受力较大。

板簧实际受力大也是造成早期失效的原因。

8 结论与建议
钢板弹簧因单向弯曲疲劳而早期失效;表面小坑的存在及脱碳是前簧失效的主要原因;卷耳处表面脱碳造成表面强度低,是后簧断裂的主要原因;板簧受力大,加速板簧的早期失效。

因此,在汽车板簧的生产中,应注意采用具有良好的表面质量、表面无脱碳层的板材,并且避免超载或在恶劣的路况上行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