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浅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
内容摘要:阅读是一个人个体生命的扩展。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关系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课外阅读教科书语文素养探究
书,是传承人类文化的载体。好读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十年寒窗,苦读四书五经,现在看来不免觉得有些迂腐,但也确实有值得我们深思借鉴的地方。现代语文教学突出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而现实中,不少语文教师片面地把教语文与教语文书等同起来,只注重课堂上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忽视了课外阅读,或是在教学中提倡学生课外大量阅读,但缺少阅读方法的指导和阅读习惯的培养。一些学生只注重课堂学习,课外不看或极少看书籍、报刊。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因此他们放弃了阅读。特别是在网络、电视、动漫等新兴媒体占据了学生课余时间的今天,课外书籍在对局中,往往败下阵来。不可否认,这些新兴媒体在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视野方面确实有其优势,但却无法替代阅读。读书是心灵与文字的一次碰撞,闪耀着智慧与思维的火花,从而使人变得高尚、文明、健康。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
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并且对于各学段的课外阅读作了量化要求。如何解决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与大量的阅读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正确处理学习教材与阅读课外书之间的关系
语文教科书中选编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时代感强、具有典范性。在提倡全面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今天,学习教材与阅读课外书二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学习教材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主要的途径,课外阅读则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是积淀文学底蕴,陶冶学生情操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当然二者也有对立的一面,我们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拘泥于教科书,围绕课文进行语文技能的训练而忽视课外延伸,这样不仅使学生所学知识有限,而且也影响到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也有些语文老师完全放手学生阅读,在课堂上给大量时间给学生阅读课外书而淡化教材的教学,语文教科书的示范性没有完全体现,显然也不利于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如何充分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关键是要找到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连接点。以下几点做法可供参考:
1、拓展阅读。结合课堂教学,鼓励学生进性拓展性阅读。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不少课文是从名著中选出的。由于篇幅限制,无法尽录,原著中一些精彩情节无法展现。教师可以此为契机,鼓励学生读原著,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如在教学《草船借箭》时,适时向学生介绍“三国”的形成、鼎立、衰败的历史,介绍诸葛亮的智、刘备的贤、关云长的义,鼓励学生阅读原著。学生们便兴致勃勃地去读了作者的原著《三
国演义》,使他们对作品有了整体的认识,能更准确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通过阅读,让学生明白一本语文书教给我们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而课外书里的知识犹如浩瀚的大海,只要你勇于探索,就能享受阅读带来的无穷乐趣。
2、探究阅读。探究阅读就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质疑、探究、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的一种学习方法。可以是学生独立开展研究,也可以几个人合作起来一起学习研究。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介绍历史人物、事件的文章。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再见了,亲人》《丰碑》等。在学习课文之前,让学生广泛查阅相关史料文献,进行交流。通过独立的阅读、思索、分析、归纳。再经过小组的合作交流,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从大量史料中,初步了解时代背景,还可从中学到学习的方法——文献研究法。
文学作品中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是自古以来流传至今的传统特色,赋予语言文字独特的魅力。在教学中如果遇到这样的例子如成语典故,引用古诗词等,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热情,鼓励学生寻找出处。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更能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技能。开展探究性阅读目的就在于让小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科学的体验和独特的感受。
3、类比阅读。在教学一篇课文时,把内容、题材、主题等有一定联系的课外读物进行比较阅读,用课内带课外的方法,扩充课堂教学容量,同时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梅花深受古代文人墨客喜爱,古诗词中歌咏梅花的篇目很多,如王安石的《梅花》,诗人用通俗的语言、含
蓄的笔触,赞扬梅花不畏严寒、傲然绽放、洁白纯净、幽香袭人的品格。在教学完这首诗后,可推荐王冕的《墨梅》、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等以梅花为题材的诗词作品,让学生领略不同诗人、不同的着眼点所展现的梅的不同风姿。学生在鉴赏中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提高了阅读能力。其实,古诗词中同题材的作品有很多,如“送别诗”、“思乡诗”等,在教学时可以以点带面,鼓励学生进行专题摘抄、探究。
课堂教学应当增加语文课的文化内涵,而不能仅仅上成语言文字教学课。我们欣喜地看到不少语文老师重视经典诗文的诵读与积累。将经典名著、时文精品引进课堂,在学生深入理解、吃透教材基础上,赏析经典的、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丰富了审美体验。实践证明:有选择地将课外阅读纳入课堂教学之中,构建“泛教科书”体系,形成教师用教科书教,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学的语文教学新模式,是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关系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二、营造阅读氛围,指导阅读方法。
认识到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还要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营造阅读氛围上下工夫。为了唤起学生阅读欲望,我们要努力在班级营造一种幽雅舒适的阅读环境。可以动员学生把自己看过的图书捐献出来,成立班级图书角。刚开始,可能有的同学舍不得把自己心爱的图书捐出来,怕别人损坏。我们要耐心细致地做工作:“书只有在阅读中才能发挥作用。”“把好书藏起来是一种巨大的浪费。”“1=50(每个同学拿出一本书你就可以读到50本书)。”学生一定会踊跃捐书,而且争相把自己的好书介绍给别人。我们可以适时让学生宣传自己的图书,整理成宣传资料,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