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都市报的崛起看中国报业的发展变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都市报的崛起看中国报业的发展变化
都市报的崛起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它记录了中国报业发展的一个过程——由“传者本位”到“受众本位”的变化。

其中种种原因,至上而下的政策推动到市民阶级的兴起,信息由单向的“宣传”到双向的选择,中国的新闻传播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迁。

关键词:都市报,传者本位,受众本位
一、什么是都市报
(一)都市报的定义
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梁衡1998年说:都市报是“我国综合性日报中的一个新的报种。

”我认为都市报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诞生的,一种不同于日报晚报,用一种全新的定位,瞄准受众需求提供全方位新闻的“市民生活报”
(二)都市报与日报,晚报的差异
日报:
办报资金以财政拨款为主,主要需求是公费订阅,具有明显的计划经济气息。

是一种机关报纸,办公室报纸,办报目的为党政宣传和指导工作为主。

报纸内容以硬新闻为主体,突出严肃性权威性。

受众主要为党政机关职工干部,公务员,知识分子。

晚报:
办报资金以财政拨款与自筹资金相结合,公费订阅与自费订阅相结合,有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特征。

定位是日报的补充,茶余饭后的家庭报纸,文化休闲为主。

注重软新闻,文化内涵。

受众主要为党政机关职工干部,公务员,知识分子。

但是相比日报显得灵活很多。

都市报:
经营模式为自筹资金办报,自办发行,自费订阅,是顺应市场经济模式的新兴报纸。

定位为“市民生活报”,为市民服务全方位提供新闻、服务信息,满足受众需要。

结合了日报的硬新闻和晚报的软新闻,以市民的角度来剖析,有着浓厚的都市气息。

受众主要为都市市民、城市公民。

(三)都市报的优势
都市报吸收了日报和晚报的优势。

在内容上兼而有之,但是却用全新的市民角度去探讨发掘新闻,没有了日报的过度严肃和晚报的文人气息,更加贴近市民的生活。

这种亲近性是日报和晚报所不具备的。

自筹自办的模式也为媒体的运营去除了许多枷锁,显得自由很多,商业气息浓重。

二、都市报的崛起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一个崭新的报纸群落在当代中国迅速崛起。

“1993年在中国大陆一个非常普通的城市贵州,出现了一份以‘贵州都市报’冠名的报纸。

1995年《华西都市报》的创办引发了都市报风潮,随后三五年间,中国大陆许多中等以上的城市都有一份甚至多份都市报,尽管他们的报名中并不都冠有‘都市’二字。

都市报的兴起成为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报业继日报、晚报后的第三次浪潮。

”【注1】“从《华西都市报》首义西南,争夺成都市场和强行登陆重庆,直搅得平静的天府之国沸沸扬扬,到《南方都市报》以生猛之态持戈挑战,欲于珠江三角洲‘四分天下’得其一,‘黑马’彪出一无遮拦;从《楚天都市报》、《三湘都市报》表里荆楚山河,问鼎武汉三镇,到《大河报》以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势,在中原大地一泄千里,奔腾哆嗦——各地都市报无一不以竞争起、以竞争兴。

”【注2】这些蔚为壮观的都市报,被称为“都市报现象”而引起高度关注。

如今,都市报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有活力且影响广泛的一个报纸群落。

都市报的崛起也意味着中国报业由“传者本位”到“受众本位”的变化。

(一)崛起的背景
1、社会转型与都市报的崛起
20世纪90年代,中国新闻业发生着剧变,一个最为显著的事实就是:都市报的崛起。

都市报是中国报业对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的有力回应,因此都市报的生成发展和转折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现实因素。

1992年邓小平南巡与中共十四大召开,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全面启动。

1995年中国第一份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在四川成都创刊,它使用市民的语言报道、追踪、批评社会现象的编采风格迅速赢得读者支持,中国新闻界前往取经者如过江之鲫,各地都市报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2、报业的发展与都市报的崛起
1992年是日报、晚报优势分化的分水岭。

此前无论发行量还是广告收入,日报都占有绝对主导地位。

此后大部分日报的发行量急剧下滑,有的下降了一半以上;而晚报的发行量则急剧上升。

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晚报的迅猛发展极大的挤压了日报的生存空间。

而在这个时候,都市报作为日报(机关报)抢占市场的“替身”应运而生。

1996年,湖北日报社创办《楚天都市报》。

直接原因在于:在当时晚报崛起日报滑坡的大背景下,《湖北日报》的发行量和广告量逐年下滑,而当时的《武汉晚报》却逐年上升。

而之前有着《华西都市报》的成功案例,《楚天都市报》的发行就显得理所当然了。

3、市民阶级的出现与都市报的崛起
“从1994年起,我国的人口结构已经向城市化发展,城市人口包括从事第三产业和在乡镇企业从事工作的人口已达到6.3亿。

从事城市性工作的人口已超过从事农业的人口。

”(王时廖,1998 )市民阶层的出现为都市报培育了广阔的读者市场,崛起的市民阶级有着自己的新闻需要,而都市报的定位“市民生活报”,依靠多元化的城市生活,有着取之不尽的新闻来源市场。

贴合了市民需求的都市报,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佼佼者。

三、都市报崛起的意义
(一)都市报崛起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民意识的觉醒和报业的发展,报业市场悄悄的在发生着变化。

从日报的衰落到晚报的崛起,再到晚报衰落都市报的崛起,表明了“报业市场从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

”【注3】
长久不变的模式,枯燥的宣传,报道类型的单一(政策,典型宣传,硬新闻)在改革开放来收到晚报型报纸的冲击,订阅量逐年减少,这都直接造成了日报的衰落。

之后发展的晚报准确的抓住了市民的需求,从软新闻着手,开创出了一条不同的道路。

再到之后的都市报准确定位,结合两家之长处并且发扬光大,都市报能从当时的竞争环境中杀出一条血路,关键在于它们清楚的意识到传者和受众关系的变化。

“(都市报)一改过去传播内容取舍上强调‘我想让你知道什么’和‘你该知道什么’的做法,开始突出和强调‘读者喜欢什么’、读者‘想知道什么’,从而在选择传播内容上第一次把受众本位放在首位。

有的专家把这一变化称之为我国传播业的‘第一次平民化革命’”【注3】
都市报的崛起形成了报纸新的品种,基本完成了当代中国报纸的现代转型。

都市报脱胎于日报,吸收了晚报的营养。

提供了崭新的新闻资讯、舆论监督、信息服务、时尚市民生活理念和服务。

从日报的政党报纸到大众化报纸;由宣传主导,新闻主导到注重宣传价值,注重新闻价值。

舆论监督蔚然成风,公共领域得以逐步建构。

整个报纸的结构由传者本位转变成受众本位,是中国报业发展的一个崭新的时代。

(二)都市报的崛起对其他类型报刊的影响
1997年12月1日,《成都晚报》率先改出早报。

其后,众多晚报接连跟进,《武汉晚报》《金陵晚报》《西安晚报》……大江南北一片赶“早”声。

根据全国晚报协会统计,全国晚报公有147家,2001年底就已有108家是上午出版。

都市报引发“晚报早出”现象,表明了晚报主动向都市报靠拢。

2001年底,《北京日报》明确定位为“首都都市机关报”,目的在于以首都数家都市报为竞争对手,学习,借鉴,追赶这些都市报,与其一争高下。

《南方日报》从2002年8月起实行全新的改扩版,打出“高度就是影响力”的旗号,力求“影响有影响力的人”《2004年传媒创新年度报告》评价其为“全力打造党和群众都满意的现代都市新型党报”通过这次改革,《南方日报》发行量一举突破30万大关。

这些例子表明,都市报正成为党报的学习对象。

(三)都市报的崛起对中国报业体制的影响
都市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办报模式推进了当代中国报业经营管理体制的进步,事实上使当代中国报业开始尝试现代企业制度。

都市报良好的经营业绩也壮大了当代中国报业的社会影响力与经济实力,有效的推进了报业集团或传媒集团的组建,从而为进一步的报业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注:
1.孙玮《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都市报——都市报的产生及其实质》
2.宣奉华、边琪《都市报的崛起与繁荣》
3.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
参考文献:
1、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
2、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
3、刘建民《现代新闻理论》
4、柳俊伟都市报新闻时评研究
5、董天策:都市报崛起与当代中国报业创新
6、孙玮《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都市报——都市报的产生及其实质》
7、宣奉华、边琪《都市报的崛起与繁荣》
8、鲍丹禾《新媒介环境下的都市报二次定位》
9、郜书锴《新闻专业主义:重塑报格的利器》
09新闻2班
付宇森
20092211022105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