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1.民俗的定义:即民间凡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
承的生活文化。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散和演变。为民众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一旦形成,会成为一种规范人们行为、语言的基本力量,也是民众习得,积累传承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2.民俗从:指一个种类的民俗由许多民俗链和民俗质构成,它在同一个种类的
民俗下汇聚了与此相关的所有民俗。
3.民俗本体:指的是民俗的存在形态,它包括民俗作为一个自足的文化体系应
该具有的基本构成要素。
4.心意传播:民俗传播路径的一种(口语、行为、心意、文字)。主要指民俗借
助心理影响和精神规约实现其承递和扩散,最显著的要数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和民间艺术等。
5.选择变迁:选择一些与原有文化没有太大冲突的因素加以介绍,或是寻找原
有社会组织原则为依据,而利用之以介绍新的文化,甚或依循民族的人格构成特征而推广新文化。
6.民俗学文本:民俗学构造分为民俗事象和民俗理论两大块。民俗事象囊括了
各类民俗,它们的起源和传播虽然情态各异,却反映了民俗存在的一种状态。
这种状态构成了民俗学文本的核心,也是我们所说的民俗学文本。民俗学文本指科学意义上的文本属性,民俗文本则主要针对民俗事象,在特定语境中两者可以互置。
分为田野文本,书面文本,音像文本和超文本四大类。
7.传播学派,功能学派,历史学派,解释学派。
(1)传播学派:用文化传播原理解释世界不同地区文化的相似性,认为任何一种文化现象只能在某一地点一次产生,然后由这一原始中心向外传播,而不能被再创造,新文化的产生,是几种文化综合体交叉传播的结果。
(2)功能学派: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里夫-布朗是功能学派两大代表人物。
马:(经验直观型)功能就是文化真谛,把握真谛只需直接观察事实各个方面,所有文化都有正面的功能,文化如果没有结构,文化的功能也就不能发挥作用。
拉:(理性抽象型)经验事实只是表象,背后还有作为抽象结构的真实本体,功能不是真谛而只是通向结构的路标。
(3)历史地理学派:是在进化论和实证主义的启发下,以流传学派的理论为出发点,通过对大量故事异文的考辨,写出各故事的“生命历史”,重建故事的“原型”,它的贡献表现在a追寻故事生活史b提出“类型”“母题”的术语c建立民间故事分类系统
(4)解释理论:①象征解释理论是19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经历大动荡大变革。工业发展冲击人性和传统文化而出现的一种文化研究新视角。
②基本观点:a文化要素不能脱离了它的社会文化系统孤立的加以解释,只
能将它放在原来的上下文中,从它相对于其他要素的联系和意义上来解释。b 从普通化和文化的细节往还中,借助社会话语对复杂纽结在一起的文化符号形成进行理解,寻求意义解释的科学。
8.自在文本,不自在文本
(1)民俗的田野文本区分为自在文本和不自在文本两种形式。
(2)自在文本:是未经过任何加工的自然生活状态的民俗田野文本,具有本真性,普遍性,即时性,现场性等特点。
(3)非自在文本:原来民俗活动现场由民俗传承人与观众所构成的二元结构,变成了以民俗传承人、观众和他者的三元结构。民俗的活动时空从二元一体过渡到三元互动的民俗实践者演绎的民俗田野文本(研究使用频率最高的)
9.民俗语境:是指民俗赖以生成和传演的环境以及赋予民俗以特殊意义的上下
文关系,民俗语境包括民俗生成的背景,这种背景是解释民俗现象的重要因素,民俗学语境是建立在民俗语境基础上的,在一定场合下两者可以相互置换。
10.民俗分类
民俗分类是民俗研究的基础性问题,民俗的分类方法有“乡土的”和“分析性”两种。我国最新的分类体系是:①生产贸易民俗②衣食住行民俗③社会家庭民俗④人生礼仪民俗⑤生态科技民俗⑥信仰民俗⑦岁时节令民俗⑧语言文学民俗⑨民间游乐民俗⑩民间艺术
11.民俗普查:中国民俗调查的两种形式之一。(民俗单项调查)
民俗普查是以民俗作为特定的文化对象,从全景、全局的高度对其进行调查,范围包括选定文化区域内民众操行的所有民俗事象,是对普查时段内存在的民俗进行共时性的汇览,重在“今天”的“活”的民俗。
12.民俗的礼仪规范功能、族群认同等其他功能
民俗的礼俗规范功能:是指一定场域中,民俗对社会成员的行为和意识产生的约束和控制作用,它包括规约和示范两重意义。
族群认同功能:指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群体内,民俗成为所有成员的思想言行,宗教文化以及社会关系、社会秩序黏合的标志和记忆的符号,这些标志和符号是群体内部保持向心力和凝聚力自然纽带。
13.民俗起源的动因
(1)物质资料生产。人在征服自然,发展生产的过程中,不仅创造了必不可少的物质资料,而且大量的民俗事象从劳动生产的基础上生发或延伸出来的。(2)人类自身生产。为了发展自己,人类创造了许多与自身生产相适应的民俗,以维护、培养和壮大后代的能力和技巧。
(3)日常生活行为。风俗习惯对我们产生的种种影响都深深的植入意识之中,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和喜怒哀乐。
(4)族群民众心理。一定群体心理的趋同是民俗形成的主观因素。
(5)生态小环境,人类活动的小环境为民俗的起源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直接的动因。
二、简答题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
(1)定义: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2)民俗属于非物质文化的范畴。
(3)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5方面:①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
化遗产媒介和语言②表演艺术③社会风格、礼仪、节庆④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⑤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4)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昆曲,蒙古长调等。
2.钟敬文对民俗的分类是:
(1)钟敬文: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
(2)民俗的分类方法:①民众的“乡土的”类型法→产生于老百姓对生活的感受实践
②学者的“分析性”类型法→立足国家、民族高度,从比较宏大的角度(3)物质民俗:包括生产、商贸、饮食、服务、居住、交通、医药保健。
社会民俗:社会组织、社会制度、岁时节日、民间娱乐习俗。
精神民俗: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民间艺术、
语言民俗:民间语言、民间文字。
特征:细致全面,难免会出现交叉和重叠,也正是民俗本质状态的体现。
3.民俗传播过程中表现出的6种类型
(1)借取式:最广泛之一,现代化的今天越来越普遍,民俗的借取具有很强的选择性,被接纳或被排斥,取决于它在文化里的效用功能和意义,更多地发生在相关文化群体中。
(2)增溢式:传播中,原有的母题和情节不断充实和添溢,发展成为具有丰富内容和深层内涵的民俗事象。
(3)守恒式:在传播路径上,丢掉一些原有民俗因子,增加一些新的使民俗在社会过程中一直处于守恒状态。
(4)置换式:传播中发生变化,有的保留习俗名称,内容却向另一种风俗靠拢或置换。
(5)融合式:传播结果是多种民俗内容融合在一起,先前的文化传统产生了变迁,使民俗事象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而演化成另一种习俗。
(6)消亡式:发展中,一些民俗事象因为失去生命力最终消失。
4.结构主义提出者,内容
(1)列维-斯特劳斯
(2)20世纪50年代,结构主义思潮兴起,其影响波及民俗学,形成了结构主义学派。认为任何事物的内部均存在着由各种要素按一定规律组合而形成的结构体系。认识和把握事物需要对其构成要素的诸多联系进行剖析,构拟出事物的总体结构,指出贯穿其中的总法则。
(3)特点:强调研究对象内在性,排除对象与外部因素的联系。
强调研究对象的共时性分析,置历时性分析于不顾。
5.什么是象征解释理论
(同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