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庄中学德育工作发展规划实施纲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花庄中学德育工作发展规划实施纲要
(2012年9月-2014年12月)
一、指导思想
学校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作,也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德育人是教育事业的最大根本。

坚持将中学德育纲要贯穿于学校德育工作之中;依据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及社会发展的要求,形成以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为本的德育体系,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构建学校、家庭、社区德育工作网络,形成教育合力。

二、现状分析
1、学校德育工作取得的成效
以《初中学生和谐行动德育分级目标的设计与实施研究》课题引领德育工作,以“四会”培养目标为核心,构建了花庄中学分年级德育目标、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分年级目标与内容系列,能较好的体现“四会”能力的具体要求和分层递进性,具有可操作性。

整合各类优质资源,营造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德育氛围。

特别是学校能立足课堂主渠道,在学科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上,做到了有研究、有实践抓手、有推进过程,如“校馆合作”课题已超出历史学科的范畴,涉及美学、动手实践、社会实践等领域,初步彰显了学科德育特色。

从学生发展和教育的需求出发,系统地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凸显了德育的认知-体验-感悟过程。

班主任队伍建设立足“培养”,通过培训、带教、考核、评优等多种形式提升育德能力。

2、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利用学生发展的这种差异,设计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的德育课程,满足“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需要”是今后三年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发展目标
探索并创新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途径方法,完善“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身”“四会”教育体系。

创建具有时代内涵的“新一代延安人”和谐行动教育的氛围,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道德能力,培养具有中华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素质相结合的高素质人才。

学会做人:具有现代文明行为;具有公平、正直、仁爱、勤奋、自信进取等良好的道德素养及健全的人格;具有强烈爱国热情、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及世界多元文化的沟通鉴别力。

学会求知: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及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会求知与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获取、整合与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实践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学习兴趣,质疑与探究的意识及创新精神。

学会办事:具有生活自理的习惯与能力;具有尊重、诚实守信的素养及道德判断与选择的能力,较好的社会适应性与抗挫折能力;具有与他人沟通、交往、合作的能力和团队精神与竞争、合作意识;具有对他人、集体、社会、民族、国家、人类的责任感。

学会健身: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增进身心健康的方法;具有积极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身心;具有尊重生命的意识。

四、德育实施的基本途径
1.主题教育
①在教育活动的主题系列中,结合五四青年节、民族精神教育月等契机弘扬爱国主义教育主旋律。

②结合“自信自强”的校训及学生年龄特征,针对各年级学生实际,进行不同的仪式教育。

初预年级:“开学第一课”——新生入学仪式
初一年级:“人大领巾大,人大责任大”----换巾仪式;“青年人的骄傲”——新团员入团仪式
初二年级:“迈好青春第一步”——十四岁生日仪式
初三年级:“立志报效祖国,刻苦勤奋努力”——毕业仪式
2.行为规范教育
学校不仅承担着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重任,而且更主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道德素质的基本内容。

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教育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形成优良的学风、班风、校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带动学校整体工作,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

继承学校在行为规范教育中的“四常”特色:常讲、常查、常抓、常新,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①管理保障:健全制度,立章成习:完善《中学生手册》,建立严格而科学的常规管理制度,养成遵守常规的习惯,形成遵守常规的风气。

形成“五结合”的管理格局:常规教育与校园环境建设、文化建设相结合;与温馨教室创建相结合;与教职工职业道德建设相结
合;与各类评比、考核相结合;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

②教育实施进行和谐行动教育分级目标与分阶段实践内容的
研究,根据各年级学生需要,分年级分层次开展行为规范主题系列教育,提高学生认知、规范文明行为、培养责任、关爱等意识。

以《以规范汉字渗透德育教学的研究》课题为抓手,完善学校德育课程建设,提升学校行为规范教育研究的水平。

通过主题教育课、十分钟队会、升旗仪式等途径促进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

组织开展校园执勤、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责任、关爱意识,规范学生德行。

运用学生广播电台、电视台、校园网、展示板报进行教育宣传并树典立范。

指导各年级学生自管会、学生校园检查委员会、学生记者社团开展活动,形成学生自主管理的网络。

完善各项评比制度,进行和谐行动教育评价的研究。

坚持教师辅导员项目、党员教师责任区项目,对行为偏差学生实施个别化教育,帮助学生行为转化。

教师为人师表,整体形象良好,对学生有示范引领作用。

③重点项目《以规范汉字渗透德育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为抓手的“和谐发展”校本德育课程,阅读领航社会实践项目
3.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重视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尊重他人,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互尊互助。

使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体验师生之情,感受集体之温暖,逐步形成对祖国、人民、集体和社会的热爱情怀。

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为学
生完成从“生物人”到“社会人”的转化提供积极的帮助。

不断启发学生的心理力量,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引导和鼓励学生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不断提高心理素质,进而成为适应社会、受社会欢迎的人。

②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及专题讲座,由专职教师和老教师执教,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设。

运用午会课及广播电视等媒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内开通心理热线电话或网上心理教育家长学校。

开设心理咨询室,收集学生心理辅导资料及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

③确定各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要根据各年级不同特征和心理特征,并注意系统性和连贯性。

预备年级:学校开展“尽快适应中学生活”方面的教育。

初一年级:一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心理的辅导,帮助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二是结合初一《思想政治课》,集中进行心理品质的教育。

包括情绪与情感、意志与毅力、气质与性格、兴趣与潜能等;三是指导学生课余生活,继续抓养成教育。

初二年级:与青春期卫生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了解并认识自己的生理、心理变化,并进行异性交往指导,同时加强理想教育和道德教育。

初三年级:面对升学与择业,组织报考志愿的咨询与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学业成败,防止考试焦虑。

4.学科教育
①结合建党周年、建团周年、辛亥革命等内容,在语文、历史、
思品等学科教学中注重充分发挥学科德育的功能,改革课堂教学的内容、形式、方法,通过学科中德育内容的渗透,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落实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让每一位教师都牢固树立课堂教学中的双重任务,既授业又传道、既教书又育人,形成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全方位育人的格局。

②各学科通过组织科技周、数学周、语言节、校运会、冬之韵、五四集会等校园传统文化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在实践中规范文明行为、培养合作意识、抗挫能力,创新精神。

5.社会实践
通过以课题《以规范汉字渗透德育教学的研究》校本德育课程的研究,以及阅读领航社会实践项目的推进,各年级进行不同内容的社会实践,有意识地利用社会实践,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作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让学生认识社会,激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6.家庭教育
办好家长学校,加强班级、年级、学校三级家长委员会建设。

定时开好家长会,利用“家长开放日”等形式,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

及时沟通家校联系,共同探索教育规律,优化教育大环境。

五、重点项目
编制并组织实施“和谐发展”校本德育课程,达到将课堂中所学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和谐发展;“数学特色科技见长人文相济”三个板块之间知识的和谐运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班级与班级、
年级与年级间关系的和谐;校内、校外生活的和谐;学校、家庭、社会的和谐。

课程编制尊重学生身心健康的本能,具备发展学生认知结构的功能,力求激发学生创新实践的潜能。

具体分为“和”与“谐”两大体系。

“和”:通过学科类课程,落实《两纲》提出的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青春期、心理卫生、法治与安全。

“谐”:体现的是调整。

通过设计多类别、多层次的课程,满足不同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有所成长。

1实践课程
①校内传统活动
②专项培养课程
2 生活课程
六、阶段性计划和达成标志
第一阶段(2011.1—2011.12):
酝酿与行动——在已完成的以两纲精神为核心、花庄中学“四会”为具体目标的分年级教育目标和分月教育活动框架结构的基础上,成立“和谐发展”校本德育课程编制小组,各小组对学生、教师、家长、社区进行现状调研,需求评估,在调研的基础上明确德育课程各子课程的小目标。

进行课程编制项目试点,为第二阶段做好准备。

达成标志:①建立课程领导机构,明确“和谐发展”课程中各子
课程编制小组。

②各子课程编制小组形成现状分析调研报告
③形成各子课程目标
④课程编制试点项目的设计方案、评价的文本及相应
的反思
第二阶段(2012.1—2012.12):
实践与反思——以年级为单位,年级组和教研组合力进行“和谐发展”课程的梳理、设计、组织与实施,通过实践、调整修订的循环操作形成课程实施网络,探索成功与失败之经验。

达成标志:①形成课程实施网络
②初步形成课程内容、配套设计方案、实施方法、评
价方法的文本
第三阶段(2013.1—2013.12):
总结与评价——通过课程编制及行动研究,形成较完善的校本德育课程;学生的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创新意识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增强;使教师的育德能力有所提高。

达成标志:①形成“和谐发展”校本课程
②形成较完整的课程内容、配套设计方案、实施方法、
评价方法等文本资料
③教师的育德能力、课程意识增强,形成教育文本资
料供教师参考学习
④学生的综合道德能力提高
七、保障措施
1、改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课程的编制、组织、实施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首先在教师。

以课程的形式达成德育目标是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必须以崭新的眼光看待德育问题,必须以崭新的行为方式开展德育工作。

通过各级培训让每个班主任、每个备课组参与到课程的编制中,不断反思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

通过完善对教师个人教育成效的考评,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2、构建德育课程实施网络
实现育人领域中不同角色之间的和谐,实现教育者在育人过程中因展示教育个性体现教育特色而获得的自身和谐发展。

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等形式,征询家长、社区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利用家长、社区资源,共同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

3、重视学生的亲历与实践
杜威曾指出:“从别人那里听来的知识也许能使人产生某种行动……但这种知识不能培养个人的主动性和使他忠于他人的信念。

”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在道德实践中才能修养德行:良好的道德品质必须在体验与实践中通过不断确立信念、培养感情、锻炼意志、规范行为,同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和切身体验才能形成。

引导学生参与活动的设计,组织,评价,获得真切的体验与感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