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乘数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货币乘数的实证分析

一、货币乘数定义

货币乘数也称之为货币扩张系数或货币扩张乘数,是指在基础货币基础上货币供给量通过商业银行的创造存款货币功能产生派生存款的作用产生的信用扩张倍数,是货币供给扩张的倍数。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在货币供给过程中,中央银行的初始货币提供量与社会货币最终形成量之间客观存在着数倍扩张(或收缩)的效果或反应,这即所谓的乘数效应。货币乘数主要由通货—存款比率和准备—存款比率决定。通货—存款比率是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它的变化反向作用于货币供给量的变动,通货—存款比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通货—存款比率越低,货币乘数越大。准备—存款比率是商业银行持有的总准备金与存款之比,准备—存款比率也与货币乘数有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二、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

(一)法定准备金率

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均由中央银行直接决定。通常,法定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反之,货币乘数越大。

(二)超额准备金率

商业银行保有的超过法定准备金的准备金与存款总额之比,称为超额准备金率。显而易见,超额准备金的存在相应减少了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因此,超额准备金率与货币乘数之间也呈反方向变动关系,超额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反之,货币乘数就越大。

(三)现金比率

现金比率是指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现金比率的高低与货币需求的大小正相关。因此,凡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都可以影响现金比率。现金比率与货币乘数负相关,现金比率越高,说明现金退出存款货币的扩张过程而流入日常流通的量越多,因而直接减少了银行的可贷资金量,制约了存款派生能力,货币乘数就越小。

(四)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间的比率

由于定期存款的派生能力低于活期存款,各国中央银行都针对商业银行存款的不同种类规定不同的法定准备金率,通常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要比活期存款的低。这样即便在法定准备金率不变的情况下,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间的比率改变也会引起实际的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改变,最终影响货币乘数的大小。一般来说,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定期存款对活期存款比率上升,货币乘数就会变大;反之,货币乘数会变小。

三、当前货币乘数分析

2011年一季度央行连续三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但3月末的货币乘数却不降反升,比上年末高0.02,达到3.94。此举表明,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正受到制约,货币货扩张能力仍然较强。货币乘数居高不下的背后则是政策冲抵效应,由于超额准备金等其他因素对法定准备金率上调后的牵制作用,使得该工具的调控效果大大打了折扣。

作为货币供应量的两个主要决定因素,受存款准备金率不断上调影响,基础货币余额也随之不断增加。数据显示,2009年年末,基础货币余额为14.7万亿元,2011年3月末则增至了19.3万亿元,多增加了4.6万亿元,增幅为31%。基础货币的增加本无可厚非,但与此对应的货币乘数却并没有因为准备金率的上调而降低,相反部分时段还出现提高的现象,今年一季度央行连续三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但3月末的货币乘数却不降反升,比上年末高0.02,达到3.94。二者之间正出现背离之势。

类似的情况还分别出现在2010年的一季度以及二季度。央行曾于2010年1、2月份分别上调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但同期的货币乘数却并没有如意料中的下调。2009年年末的货币乘数为4.11,而2010年一季度的货币乘数则增至了4.35,分别比上年同期和上年末高0.08和0.24。2010年5月份,央行再次上调了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与之相反,6月末的货币乘数则再次出现了不降反升现象,较一季度末又小幅上涨了0.02,并且攀升至了4.37的年内最高峰。

综合来看,自2010年至今年一季度,央行已经连续九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其中包括三次只是上调了大型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其最终的效果来看,除了去年四季度的三次上调之外,其他几次的调整均存在着其对货币乘数的

影响最终被其他因素抵消的情况。

从实际情况来看,法定存款准备金的作用的确正在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以2011年一季度为例,央行曾连续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但3月末的货币乘数较年初却不降反升。通过进一步的对比来看,3月末,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为1.5%,较2010年末下降了0.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影响货币乘数的另一指标,现金与活期存款比率也出现了小幅下降。从相关性来看,超额准备金率与货币乘数呈相反关系,该比率的下降意味着货币乘数将相应提高。同理,现金与活期存款比率对货币乘数也呈现负相关,这一指标的下降也预示着货币乘数将提高。更能进一步说明上述关系的则来自于2010年年末的数据。在2010年第四季度,央行连续三次上调了所有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直观效果来看,此次作用比较明显,2010年年末的货币乘数较9月末大幅降低了0.40。其中也具有不少偶然因素。

在此次央行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后,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金并没有如预期般的下降,而是出现了小幅上升。而影响货币乘数的另一因素,现金与活期存款比率也出现了小幅上升。正是在上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当期的货币乘数才出现了下降。综合分析来看,正是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以及现金与活期存款比率等其他因素的反向作用,抵消了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对货币乘数的影响,这可能正是影响货币乘数不降反升的主要因素。

2011年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75.8万亿元,同比增长16.6%,较同期GDP及CPI两者合计14.7%增幅高近两个百分点,显示货币供应量仍然处于较高水平。与此相对的则是央行一直以来持续的从紧政策,自2010年以来,已经十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四次上调存贷款利率。在经过多次上调后,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也已经高达20.5%的高位,但其背后仍然是银行体系相对充裕的流动性以及处于高位的货币供应量,这使得准备金的调控效果也受到了质疑。

尽管央行一再重申存款准备金率不存在上限,但也并不意味着可以无条件的调整。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其最终的政策效果确实受到了商业银行以及个人等其他方面的行为牵制,政策效果已经大打折扣。

除了政策效果的不十分尽如人意之外,存款准备金的频繁调整也引起了一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