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应急管理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新形势下应急管理工作的分析和思考
2018年4月16日,应急管理部挂牌成立,正式对外履行职责,全国大应急的改革序幕从此拉开。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发展时期,各类矛盾和突发事件相对较多。面对危机多发、频发的挑战,健全应急管理体制,加强应急管理局工作,不断提升应对危机的组织化程度和综合化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且意义重大。
一、以特性为基础,找准应急管理的突破点
基层作为整个社会体系的重心,是社会管理的基础,也是应急管理的基础。作为参与者和管理者首先要弄清楚应急管理的特点,相对于平时管理而言,应急管理有以下特点:(一)紧迫性
紧迫性就体现在一个急上,如果不急就不是应急管理,造成紧迫性的原因有两个:
1.时效性。任何管理活动都有时效性,但应急管理的时效性更为明显和突出,在应急管理中超过时限的活动没有任何意义,所以要求应急管理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体现出时间上的急。
2.严重性。这里的严重性不是指已经发生的破坏严重性,而是指如果应急工作做不好的话,后果严重,将会带来人员和财产的严重损失。
(二)复杂性
1.不确定性。应急管理的不确定性来源有两种,一种是
现实的不确定性,一种是未来的不确定性。
2.多样性。环境和承载体都具有多样性,多样性要求应急管理既要遵循应急管理的一般规律,同时要考虑情况的特殊性,针对不同的事件、环境和承载体,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三)临时性
临时性是应急管理区别于平时管理的又一重要特点,同时也是应急管理生来具有的特点,应急管理的临时性体现在组织机构的临时性、人员职责的临时性、协调合作的临时性。
二、以体系为载体,找准应急管理的着力点
(一)组织领导体系。一是抓机构建设,按照“有职能、有机构、有人员”的要求,全面加强基层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建立健全统一指挥、结构合理、反应灵敏、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二是抓责任落实,明确应急管理机构工作职责,明确日常办事机构,开展应急管理工作,政府突出抓组织、抓协调,主管部门重点抓贯彻、抓落实,基层着力抓动员、抓配合,形成上下协调,统一高效的应急管理运行机制,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
(二)应急管理体系。一是抓编修。以基层单位为重点,做到应急预案的编制全覆盖,基层应急预案要结合实际,职责要清晰,简明扼要,可操作性强。二是抓管理,切实强化各类应急预案的针对性、科学性、系统性、联动性、保障性和实效性,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做到有计划、有规范、有程序、有记录。三是抓演练。深入组织开展各类应急预案演练,
针对重点部位易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组织开展群众参与度高,应急联动性强,形式多样的应急预案演练。应急演练要有切实可行计划,做到有计划、有时间、有人员、有评估、有考核。
(三)监测预警体系。一是隐患排查到位。加强隐患排查治理,建立了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和风险隐患信息数据库,防止失控漏管。二是重点监测到位。完善突发事件信息监测机制,提高监测精准度和现代化水平。三是预警发布到位。建立诸如:天气、地震等预警平台,实现预警信息发布的全覆盖,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处置。
(四)物资储备体系。一是健全“一个机制”,健全公共物资保障机制,提高全社会公共安全和应急物资保障能力。二是建立“两个制度”,为了物资及时供应,必须建立应急物资保障制度和应急物资管理监督制度,统筹规划应急物资储备种类和数量。三是做到“三个结合”,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和商业储备,建立政府储备与社会储备相结合,实物储备与能力储备相结合,集中储备与分散储备相结合的多层次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反应敏捷的物资调配体系,做到应急物资共享。
(五)基础设施体系。推进应急避护场所的建设和管理,加强基层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地理环境、居住人群、危险源分布及公共建筑等情况,充分依托现有的、符合避难要求的公共设施,增加应急功能方面的建设,加强对避护场地的内部设施,特别是无障碍通道、疏散设备、灾民安置的管
理,完善避难避护场所的安置,加强公共避难避护指引。
三、以更新为抓手,找准应急管理的突破点
应急管理是针对具体的设备、设施、场所和环境,它们会随着新设备、新工艺的投运而变化,应急管理也要随之变化。所以,应急管理需要随着设备、设施、场所和环境的变化而经常更新。生产设备和工艺更新后要及时更新应急管理内容。新投运的设备和工艺有别于老设备和工艺,它发生的事故是与老设备和工艺不同的。因此,为了使新投运的设备和工艺在发生事故时能够及时加以处置,必须在新的设备和工艺投运的同时,根据新的设备和工艺实际编制并实施新的应急管理内容。总之,为了将事故损失降到最低点,我们就必须要根据设备、设施、场所和环境的变化经常及时更新应急管理,以确保事故得到有效控制和快速正确处置。
四、以科技为助手,找准应急管理的切入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技手段正日益深入应急管理之中,借助科技力量涵盖各个环节的应急应对机制正在形成,应急管理正逐步实现被动应付型向主动保障型、从传统经验型向现代高科技型的战略转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紧迫性、时效性、科学性强,对专业知识、能力和技术要求高,需要充分发挥各类专家的智慧和作用,才能赢得更多的时间和智力支援,将损失降到最低。只有相信科学,大力发展防灾和应急科学技术,运用高新科技成果于防灾减灾应急管理工作,人类才能在与灾害作斗争中更有能力、有作为。
五、以宣传为推力,找准应急管理的关键点
提高公共安全水平,提高基层公众应急素质能力,必须进一步加大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培训力度,通过系统的强化,面向公众的应急预防避险知识技能普及。通过面向公众、形象生动、科学性强的应急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的应急避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通过电视广播和互联网公益广告,普及应急知识技能,弘扬应急文化。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培训的热情,让社会团体、社会工作者、志愿者、民间救援队等,在应急宣传培训和救灾处置工作中发挥作用,切实提高干部职工的应急管理水平和应急救援能力。
六、结论
近年来,随着各种突发事件的日益增多,应急管理已成为政府和企业共同探讨的焦点话题,都在致力于建立应急管理机制,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就应急管理而言,体系建设任务十分繁重,既具有很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又需要认识其艰巨性和长期性。在加强应急管理中,要突出重点,抓住核心,建立制度,打牢基础,围绕应急预案、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构建起了应急管理体系的核心框架,推动应急管理各项工作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