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生成的有效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生成的有效策略

摘要: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是由许多灵动的生命体组成的动态过程。不但需要教师围绕课程目标精心预设一个高质量的教案,还必需在预设的基础上,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处理各种生成性信息,即时调整教学进程,有效引领学生,注重为他们搭建展示的舞台,用动态生成的观念营造真实、开放的课堂教学,并及时抓彩、随机应变,适时进行价值引领,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显露资源中的“闪光点”,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时时“以生为本”,时刻关注变化着的人的整个生命,使课堂教学充满学习成长的生命气息,让教学更有效地向纵深推进,实现持续生成,使课堂呈现“柳暗花明又一村,无心栽柳柳成荫”的精彩画面。

关键词:精心预设;巧设情景;妙纠错误;善用辩论

数学新课程要求教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赋予学生发现的权利,这种对学生的关注,对过程的强调,对互动的重视,都使得课堂教学越来越处在一种变化、动态的场景中, 在“活”的课堂里,当出现“节外生枝”的时候,我们是置若罔闻还是不知所措?如果说,传统课堂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收获,那么新课程把“生成”当作一种价值追求。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预设教案的准备,我们追求的必然变成空中楼阁。特级教师徐斌曾说过:“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领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那怎样才能让课堂生机勃

勃,绽放生成的精彩呢?我想如果能以学生为本,围绕教学目标合理预设教案,并以灵动的教育机智呵护生成,我们的课堂教学将充盈生命成长的精彩。也就是说生成既要有“预料之内”,也抓住“意料之外”。

一、精心预设,促进生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但要有精彩的课堂生成,我们必须作精心的预设。如果说弹性预设立足于课堂教学的整体谋划,那么精心预设则着眼于局部环节的深思熟虑,但又要精心而不精细。精细是丝丝入扣,滴水不漏,天衣无缝,生成就无立锥之地。精心则表现为教师深入发掘教材、积极引导学生,课堂上教师不经意间追问一个问题、创设一种情境、给出一道习题,看似“信手拈来”,却是教师精心预设的结果。预设也是一种生成,在意料中促进的生成。

在备《乘法口诀》这一课时,就无意中听到我的小侄儿在摇头晃脑的背到“一二得二,一三得三”,小侄儿还在读幼儿园呢!是啊,现在的孩子的文具盒、玩具计数器等许多地方不都印着乘法口诀表吗?二年级的孩子或许对乘法口诀表并不是那么陌生,可能知道其中的一句或是几句,但他们真的弄懂了吗?他们也许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不是也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想到这儿,我不禁自觉的调整了自己的预案。上这节课时,果然,一进教室,就有几个机灵鬼迫不及待的向我展示“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面对

此,我微微一笑,在黑板上写下这样几个算式:9+9+9+9+9+9+9、8+8+8+8+8+8、6+6+6+6+6,然后说:“大家的乘法口诀背得可真好,那老师和大家先来进行一次口算比赛,比谁算得又快又准!”结果,当然是我赢了!同学们不服气,说:“你是老师,比我们大,当然算得快!”我神秘的说:“老师之所以算得快是因为老师有一个法宝。”略作停顿,我接着说,“其实你们也有这个法宝,只是你们不会运用它而已”“我们也有?”学生们满脸惊诧。“这个法宝就是——乘法口诀,同学们虽然会背,但不了解它,所以它就不会为你服务。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它,运用它。然后再进行一次比赛,好吗?”接下来的学习,学生格外的专注,认真。

如果没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我不知道这堂课会是什么样,也许会大发雷霆,也许会熟视无睹?我高兴自己有了课前的深思熟虑,精心预设,使我在课堂教学中沉着稳定、从容不迫,促进了生成、演绎了精彩,提升了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互动质量。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促进生成,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可以说,精彩的动态生成来源于课前的精心预设,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和周密设计,就很难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和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未雨绸缪,就不会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

二、巧设情景,开放课堂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将课堂环境由封闭狭隘走向开放拓展势在必行。课堂教学不再以延续教案预定思路、带领学生参与学习为重

点,而应以营造适宜的课堂生态场景、引领学生体验学习全程为宗旨。所以新的课堂要求我们教师要摒弃那种“一问一答’式的,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不能动态生成的教学模式,要巧妙地创造一种开放、和谐、愉快的,能唤起求知欲望,主体意识得到真正体现的学习环境,从而让学生能在课堂上不断生成促进课堂发展的教学资源。

例如:在教学“汽车上原来有35人,有12人上车,有9人下车,现在汽车上有多少人?”这一道应用题时,我创设了和学生一起坐车的情景,结合题目让学生演一演坐汽车的场景,让学生找到本题的解答办法,学生很快列出:35+12=47 47-9=38。我又再一次演示了12人上车,9人下车这一情景,并追问,“还有不同的方法了吗?”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1马上讲出了另一种解法。“12-9=3人,35+3=38人。”他还进一步解释说,“用12-9算上车比下车的多几个人,那么车上的人就会多3个,所以35+3=38人。”当其他同学纷纷赞同学生1的好方法时,学生2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可是如果上车的人数比下车的人数少的话该怎么办呢?”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我没有就此打住,相反还给了学生2一个肯定的表扬,“真是一个好问题,那让我们不妨将刚才的两个条件交换一下。(板书:上车9人,下车12人)这个题目该怎么做呢?”学生们的反映很热烈,大多数学生选择第一种解答方法。“35+9=44人,44-12=32人。”没想到学生2听了这个回答仍不满意地追问,“可是用学生1的办法就不能做了?”马上有学生给出了回答,“可以做,可以做。还用12-9=3人,算下车的比上车的多3人,再算35-3=32人,就是多下

了3人后车上剩下的人。”到此,我想可以结束这个题目了,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又有学生提出“那如果35人是到站后剩下的人数,那车上原来有多少人呢?”我意识到,这绝对是一个探究的好机会,于是我再次将这个生成资源整理并呈现给学生,引导他们思考。“‘有12人上车,9人下车后,汽车上剩下35人。车上原来有多少人?’大家能不能帮他解答。”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讨论,各种充满新意解法逐渐浮出水面。

教师创设了情境,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教师开放了课堂,营造了宽松的氛围,给生成腾出空间。引发了数学学习的内驱力,同时也激活了学生的认知欲与思维热情,使课堂生成了各种新意的资源,充满了活力和激情。

三、妙纠错误,变废为宝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种种错误,教师是难以一一预测的。有时候,错误也是一种资源,教师在教学中,应灵活处理,对学生的认知错误,现场做出价值判断并巧妙进行纠错正缪,生成有效的教学资源。

在教学“8加几”时,老师先让学生观察图意,引出算式8+7=?。然后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讨论可以用哪些方法计算8+7=?,学生通过操作讨论,明白“凑十法”是一种最有效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试着计算8+6=?(下面是教学片断)

师:通过讨论你知道8+6=?吗?

生1:我知道8+6=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