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临床应用与体会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1一∞.∞责任编校与体会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艾志福, 江建锋, 喻松仁 艾志福(湖南中医药大学 湖南长沙410007;江西中医学院 江西南昌 330006), 江建锋(湖南中医药大学 湖 南长沙410007), 喻松仁(江西中医学院 江西南昌 330006) 中医药临床杂志 Clinical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1,23(10)
对于胸满者,张仲景主张去芍药,后世多从之,认 为有敛阴之弊。今贤郝万山先生亦认为对于冠心病胸 满者,应去芍药。笔者不敢苟同。桂枝汤其实包含一 个小方:芍药甘草汤。此方本为治脚挛急而设,但推而 广之,可治一切挛急。冠心病之于静息性心绞痛,多为 血管自发性挛急,每遇此证,投以芍甘汤,加以补虚,化 痰,活血。温阳之品,疗效显著。
’
喻松仁2 湖南长沙410007
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级博士生
2江西中医学院江西南昌330006
关键词桂枝汤临床应用体会
桂枝汤,号称众方之祖,为《伤寒论》第一首方。在 临床上应用非常之广。应用时如能抓住要领,辨证精 准,往往可获奇效。兹就桂枝汤的临床应用谈谈我们 的拙见,不当之处还请同仁批评指正。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 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 者,桂枝汤主之”。此乃桂枝汤之经典条文。纵观伤寒 诸条文,桂枝汤之适应证为:①发热,或恶寒或不恶寒; ②疼痛,以后项部,脊背为主,或兼有全身肌肉疼痛或 关节疼痛;③汗出;③脉浮。对于脉浮,应结合病人发 病前后脉象对照,因瘦人脉偏浮,肥人脉偏沉,不可主 观臆断。至于浮紧或浮缓,全凭个人主观判断,对临床 诊断价值不大,仅供参考。 每论及桂枝汤,必与麻黄汤相鉴别,又称为太阳中 风,与太阳伤寒鉴别。麻黄汤证与桂枝汤证的最大区 别为出汗与否,而不在于恶风恶寒,脉浮紧脉浮缓。疼 痛程度麻黄汤证可能稍微重一些,因其经脉瘀滞较为 严重。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 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 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此条一出,世人皆从 营卫不和探讨桂枝汤证。认为桂枝汤其病机为卫强营 弱。但反言之,卫气主外,抵抗邪气,卫强岂会伤风? 营气主营养,滋润,营弱岂会出汗?卫强营弱岂能成立 乎?陆渊雷先生怀疑此条为王叔和所加,应当删去。 古今之注解伤寒者,拘于营卫之说,不能自拔。张仲景 立桂枝汤。其意其实简单,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此有表 者,当发其汗,桂枝也;然汗出,仍可发汗,与芍药制约 发汗太过,同时芍药酸甘化阴,揉经缓急,可解肢体拘 挛疼痛,而生姜既可解表,又可止呕,与大枣,甘草配 合。甘草不宜炙,因后文呕家不喜甘故也。 关于鼻鸣,历代注解繁多,但畅达者无几。现代中 医解释,肺开窍于鼻,邪气外人,则肺窍不利。鼻鸣,及 今之鼻塞流涕。陆渊雷先生解释为鼻黏膜水肿,甚是。 关于桂枝汤之适应证,一为表证,二为前面所述主 症。禁忌证与忌汗法相同。及淋家,亡血家,疮家,大 汗出,里证不可发汗用桂枝汤。至于呕家,伤寒论日酒 客不喜甘故也。甘能助呕,但桂枝汤原文就有鼻鸣干 呕。陆渊雷先生引用日本汉方医家观点,对于呕吐者。
・865・
桂枝汤临床应用与体会
艾志福1’2江建锋1
l
有桂枝汤适应证,应用并未加重呕吐,反而可以止呕, 因为里有生姜,生姜止呕之圣药也。故临床可不拘泥 于呕家不可用桂枝汤。 张仲景临床思维极为严密,一味出入,其方立变。 桂枝汤之加减方,有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桂汤、桂枝 去芍药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加杏子厚朴汤、小 建中汤、当归四逆汤。故学伤寒之境界,不在死背其方 剂,而在领悟张仲景之处方立法原则。 桂枝汤之用于临床者,范围极广。但纯用于外感 者,频率不是很多。为何?第一,疾病谱发生改变,外 感病病性由寒转热;第二,后世温病学之发展,极大丰 富了外感病的治疗手段,应用方剂更加丰富多彩,桂枝 汤已经升级了。然而,对于内伤杂病,桂枝汤,若辨证 准确,桂枝汤能起到意想不到之效果。比如植物性神 经功能失调之半边出汗,应用桂枝汤,多有良效。但本 人曾有用桂枝汤治一半边出汗之不成功病例。患者为 笔者同事,因外出旅游受凉后,觉全身畏冷,体温稍高。 右半身出汗,以胁肋部为多,但左半身无半点汗。体察 时发现右半身胁肋部有几颗红点,当时闪过一丝念头 是否为出疹性疾病,但亦未细想,开了一剂桂枝汤原 方。结果,患者服药后转为壮热,高烧达40度,右半身 布满红色疹子。咽喉疼痛。后求治于皮肤科,诊为麻 疹,予以清热解毒,发散透疹等药。调理l周而愈。后 反思此案。此患者从症状上,颇类似桂枝汤证,但其本 质为热毒内蕴,属表者,可以汗之,所以用桂枝汤虽欠 准确,但大方向不错,用之后,热毒外出,故壮热,疹出。 若当时初治予以葛根、西河柳等透达之品,金银花、板 蓝根解毒,其效应可见。因此,临床思维应极其严密, 否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关于桂枝之用途,除了解表,发汗,温阳宁心之外, 平冲降逆常常被临床医生所忽视。陆渊雷先生谓其上 冲者,为表证欲解之像,应用桂枝乃因势导利,助其发 散表邪。此说似乎有理。但笔者以为,桂枝之平冲降 逆,主要在于其温阳以制上泛之肾水。临床有未经表 邪而冲逆者,有阳虚表现,见于金匮之奔豚证桂枝加桂 汤。笔者曾治昆明一老者,冠脉支架植入后,常觉心 慌,西医皆按心律失常治疗,症状丝毫未缓解。后察 之。自诉有气从少腹直冲心胸,伴畏寒,容易汗出。朝 服桂枝加桂汤温阳降逆,夜服苓桂术甘汤之水,三天而 愈,随访至今未发。
引用本文格式:艾志福.江建锋.喻松仁 桂枝汤临床应用与体会[期刊论文]-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1(10)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艾志福, 江建锋, 喻松仁 艾志福(湖南中医药大学 湖南长沙410007;江西中医学院 江西南昌 330006), 江建锋(湖南中医药大学 湖 南长沙410007), 喻松仁(江西中医学院 江西南昌 330006) 中医药临床杂志 Clinical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1,23(10)
对于胸满者,张仲景主张去芍药,后世多从之,认 为有敛阴之弊。今贤郝万山先生亦认为对于冠心病胸 满者,应去芍药。笔者不敢苟同。桂枝汤其实包含一 个小方:芍药甘草汤。此方本为治脚挛急而设,但推而 广之,可治一切挛急。冠心病之于静息性心绞痛,多为 血管自发性挛急,每遇此证,投以芍甘汤,加以补虚,化 痰,活血。温阳之品,疗效显著。
’
喻松仁2 湖南长沙410007
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级博士生
2江西中医学院江西南昌330006
关键词桂枝汤临床应用体会
桂枝汤,号称众方之祖,为《伤寒论》第一首方。在 临床上应用非常之广。应用时如能抓住要领,辨证精 准,往往可获奇效。兹就桂枝汤的临床应用谈谈我们 的拙见,不当之处还请同仁批评指正。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 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 者,桂枝汤主之”。此乃桂枝汤之经典条文。纵观伤寒 诸条文,桂枝汤之适应证为:①发热,或恶寒或不恶寒; ②疼痛,以后项部,脊背为主,或兼有全身肌肉疼痛或 关节疼痛;③汗出;③脉浮。对于脉浮,应结合病人发 病前后脉象对照,因瘦人脉偏浮,肥人脉偏沉,不可主 观臆断。至于浮紧或浮缓,全凭个人主观判断,对临床 诊断价值不大,仅供参考。 每论及桂枝汤,必与麻黄汤相鉴别,又称为太阳中 风,与太阳伤寒鉴别。麻黄汤证与桂枝汤证的最大区 别为出汗与否,而不在于恶风恶寒,脉浮紧脉浮缓。疼 痛程度麻黄汤证可能稍微重一些,因其经脉瘀滞较为 严重。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 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 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此条一出,世人皆从 营卫不和探讨桂枝汤证。认为桂枝汤其病机为卫强营 弱。但反言之,卫气主外,抵抗邪气,卫强岂会伤风? 营气主营养,滋润,营弱岂会出汗?卫强营弱岂能成立 乎?陆渊雷先生怀疑此条为王叔和所加,应当删去。 古今之注解伤寒者,拘于营卫之说,不能自拔。张仲景 立桂枝汤。其意其实简单,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此有表 者,当发其汗,桂枝也;然汗出,仍可发汗,与芍药制约 发汗太过,同时芍药酸甘化阴,揉经缓急,可解肢体拘 挛疼痛,而生姜既可解表,又可止呕,与大枣,甘草配 合。甘草不宜炙,因后文呕家不喜甘故也。 关于鼻鸣,历代注解繁多,但畅达者无几。现代中 医解释,肺开窍于鼻,邪气外人,则肺窍不利。鼻鸣,及 今之鼻塞流涕。陆渊雷先生解释为鼻黏膜水肿,甚是。 关于桂枝汤之适应证,一为表证,二为前面所述主 症。禁忌证与忌汗法相同。及淋家,亡血家,疮家,大 汗出,里证不可发汗用桂枝汤。至于呕家,伤寒论日酒 客不喜甘故也。甘能助呕,但桂枝汤原文就有鼻鸣干 呕。陆渊雷先生引用日本汉方医家观点,对于呕吐者。
・865・
桂枝汤临床应用与体会
艾志福1’2江建锋1
l
有桂枝汤适应证,应用并未加重呕吐,反而可以止呕, 因为里有生姜,生姜止呕之圣药也。故临床可不拘泥 于呕家不可用桂枝汤。 张仲景临床思维极为严密,一味出入,其方立变。 桂枝汤之加减方,有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桂汤、桂枝 去芍药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加杏子厚朴汤、小 建中汤、当归四逆汤。故学伤寒之境界,不在死背其方 剂,而在领悟张仲景之处方立法原则。 桂枝汤之用于临床者,范围极广。但纯用于外感 者,频率不是很多。为何?第一,疾病谱发生改变,外 感病病性由寒转热;第二,后世温病学之发展,极大丰 富了外感病的治疗手段,应用方剂更加丰富多彩,桂枝 汤已经升级了。然而,对于内伤杂病,桂枝汤,若辨证 准确,桂枝汤能起到意想不到之效果。比如植物性神 经功能失调之半边出汗,应用桂枝汤,多有良效。但本 人曾有用桂枝汤治一半边出汗之不成功病例。患者为 笔者同事,因外出旅游受凉后,觉全身畏冷,体温稍高。 右半身出汗,以胁肋部为多,但左半身无半点汗。体察 时发现右半身胁肋部有几颗红点,当时闪过一丝念头 是否为出疹性疾病,但亦未细想,开了一剂桂枝汤原 方。结果,患者服药后转为壮热,高烧达40度,右半身 布满红色疹子。咽喉疼痛。后求治于皮肤科,诊为麻 疹,予以清热解毒,发散透疹等药。调理l周而愈。后 反思此案。此患者从症状上,颇类似桂枝汤证,但其本 质为热毒内蕴,属表者,可以汗之,所以用桂枝汤虽欠 准确,但大方向不错,用之后,热毒外出,故壮热,疹出。 若当时初治予以葛根、西河柳等透达之品,金银花、板 蓝根解毒,其效应可见。因此,临床思维应极其严密, 否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关于桂枝之用途,除了解表,发汗,温阳宁心之外, 平冲降逆常常被临床医生所忽视。陆渊雷先生谓其上 冲者,为表证欲解之像,应用桂枝乃因势导利,助其发 散表邪。此说似乎有理。但笔者以为,桂枝之平冲降 逆,主要在于其温阳以制上泛之肾水。临床有未经表 邪而冲逆者,有阳虚表现,见于金匮之奔豚证桂枝加桂 汤。笔者曾治昆明一老者,冠脉支架植入后,常觉心 慌,西医皆按心律失常治疗,症状丝毫未缓解。后察 之。自诉有气从少腹直冲心胸,伴畏寒,容易汗出。朝 服桂枝加桂汤温阳降逆,夜服苓桂术甘汤之水,三天而 愈,随访至今未发。
引用本文格式:艾志福.江建锋.喻松仁 桂枝汤临床应用与体会[期刊论文]-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