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和对策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和对策分析
【摘要】通过对目前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和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加强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的措施,并提出家庭应重视感恩教育,学校应创新感恩教育,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合力,共同对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对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感恩意识;感恩教育;对策
一、高校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
目前,高校大学生整体的思想道德品质还是值得肯定的,大多数学生珍惜上大学的机会,对他人和社会的帮助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并以真诚的行动加以回报。但也有部分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非常明显,具体表现为:
1.对父母缺乏感恩之心。当前部分大学生中仅有少数学生记得父母的生日;在家中,有的从来不帮父母分担家务;在学校,与父母联系的主要动机就是要生活费,从不主动关心父母。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只注重自己的感受,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劳,养尊处优、骄横任性。他们把家人的关心和付出当作理所当然,从不知道主动关心父母,如何体谅他人。
2.对老师和学校缺乏感恩之情。现在许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上课经常迟到早退,肆意旷课,课堂上睡觉玩手机的学生屡见不鲜,完全无视老师的存在,我行我素;有的甚至在校园里见到老师像不认识一样,师生关系非常淡薄。有的学生为了获得奖学金,明争暗斗,不顾同学之情;为了获得助学金,虚报家庭经济情况,欺骗老师和学校,这种与主观价值相偏离的观念,严重影响校园乃至社会的和谐。
3.对社会缺乏感恩之责。很多大学生一味地埋怨学校和社会没有给他们提供足够优越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关注的是如何享受生活,而对于如何承担责任、奉献社会的话题却很少涉及。一些大学生为了虚荣心,从不提及受到过国家和学校的资助;不少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依靠国家助学贷款和助学金完成了大学学业,毕业后就溜之大吉,对国家的助学贷款不予偿还,这些现象的产生与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缺乏息息相关。
二、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重心失衡。目前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独生子女,在家庭教育中,许多父母渴望把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寄托于子女身上,他们过度注重子女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子女情商的培养,对子女无原则的娇宠和溺爱,助长了子女的依赖心理,使他们从小养形成了只会索取不知感恩回报的习性,导致感恩教育的弱化。
2.学校教育的忽视。虽然素质教育提倡多年,但在应试教育模式下,许多高校将科研和就业率当成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各高校虽会举办一些感恩的活动也流于形式,未能得到真正的落实。
3.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由于市场经济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和竞争性,它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物质文化的丰富,人们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日益减少,逐渐变得疏远和冷漠,也变得更加现实。
三、加强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的措施
1.家庭应重视感恩教育,发挥家庭支撑作用。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主要应做以下几点:一是要转变教育观念,不仅要重视孩子智力的培养更不能忽视情商的培养,让孩子成为德才兼备,富有责任感的人;二是要关心和理解孩子。家长对孩子要充满爱心和耐心,让他们从心底萌发感恩情怀;三是树立一个好榜样。家长首先自身要热爱生活,爱岗敬业,用自己的良好形象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2.学校应创新感恩教育,提高感恩教育质量。①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气氛。感恩教育要以校园文化活动为平台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个环节。利用教学楼里的横幅标语,宣传板等适时的宣传感恩文化。此外,学校应该多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感恩活动,培养大学生感恩情怀,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也创建了一个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和谐发展。②强化任课老师和辅导员的感恩意识,做到言传身教。教师只有以身作则,才能在学生中间起到良好模范带头作用,也更有利于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感恩教育环境。而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他们与学生接触密切,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思想,易与学生进行交流,一言一行都影响和感染着学生。③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践行感恩。学校要带领学生通过社团活动、社区服务、青年志愿者活动、暑假“三下乡活动”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在助人为乐的活动中学会感恩,使大学生在生活的艰辛与成长中,体会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鼓励和无私帮助,将感恩意识转化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实际行动中。
3.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形成感恩教育合力。家庭是孩子成长的起点,高校应积极主动与家长联系,参与到学生的感恩教育中来,学校也应结合青年学生社会交往的现状,加强人际交流指导,引导学生善于分析,摆正位置,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总之,感恩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家庭,学校,社会,有机结合,相互补充,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取得感恩教育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万敏.“90 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S1):126
[2]刘咏宝.关于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思考[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4):45-47
[3]庞明珍.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策略和途径[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8(1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